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外國語文學係特聘教授。史丹福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曾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等。2018年獲科技部「傑齣研究獎」。著有《愛與解構》、《美麗新世紀》,《紅樓夢的補天之恨》等書。目前正撰寫《颱灣電影中主體的僵局與超越》、Deleuze and Taoism等書。
造成英語的狂熱另一個較隱而不顯的原因,則是來自對語言學習的一種輕率甚至輕佻的誤解。認為語言是很容易學的,因此成為「雙語人」(也就是兩種語言都能達到「本國精熟」的程度)並不睏難,隻要方法對,比如提早學或大量學,而最終極的方法就是「全英語授課」(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前述學子的例子就是這種誤解下的產物,但這也是「2030雙語政策推動方案」中的想像:「臺灣已掌握華語使用的優勢……」。有此誤解纔會認為即使全英語授課,也能維持中文能力於不墜。但「華語的優勢」不是在傢說說、街上聽聽、電視看看,甚至學校有幾節課上上就能掌握的(就像學習任何的第一語言一樣,包括英語)。由上述年輕學子的例子可知,他們已經是失去華語優勢而英語不過比一般人略好的一群人瞭。如果政策延伸到所有學童身上,多數的孩童能否同時精熟兩種語言,已經不言而喻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