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在「該不該說」之間,更多你沒想過、關於祕密的祕密〉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臨床心理師,著有《轉動內心的聚光燈,照亮人生更多可能》等多本大眾心理學書籍)
心理師或許是與「祕密」最為接近的一種職業瞭。
齣於不同原因,有人把接受諮商視為一種祕密,有人則覺得沒什麼。但無論如何,打從個案置身諮商室、開口的那一刻起,一種關於祕密的特定默契便展開瞭:除非涉及自我傷害、傷害他人、違法情事,否則對於個案所說的一切,心理師都應善盡保密的義務。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認知與信任基礎,個案纔能安心地在會談室裡娓娓道來自己生命的種種。有時,個案討論的是日復一日的日常;但在某些決定心理諮商是否能有所幫助的關鍵時刻裡,個案會膽怯地道齣某些目前尚無人知的祕密。一邊說著,一邊觀察心理師的反應,也一邊觀察剛剛說齣祕密的自己身上那種鬆瞭一口氣、卻又有些糾結的感受。
誠如作者所言:「我們也許不希望祕密被人知道,但仍會希望自己被人瞭解。」我突然悟到,諮商室會不會正是能讓這兩種看似衝突的需求找到交集的獨特場域?總之,一邊讀著本書,我的腦袋一邊發想⋯⋯赫然發現,整天與祕密打交道的我,過去卻沒想過要往「祕密」這個議題做更多延伸思考,直到打開瞭本書。
為瞭用更科學的方式討論祕密,在「祕密心理學」這塊少有人踏上的領域中,作者得解決的問題其實不少。好比,守密的定義是什麼?它是一種行為,還是一種意圖?維護祕密等於維護隱私嗎?祕密有大小之分嗎?要如何分類?⋯⋯諸如此類。作者細膩地把一個我們都知道、卻未必真正深入理解的議題打開再打開。這樣探究的歷程,提供讀者一窺心理學傢針對特定主題思考、進行科學研究背後脈絡的機會。
書中呈現齣各種與祕密有關的調查數據,這也讓身為讀者的我較為釋懷──原來有這麼多人跟我一樣。「我們在祕密這件事情上並不孤單。祕密遠非讓我們與眾不同的原因,反而是我們的共通之處。」書裡的這句話,恰是諮商室裡人我互動之時最佳的註解。
本書援引各種目前在心理學中已發展且較成熟的分支,來與「祕密」對話。從發展心理學(小朋友從幾歲開始能理解祕密的概念?)、人格心理學(守密與人格特質有關嗎?)、認知心理學(祕密與壓抑思考背後的認知歷程是什麼?),到臨床心理學領域(持有祕密對心理健康有害嗎?)。讀完本書你將發現,祕密確實無所不在,但用這種係統性方式探究祕密,就我有限所知,本書確實是第一本。
敬邀讀者跟著作者的引導,在情感、關係、職場、傢庭等各種生活層麵裡,重新反思祕密之於人們的必然性,以及其所帶來的正、負麵影響。在我們急著思考該說或不說某些祕密之前,不如先讀過本書,重新思考:傾訴此祕密的好處是什麼?要說的話,要如何好好說、以怎樣的方式說?而在什麼情況下,不說會是更好的選擇?我們又能做些什麼,找到與此祕密共處的方法呢?
多瞭解這些關於祕密的祕密,祕密有時就能不再隻是祕密,而是你我之間最好的黏著劑。
推薦序
藏著不說的,真的最傷?
幹話心理學(心理學社群版主 編編)
「我很想跟你說,卻很難說齣口,關於我的祕密。」
人們一生中,總會守護著許多祕密;而在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埋藏祕密的地方。
你曾經偷竊過?你也許對傢人、朋友、伴侶說過謊?你可能很討厭一個朋友,但你從未把不滿說齣口?你對當前伴侶感到失望,卻不願意把心情分享給對方?
祕密不一定都是負麵的,隻是難以啟齒罷瞭,因為你也可能很喜歡一個人,卻不曾對那個人錶達過心意。
很多時候,人們會因為個人原因或理由,而無法把某些資訊或事實分享齣來。我們都害怕把這些事情說齣口後,會對當前的關係或情況造成影響。
因此,選擇「保守祕密」。
其實,編編也有許多說不齣口的祕密。小時候,曾經偷吃瞭點心,因為害怕受責罰而不願承認;長大後,難以錶達喜歡一個人的心情,因為擔心感情不被對方認同與接受。所以,我們隻能對這些事實、想法有所隱藏保留,深深地藏在心中。
事實上,作者提到所謂的「祕密」之所以為祕密,是因為「意圖」不同。針對一件事實,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說與不說」。有些事情因為是私事,為瞭注重隱私、保護自我,所以我們選擇不說齣口。
比方說,對於不熟的人、同事,甚至沒那麼好的朋友,你不願也不想過於揭露自我資訊。又或者是因為受到當前身處的場所環境限製,不適宜討論某些太私人話題,所以你選擇不說。
作者在書中提到,他曾針對祕密的類型進行調查,發現人們常見的祕密分類主要可以分成三十八項。編編認為,其中最難以錶達或坦誠的祕密,往往都是會影響「當前關係」的事實。具體來說,像是對愛情不滿、曾經精神齣軌或肉體齣軌、對婚姻或交往伴侶不忠等。
擁有祕密的人,或稱背負祕密的人,更容易承受心理負擔的影響。
心理學傢也認為,祕密對獨立個體的身心健康也會造成負麵且不良的傷害。但這個心理學領域卻很少有專傢探索,因為近年來,心理學傢更專注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連結建立,卻忽略瞭人們為何會選擇與其他人保持一定距離的關係,而不願分享內在心情、情緒、想法、感受。
祕密是一種與自我內在互動的過程,唯有理解祕密的存在,纔能更加認同自身。 因此,編編推薦這本由麥可.史萊平恩撰寫的《守密》給所有讀者粉粉。
這本書,能將「祕密」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你。它會讓你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人們為何習慣保守祕密?祕密的來由?以及它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在守密時如何降低自己的心理負擔?
你也許會擔心擁有一個祕密。因為祕密會讓你單獨承受,而你隻能選擇隱藏內在自我。沒有他人的支持,這些祕密會讓你感到不安、畏懼、孤立,甚至讓你變成一個不真誠的人。
但,看完這本書後,你會發現:其實有時候,保有一個祕密是特別的。
而且,除瞭保有祕密外,你更可以與其他人共享祕密。
在心理學上,當人們願意主動地揭露自我資訊時,就能與他人建立一段更真誠且穩固的關係。你不一定要一個人承受這些事一輩子,你可以將這些祕密告知傢人、親密朋友、伴侶。他們可以成為理解你的人,發揮同理心來包容你。
「如果可以,就把祕密分享給你信任的人知道吧!」
最後,編編也想告訴你一個祕密,想知道的話,就來私訊編編吧~XD
前言
為何要隱藏祕密?
我緊張地看到冰雪封閉瞭東岸的許多地點。根據新聞片段顯示,甚至連華府都停擺瞭,但紐約市的機場目前還有飛機起降。到頭來,我仍很幸運:我從加州起飛的班機準時升空,毫無問題地抵達瞭曼哈頓。
我隻來過哥倫比亞大學一次,當時我還是高中生,前來參觀我申請瞭但無望進入的這所大學。現在我來到此地,站在演講廳的講臺上,另一種焦慮取代瞭我對鼕季風暴的擔憂。我準備要進行我的「求職麵試」──九十分鐘的研究演說和討論,涵蓋瞭一係列主題,從如何判斷其他人的可信度,到如何判斷山丘的陡峭程度。首先,我談到自己對於祕密的最新研究。
學術界標準的求職麵試是一連串勞纍的會談,你日以繼夜地準備,然後是你最重要的一場演說,花瞭數月時間預備與練習,中間隻有幾次上廁所的時間(如果他們還記得提供)。這場麵試也沒什麼兩樣。當我開始之後,立刻有人舉手發問,問題從基本的(祕密是什麼?)到艱難的(那麼文化呢?)都有。
但我在這裡要說的不是求職麵試。這一天之所以永遠烙印在我的記憶中,其實有不同的原因。除瞭演講之外,我還記得另外兩件事:第一,經過一整天的麵談,我未來的同事帶我去吃晚餐,然後有些人來到我下榻的旅館酒吧續攤;第二,我在那一整天所闡述的研究,將有劇烈且個人化的意外轉變。
大概在午夜過後,我們又點瞭一輪酒,我覺得這個晚上就像與一群好友共度,麵試感覺已經很遙遠瞭。我突然想起手機稍早之前震動過,所以我偷看瞭一眼。我爸打來的。這很不尋常。我爸從來不會突然打電話,更別說是在午夜時分。
三十分鐘後,我們買單,我看到爸爸打來的第二通未接來電。我隻想到瞭糟糕的情況。一定是有傢人過世,或發生其他的悲劇。無論他想說什麼,似乎都無法久等。
我迴電給我爸。
「我有事要跟你說。」他說。「你能坐下來嗎?」
然後他告訴我一個故事,關於我的父母當初如何試著想生孩子,卻一再失敗,最後他們得知原因:我父親無法生育。
我父親告訴我,他不是我的生父:我是透過匿名捐贈的精子和人工受孕而成。這個祕密在我職涯最重要的一天被揭露。我沒有坐下來。
我覺得頭暈。有股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彷彿我迴到講臺上準備進行演說,隻是現在要發問的是我。在我還沒開口之前,父親就先迴答瞭我的第一個大問題:小我五歲的弟弟和我是同母異父,來自不同的捐精者。
我耐心聆聽父親說完他的爆炸性消息。現在輪到我瞭。我安慰他,說這件事完全沒有改變我們的關係。他是我父親,永遠都是。但我有很多問題:為何對我守密?為何現在告訴我?還有誰知道?結果祖父母們、舅舅叔叔嬸嬸們──整個傢族除瞭我和弟弟──一直都知道這件事。他們怎能守住這個祕密如此久?那是什麼感覺?
我過去十年研究的,就是我在那天晚上對我爸提齣的問題。後來我纔察覺到,這個已有百年歷史的領域之所以尚未建立關於祕密的心理學,正是因為沒有人提齣這樣的問題。心理學傢一直都很想知道人們如何建立關係、彼此連結;至於我們為何對其他人保持距離,以及不讓其他人進入我們內在世界的後果,則大多被忽略。
過去的研究者認為,在交談時隱瞞訊息就是守密,他們也根據這個想法來設計聰明的實驗。但當我們看到真正的祕密(如你目前所嚴守的),並問它們日復一日對你產生的影響時,不同的情況就會開始顯現。
不僅是狡猾或欺騙,守密是內心的一種運作,是我們對自己與人際關係的感受,是我們如何應對生命的挑戰,以及是什麼造就瞭我們。
所有人都有祕密,但不是所有祕密都類似。有些祕密不會傷人,有些會。但哪些祕密會傷人,為什麼?我得知傢族祕密的那一晚,心理學傢尚未提齣這些問題,但後來我在自己的研究中提齣瞭上百次。感謝數以萬計的研究參與者分享瞭他們的祕密,現在我們可以照亮祕密的祕密生活,揭露它影響我們的各種方式,以及我們該如何與它好好共處。
我們也許不希望祕密被人知道,但仍會希望自己被人瞭解。處理這種張力正是人際關係的關鍵所在。祕密如此難守的主要原因,是它違反瞭我們分享經驗的人性衝動。確實,不是所有的祕密都能守住。我們有時會坦白,有時也會傾吐。
不管你的祕密是否能繼續隱瞞,本書將讓你更瞭解我們為何有祕密、它如何影響我們(儘管我們可能並未覺察),以及如何在守密時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