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再版)

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山水画
  • 艺术史
  • 绘画史
  • 文化史
  • 审美
  • 再版
  • 山水画
  • 历史
  • 艺术理论
  • 中国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艺术史学者石守谦长期关注中国画史的发展,本书即为其聚焦于「山水画」一门,尝试透过「画家与观众互动」此一角度,对「山水之史」何以产生变革的根本问题予以反思和解答。

  山水画拥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与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关,亦涉及人们内在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层面,故而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受尊崇的科目,引发众多讨论。唯论者大多较注意其中形式风格本身的变化发展、或画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由此虽累积出相当之成果,却也让人逐渐意识到所谓「风格内在规律」已无法充分解释山水画此一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有鑑于此,作者在一面回顾始于十世纪、止于二十世纪第二次大战前各种山水画变化的历史之余,更着重于在此过程中绕过传统画史独尊「画家」的迷思,转而揭示「画家」与「观众」间互动关系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于各个时代、甚或中日韩不同地域的山水画家们如何与其特定的社群观众建立起互动关系,促成各种值得注意的新主题诞生,于山水画史上带引出新的画意、新的境界。

  早在2010年〈山水之史──由画家与观众互动角度考察中国山水画至13世纪的发展〉一文中,作者即展现对「观众」研究之兴趣,本书则是他再经多年潜心思索后的成果汇总。唯其意不在提出任何单一的山水画史发展规律,而盼导入一个由观众与画家共享共有、共同形塑的历史舞台空间,供读者们一探其中可感的历史脉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石守谦教授


  1951年生,艺术史研究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1984年留学归国后,即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第29届中央研究院院士,现任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曾任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所长,及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

  其过往研究主要以文化史的视角,对中国绘画史及其相关之历史发展提供与二十世纪八○年代前不同的理解,大致可分为探讨画史风格转变与文化环境间的关系、区域发展、中日交流、与雅俗问题等。近年主持中央研究院深耕计画「移动的桃花源」及主题计画「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研究重心转移至艺术品创作意旨与观众反应互动的微观研究,以及涵盖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艺术史的宏观研究,尤着重于此三个区域间的互动现象。
 
  重要着作除了《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史论集》(1996)、《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2010;2011年荣获行政院新闻局第35届金鼎奖)、《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2012),并曾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2001)、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 Scholarly Method(2008),以及与颜娟英合编《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2014)。另有〈赋彩制形──传统美学思想与艺术批评〉(1982)、〈有关地狱十王图与其东传日本的几个问题〉(1985)、〈明代绘画中的帝王品味〉(1993)、〈浪荡之风──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画〉(1994)、〈古传日本之南宋人物画的画史意义〉(1998)等论文。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序论:山水画前史
一、山水画意与观众
二、十世纪以前的山水形象

第二章 山水画意与士大夫观众
一、荆浩与十世纪山水画的初变
二、行旅山水与宋初士大夫之参预
三、林泉之志与北宋中叶的山水画

第三章 帝国和江湖意象:一一〇〇年前后山水画的双峰
一、十一世纪后期的帝国意象:郭熙的《早春图》
二、徽宗朝画院的山水画
三、潇湘烟云与贵游士夫的江湖山水
四、米家山水的登场
五、苏轼的崇拜者

第四章 宫苑山水与南渡皇室观众
一、南宋宫苑文化中的诗情
二、宫中游赏与宫苑山水画
三、宫廷中的诗意山水
四、宫廷画家与皇室观众
五、余绪

第五章 赵孟頫乙未自燕回的前后:元初文人山水画与金代士人文化
一、赵孟頫自燕回后所作的《鹊华秋色》
二、《鹊华秋色》中怀古空间表达与书法性用笔
三、金代士人山水画与怀古
四、瓷枕上的山水画及庶民观众的出现
五、蒙元初期北籍官员支持下的山水画
六、赵孟頫返家后的古意山水画
七、余绪

第六章 赵孟頫的继承者:元末隐居山水图及观众的分化
一、水村图的衍变:渔隐图与吴镇
二、倪瓒隐居山水中的个人抒情
三、黄公望的道法山水
四、马琬与元末江南的文化庇护者
五、动盪中的观望式隐居:王蒙与他的朋友

第七章 明朝宫廷中的山水画
一、来自皇室的新观众
二、皇帝与西藏僧侣
三、皇帝观众的改变
四、宦官的参预
五、宗室亲藩的需求
六、成化皇帝与狂肆风格
七、道教教徒的偏好

第八章 明代江南文人社群与山水画
一、文人绘画在十五世纪苏州的新局
二、苏州文人的雅集山水图
三、苏州文人的纪游图与茶事图
四、别号图与十六世纪文化新贵的参预
五、苏州作为一个文化城市所面临的挑战
六、董其昌与知音的追寻
七、文化新贵的另种观看:苏州画师的山水世界
八、仇英的重要性
九、仇英的闺情山水与女性观众
十、居士作为山水画的观众

第九章 十七世纪的奇观山水:从《海内奇观》到石涛的奇观造境
一、从「实景山水」到「奇观山水」
二、石涛的奇观山水图
三、石涛奇观山水的新观众
四、使节与奇观山水画的朝鲜观众
五、金刚山旅游与郑敾的奇观图绘
六、奇观山水的竞争
七、余绪

第十章 以笔墨合天地:对十八世纪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新理解
一、一七〇〇年前山水画与自然的对立
二、十八世纪初宫廷对实景之兴趣
三、十八世纪中期的层峦积翠山水
四、余绪

第十一章 变观众为作者:十八世纪以后宫廷外的山水画
一、《芥子园画传》的突破
二、逸出画谱之外的庭园山水画
三、幕友的山水画与伟大的文化志业:访碑图的作者与观众
四、十九世纪对地理新景观的探索

第十二章 迎向现代观众:名山奇胜与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山水画的转化
一、面对真实感的需求
二、山水画借助摄影照片
三、从「写生」到「古法写生」
四、行万里路新解与山水画的宣传
五、余绪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深邃的山峦,远处缥缈的云雾,近处几棵苍劲的松柏,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古代山水画。光是看着这个封面,就让人忍不住想要翻开来一探究竟。尤其是“山鸣谷应”这四个字,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让人联想到山谷间回荡的声音,那是自然的回响,也是艺术家在画布上倾注的情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山水画更是其中我最着迷的一部分。总觉得山水画不仅仅是描绘景物,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精神的寄托。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山鸣谷应”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与“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这样略带学术性的主题联系起来的。而且还是“再版”,这说明它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市场认可度,才能经历时间的考验。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进入一个更深邃的艺术世界,去理解那些笔墨丹青背后所蕴含的时代变迁和人们的情感流转。

评分

“再版”两个字,在我看来,往往意味着一部作品的生命力。它可能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内容得到了修正和补充,或者是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深的挖掘。而“中国山水画”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博大精深的领域,从魏晋南北朝的萌芽,到唐宋的辉煌,再到元明清的演变,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代表人物。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在如此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来讲述山水画的发展,并且还能深入到“观众”这一层面。会不会像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带领读者一步步揭开山水画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大众的联系?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大量的图例,从构图、设色、笔墨等方面,分析不同时代山水画的特点,同时也会结合当时的史料,去探究当时观众的反应和解读。这种多维度的分析,绝对能够让我们对山水画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观众”这个词在艺术史中的角色都很好奇。我们常常关注艺术家如何创作,他们的笔法、构图、意境,但很少有人深入探讨,这些作品又是如何被当时的观众理解、解读,甚至是被他们所塑造的。尤其在中国山水画这样一个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中,历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文化背景、社会思潮,想必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山水画的发展轨迹。这本书既然是以“观众的历史”为切入点,我觉得这会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会不会像打开了一扇尘封的窗户,让我们看到那些曾经鲜活的观画场景?比如,宋代的士大夫如何品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明代的文人墨客又如何从唐寅的山水中寻求解脱?甚至,现代的我们,在博物馆里面对一幅古画时,我们的内心又在与艺术家进行怎样的对话?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这些跨越时空的互动,让山水画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活态的文化交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山鸣谷应”本身就富有诗意,让人联想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以及情感的相互呼应。而副标题“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则清晰地表明了这本书的研究范畴。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山水画更是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总觉得每一幅山水画背后,都藏着一个时代的故事,一种文人的情怀。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山鸣谷应”这个意境,与“观众的历史”这样一种较为学术的视角结合起来的。有没有可能,它会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去解读山水画的“鸣”与“应”?比如,艺术家画出的山,如何“应”发了观众心中的某种情感?观众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欣赏,又如何反过来“鸣”动了艺术的发展?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让我们不只是欣赏画面的美,更能体会到画作与人之间的深层连接。

评分

我一直觉得,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艺术家用画笔描绘心中所想,而观众则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去理解。有时候,观众的反馈甚至能启发艺术家,或者在历史的长河中,观众的集体审美取向,也能间接地塑造艺术流派的兴衰。尤其在中国山水画这样一种强调“意境”和“神韵”的艺术形式里,观众的主观体验和情感投射,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取名为《山鸣谷应》,又强调“观众的历史”,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许多画面:在古代,人们围着一幅山水画,指点江山,抒发感慨;在现代,我们通过画作,仿佛能听到山谷的回响,感受到古人的情怀。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鲜活的观画场景,去体会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与山水画产生共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