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史的宏观角度,说明「文化中国」在世界史的地位,
以及西方殖民帝国主义兴起,中国为何衰败。
夹缝中的台湾,如何从「中西文明对抗」中,
找到一条可行的出路?
十五世纪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台湾在中、西文化初步交会的「夹缝」中,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
西方殖民帝国主义的崛起,列强争霸与殖民霸权,以及阳明学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世界列强们虎视眈眈,将台湾列为囊中之物,势在必得。
另一方面,本书从「心理史学」的观点,分析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明臣,如何辅佐清廷应付内忧外患。从他们四人身上,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没有兵的文化」和「官无封建、吏有封建」所造成的困境。
尤其从「抬棺抗俄的左宗棠」和「长袖善舞的李鸿章」两人一生行谊的对比,更可以了解:同样的儒家文化传统,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展现,其差别在于儒者所谓的「存乎一心」!
袁世凯小站练兵,说明清廷试图改变中国社会「没有兵的文化」。但在科举制度的羁靡之下,大多数士大夫想盼的是效法李鸿章的「满门富贵」,「宰相合肥天下瘦」,结果「戊戌变法」宣告以失败告终。
「文化中国史观」的建构,必须要以历史事实作为基础;而独派人士主张的「同心圆史观」,将台湾历史在时间上限缩为五百年,在空间上与大陆切割,这样的史观是为了政治目的,刻意扭曲历史事实,误导下一代。
看本书如何从「心理史学」的宏观角度,剖析从秦汉以来没有兵的文化,到清末中国进入百年羞辱世纪,探讨为何台湾处在中西文明对抗的夹缝中,会陷入今天「内耗」的两难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