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植物学(经典传世版)

中国文学植物学(经典传世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
  • 植物学
  • 传统文化
  • 经典
  • 传世
  • 文化史
  • 植物文化
  • 文学研究
  • 中国文化
  • 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两千年来第一本!运用现代植物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跨界经典。

运用现代植物学的科学方法研究中国经典,不只让两千年来先民的智慧结晶有了崭新的欣赏视角,还可以解决历史悬案、反映时代氛围。

植物学可以解开典籍的历史悬案?植物代表意涵古今大不同?
《红楼梦》一百八十回都是曹雪芹着作,高鹗有无狗尾续貂?从「植物」居然可以看出端倪!植物代表的意涵变化古今有别,如「柳」最初象征文人气节,后来因为音近「留」,折柳送别表示离情依依,但到了宋元以后,却衍生出「残花败柳」、「花街柳巷」、「寻花问柳」等负面用法,变化之大,耐人寻味。植物在不同朝代出现的比例还可以反映时代氛围,如唐代版图扩大,中西文化交流密切,诗中就出现了来自遥远印度、西亚,甚至非洲的植物(罂粟、胡麻、波斯枣等)。

扮演植物侦探,破解古今草木之谜,开创研究新学门
累积近半世纪的研究、亲笔点评近万本中国典籍,远从《诗经》、《楚辞》、《全唐诗》,近逼清诗,逐字逐笔过泸。实地一一验证古人所言真伪,探访作品提及的每种植物,并考证当地自然生态,还原几千年来文人笔下的植物原貌,并找出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同时分辨虚实,釐清作品的写实与想像,终于开创了这门崭新的学科。

◎黄生(台湾师范大学名誉教授)专文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潘富俊
左手文学,右手科学,在看似无关的两个领域摸索潜行,编枝结草搭建起一座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的鹊桥,为古典文学赏析增开了一扇视窗。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学博士,历任林业试验所生物组组长、恆春研究中心(原恆春分所)主任。现任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开授景观植物学、植物与文学、台湾的植物文化等课程。曾任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东华大学自然资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医学院(高医大前身)生物系、福建闽江学院环境规画系兼任教授,教授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所学与植物密切相关,所爱与中国古典文学密不可分,田野工作与古典文学都是他的最爱。数年前,将台北植物园从研究用植物园成功转化为教学园及台北市民优质游憩点,让民众在林木花草之中,悠哉吟哦古典诗文。着有《诗经植物图鑑2.0版》、《楚辞植物图鑑2.0版》、《红楼梦植物图鑑2.0版》、《福尔摩沙植物记》、《成语植物学》、《全唐诗植物学》等。

相关着作:《全唐诗植物学》《成语典故植物学》《楚辞植物图鑑2.0版》《红楼梦植物图鑑2.0版》《诗经植物图鑑(2.0版)》《中国文学植物学(全新修订版)》《中国文学植物学》《唐诗植物图鑑(嘉惠学子版)》《成语植物图鑑(嘉惠学子版)》《楚辞植物图鑑(嘉惠学子版)》《诗经植物图鑑(嘉惠学子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历代诗词歌赋、章回小说,所述内容都离不开植物,或透过植物描写来启兴、取喻,或直接吟颂。
第二章 历代诗词歌赋的植物概况:从《诗经》、两汉乐府,到元曲以至清诗,植物的意涵与寓意组成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三章 诗经植物:305首作品,有135篇出现植物。
第四章 楚辞植物:白芷与泽兰出现次数最多,都是象征君子的香草。
第五章 章回小说的植物: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有几人?植物告诉你。
第六章 中国成语典故与植物:成语运用植物之多之妙,超乎想像。
第七章 国画中的植物:历代运用多有不同,但多与表彰气节有关。
第八章 古典文学中的植物名称:古今差异甚多,如何分辨很重要。
第九章 易于混淆的植物名称:「鸡头」、「鸭脚」都是植物?搞清楚才看得懂作者用意。
第十章 植物特性与文学内容:植物意涵与植物特性息息相关。
第十一章 古代礼仪的植物:各种节庆都有相搭配的植物。
第十二章 文学与植物色彩:不直接描摹颜色,却用植物的各个部位来形容,更添作品意韵。
第十三章 文学与野菜:中国农业起源甚早,但野菜一直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十四章 诗词中的蔬菜:古人菜园里都种了些什么呢?
第十五章 文学中的瓜果:奇异果原产中国,《诗经》已经出现了。
第十六章 谷类:五谷、六谷、九谷分别指哪些谷物?筊白笋也是其一?
第十七章 药用植物:古代文人都少会一点医术,也常以药草入诗,借物抒怀。
第十八章 庭园观赏植物:历代作品独领风骚的花木是何种?
第十九章 历代植物专书与辞典:如何检索古今植物?
第二十章 文学植物与植物引进史:甘蔗原产亚洲热带地区,《楚辞》已提及,显示史前就引入中国;扬雄〈蜀都赋〉出现椰子;唐人皮日休的诗里出现茉莉。

图书序言

‧走入植物的世界,印证文学的心灵。——王基伦(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
‧阅读本书,就像闯进文学的桃花源,令人流连忘返。——洪淑苓(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在文学中观花赏木,真是富有!而且,还不必交奢侈税。——康来新(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中文和植物的宝典,简直是梦幻之书。——蔡珠儿(知名作家)
‧遍览中国古文群芳谱,今日始见百花真面目。本书带领亚热带的台湾子民,熟悉地大物博的中国文学植物,也让现代的中国人更了解古文中所咏颂的民俗植物。——苏鸿杰(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名誉教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偶然注意到这本《中国文学植物学(经典传世版)》,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而又充满智慧的气息。中国文学中,植物的意象实在是太丰富了,它们常常承载着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审美追求。从《诗经》里朴素的草木描写,到唐诗宋词里意境深远的写景抒情,植物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点缀,更是精神层面的象征。比如,在中国文人的心中,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品德和情操;而柳树则常常与离别和思念联系在一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这些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植物,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比如药用、食用、园林艺术等。

评分

最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它的装帧真的是非常精美,看得出来是花了很多心思在里面。我特别喜欢这种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出版物,尤其是“经典传世版”这样的字眼,总让人觉得它承载着一段不容忽视的文化记忆。我对中国古典文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在阅读诗词歌赋时,对其中提到的植物,尤其是那些不太常见的,总是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意境。比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中的“落花”,或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梅”。如果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讲解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植物,它们在古代的种植、象征意义,甚至与文人雅士之间的故事,那该有多么棒啊!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希望它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随时翻阅,从中汲取灵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文人气息,淡雅的水墨风格,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与中国古典文化相关的。书名“中国文学植物学(经典传世版)”也很吸引人,勾起了我对中国古代文学中那些意境悠远的植物描写的兴趣。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通过植物去了解文学,去感受古人的情怀,是一件非常奢侈又美好的事情。我一直觉得,很多文学作品中的植物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情感的载体,是诗人词人寄托思绪、抒发情怀的重要意象。比如梅花的傲骨,莲花的清雅,竹子的坚韧,这些植物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被反复吟咏,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这本书的“经典传世版”的定位,也让我觉得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经过时间沉淀、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加丰富细腻的文学世界,让我能够从植物的视角,重新认识那些熟悉的诗词歌赋,发现其中隐藏的更多美好。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中国文学植物学”,这个组合听起来就很有意思,而且“经典传世版”几个字,更是让人对其内容充满期待。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古典文学里,植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点缀,很多时候甚至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或是社会风俗的象征。比如,桃花象征着爱情和青春,菊花代表着高洁孤傲,竹子象征着君子品格,这些植物的意象,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都有着丰富的体现。而这本书,我猜它应该会从植物学的角度,去剖析这些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那些我们可能忽略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的解读能够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我们可以通过认识一种植物,来理解一段历史,一个文化,一种情怀。

评分

“中国文学植物学”,这个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觉得非常有研究的价值。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也对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感到着迷。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注意到很多植物的描写,比如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或是白居易笔下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些植物不仅为文学作品增添了色彩,更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寓意。我认为,如果有一本书能够将中国文学中的植物做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解读,那绝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本书的“经典传世版”定位,也让我相信它的内容一定非常扎实,能够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些植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被文学所描绘和传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考证和精彩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