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视野2.0:以世界观为基础的圣经口述运动(符号、故事和礼仪在口述运动中的整合)

宣教视野2.0:以世界观为基础的圣经口述运动(符号、故事和礼仪在口述运动中的整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om A. Steffen
图书标签:
  • 宣教学
  • 口述传统
  • 世界观
  • 圣经诠释
  • 文化人类学
  • 符号学
  • 叙事神学
  • 礼仪学
  • 跨文化传播
  • 口述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作者从主控、锚与个别的三种层面,探讨形塑一个民族特定世界观的三个面向:故事、符号和礼仪,以及如何借着适当形式的传讲福音、开拓教会,真正带来福音受众深层世界观的转化,避免鸡同鸭讲或宗教混合主义(Syncretism)的发生,成为本色化的基督门徒。本书是对流行的「口述文化」的补强,加入世界观的因素,更能因地制宜,而不致又沦为一个随潮流起舞的萧规曹随。

各界好评推荐:

  「借由此书和许多其他相关着作,汤姆.史蒂芬博士再次证明:他在当今顶尖的宣教学家中佔有一席之位的确是实至名归。他是一位不断搜寻新典范、努力不懈且无所畏惧的研究者,他推翻了过时的原则和理念,总是能提出一些崭新并独特的创新典范。他的教室一直都是宣教士和未来教师与作家的孵育场。」——美国拜欧拉大学库克跨文化研究学院院长 道格拉斯・潘诺尔(F. Douglas Pennoyer)博士

  「如同其他同系列书籍中的序言,我要再次重申:『一本好的教科书,就像一位专家亲临指导,可以省去很多摸索的过程,少走许多冤枉路。』本书作者是我博士论文的指导教授,为人和蔼可亲,经验丰富、学养俱佳。我很高兴能为他的书作序,把它推荐给中文的读者; 特别是在华人教会勇敢挑战『福音出中华』的二十一世纪,希望这本书中文版的问世,能够成为华人宣教士跨文化沟通福音的指南,同时也能激发更多华人宣教士或学者,把自己的经验、理论出版成书,让普世宣教运动再多一些华人的贡献。」——中华福音神学院助理教授/宣教中心主任 邱显正 博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汤姆.史蒂芬(Tom A. Steffen)


  加州拜欧拉(Biola)大学专研跨文化研究的教授,并负责指导宣教学的博士研究计画。除本书外,他也撰写许多关于使命和跨文化事工的专书,包括《跨出舒适圈大挑战:宣教士的生活与工作》(华神)、《故事,祢我他:跨文化叙事的宣教》(华神)、《预见失业的宣教士:交棒的植堂模式》(华神)、《大使命公司:企业宣教中的新角色》(道声)及《催化者时代》(The Facilitator Era, 2011,中文暂译)。他有二十年在新部落差会(New Tribes Mission)宣教的经验,其中十五年主要在菲律宾的偏远部落。

图书目录

读者真情推荐  
表格列表  
图示列表  
缩写词列表  
专文推荐1 / 探索宣教新典范的勇敢先锋/道格拉斯.潘诺尔  
专文推荐2 / 跨文化宣教的沟通指南/邱显正  
致谢  
序言  
引言  

第一部 追溯口述运动的起源  
第 1 章 过往的先驱  
第 2 章 根植农村  
第 3 章 与城市的关联  
第4 章 运动的转变

第二部 以世界观为基础的故事讲述案例
第 5 章 符号的案例
第 6 章 故事的案例
第 7 章 礼仪的案例
第 8 章 以世界观为基础的故事讲述案例
第 9 章 展望未来

附录
附录 A 重新思考神学教育
附录 B 故事的接地气性质
附录 C 关于问题的一些问题
附录 D 一个好故事的组成部分
附录 E 安蒂波洛/岸当桐的替代诗歌
附录 F 福音书的四个价值观框架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跨文化宣教的沟通指南


  华人所办的正统神学院,教学内容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标榜的精神,以及使用的教科书,多半是承袭自教授们各自获得博士学位的西方神学院校。不管是解经讲道、系统神学,或是教会历史皆然。这样的教法有其好处,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古往今来的众圣徒神交,从他们的经验与思想中受益,一同明白基督的爱何等长阔高深(弗三18)。然而,有志之士也不难发现,没有反思其自身所在的宣教处境,一味照抄,鹦鹉学舌,基督教恐怕很难脱去「外来宗教」的形象,也很难符合许多华人教会的期望。也因此,有不少以事工为导向的神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正是对西方传统神学教育的反动, 也可说是对华人教会处境化的回应,光谱的两端各自满足不同的需要。这类回应中,比较强势的运动,称为「口传天下」,它所强调的是圣经故事、媒体、数位化的信息。

  史蒂芬博士这本书,则反应了一位西方宣教士和神学院教授的反思,他在典型的西式教育模式中接受教育,却在东方部落处境中遇到挑战,从抽象的、命题式、个人理性的神学教育,到具体、叙事、集体讨论的互动学习模式,其转变不可谓不大。本书第一部分就像纪录片一样,把口述文化、故事神学的兴起、发展、成熟、修正和处境化作了非常详实的说明;详细到一个地步,可能会令华人读者觉得烦琐,除非您也是在宣教领域中实地体会过,才会深深欣赏本书作者汤姆.史蒂芬博士希望倡导的典范转移以及返璞归真的用心。

  我建议在您从第一页开始阅读本书之前,可以先读读「附录A」当中的问题:

  如果神学教育是由故事、符号和礼仪所推动,而不是抽象的观念,会发生什么事?
  如果神学教育是被具体的人物,而不是哲学观念所推动?
  如果人物的研究先于观念的研究?
  如果神学的命题是基于人物?
  如果提倡透过解决问题之发现式学习,而不是听课决定考试是否会及格?
  如果使用整体到部分(whole-to-part),而不是部分到整体(part-to-whole)有时候的教学法?

  作者从主控、锚与个别的三种层面,探讨形塑一个民族特定世界观的三个面向:故事、符号和礼仪,以及如何借着适当形式的传讲福音、开拓教会,真正带来福音受众深层世界观的转化,避免鸡同鸭讲或宗教混合主义(Syncretism)的发生,成为本色化的基督门徒。这本书是对流行的「口述文化」的补强,加入世界观的因素,更能因地制宜,而不致又沦为一个随潮流起舞的萧规曹随。

  如同其他同系列书籍中的序言,我要再次重申:「一本好的教科书,就像一位专家亲临指导,可以省去很多摸索的过程,少走许多冤枉路。」本书作者是我博士论文的指导教授,为人和蔼可亲,经验丰富、学养俱佳。我很高兴能为他的书作序,把它推荐给中文的读者; 特别是在华人教会勇敢挑战「福音出中华」的二十一世纪,希望这本书中文版的问世,能够成为华人宣教士跨文化沟通福音的指南,同时也能激发更多华人宣教士或学者,把自己的经验、理论出版成书,让普世宣教运动再多一些华人的贡献。

邱显正  博士
中华福音神学院助理教授/宣教中心主任

图书试读

我在前一章中问过,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深度假设的基础是什么?什么是身分认同基础?什么将一个人的实相与另一个人的实相区分开来?什么构建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在第5 章中,这些问题的答案是符号。在第6 章中是故事。在本章中是礼仪。礼仪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的命运是什么?对于二元论者来说,它可能是精神世界或物质世界。对于一元论者来说,它包括整个生活,正如同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述神圣和世俗之间的区分。礼仪建构世界观。

莫妮卡.威尔逊(Monica Wilson)将礼仪与价值体系联系起来,为世界观提供了基础:

礼仪在它们最深的层次中揭示价值观⋯⋯人们在礼仪中表达了最能驱动他们的动机,由于表达的方式已经成为惯例和义务性的,被揭示出来的将会是团体的价值观。我在礼仪的研究中看见用来了解人类社会的关键点。33

人们捕捉价值体系的其中一个方式是透过社会化,透过礼仪的操练带来的部分社会化过程。贝尔指出,「有效的社会化尝试转化圣职人员和被允许做的事—就是『规则』—将其转化为人民认为理所当然或渴望的事物,也就是让人感到宾至如归的正确秩序。」34 安德森和佛勒进一步解释,「礼仪不仅仅建构现实世界,并产生意义;它们帮助我们将世界塑造成为一个可居住并宜人的所在。」35 礼仪将一个社群社会化,成为一个对圈外人来说是陌生的群体,但圈内人却觉得熟悉的群体。36

大卫.克兹勒(David Kertzer)将礼仪定义为「与象征主义的网络有关的行动」37。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加上,一个故事的系统也在礼仪中围绕并诠释「象征主义的网络」,赋予它们意义。礼仪就像符号和故事,从不会单独存在。礼仪在私下或公共的场合中排演一个符号和故事的系统,以影响一个人的信仰和行为。礼仪就好像一个群体的实相的镜子,透过锚符号和故事建构其世界观。礼仪不仅仅映照实相,它也创造实相。38

礼仪重建世界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真是大气磅礴,光是“宣教视野2.0”就让人感觉到了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我特别好奇“世界观为基础”这一点,因为我们常说,信仰不是脱离现实的虚幻,而是要能回应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圣经的教导,究竟该如何在现代人越来越多元、甚至有些混乱的世界观中,依然能清晰有力地传达?“口述运动”这个概念也很有意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书本、文字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最动人的故事、最深刻的教训,反而是透过口耳相传,带着情感和生命力触动人心。特别是台湾这个岛屿,我们有很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多不同族群的语言和故事,如何将圣经的信息,用能够被不同背景的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口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极其重要的课题。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论,或者是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那对我们这些在第一线服事,或者对跨文化宣教感兴趣的人来说,将是极大的启发。尤其是在“符号、故事和礼仪”这三个方面,这三者往往是文化中最具穿透力的元素,它们如何被巧妙地运用在口述运动中,才能让圣经的真理更加鲜活,更容易扎根,甚至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真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书里是怎么解读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宣教视野2.0”,让我立刻感觉到它不是一本陈旧的、固步自封的书,而是一本充满了时代感和革新精神的作品。尤其“以世界观为基础”这一点,在我看来,是现代宣教的关键所在。我们不能只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搬过去”,而是要真正去理解当地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他们是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然后才能找到最恰当的方式来分享圣经的真理。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智慧。“口述运动”这个概念也让我很感兴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媒体铺天盖地,但有时候,最打动人心的,反而是那些最朴素、最有人情味的方式,比如讲故事,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圣经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故事的书,如果能以一种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通过口述来传递,我想会更容易触及那些在喧嚣世界中感到迷茫、孤单的心灵。而“符号、故事和礼仪”在口述运动中的整合,这三个要素,往往是文化最深层的表达方式。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运用在宣教中的具体方法和思考,那对我来说,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我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信仰的传播。

评分

读到《宣教视野2.0:以世界观为基础的圣经口述运动》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好几个问题,也勾起了我对宣教事工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常说要“道地化”宣教,这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契合。这本书提到的“世界观为基础”,听起来就像是在强调,我们不能单凭自己对圣经的理解去“灌输”信息,而是要先理解对方的世界观——他们如何看待生命、宇宙、人际关系,他们最看重什么,最害怕什么,然后再把圣经的真理,用他们能够理解和认同的框架去呈现。这绝对是一个更具挑战性但也是更有效的路径。而“口述运动”,这让我想到很多原住民文化中,智慧和历史都是通过口述传承下来的。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但人类对于故事、对于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连接,依然有着深刻的需求。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故事的书,如果能以一种更生动、更具感染力的方式,通过口述来传递,会不会更容易触及人心?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如何将“符号、故事和礼仪”这三个看似分散的元素,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宣教合力。例如,某些圣经中的象征,如何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被重新解读,或者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来展现教义,甚至是在群体聚会中,通过一些具有意义的仪式,来加深信徒对信仰的体验和认同?这些细节,绝对是这本书的看点所在。

评分

《宣教视野2.0:以世界观为基础的圣经口述运动》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前瞻性和探索性。“2.0”代表着升级和迭代,暗示着传统的宣教模式可能需要被重新审视和优化。而“以世界观为基础”,这正是我想看到的方向。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也越来越多元化的世界,每个群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影响着他们如何理解真理,如何看待生命。如果宣教不能理解和回应这些不同的世界观,那么即使信息本身是正确的,也可能难以被接纳和内化。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如何建立这种“世界观的桥梁”,将圣经的普世真理,以符合不同文化土壤的方式呈现,那将是非常宝贵的洞见。而“口述运动”,这让我想到圣经的早期传播,以及许多传统文化中口头传承的智慧。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有各种传播媒介,但最能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故事和真诚的分享。“符号、故事和礼仪”的整合,更是让我充满期待。这些都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如何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口述运动中,让圣经的信息不仅仅被“听到”,更能被“看见”、“感受”和“体验”,从而真正地影响生命,这无疑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我非常想学习和借鉴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尤其是“宣教视野2.0”和“口述运动”,让我眼前一亮。在如今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时代,传统单向度的宣教模式确实需要革新。我一直觉得,宣教不应该只是“传教”,而更像是一种“对话”,是一种生命的分享,是要去理解对方的文化、他们的困惑和渴望。而“以世界观为基础”,这一点更是戳中了我的心窝。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触及人心,可能是因为我们传达的信息,没有在对方的世界观里找到共鸣点,甚至可能与他们的固有观念产生冲突。如何将圣经的真理,融入到对方的生活经验和价值体系中,让福音成为他们生命中“顺理成章”的答案,而不是一个突兀的“外来者”,这正是“世界观”视角的重要性所在。而“口述运动”,这让我想到很多古老的智慧传承方式,通过声音、通过故事,更容易传递情感和生命力。我想象着,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如何运用本土的叙事方式、如何讲好圣经故事,以及如何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让福音的种子在听者的心中发芽。特别吸引我的是“符号、故事和礼仪”的整合,这三个方面,往往是文化最深层的载体。如果能将它们有效地融入口述运动,那无疑会大大增强宣教的深度和广度,让信仰不再只是头脑的知识,而是触及心灵、改变生命的活泼之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