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上海
  • 老上海
  • 文化
  • 历史
  • 城市漫游
  • 记忆
  • 怀旧
  • 民俗
  • 建筑
  • 风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溯人文奇趣,感受历史沧桑,领略老城风光。

  这里有原汁原味的上海民俗;这里有传奇的上海旧闻;
  这里有浓厚的上海情结;这里是上海,有一种难以忘却的老上海记忆。

  上海的历史虽然不及北京、南京、西安等城市那么悠久,但是关于上海的历史文化一点都不比其他城市少。

  老上海人所说的「七宝」指的是哪「七宝」?
  宋氏三姐妹曾上同一所学院吗?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巢在老上海的哪个地方?
  作家张爱玲又是住在老上海的哪个公寓里呢?

  本书透过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向读者介绍不一样的上海历史与曾经的辉煌。上海既有江南传统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都会的现代与时尚。它就是中国最独特的城市─上海。
 
寻踪历史的纹理:一部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变迁的深度考察 书名: 寻踪历史的纹理:一部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变迁的深度考察 作者: 季 鸿 轩 出版社: 九州文史社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都市的繁华表象或怀旧叙事,而是以宏大的时间跨度与精微的社会切片相结合的方式,对近代中国(约1840年至1949年)一系列重要城市群的社会结构、经济转型、空间重塑以及文化认同的演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考察。全书旨在揭示在西方现代化浪潮与本土传统势力剧烈碰撞下,中国城市如何从传统的“城邦”形态,逐步蜕变为具备现代城市治理、工业生产与阶级分化特征的复合型社会空间。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嵌入式现代化”的结果,它既非简单的西方移植,也非纯粹的内部改良,而是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压力下,本土资源、历史遗存与外来理念相互渗透、相互挤压的复杂过程。作者通过对档案文献、地方志、私人信函及早期报刊的大量梳理与批判性解读,试图还原出那个“中间地带”的真实面貌。 全书结构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 第一部分:城市的开埠与初醒——权力结构的裂变(约350字)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晚清至民国初年,通商口岸和租界的设立如何成为撬动中国传统城市格局的支点。作者摒弃了将开埠简单视为“被动开放”的观点,转而分析了本土精英阶层在这一过程中的复杂博弈。 (一)主权与空间: 详细考察了租界作为“国中之国”的法律与物理边界是如何被划定、渗透和不断扩张的。这不仅仅是土地的易手,更是权力主体和治理逻辑的迁移。例如,通过分析海关、巡捕房和市政机构的早期运作,揭示了双重治理体系下中国市民权利的模糊化。 (二)商业资本的导入与城市区位选择: 探讨了早期洋行、买办阶层如何利用新的金融工具和国际贸易网络,决定了哪些传统中心衰落,哪些新兴港口崛起。重点剖析了“后发型”城市(如东北的工业区)与“前沿型”城市(如沿海口岸)在资本结构上的根本差异。 (三)社会精英的“断裂”与重塑: 分析了传统士绅阶层在面对新的经济诱惑和政治秩序时的分化——一部分坚守传统,另一部分则迅速“公司化”,成为早期民族资本的雏形。这种精英阶层的流动,直接影响了早期城市公共事务的运作模式。 --- 第二部分:空间的重组与日常生活的变迁(约400字) 本部分将焦点从宏观的政治经济转向微观的城市生活与物质文化,考察了城市空间形态如何被重塑,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如何“使用”和“感知”这些新的空间。 (一)新旧里弄的对话与冲突: 详细描绘了石库门、花园洋房、棚户区、以及华人自建“新村”的并存现象。通过对建筑风格、居住密度和公共设施分配的对比,展示了城市化初期剧烈的社会不平等是如何被固化在物质空间之中的。作者特别关注了“新式里弄”中家庭内部权力关系的微妙变化。 (二)交通革命与城市通勤: 考察了电车、公共汽车的引入对传统步行城市模式的颠覆。城市活动半径的扩大如何催生了早期的“郊区化”倾向,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公共交通工具的争夺与阶层隔离。 (三)消费主义的萌芽与公共领域: 分析了百货公司、咖啡馆、电影院等新型商业空间的出现。这些场所既是西方生活方式的展示窗口,也是本土消费文化形成的核心地。通过对广告和时尚杂志的分析,揭示了城市中产阶级是如何通过物质消费来构建其现代身份的。 --- 第三部分:劳动力的涌入与阶级的分野(约400字) 城市不仅仅是资本的聚集地,更是人流汇聚、社会矛盾激化的熔炉。本部分着重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工人阶级的诞生及其政治意识的觉醒。 (一)“流动人口”的画像与边缘生存: 详细分析了从乡村涌入城市的巨大劳动力洪流——包括码头工人、手工业者、人力车夫、以及大量的帮佣。本书引入了“城市边缘生存策略”的概念,考察了这些移民如何在资源极度稀缺的城市中建立起互助网络,并抵抗制度性的歧视。 (二)工厂制度与工人文化的孕育: 考察了外资工厂、民族资本工厂与官营工厂在管理制度、工时制度上的差异。特别关注了早期工人运动的隐秘组织形式、罢工的触发点以及工人阶级自我身份认同的建立过程,这些都与传统行会文化有着复杂的前后继承关系。 (三)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 探讨了新式知识群体(如大学毕业生、记者、律师)在城市政治生态中的“中间人”地位。他们既是现代性的倡导者,也是社会问题的揭示者,其思想转变直接影响了城市中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改革运动。 --- 第四部分:文化认同的重塑与现代性的焦虑(约350字) 城市的现代化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冲击与身份认同的危机。本部分聚焦于城市文化领域的创新与保守势力的张力。 (一)“摩登”的复杂性: 分析了城市文化中“摩登”(Modern)一词的多重含义——它既代表了对新技术的拥抱,也包含了对传统伦理的解构。通过对城市文学、戏剧、以及新兴媒体(如留声机、广播)的文本分析,揭示了现代性带来的“失根感”和普遍的焦虑情绪。 (二)公共卫生与身体的规训: 考察了城市管理当局为应对人口密度和瘟疫风险所推行的公共卫生运动。从戒烟运动到麻风病防治,再到对城市污秽的治理,这些都构成了对个体身体和行为的现代性规训,并引发了关于自由与秩序的争论。 (三)地方性的抵抗与杂糅: 强调在西方文化全面渗透的表象下,地方性(Regionalism)文化并未消失,而是以一种“杂糅”的方式融入了现代性。例如,地方戏曲如何吸收舞台技术,地方小吃如何被包装成“都市风味”等。 --- 结论:历史的“未完成态” 本书最终认为,近代中国的城市是一个持续处于“未完成”状态的现代性实验场。其特征是结构性的不稳定、阶层间的巨大鸿沟以及文化上的持续张力。对这些城市的考察,不仅是为了重构历史细节,更是为了理解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深层矛盾的根源。 --- 关键词: 近代中国城市、通商口岸、空间重塑、阶级分化、消费文化、城市社会学、嵌入式现代化。 适读人群: 历史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史、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开 篇
 

出行前的准备   010
上海的历史   010
上海独有的特色   011
来上海旅游的最佳季节   012
来上海需要了解的方言   013
 
上海的历史名人
 
上海的闻人掌故   016
上海第一个印记徐光启   016
老上海第一豪门盛宣怀   019
上海滩江北大亨顾竹轩   025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名媛   028
上海的旧时名流   040
租界里的世界级文豪   040
国殇中的宋庆龄    043
四明村里的名人巷    048
上海着名的绿房子    050
张爱玲的上海故居    052
上海的山水古镇
 
上海的名山胜水   058
畲山国家森林公园   058
上海母亲河黄浦江   064
各种森林公园   068
第二大岛崇明岛   072
上海的古镇老村   077
因寺而成七宝镇   077
上海大镇朱家角   083
小小南翔赛苏城   088
因盐而盛新场镇   092
古建完好枫泾镇   097
 
上海的宗教庙堂

 
上海的佛寺、道观   106
沉香观音沉香阁   106
饱经沧桑的玉佛寺   110
康僧会建龙华寺   112
静安区里静安寺   115
教弘天台法藏寺   118
黄浦江边城隍庙   120
上海的基督、天主教堂   123
畲山天主教堂   123
徐家汇天主教堂   127
基督教景灵堂   130
 
上海的场馆娱乐
 
上海会场馆园   136
上海的抗日卫国纪念馆   136
上海的各种博物馆   141
上海的各种游乐园   146
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   150
上海的休闲娱乐   155
上海人的骄傲:沪剧   155
上海人的消遣:评弹   160
 
上海的高等院校
 
第一所中国人自主创办的大学—复旦大学   164
抗战时期的复旦大学   164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复旦学生   166
消失在旧时光里的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   167
上海交大最牛校友之钱学森   168
上海交大最牛校友之李叔同   170
前三任校长都是德国人—同济大学   171
同济大学创始人—德国人埃里希‧宝隆   172
 
上海的特色民俗

 
上海的节日习俗   176
上海人怎么过大年   176
上海人的四大节日   179
上海的生活习俗   182
上海的方言俚语   183
上海的婚丧嫁娶   185
 
上海的美食雕刻
 

上海的风物美食   190
上海的土产佳味   190
上海的特色糕点   195
上海的风味小吃   199
上海的雕刻艺品   205
上海的文房雕刻艺品   206
上海的其他雕刻艺品   209
 
附 录

 
商业中心TOP10   216
地标建筑TOP10   220

图书序言

前言

  或许好奇于法租界里的江湖,或许迷恋于黄浦江上的波粼,或许向往于淮海路边的时尚,或许有感于外滩的沧桑,或许垂涎于鲈鱼的鲜美,抑或只是想看一看这个中国第一大城市而已……其实不管什么原因,我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想像着自己心中的上海,直到这想法牵引着我们真正来到了这里。

  当你来到上海,走在南京路上的时候,是否知道南边曾经是洋人的跑马场呢?
  当你来到上海,徜徉在外滩的「万国博览建筑群」之间的时候,是否知道这些老旧的西洋建筑便是当年上海的金融中心呢?
  当你来到上海,游览于黄浦江上的时候,是否知道这条上海母亲河在明朝的时候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呢?
  当你来到上海,参观闻名中外的玉佛寺的时候,是否知道那些玉石雕刻成的巨大佛像的神奇来历呢?
  当你来到上海,欣赏古色古香的江南水乡的时候,是否知道那些「家门口的文物」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当你来到上海,品味细腻精巧的江浙糕饼的时候,是否知道干隆皇帝也曾和你一样赞不绝口呢?
  当你来到上海,把玩「景中有景」的海派艺术品的时候,是否知道它们在民国时期曾经也辉煌一时呢?
  当你来到上海,仰望东方明珠或是环球金融中心的时候,是否知道它们的建成也充满了曲折呢?
  当你来到上海,游玩于上海的各色场馆之间的时候,是否也体味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或将来呢?

  或许我们并不知道,但我们应该知道。因为只有我们知道了,我们才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了解我们为什么来这座城市,了解我们为什么喜欢这座城市……我们会知道,我们一路上的所见,就是所谓的「海派」,就是上海的文化。

  它既有江南传统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都会的现代与时尚;它「海纳百川,相容并蓄」;它的文学、建筑、艺术、饮食无不中西合璧,风格独特;它开放而又充满创意;它多元而又有所扬弃;它,就是中国最独特的城市—上海。

  然而,上海就是上海。只有我们真的来到了这里,只有我们真的知道了它的故事,我们才可能知道我们为什么为它而着迷。

  本书即将「带着文化」与你一同畅游上海,真心希望本书能够满足你的需要,带给你快乐。
 

图书试读

开 篇

出行前的准备


如果你想到一个地方旅行,最好先提前了解一下那个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到了这个地方,看到了满眼的风景,却不知道它们的独特来历,那么,即使你到了火星,也会觉得和地球上某处戈壁滩没什么两样--如果你不知道那是距离地球5500万公里的火星的话。

火星如此,上海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提前了解这座城市,你到了内涵深远的城隍庙,只会觉得这是一座古典的街市;你到了历史厚重的徐家汇,只会觉得这是一处不起眼的闹市区;你到了抗日英雄奋战过的遗址--四行仓库,只会觉得这是一个失落的门店而已……

所以,为了让自己的旅行感动而饱满,你必须要先了解这座城市。除非,你是一个精神上的自由主义者。

上海的历史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东吴名将陆逊被封为华亭侯,这是正史中第一次出现「华亭」二字,也往往被视为上海地方史的开端。如今的华亭镇位于上海市嘉定区。

「上海」这一名称最早始于宋朝。当时,宋朝海外贸易发达,上海也逐渐成为沿海地区国际港口之一。

那时的上海有所谓「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名叫「上海浦」,其西岸有「上海镇」。

到了元朝,上海镇升级为上海县。

1927年,上海又升级为上海特别市,直辖于当时的中央政府。

1949年,上海被设为直辖市,至今。

再说上海简称「沪」的由来。

很久以前,上海地区的渔民创造了一种竹制的捕鱼工具,取名为「扈」。当时并没有「上海」这一概念,所以日子久了,这一带便被称为「沪渎」,「渎」是水渠的意思。后来便直接简称「沪」。

 至于「申」的由来, 春秋战国时,上海一带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申」便来自「春申君」的「申」字,这成了上海的另一个名字。

近代上海市则由静安寺周边发展而来,这就要讲到上海租界了。

1843年11月17日,首任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抵达上海赴任,上海正式开埠。

1849年4月6日,上海道台宣布将紧邻县城北门外、北到洋泾滨的986亩土地辟为法租界,之后又成立了公共租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上海1860年之后近百年的繁荣,与这些租界有很大关系。

1920年,汉口、广州、香港等几大商埠都因为受到政治风潮的冲击而繁华不再,所以无数中外商人纷纷转往上海发展。

1928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原来聚集于北京、天津的大批政客纷纷南下,其中的很多人都选择了上海租界作为定居之所。

用户评价

评分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营造的那种“时空穿梭”般的体验。作者的文字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探老上海的真实面貌。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新闻、出版、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信息。 书中对老上海报业的繁荣,杂志的多元化,以及电影、戏剧的蓬勃发展的描绘,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活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读者们捧着报纸,津津有味地阅读新闻,也听到了电影院里传出的阵阵欢笑声。作者的叙述充满细节,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节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历史,对老上海的文化脉搏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座城市的魅力,往往体现在那些被时间淘洗后依然闪耀的文化符号上。《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并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老上海的建筑、街道、人物,更是关于那些承载着上海独特文化印记的事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老上海的“生活美学”的解读。 作者描绘了老上海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体现在他们的衣着、饮食、居住,甚至是生活习惯上。那些精美的旗袍,考究的餐具,典雅的室内装饰,都体现了那个时代上海人对美的追求。书中所提到的那些老上海的咖啡馆、茶馆,更是成为了当时社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我从中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品味和格调,以及它在海纳百川的同时,又保持着自身独特魅力的能力。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老上海,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一种对生活品味的追寻。

评分

每次翻开《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都仿佛踏上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旅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细节的丰富”和“情感的饱满”。我一直对老上海的“市井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满足。 书中对老上海的各种市井生活场景的描绘,从早市的喧嚣,到夜市的繁华,再到居民区里的家长里短,都细致入微,充满了生活气息。我仿佛闻到了路边摊飘来的炸油条的香味,听到了街边小贩的吆喝声,也感受到了邻里之间那种亲切而温暖的交流。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们能够清晰地想象出那些场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普通人的描绘,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凡,却充满了韧性和智慧,构成了老上海最坚实的基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老上海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的热度,让我深深地怀念那个时代,也更加热爱这座城市。

评分

在我眼中,《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是一部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解读。作者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一位优秀的文化传播者。他用细腻的笔触,将老上海的艺术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一直对老上海的电影、音乐、戏剧情有独钟,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这些领域的好奇。书中对当时上海的电影明星、歌舞厅、剧院的描绘,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摩登”和“海派”的解读,这两个词语在书中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诠释。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现了老上海是如何将西方文化巧妙地融入自身,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书中所提到的那些旗袍、舞会、咖啡馆,都成为了那个时代上海的标志。我从中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前瞻性和包容性,也看到了它在文化上的创新和引领。读完这本书,我对上海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触及到了它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评分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鸣。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是一个对老物件、老故事有着特殊情结的人,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种“恋旧”的情绪。书里详细介绍了老上海的家居陈设、生活用品,那些精致的瓷器、典雅的家具,还有那些如今已经很少见的铜制热水壶、老式缝纫机,都让我产生了一种亲切感。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老上海家庭生活的描写,那种温馨而又充满仪式感的日常,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书中提到的那些老食谱,虽然我可能不会亲手尝试制作,但光是读着那些名字,就已经让我垂涎欲滴,仿佛能闻到食物的香气。作者还深入挖掘了一些民间传说和市井故事,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让老上海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讲述着一段段令人回味的故事,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坐在我面前,用他睿智而充满故事的语言,向我讲述他眼中的上海。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厚重”而“有温度”。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朴实而真挚的表达,却能够直击人心。我被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深深吸引,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员,置身于热闹的街市,或是漫步在幽静的弄堂。 书中所描绘的那些普通人的生活,是最让我动容的。他们可能是小贩,可能是工人,也可能是家庭主妇,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凡,却构成了老上海最真实、最鲜活的底色。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充满了人情味,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老上海的物质文化有了了解,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所传承下来的那些宝贵品质。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细节有着强烈探究欲的读者,《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梳理历史的脉络,挖掘文化的原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他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描述,而是试图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书中对老上海的社会结构、阶级分化、风俗习惯的细致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看到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在上海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张力。作者的叙述非常严谨,引用的史料也相当丰富,这让整本书充满了学术价值。同时,他又将这些严肃的内容,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宝贵的知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知,也对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有了更清晰的辨别。

评分

刚刚读完《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整本书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载着我对上海的遥远想象,缓缓流淌进现实。我一直对上海这座城市充满好奇,想象中它总是笼罩着一层老洋房的迷人光晕,耳边回响着咿咿呀呀的吴侬软语,空气中弥漫着咖啡豆和老上海香水的混合气息。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它没有停留在走马观花的景点介绍,而是深入到了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文化肌理之中。 从书中的第一章节开始,我就被那种浓郁的怀旧氛围所吸引。作者笔下的弄堂,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生活空间。那些石库门,斑驳的墙壁上仿佛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讲述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悲欢离合。我仿佛能听到孩子们在狭窄的弄堂里嬉戏打闹的声音,闻到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香,感受到邻里之间那种淳朴而温暖的守望。尤其是书中对老上海的市井生活描绘,那些早点摊、理发店、修鞋铺,虽然现在许多都已经消失,但文字却让它们重现眼前,鲜活得如同发生在昨天。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烟火气”的捕捉,那种生活化的细节,是现代都市所难以寻觅的珍贵财富。书里提到的那些老字号,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品牌,如今很多也只剩下模糊的印记,但通过作者的笔触,我得以窥见它们曾经的风采,感受到它们所代表的时代精神。

评分

对于我而言,《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是一本充满“故事感”的城市探索读物。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语言去介绍历史,而是将历史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和生活场景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老上海的“江湖气息”的描绘。 书中所提到的那些黑帮故事、民国轶事,虽然带着些传奇色彩,却也是老上海复杂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作者以一种客观而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我看到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看到了不同人群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书中的叙述充满画面感,让我仿佛看到当年的黄浦江畔,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可能。这本书让我对老上海的印象不再是单一的符号,而是更加立体、更加复杂,也更加迷人。

评分

读着《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了老上海的时代变迁。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描绘所打动,那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书中提到的那些名流、艺术家、实业家,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了上海滩特有的传奇。我仿佛看到了徐家汇的洋房里,穿着旗袍的女士们优雅地品着下午茶,也听到了外滩的爵士乐,感受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与摩登。 作者对上海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的理解,将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叙事中,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对上海的过去有更深刻的认识。书中所描绘的那些老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考究,那些老照片、老物件的描述,都显得格外真实可信,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书里还提到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风貌,例如报业的繁荣、电影的兴起,这些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上海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