千万别来念法律(2版)

千万别来念法律(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律
  • 法学
  • 法律职业
  • 读书
  • 备考
  • 经验
  • 吐槽
  • 行业内幕
  • 法律学习
  • 职业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你想进入法律这个圈子,那你一定要看这本书!
  如果希望子女将来从事律师、法官的职业,那家长一定要看这本书!
  因为,法律这个领域,跟你所想的,绝对不一样!

  谁说法律系不好念?其实最好念的科系就是法律系!
  考上律师就是「神」,没考上就「什么都不是」!
  法律人扭曲的性格,全都是国家考试害的??

  本书主要介绍律师考试影响下的台湾法学教育,批判律师考试对其所造成的严重扭曲,包括共笔文化、补习热潮、学习态度等,并描述律师考试考甲说乙说与独门暗器等各种不合理设计。此外,本书也讨论律师考试对国家人力的浪费,并进而影响法律学术的发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满腔的正义感和对法律人的担忧。此书新版,作者以亲身经历,说明律师考试限制并无必要,最后以法律系老师的身分,给所有想学法律的人一些中肯的建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智杰


  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取得台湾大学法学博士后,曾任真理大学法律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现为云林科技大学科技法律所专任教授。专长为智慧财产权、宪法。着有多本入门法律读物,并翻译多本英文法律专书。

  着作
  法律人的第一本书(五南)
  中华民国宪法精义(五南)
  资讯法(五南)
  图解法律(五南)
  图解民法(五南)
  图解宪法(五南)
  智慧财产权法(新学林)
  着作权法:判决与评论(新学林)
  专利法(新学林)
  别再剪贴论文:教你写出八万字法学论文(五南)
  美国专利法与重要判决(五南)
  美国着作权法:理论与重要判决(元照)

  翻译
  法理论的基础(韦伯)
  宪法与政治理论(韦伯)
  把宪法踹出法院(正典)
  未定案的宪法(中国政法大学)
  我们人民:宪法根基(联经)

  主编
  听美国宪法说故事(博雅书屋)
  听美国法律说故事(博雅书屋)

  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yangjames2000
  教学网站:teacher.yuntech.edu.tw/yangjames/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反垄断的新纪元
推荐序   激盪与回应
自序

第一章 逐字共笔——法律系上课情况
第二章 台大补习班——整体课程规划
第三章 补习热——高等补习教育的兴盛
第四章 甲说乙说——国家考试桎梏
第五章 律师太多?费用过高?——法律服务供需失衡
第六章 我是冒牌律师
第七章 翻译型——传统法学研究方法
第八章 王牌大骗子——法学新领域与新方法
第九章 科举遗毒——法律人的价值观
第十章 律师考试与法学教育改革
第十一章 走上不归路——该如何学习法律?

图书序言



  现在台湾一年有将近五千个法律系毕业生,而在二○一○年以前,台湾的律师考试录取率约百分之六至百分之八,每年只有不到三百人可以考上律师。五千个学生为了挤这三百个名额,大二、大三就到补习班补习,放着学校的课不上。很多人毕业后三、四年,都不肯出去工作,每天徘徊在补习班和图书馆之间。

  《千万别来唸法律》这本书,主要是介绍台湾法学教育的荒腔走板,以及批判律师考试对其所造成的严重扭曲。书可大概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述律师考试对法律教育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共笔文化、补习热潮、学习态度等等,并描述分析律师考试考甲说乙说与独门暗器等各种不合理的设计。后半部分则是针对法律服务市场、法律学术等议题,加以分析与批判。

  这本书洋溢着我满腔的正义感和对法律人悲哀的担忧。写书的初衷,是想要透过这本书让外人多了解一点法律系、多反省一下律师考试制度的合理性。经中时晚报记者杨欣怡帮我做了专题报导后,这本书被炒热了起来。大多法律人都听过这本书,但是看过的人却不多。因而,很多误解、批评、猜疑、打压,都接踵而来。

  当初会想写这本书,是因为毕业那年去参加律师考试,考到第二天民事诉讼一科时,看到一题「独门暗器」,看完题目我根本不知道它在问什么,当下才真正亲身体验到国家考试是如何不公不义。因而决定把笔放下,交卷走出考场。回家后,忿忿不平的心情,慢慢燃烧扩大,最后烧出这本书的构想。后来有人告诉我出那题的老师居然曾经洩题,这更坚定了我出书的意志。一年后,历经一波三折的出版过程,终于出了这本书。

  出书后,很多人赞赏我写这本书的勇气,但更多人对我这样的叛逆小子,只有不屑与瞧不起。瞧不起我的人,没看这本书,却会讲出很多酸熘熘的话。甚至,还有许多实质上的打压,都接踵而来。

  但是,本书也引起一些正面回应。例如,据说本书出版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严重、明显的独门暗器考题。倘若这真是受我书的影响,也是功德一桩。另外,考试院某高官曾私下告诉我,我书上讲的「那个老师」,考试院已经认为他行为的确不当,而不再让其出题。知道以上两个正面效应,难道还有人要说「你考上律师来写这本书才有用」这种话吗?

  另外,在我个人生涯发展上,也得到不少人的正面支持鼓励。中研院简资修老师在我出书不久后就叫我去读龚肇胜的自传。龚肇胜曾经也是个叛逆学生,但是虽因叛逆得罪不少人,前途看似受阻。可也由于他的异类,受到不少师长的赏识、提拔、关照,最后其实也能够走出一条路。简老师这番安慰,我一直铭记于心。也确实,在我生命中出现不少师长一直给予我帮助。

  很多师长在我出书之后都主动和我认识,给予我精神上或实质上的鼓励与支持,让我非常感激。例如,我们中央大学产经所前所长张明宗教授,就慨然地答应替我写序。政大的陈惠馨老师和廖元豪学长,也是在我出书后主动与我联系认识,而愿意大方将其对我这本书的一些想法,放到这本书上与大家分享。而我能一路念到博士班,更是经过太多老师、朋友的默默帮助,包括苏永钦老师、林子仪老师等,在此无法一一感谢。甚至,我在博士班阶段能到学校兼课、继续在出版社翻译、写作,或多或少都跟我出书的经历有关。

  在此要特别感谢一位老师,就是已去逝的政大法治斌老师。透过几位学长转述,我得知法治斌老师在我书出版之后,买了五本,随身带到大陆交流时送给大陆学者。隔年,大陆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北大法学院院长特别提到了来自台湾的这本小书。我未曾在法老师门下求学,但老师却这般提携后辈,让我非常感激。可惜后来没有机会向他道谢。而后来法老师门下的几位学长,也都给我很多温情关怀。

  学长转述,法治斌老师生前曾经提议,律师考试不该由学者出题,而该像美国一样,由实际执业律师出题。有一阵子,考试院似乎想将律师考试专由律师公会承办,改由律师出题,这跟法老师身前的理念契合。我虽然怀疑这样是否能确实达到改革的目标,不过透过这个方式让法学教育回归正轨,断了出题老师借出题之便巩固学术地盘的邪念,仍不失为一个良方。但最后这个想法却不了了之。

  几年前,有人提出另一种改革方式,打算将来所有的大学法律系改成「法务系」,其毕业生不能够报考律师,只能考书记官、司法四等、五等。而将来只有某些传统大校,可以成立专业法律学院,让专业法律学院的毕业生,才能报考律师。这个方案实在太过石破惊天,吓坏了不少法律人,使得最近法律界对法学教育的讨论,又重掀一股热潮。也基于此,我决定在本书八章后,补写一个第九章「法学教育的未来」。

  本书出版多年后,政治大学董保城教授,被延揽担任考选部次长,开始着手推动律师与司法官考试。在其主导的律师考试改革下,现在,律师考试录取率提高到全额报考人数的百分之十一,每年考上人数大幅提高到一年将近一千人。看起来,法律系学生的命运,已经比起二○一○年以前好多了。本书所探讨的一些问题虽然因制度改革而缓和,但仍然存在。因此,我仍乐观地认为,本书还是能继续发挥作用,引领人思索相关问题。至少,我希望透过这本书,能让读者尽早进行人生规划。

  事实上,许多来问我人生规划的人,我都老实告诉他们:如果你最终目标是想要当律师,那我还是劝你乖乖去补习班补习。我一点也不厌恶法科补习班,我反而觉得法科补习班才是真正的教育良心事业,法律系那些不知反省的教授则不是。我不会劝人不要来念法律系,但是我会告诉他们,如果你们真的要来念,那就要有好的规划,可以从大三就去补习班报到,这样应届毕业考上的机率才会比较高。诸如此类,对新生、旧生,我都希望他们能看清整个结构,然后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

  我在博士班唸书期间,得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编辑的赏识,出版了一些法律书籍,借由版税以支援我的学费及生活费,因此对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一直心存感激。此书最初于二○○二年出版,如今已过十年,市面上几乎绝版。事隔十年,五南图书的编辑问我是否愿意重新出版,虽然因本书出版已经得罪太多人,且也造成生涯上的各种困顿阻力,但我现已身为学者,更应该有道德勇气提出一些值得大家反省的问题。因此,考虑再三,决定同意由五南出版。并且在出版同时,新增第六章「我是冒牌律师」及第十一章「走上不归路——该如何学习法律?」,一方面增加阅读趣味,另一方面也在批判之余,提供法律学习者一些学习建议。希望新写的两章,能让这本书的调性温暖些。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逐字共笔——法律系上课情况
 
一位台大财金系毕业的同学如此回忆:「只要在上课时间,远远看到前面那间教室外的走廊上挤满了学生,就知道又发生教室座位不够用的情形,这一定是法律系的课。」
 
另一位台大经济系毕业的同学如此回忆:「只要远远看到一个教授穿着西装,偌大的教室学生们都挤到后面,然后再慢慢向教室前面扩散稀释,每一个都埋头苦干抄着笔记,有时候还看到桌上放着录音机,这一定就是法律系的课。」
 
学习环境
 
台大法律学院位于徐州路二十一号,台大医院的旁边,与位于公馆的台大校总区完全分离,只有每小时一班的接驳公车作为两校地的连结。这里有三个系,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以前都归属于法学院,现在法律系独立出来设置法律学院,而政治系、经济系与总区的社会系则设置社会科学院,不过只是组织上改制,原本的三个系还是留在徐州路的旧法学院内上课。习惯上,大家还是称徐州路二十一号的校地为法学院。
 
整个法学院占地不大,面积比隔条马路对面的台北商专、成功高中都还要小,院内的建筑大部分是日据时代留下来的建筑物。法学院除了两排主要教学教室外,还有几栋各有研究或行政用途的大楼,与法学院图书馆(简称法图)。这些建筑物围绕着一个小小的水池,称为弄春池,池中的人造鲤鱼口四季不停地喷着水。法学院的隔壁,就是学生宿舍及运动场,对住宿的学生上课而言,非常方便。
 
法图一楼是期刊室与藏书室,二楼则是阅览室,供学生念书之用。在法学院的三个系中,法图二楼阅览室的使用率,就属法律系最高。这或许是因为文组第一志愿的法律系学生,确实比较用功,不过在看到寒暑假中,法律系学生还是勤上法图念书,这就有点启人疑窦,真的只是因为用功所以勤上法图吗?答案显而易见,不是因为爱用功,而是因为国家考试制度逼得法律系学生不得不在寒暑假中,仍然要勤奋地上法图念书。甚至,平常法图都是晚上十点半才关门,可是寒暑假却在五点就打烊,让法律系为了找地方继续念书而伤透脑筋。为此,还有同学在BBS上抱怨,认为法图不该这么早关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真的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阅读起来非常舒服。不过,内容方面就有点让人失望了。作者似乎过于强调法律的理论性,忽略了实践性。书里堆满了各种法律术语和案例,但对于这些术语和案例的实际应用却很少提及。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背诵一本法律字典,而不是在学习法律。更糟糕的是,书里的内容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例子和说明,让人难以理解。例如,作者在讨论“合同法”时,只是简单地列举了一些合同的种类和要素,却没有详细说明如何起草一份有效的合同,或者如何处理合同纠纷。对于一个法律小白来说,这种抽象的讲解方式简直是灾难性的。我希望作者能够在下一版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案例和操作指南,让读者能够真正地掌握法律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颜值很高,但内容却有待提高。

评分

我原本是抱着“亡羊补牢”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因为我最近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法律问题,急需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帮助。作者的讲解过于琐碎,缺乏重点。书里充斥着各种细枝末节的法律条文,但对于这些条文背后的逻辑和原理却很少提及。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片森林里迷路,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里的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作者在讨论“劳动法”时,给出的建议与我所在行业的实际操作存在很大的差异。这让我不得不怀疑作者的专业性和经验。当然,这本书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让我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也让我对法律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如果我想要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我还是需要寻求专业的法律咨询。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法律的入门读物,而不是一本实用的法律指南。

评分

读完这本法律入门书,感觉就像是走了一趟迷宫,但迷宫的出口却始终在云雾之中。我原本以为法律是条理清晰、黑白分明的,但书里呈现的却是各种例外、各种灰色地带,以及对文字近乎病态的解读。作者试图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法律概念,但不知为何,越读越觉得那些概念像海绵一样,吸饱了各种可能性,一碰就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善意”的讨论,什么叫善意?如何判断善意?书里给出的答案总是模棱两可,让人感觉法律的执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的主观判断。这让我对法律的公正性产生了一丝怀疑,也开始思考,法律究竟是保护弱者,还是保护那些懂得利用规则的人?或许,这就是法律的魅力所在吧,它永远不会给出绝对的答案,而是迫使我们不断地思考、质疑、辩论。这本书虽然没有让我爱上法律,却让我对法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法律的世界远比我想象的要更加残酷和现实。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位老律师的经验谈,那种娓娓道来的语调,让人感觉很亲切。作者并没有刻意地追求学术的严谨性,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法律的本质和意义。他强调,法律不仅仅是一套规则,更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维护,一种公平正义的实现。他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局限性。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证据”的讨论,作者指出,证据是法律判断的基础,但证据的收集和运用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法律的公正性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具体的法律知识,但它却让我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它让我明白,法律不仅仅是律师和法官的事情,而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它鼓励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法律的守护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好奇心驱使。身边的朋友总是说法律专业是“吃螃蟹的”,毕业后前途一片光明,但我总觉得法律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了。读完之后,我发现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法律其实无处不在,从我们每天出门乘坐交通工具,到我们在超市购物,再到我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都与法律息息相关。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法律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法律逻辑。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幽默风趣,时不时穿插一些有趣的案例和故事,让原本枯燥的法律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侵权责任”的讲解,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无心之过,也可能造成严重的法律后果。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法律的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用法律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现在,我经常会忍不住思考,如果我遇到某种情况,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