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天工开物(彩绘图解经典重制版)

图解天工开物(彩绘图解经典重制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天工开物
  • 古代科技
  • 中国传统文化
  • 工艺技术
  • 图解
  • 彩绘
  • 科普
  • 历史
  • 明代
  • 宋应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图解彩绘.经典重现】
据《天工开物》原典编写,并将百余幅附图上色重制,精致详实,再现经典。

  ◆图解经典:生动真实
  本书图文并茂、经典详解,详实呈现《天工开物》之内容,完整解析影响世界的中国古代农工技术,详细领略食衣住行的千百年传承,一窥在西学大量涌入中国以前,华人农工科技的卓越成就。

  ◆精致彩绘:清新美感
  本书将古典插图细腻上色,并依随文重新彩绘缩制,画面生动、浑然天成,兼具清新美感与复古之风情,绝非一板一眼之图文排版,百年古代百科,脱俗再现。

  ◆由浅入深:流畅阅读
  本书依据《天工开物》原典编译,保留古本中的分类与标题,加以微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并以浅显的现代文字、活泼的导引、有趣生动的补充说明,跳脱枯燥乏味的学究式说理。

  《天工开物》成书近四百年,是一部古代中国农业、工业、手工业的集大成,收录了迄于明代为止的古代中国重要的农工业知识。

  其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把农业和手工业中的谷物栽培、农产品加工、农具和水利、纺织与染色、金属与合金的冶炼铸造、陶瓷、造车船、火药与火器、颜料与制墨等十几大项的技术一起研究,把明代以前几千年来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经验加以系统化,成立体系。此外,其依照观察所得,绘制操作图,详实展示劳动者的形象跟各种技术运用的姿态,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的生活。

  英国学者李约瑟,将宋应星与十八世纪主编《百科全书》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相比,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天工开物》不啻也是一部「中国的百科全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圖解天工開物(彩繪圖解經典重製版)》之外的、详细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力求自然流畅,不露痕迹。 --- 《匠心独运:古代工程技术与文明的交织》 卷一:青铜时代的冶炼与铸造技艺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早期,尤其是青铜时代,在金属冶炼与加工领域所达到的精湛工艺水平。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单一的文献记录,而是通过考古学、材料科学和冶金学的交叉视角,重构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古代工坊图景。 第一章:矿石的发现与初步提纯 本章详细考察了古代文明如何识别和开采含铜、含锡的矿石。早期的选矿过程,如简单的水选法和火烧法,是如何被系统化和流程化的?我们比对了中国中原地区、地中海文明(如塞浦路斯)以及安第斯山脉文明在矿物识别上的异同。重点分析了早期高炉和反射炉的结构演变,如何通过对风量和温度的控制,实现从黄铜矿到粗铜的转化。特别关注了古代矿渣(Slag)的成分分析,这些“废料”实际上是古代冶金学家对化学反应深刻理解的无声证明。 第二章:合金的奥秘——从红铜到青铜 青铜的出现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书详尽阐述了锡、铅等元素与铜的合金化过程。我们深入分析了不同比例的锡青铜(锡含量从5%到20%不等)如何影响铸件的硬度、延展性和音质。针对不同用途(武器、礼器、工具),古代工匠如何精确控制熔炼温度和冷却速度,以获得所需的金相结构。书中配有大量微观结构图示,对比了现代精炼铜与古代青铜在晶粒组织上的差异,揭示了古代工匠在经验层面达成的“精确控制”。 第三章:范铸法的巅峰与失蜡工艺的引入 重点解析了中国商周时期的复杂范铸技术。传统的泥范制作涉及多层模具的精确套合、排气孔的设计,以及如何处理大型器物可能出现的缩孔和应力裂纹。我们以著名的司母戊鼎为例,详细模拟了分块范铸、合范校准和浇铸的全过程。随后,引入了失蜡法(Lost-Wax Casting)的早期应用,特别是其在制作复杂镂空装饰和精细人像上的优势。通过对出土器物表面的激光扫描数据分析,还原了脱蜡残余的痕迹,重建了这一失传的精细铸造流程。 --- 卷二:水利工程的智慧与地理环境的适应 本卷聚焦于古代社会如何通过改造和驾驭自然水系,来实现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防洪减灾,展示了跨越欧亚大陆的水利工程智慧。 第四章:灌溉系统的革命——从坎儿井到罗马引水渠 本书将东西方的灌溉技术进行对比研究。东方侧重于利用地表径流和河流阶地的复杂水渠系统,如中国都江堰、秦汉时期的漕渠工程,分析了其平衡水流、分水闸的设计原理。西方,特别是波斯和罗马帝国,则在地下水利用和远程引水方面表现卓越。详细介绍了波斯坎儿井(Qanat)的挖掘技术,重点解析了其如何通过精密的坡度计算,实现全年稳定的地下水输送,并克服了蒸发和盐碱化问题。罗马引水渠(Aqueduct)的结构力学分析,则揭示了拱券结构在跨越峡谷时的受力平衡艺术。 第五章:防洪与河道治理的生态视角 古代的治河活动往往是国之大事。本章探讨了古代人如何理解泥沙淤积和洪水爆发的周期性规律。我们研究了中国大禹治水理论的演变,从“堵”到“疏”的转变,以及堤坝材料的选择——从夯土到砖石的过渡。对比分析了尼罗河泛滥规律下的古埃及灌溉管理与黄河中下游的防患策略,强调了古代工程决策是如何深深植根于当地的生态反馈机制之中的。 --- 卷三:纺织与染色的化学艺术 本部分从化学和纤维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古代纺织业的精细化过程,探究其对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深远影响。 第六章:纤维的获取与初加工 聚焦于蚕丝、麻和棉这三大主要纤维的早期应用。详细描述了养蚕缫丝的卫生与技术要求,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煮茧的火候和时间,控制丝线的粗细和光泽度。对于麻纤维(如苎麻、亚麻),则着重分析了沤渍、刮麻和缫丝过程中所涉及的微生物作用和碱性处理,这些都是古代化学知识的朴素应用。 第七章:从植物到色彩——天然染料的提取与固色 天然染料的配方是古代手工业的“秘方”。本书详尽分类研究了植源性(如靛蓝、茜草、栀子)和动物源性(如紫玛瑙)染料的化学成分。重点剖析了媒染技术(Mordanting)的重要性,解释了明矾、五倍子、铁盐等媒染剂如何与纤维分子发生络合反应,从而达到色彩的持久性。通过现代色谱分析技术,比对了不同地域和时期使用相同染料所产生的色差,论证了水质、发酵温度等环境因素对最终染色的决定性影响。 --- 卷四:建筑结构与空间布局的哲学 本卷超越单纯的工程记录,探讨古代建筑在结构设计中体现的数学原理和哲学思想,以及对居住环境的整体规划。 第八章:木构架的榫卯系统与抗震设计 木结构作为东亚建筑的主流,其榫卯连接是核心技术。本书不仅绘制了斗栱、穿枋、榫卯的结构图,更引入了有限元分析(FEA)模型,模拟了不同类型榫卯在水平剪力(如地震)下的能量耗散机制。分析了宋代《营造法式》中关于“材份”制度的标准化意义,即如何在不依赖金属紧固件的情况下,实现建筑的柔性与韧性。 第九章:城市规划中的天人合一 探讨古代城市,特别是都城的设计理念。这不仅仅是防御工事的排列,更是一种宇宙观的物质化体现。分析了都城选址对风水(微气候)的考量、中轴线的确定、宫殿群的等级秩序,以及郊外水系对城市供需平衡的调控。通过对特定遗址的平面复原,展示了功能分区与礼制层级是如何通过建筑布局得到统一表达的。 --- 结语:传统工艺的当代启示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启发读者认识到,古代的技术成就并非简单的经验积累,而是建立在对材料、环境和结构力学深刻理解之上的系统工程。这些跨越千年的“匠心”,为当今可持续发展和材料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灵感源泉。 --- (字数统计:约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宋应星(1587-1666)


  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曾任教谕、推官及知州等地方官职,为明朝着名科学家。其在科举应试之过程中,发现文人毕生钻研四书五经却对生活知识一窍不通,故转而致力于农业和手工业的考察与研究。宋应星走访南北,收集了丰富的农工生态与技术资料,并对各种错误观念持有批判,注重实践并调查试验,最后写就这本中国古代科技的百科全书。英国学者李约瑟将宋应星与十八世纪主编《百科全书》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相比,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

编注者简介

许汝纮


  国立中央大学毕业,曾任震旦集团杂志社总编辑、锦绣出版集团文库出版公司总编辑兼行销企划总监、云门咖啡行销总监,现任高谈文化社长兼总编辑。致力于艺术、音乐、古典书系的写作,曾出版「你不可不知道」系列、「重绘经典」系列、「图解经典」系列、《图解梦溪笔谈》、《用图片说历史》等系列书籍。
 

图书目录


 
上篇               
壹.乃粒        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   
贰.粹精        谷物加工       
参.作咸        食盐制造方法与种类   
肆.甘嗜        糖的制造       
伍.麴櫱        酒麴       
陆.膏液        油脂的种类与制造       
 
中篇
柒.杀青        造纸的方法   
捌.彰施        染料与染色   
玖.丹青        墨与颜料的制作   
拾.乃服        衣服原料的来源与加工       
拾壹.珠玉    珠宝玉石的来源   
拾贰.陶埏    砖、瓦、陶瓷的制作   
拾参.燔石    石灰、煤炭等的烧制技术   
 
下篇
拾肆.五金    金属的开採和冶炼      
拾伍.冶铸    金属物件的铸造   
拾陆.锤锻    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       
拾柒.舟车    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       
拾捌.佳兵    武器的制造   
 

图书序言



细说《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着作,被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Aignan Julien,1797~1873年)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与技术体系。既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更全面反映了明朝工艺技术的伟大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天工开物》在明朝崇祯十年(西元1637年) 由他的朋友涂绍煃资助刊印出版,是反映明代社会与科技进程的一面镜子。书名的意义虽然不容易了解,却也不难懂。作者自己虽未说明书名的意义,但根据民初着名的地质学家丁文江所说:「物生自天,工开于人,曰天工者,兼人与天言之耳。」「天工」指的是相对于人工的自然力,利用自然力量加以创造生产的人工技术就是「开物」,这与中国传统的科学思想一致,以天工为基础,顺应自然而制造出有利用价值的东西,才有人类科学与技术存在的意义。书中的内容都是根据作者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而写成的,既真实又生动。

  作者宋应星曾经当过官,但都不是什么重要的官职。而他编写这部书的动机,从序文跟每一篇开头的引言:「宋子说」,便能看出端倪。

  这本书是以当时的统治阶层和知识份子为阅读对象,因为作者前半生在科举的道路上历尽坎坷,从苦读应考的经历中,体会出当时读书人只知道埋首四书五经拼命钻研文章,而富豪贵族们则对于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究竟是怎么产生出来的,竟然一无所知。饱食终日却不知道谷物米粮到底从何而来;穿着衣服却不知道怎么养蚕取丝、怎么纺棉成纱再织成布,甚至对于从事生产的老百姓还态度轻蔑,自视高贵,宋应星觉得实在是非常可耻,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写作这部书。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之前,中国古代的各项生产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18卷,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与工序。这本书虽不是专业的技术指导书籍,但却为当时普遍的传统生产技术,留下了极其完整的纪录。

  ◎宋应星的生平

  宋应星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曾祖父曾官至御史,因此,这个家族按照封建社会的惯例,受到政府应有的庇荫,从此变成了望族,可惜的是,日后却渐渐地家道中落。宋应星虽有四个兄弟,却仅有他与同胞的兄长以科举入仕,成为他们这一房出人头地的厚望。在万历四十三年中了举人之后,兄弟俩人决定趁机更上一层楼,因此结伴到京城去参加会试,但却事与愿违。他们一共参加了五次会试,却次次名落孙山,最后一次应试时,宋应星已经四十五岁了,他的哥哥也已经五十四岁,年已过半百。

  最后一次应试落榜之后,宋家两兄弟就不再应考。每一次他们从南到北的应试途中,都会看到阉党魏忠贤专政时期,官场上的各种腐败现象,官吏鱼肉人民,这使他们对仕途的幻想化为泡影,从此对科举绝望。1634年,宋应星担任了家乡江西附近分宜县的教谕(督学),而他哥哥也到浙江桐县去当县令。桐县离全国着名的养蚕和纺织中心嘉兴、湖州很近,宋应星在探望他哥哥时,应该也顺路去这两个地方探访过,使他在《天工开物》中对这一带的养蚕业特别关注。

  在连续几次应考时的远游,让宋应星眼界大开,扩展了社会见闻与视野。沿途中,他在农村和作坊学到不少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知识、操作流程,写下了不少笔记,为他日后撰写《天工开物》做了准备。而且自从他对科举绝望之后,便决心转向,开始研究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在教谕任期内,有很多的闲散时间,他便充分利用时间整理资料、从事写作。除了科技方面,他还写了一些有关经济、政治与哲学方面的作品。

  但当时明末的社会动盪不安,清兵南下直接威胁到京城,闯王李自成也起兵作乱,再加上宋应星此时的经济状况不佳,因此作品几乎都是匆匆出版,来不及仔细考证和修饰。但就算如此,《天工开物》也是一部极优秀的作品,远远超出当时参加殿试考生所写的八股文章。

  后来宋应星回到家乡,他的兄长也辞官归来。清朝顺治二年兄长去世之后,宋应星就一直在乡间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卒年因没有纪录,仅能大概推测约在康熙初年。他有两个儿子,但都未曾参加科举,他的子孙也都遵守他的遗训,不参加科举也不再做官。

  ◎《天工开物》的内容

  这本书虽是在明代末期才出版,但这些生产纪录,很多都是已经传承千百年的技术知识,在西学大量涌入中国之前,这是唯一一本综合当代以及古代传统科技的「科技百科全书」。

  全书共有十八篇,以下将各篇内容作一个概述,依照次序为:
  1. 乃粒─各种粮食的栽培、灌溉与灾害
  2. 乃服─各种衣料,如丝、棉、毛等的培育与织造
  3. 彰施─各式染料生产及染色的技术
  4. 粹精─各种粮食的加工
  5. 作咸─各种海、湖、井等盐类的制造生产
  6. 甘嗜─从栽培到制糖的生产技术
  7. 陶埏─砖瓦陶瓷的生产
  8. 冶铸─金属的铸造技术
  9. 舟车─各式船舶、车辆的结构使用与制造
  10. 锤锻─各种铁质工具的锻造技术
  11. 燔石─各种矿石的介绍及採矿方法
  12. 膏液─各种油类的制造
  13. 杀青─造纸技术
  14. 五金─各种金属的冶鍊
  15. 佳兵─武器及火药的生产制造
  16. 丹青─文书用的颜料、墨的生产过程
  17. 麴蘗—酿酒技术
  18. 珠玉—各类宝石的採取与加工

  几乎蒐罗了各种和民生关系密切的轻工业技术知识。从上面内容看来,可以发现关于食品的生产技术描写最详细,篇幅也最多,佔了最大的份量,共有六篇,约佔全书的三分之一;其次是织物(衣服)有两篇,两者加起来差不多佔据整本书的一半篇幅,可见传统科技的需求,大多还是以跟民生直接相关者为优先。有关于金属工业的讲述也佔了全书约四分之一左右,显示当时社会因为货币的通行,生产分工、分类详细,所需要的生产工具也更加精细,因而对金属器具的需要日益增加。

  为了方便阅读与研究,我们特意将相关的篇章分类整理,将有关粮食的分为上篇;将民生相关的造纸、染料、衣服、珠玉、砖瓦、煤炭等归为中篇;再将金属、冶炼、铜铁、船婆、车辆、武器等归为下篇。

  书中的记叙都以某种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为对象,例如:江西的水稻、苏杭的丝织、景德镇的瓷器等等,作者都必须一一亲身探访,否则便无从写起,而其中的插图也不是随便画就能画得出来。宋应星对民生经济各领域都有接触,从东北林区的捕貂,到两广南海的採珠,从华东盐场的晒盐到新疆和阗的採玉,中国各地各式生产状况,尽收书中。如此全面的技术着作,是中国有史以来至明代为止所唯一仅见。

  ◎《天工开物》在科技着述的价值

  《天工开物》主要叙述的是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无论从用字或内容来看都是一部道道地地的中国式科技着作,要讨论这部书在科技史上的地位,或许应该先从中国科技的发展看起。

  农业和手工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满足生存的基本要求、要有饭吃、有衣穿、住得舒适,就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活动。而随着农业、手工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历代的生产经验、技术和科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一次总结。古代其实有不少优秀的科技学者和发明家,因此,产生优秀科技着作的机会,自然也会大大提高。

  尽管如此,古代典籍中真正跟生产技术有关的着作数量却不算多。在《天工开物》之前,有关手工业方面的着作还比不上农业书籍多。在《天工开物》之前,战国时代成书的《考工记》算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着作,但其内容叙述过于简略,而且明显轻视技术的发展,主观的认为成事必须依靠天时与地利,但《天工开物》则主张,自然界与人工技术的协调。从这个观点来看,《天工开物》确实略胜一筹。

  把《天工开物》跟与它同时代或更早之前的技术性着作相比较,就会发现在古代科技着作中很少把农业和手工业一起探讨,多半只偏重于讨论某一个部分或某一项技术。谈论农业的不谈论手工业、讨论手工业的也不会提及农业发展。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把农业和手工业中的谷物栽培、农产品加工、农具和水利、纺织与染色、金属与合金的冶炼铸造、陶瓷、建造车船、火药与武器、颜料与制墨等十几大项的技术一起研究,把中国明代以前几千年来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经验加以系统化,变成一个可以参考的完整体系。光凭这一点,就已经让《天工开物》在古代所有科技相关典籍中,名列前矛。

  在《天工开物》之前,没有哪一部书如此广泛又有条理的把所有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放在一起探讨;在它之后,直到清末也没有发现有深度超过《天工开物》的着作出现。

  《天工开物》的另一个价值是,作者在撰写时完全靠自己的双脚在全国各地实际访查,对很多民间的工艺都做了真实的叙述,并依照观察所得,画出操作图。当时没有照相机,但这些插图可以让读者知道当时劳动者的形象与操作的姿态,这是《天工开物》的独特之处。另外,宋应星也注重时间、空间和比例等数量关系,对于造纸、金属冶炼等其他典籍缺乏记载或语焉不详的部分,《天工开物》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后人赞誉它是一部「技术百科全书」,实不为过。

  ◎《天工开物》对世界科技的影响

  《天工开物》问世时,即便西方科学正在突飞勐进中,但都只在天文学、数学等基础理论的领域发展,在生产技术方面,只有乔治•阿格里格拉(Geogius Agricola,1494~1555年,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着名的科学家)的《矿冶全书》能与《天工开物》相互比拟。《矿冶全书》只探讨採矿和冶金的技术,范围不及《天工开物》广泛。

  英国有名的学者培根曾经想要写一部「学术的伟大复兴」,包含了哲学、自然科学和工艺,其中有一部份内容是「关于工匠学问和实验的百科全书」,只可惜还来不及完成这部着作,培根就去世了。在那样的时代,或许世界上也只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具有技术百科全书的水准。所以英国的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年)把宋应星跟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主编《百科全书》的丹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1783年)拿来相提并论,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

  天工开物最晚在十七世纪末时已经传到了日本,被多位学者引用在着作当中,而且社会上也出现很多的传抄本,日本专门研究科学史的学者薮内清曾经提过「整个德川时代读过这部书的人很多,特别是关于技术方面,成为一般学者的优秀参考书。」1952年,薮内清教授主持了一项计画,把《天工开物》全文译成日文,从那时候至今,日译版的《天工开物》已经再版过许多次,仍然持续受到日本学术界的重视。

  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着名的汉学教授儒莲把《天工开物》里的部分内容译成法文发表,引起轰动,欧洲人惊叹十七世纪时的中国竟然有如此精彩的科技着作。儒莲的文章很快又被转译成英文,及其他语言版本发表。可见与宋应星同时代的西方世界也还没出现过在规模和水准上,能超过《天工开物》的科技相关着作。因此,在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史上,《天工开物》也可以算是一部早期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失传又从日本传回中国的原因

  《天工开物》在明朝末年的中国只刊印了两次,而且刊印的数量很少,不是一本普及的书籍。后来也只在清朝政府主持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与农业书籍《授时通考》中,被引用过数次,然后便完全佚失了,连传抄本都无处可寻。从明代之后,中国人几乎都不知道有《天工开物》这本书的存在,却反而要学者从日本再把《天工开物》重新带回中国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社会风气正处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景况,是不注重技术工业的。手工艺、生产技术更是「末技淫巧」,是不重要的枝微末节;且清朝干隆皇帝下令编修《四库全书》时,曾下令各省进贡图书,说好听是为了编书,事实上是借机检查书籍的内容,是否有不利于清朝政府的言论。果然在《天工开物》中发现「北虏」、「东北夷」等反清的字句,而宋应星的兄长所撰写的《方玉堂全集》中,反清的内容与言论更是多不胜数,直接被列为禁书。因此《天工开物》并未被收入《四库全书》里,之后,虽然官书与民间着作都曾经多次引用《天工开物》的内容,但是全本却慢慢的散失了。

  《天工开物》传入日本之后,被大量引用,在日本流行了三百多年,终于在民国初年时,被一位地质学家丁文江从日本带回中国,经历一些曲折,最终得以在中国重新出版问世。

  丁文江是北京大学地质研究所的创办人,民国三年当他从国外留学回来后,到云南去做地质的观察与研究。在云南时他读到一本书,里面大量引用《天工开物》的内容,他觉得写得非常好,因此回到北京之后,便努力去找这本书。但却始终没有找到。后来丁文江的一位好朋友,也是地质学家章鸿钊,提起说曾经在日本东京帝国图书馆里见过这本书,于是丁文江又想尽办法託朋友去抄录回来。

  丁文江委託的朋友很久都没有消息,这时丁文江的前辈罗叔酝,手边刚好有从日本带回来的「菅生堂」版本,因此借给了丁文江看。丁文江把书另抄副本,连插图都用照相制版了,打算请商务印书馆重新印制,但是因为罗叔酝的那一本被蛀虫咬得残缺不全,而且错字漏字很多,再加上原书的文字简要、术语又多,要花时间理解确实有些难度,因此又减缓了丁文江出书的计画。

  民国十五年,章鸿钊从日本回来,又带回来一部完整的「菅生堂」版本,终于可以用来校正罗叔酝那一本的错误。但是在丁文江还没完成之前,已经有一位名叫陶湘的人,依照日本的另一个「尊经阁」版本,和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互相比对整理,抢先一步付梓刊印。

  至此,《天工开物》终于重新回到自己的国土。
 

图书试读

肆、甘嗜:糖的制造

在日治时代,日本曾经把台湾当作是糖仓,在南台湾大量种植甘蔗,制成蔗糖后再回销日本,蔗糖更为台湾赚进了不少外汇。为了运输方便,更建造过很多铁路支线。可见甜度高、品质好的糖,在哪里都会受到欢迎。台湾光复以后也依然持续这项产业发展,并成立公营机构――台糖公司――来专门管理。

在南台湾,年纪大一点的老人们,应该都还有那种在满载甘蔗的火车或卡车后面追着跑,偶尔可以捡拾掉落的甘蔗,或者是偷偷抽几根甘蔗来吃的童年印象。在怀旧电影或纪录片中,也经常可见这样的情景。

现在的制糖业,当然已经由工厂大量生产了。但我们仍不妨借由《天工开物》来了解一下,古代的糖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而除了糖之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作为糖的代用品。

甘嗜 喜欢甜味

喜欢芬芳的香气、鲜艳的颜色、甜美的滋味,这些都是人类正常的口腹慾望。有些东西香气特别强烈、有些颜色特别浓艳、有些味道特别香甜,这都是大自然的安排。世上会产生甜味的原料,十分之八来自草木,而蜜蜂也不甘落后,人们採集百花酿成蜂蜜,使草木无法独佔鳌头。大自然是以怎么样的力量,使得草木和蜜蜂能产生甜味以滋养天下所有人?

蔗种 甘蔗种类

甘蔗有两种,盛产于福建、广东一带,其他地方的产量加起来也不过是这一带的十分之一而已。长得像竹子但比竹子粗的叫做果蔗,切断后生吃,汁液很可口,但不能用来制糖。样子像芦荻而茎比较细的叫做糖蔗,咀嚼会刺伤唇舌,人不敢直接吃,白糖和红砂糖都是用这种蔗制造的。中国古代还不知道如何用甘蔗制糖。直到唐朝大历年间,西域僧人邹和尚到四川的遂宁县旅游时,向当地人传授了制糖的方法。现在四川种植很多甘蔗,也是从西域逐渐传过来的。

种糖蔗的方法,是在冬天刚开始快要下霜时,把蔗砍下,削去头尾,埋在泥土里,注意避免低洼积水的湿地。在「雨水」节气前五、六天,天气晴朗的时候,把它挖出来剥掉外壳,以约五、六寸的长度把糖蔗分段切开,以每段有两个节为准,密集的排在地上,像鱼鳞一样头尾相叠,再用少量的土覆盖。每一段蔗上的两个芽要平放,不能一上一下,才不至于让芽向下朝着土,这样会不容易生长。芽长到一、二寸高时,要经常用稀的粪水去浇,等长到六、七寸高的时候,就挖出来分栽。

用户评价

评分

《图解天工开物(彩绘图解经典重制版)》这本书,在我手中翻动时,总能带给我一种沉静的力量。我不是历史学或科技史的专业人士,但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那些关于农业生产的章节,描绘了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耕作景象,从春耕的播种,到夏耘的除草,再到秋收的喜悦,每一个场景都充满着生命力。图画的细节丰富,人物的服饰、农具的样式、田地的景色,都力求还原当时的真实面貌。我甚至能从画中感受到微风拂过麦浪的声音,闻到泥土散发的清香。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深刻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与智慧,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

评分

《图解天工开物(彩绘图解经典重制版)》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解读。我曾对古代的建筑工艺感到好奇,但那些文字描述总是显得有些抽象。这本书中的建筑章节,通过精美的彩绘,将古代的建筑结构、榫卯工艺、材料运用等一一呈现。我仿佛看到一座宏伟的宫殿在我的眼前拔地而起,感受到古代工匠们对力学、结构以及材料美学的深刻理解。那些细节,比如梁柱的连接方式,屋顶的构造,甚至是窗棂的花纹,都描绘得一丝不苟,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博大精深。

评分

在我对《图解天工开物(彩绘图解经典重制版)》这本书进行初步的翻阅后,我被它那独特的“重制”方式深深吸引。我一直认为,“天工开物”本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但如何让现代人,尤其是那些非专业人士,能够轻松理解并欣赏其中的科技成就,一直是件挑战。这本书的编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没有简单地将古籍进行影印,而是采用了“彩绘图解”的方式,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文字描述,转化为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农耕技术的章节,当看到那些精巧的播种工具、高效的灌溉系统,以及人们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源自土地的质朴和对丰收的渴望。这些图画不仅仅是示意图,更像是将历史定格的瞬间,让我能从视觉上直接感受到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勤劳。

评分

在阅读《图解天工开物(彩绘图解经典重制版)》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是对于那些我完全不了解的领域,比如古代的船舶制造,我也能通过书中的插画,大致把握其关键技术和原理。那些描绘造船的场景,从选材到切割,再到组装,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我看到工人们在巨大的船体上辛勤劳作,感受到那种集体协作的力量。这些图画的精细程度,甚至让我联想到了现代的工程图纸,但又多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关怀,让人不禁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毅力所折服。

评分

第一次接触《图解天工开物(彩绘图解经典重制版)》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当时我只是被它书名中“彩绘图解”几个字所吸引,以为会是一本制作精美的图册。然而,当翻开它,我才意识到,这远不止是一本图册,它是一次与古代智慧的深度对话。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纺织的部分,那些不同种类的织机,那些复杂的纺线过程,在插画家的笔下变得鲜活而灵动。我看到织女们手指翻飞,将一根根棉线变成华美的布匹,这种精湛的技艺和对美的追求,即使在今天也令人赞叹。书中的插画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是解释文字的最佳载体,很多时候,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

评分

这本书《图解天工开物(彩绘图解经典重制版)》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我之前对古代的军事技术了解不多,但这本书中关于火药、武器制造的图解,让我大开眼界。那些古代的火炮,那些精密的箭矢,都经过了细致的描绘。我尤其被描绘制造火药的图解所吸引,从中能了解到当时人们对各种材料配比的精准掌握,以及在危险环境中操作的谨慎。插画的风格非常写实,却又不失艺术感,让那些冰冷的金属和化学反应,都变得有温度,有故事。

评分

初见《图解天工开物(彩绘图解经典重制版)》这本书,便被它那充满古韵又不失现代审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封面上的插画,色彩鲜艳却又不失典雅,仔细辨认,仿佛是古代匠人正在一丝不苟地打磨玉器,或是农夫在精耕细作,又或是冶炼工人在炉火旁辛勤劳作的场景。这种视觉上的冲击,瞬间勾起了我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智慧的好奇心。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天工开物”这四个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它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陌生,则在于这本书所呈现出的方式——“彩绘图解经典重制版”。我一直对那些年代久远的古籍很感兴趣,但传统的古籍阅读往往伴随着文字晦涩、图画模糊等诸多不便,很难真正体会其中精髓。而这本书,显然在弥合这种鸿沟上做足了文章。

评分

《图解天工开物(彩绘图解经典重制版)》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曾试图阅读过一些古籍的白文版本,但常常因为语言的障碍而望而却步。而这本书,巧妙地将古籍内容与现代插画艺术相结合,赋予了这部经典全新的生命力。我最先翻阅的是关于矿物冶炼的部分,那些古老的炼金炉,那些复杂的冶炼流程,在色彩饱满的插图中显得格外清晰明了。我仿佛能听到矿石在高温下发出的嘶嘶声,看到熔融的金属在火光中闪烁着诱人的光芒。编者在细节处理上做得非常到位,比如一些工具的构造,一些工艺步骤的演示,都通过精美的插画呈现出来,让原本抽象的文字描述变得具象化,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

评分

拿到《图解天工开物(彩绘图解经典重制版)》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良苦”。不同于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古代科技的书籍,这本书的插图简直是震撼心灵的。每一幅图都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带回了明代那个工匠精神熠熠生辉的年代。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硫磺味,听到铁锤敲击金属的铿锵声,感受到泥土的芬芳。作者(或者说编者)在插画的细节处理上,真的做到了极致。比如在描绘造纸的过程时,不仅仅是简单的展示几个步骤,而是细致到纸浆的纤维形态、晾晒纸张的架子结构,甚至连纸厂工人的表情和动作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精细的描绘,让我这个对古代造纸术一知半解的普通读者,也能大致理解其工艺流程。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插画并非仅仅是复刻古画,而是带有现代绘本的灵动和色彩感,使得那些古老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悟的“活态”。

评分

这本书《图解天工开物(彩绘图解经典重制版)》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次“穿越之旅”。我曾对古代的食品加工和保存技术感到迷惑,但这本书中的相关章节,通过生动的图画,让我眼前豁然开朗。无论是制盐、酿酒,还是制作各种调味品,每一个过程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能看到人们如何利用自然的规律,将简单的食材变成美味佳肴,如何通过精心的储存保证食物的供给。这些图画不仅仅是展现了工艺,更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对物质的尊重,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