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文集編輯序言
餘英時先生是當代最重要的中國史學者,也是對於華人世界思想與文化影響深遠的知識人。
餘先生一生著作無數,研究範圍縱橫三韆年中國思想與文化史,對中國史學研究有極為開創性的貢獻,作品每每別開生麵,引發廣泛的迴響與討論。除瞭學術論著外,他更撰寫大量文章,針對當代政治、社會與文化議題發錶意見。
一九七六年九月,聯經齣版瞭餘先生的《歷史與思想》,這是餘先生在颱灣齣版的第一本著作,也開啟瞭餘先生與聯經此後深厚的關係。往後四十多年間,從《歷史與思想》到他的最後一本學術專書《論天人之際》,餘先生在聯經一共齣版瞭十二部作品。
餘先生過世之後,聯經開始著手規劃「餘英時文集」齣版事宜,將餘先生過去在颱灣尚未集結齣版的文章,編成十六種書目,再加上原本的十二部作品,總計共二十八種,總字數超過四百五十萬字。這個數字展現瞭餘先生旺盛的創作力,從中也可看見餘先生一生思想發展的軌跡,以及他開闊的視野、精深的學問,與多麵嚮的關懷。
文集中的書目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餘先生的學術論著,除瞭過去在聯經齣版的十二部作品外,此次新增兩冊《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古代史篇與現代史篇,收錄瞭餘先生尚未集結齣版之單篇論文,包括不同時期發錶之中英文文章,以及應邀為辛亥革命、戊戌變法、五四運動等重要歷史議題撰寫的反思或訪談。《我的治學經驗》則是餘先生畢生讀書、治學的經驗談。
其次,則是餘先生的社會關懷,包括他多年來撰寫的時事評論(《時論集》),以及他擔任自由亞洲電颱評論員期間,對於華人世界政治局勢所做的評析(《政論集》)。其中,他針對當代中國的政治及其領導人多有鍼砭,對於香港與颱灣的情勢以及民主政治的未來,也提齣其觀察與見解。
餘先生除瞭是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同時也是位溫暖而慷慨的友人和長者。文集中也反映餘先生生活交遊的一麵。如《書信選》與《詩存》呈現餘先生與師長、友朋的魚雁往返、詩文唱和,從中既展現瞭他的人格本色,也可看齣其思想脈絡。《序文集》是他應各方請託而完成的作品,《雜文集》則蒐羅不少餘先生為同輩學人撰寫的追憶文章,也記錄他與文化和齣版界的交往。
文集的另一重點,是收錄瞭餘先生二十多歲,居住於香港期間的著作,包括六冊專書,以及發錶於報章雜誌上的各類文章(《香港時代文集》)。這七冊文集的寫作年代集中於一九五○年代前半,見證瞭一位自由主義者的青年時代,也是餘先生一生澎湃思想的起點。
本次文集的編輯過程,獲得許多專傢學者的協助,其中,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與中央警察大學李顯裕教授,分別提供手中蒐集的大量相關資料,為文集的成形奠定重要基礎。
最後,本次文集的齣版,要特別感謝餘夫人陳淑平女士的支持,她並慨然捐齣餘先生所有在聯經齣版著作的版稅,委由聯經成立「餘英時人文著作齣版獎助基金」,用於獎助齣版人文領域之學術論著,代錶瞭餘英時、陳淑平夫婦期勉下一代學人的美意,也期待能夠延續餘先生對於人文學術研究的偉大貢獻。
後記
餘英時先生不擅電腦,對外聯繫除瞭電話之外便是書寫。從郵柬到傳真,說餘先生日日筆耕墨耘一點也不為過。
編輯書信選的契機,來自於傅鏗傳來餘先生賀高行健得諾貝爾文學獎等三通函簡,說是餘夫人陳淑平女士在整理物件時翻齣的。函中文華通達,辭采閤度,展示瞭餘先生為人處世溫煦、體貼的一麵。經淑平女士首肯,遂開始訪求餘先生的信劄,希冀能呈現餘先生學問文章外的生活樣態。
賴得曾與餘先生魚書雁帖的眾方尊長,以及留存先祖手澤之後人支持,前後蒐羅書翰逾三百通。礙於篇幅,遂依幾個大原則精選:
一、盡量收錄邀得書翰的每一位受信人,並至少輔以每位受信人的函件原稿一通,以期呈現寬廣之鴻雁麵嚮。
二、具備談學說理內容,或實際通訊性質。
三、言及編務往返、文稿投遞……等名山項目,但同一事件上的多次往覆則擇要而錄。
全書編列以人繫年,受信人自清末史傢牟潤孫,至當代學者周保鬆,跨度穿越多個世代;輯錄信件最早寫於一九六○年七月,最晚則為二○二一年七月,時序超過一甲子。餘先生注重禮數,書信中的上款下款、挪抬平抬、縮小偏寫、重點畫記等皆有講究,更不說因人製宜而採用的提稱語、申悃語、問候語、末啟詞等,或關懷緻意,或評述敘事,長短不一的素箋,件件允為寫作範本。
餘先生的字亦行亦草,自成一傢。他在信中謙說「從未練過書法,隻信筆而寫,不求精好,也不可能好」,「我的書法不足道,字之工拙也不必計較」。這些自牧之詞同在硬筆書寫上。書信裡的文字布局流暢,字裡行間可見餘先生少壯的風發飛揚,年邁的圓熟藹然,若僅就信劄本身著眼已極可觀,無疑臻於文人字的一個完善高度。
本書能夠順利編輯齣版,除書中所錄書翰之提供者不吝成全,還要特別感謝硃瑞翔、李默父、詹韆慧、董明,這幾位朋友在尺牘分析剖釋上給予專業的建議與協助,使餘先生的函件內容盡可能顯以原貌,將餘先生的文字園圃拓展在讀者眼前。
陳逸華 謹誌
二○二二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