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抵抗的夢想:以巴什拉四元素解讀陳黎、楊澤解嚴前詩作 (電子書)

存在與抵抗的夢想:以巴什拉四元素解讀陳黎、楊澤解嚴前詩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容瑩
图书标签:
  • 陳黎
  • 楊澤
  • 解嚴前詩作
  • 巴什拉
  • 四元素
  • 存在主義
  • 抵抗文學
  • 臺灣文學
  • 詩學分析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將作品裡的「詩意象」純化成火、水、空氣、土四大物質,
探尋陳黎、楊澤解嚴前詩作中個人的存在認同與困境抵抗!
 
  本書借助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的元素詩學,從火、水、空氣、土四大物質的想象切入,分析隱藏在陳黎、楊澤作品中的元素意涵,觀察同一世代的兩位詩人於解嚴前的所思所感,並同時探問「我是誰?」、「我看見了什麼?」、「我面對何種困境?」等題目,進一步開展出「夢想」、「存在」、「抵抗」三大論述面向。
 
  雖然本研究擇取解嚴前的詩作,但無意關注詩歌見證了時代的什麼,而是著重在身處於該時代的詩人如何夢想,並反映在作品當中。作者透過四大元素代表的意義象徵,剖析兩人作品的核心內涵,企圖撕下陳黎詩作多關懷現實、楊澤詩風多走抒情浪漫的標籤,祈望從夢想中照見折射出的新觀點,那是世代交替間不斷更新的意志──詩人將不再受限於審美傳統,而是追求適合該世代或自身獨特的語言質地,在夢想中捍衛自由。
 
本書特色
 
  ★第五屆周夢蝶詩獎評論獎首獎作品。
  ★從巴什拉元素詩學,透析陳黎、楊澤解嚴前作品中的夢想與困境。
 
各界推薦
 
  楊小濱(詩人/學者)
书名: 破碎的镜面与失语的年代:战后台湾文学的集体无意识探索 (电子书) 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战后台湾文学在特定历史阶段——戒严时期——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压抑感与内在的挣扎。不同于聚焦于个体情感或直接政治批判的线性叙事,本书旨在挖掘那一时期文学作品背后所潜藏的“集体无意识”的暗流,探讨如何在高压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审查之下,创作者群体如何以隐晦、象征或疏离的方式处理记忆、身份认同与现代性的冲击。 第一部分:历史的阴影与文本的潜流 战后初期,台湾社会在政治高压与经济转型的双重挤压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失语”状态。这种失语并非全然的沉默,而是一种充满张力的、需要解码的表达方式。本部分考察了数位关键作家的早期作品,特别是那些在主流叙事之外被边缘化的文本。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被遮蔽的记忆”——那些关于日据时期经验、早期国民政府迁台初期的创伤,以及民间社会结构变迁中被强行压抑的情感。 文学中的“空隙”成为分析的核心。这些空隙,或是叙事上的断裂,或是意象上的暧昧不明,实际上是时代烙印的直接反映。例如,一些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迷路”、“边界”、“重复的梦境”等母题,并非简单的文学手法,而是对真实政治处境的投射。我们将通过法国结构主义的符号学视角,结合本土历史语境,尝试解读这些文本中潜藏的、未经明言的集体焦虑。 第二部分:现代性焦虑与“他者”的书写 战后台湾文学的成长,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以及对本土文化根源的重新审视。然而,这种引入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严苛的政治审查下进行的一种“借壳上市”。作家们试图在形式上追赶世界文学的脉搏,但在内容上,他们必须处理身份的漂泊感——既非全然的“中国”文化继承者,又在殖民经验后对自我文化主体性感到迷惘。 本部分重点分析了“他者”的意象构建。这里的“他者”包括了殖民者留下的遗迹、被边缘化的原住民社群、以及在社会快速现代化进程中被抛弃的旧有阶层。作家们如何通过对这些“他者”的描绘,迂回地批判主流意识形态对异质性的排斥?我们考察了对都市空间、乡土景观的重新书写,发现其中蕴含着对既定秩序的微妙抵抗。这种抵抗不是口号式的,而是存在于空间、时间感知以及人物关系的错位之中。 第三部分:身体、欲望与禁忌的边缘 在高度强调集体主义和道德规范的戒严体制内,个体身体与私密欲望成为最容易被规训和审查的领域。因此,对身体经验的书写,往往成为战后文学中最具反抗能量的部分。本书第三部分聚焦于那些触及禁忌边缘的作品,探讨作家们如何处理性、死亡、疾病等主题,作为对僵化社会规范的无声反抗。 我们发现,在许多作品中,身体是被“异化”的——它常常是政治压迫的承受者,是社会道德律令下的受难所。然而,在对这种异化的描绘中,也暗含着对生命原始冲动的确认。对死亡的反复书写,也常被用来象征对生命主体性的确认,因为在无法掌控生命意义的时代,至少可以拥有对终结的自主感知。我们将引入现象学的视角,分析这些文本如何将内在的心理景观外化为一种普遍的生命体验。 第四部分:语言的张力:从汉语到本土经验的转化 战后文学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如何用承载了宏大叙事传统的汉语(国语),来描绘一个本土经验日益丰富的社会现实。这导致了语言上的一种内在张力:一方面,作家们必须维持传统文学语言的规范性以通过审查;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需要捕捉台湾口语、地方语感以及日常生活的细微差别。 本书探讨了词汇选择、句法结构在这一时期的微妙变化。一些作家开始有意地在书面语中嵌入地方色彩的语汇,或使用不合规范的句式来模仿思维的跳跃和情绪的波动。这种对语言工具的“改造”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对文化霸权的抵抗。我们追溯了这种语言实验如何为后来的乡土文学、本土意识的崛起奠定了形式基础,尽管在当下,这种实验仍是谨慎而隐晦的。 结论:走向“后遗症”的文学遗产 本书最终认为,战后初期(戒严前夕)的文学作品,构筑了一个复杂的“心理隔离带”。它们不是简单的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那个时代集体心理创伤的折射体。这些作品所积累的隐喻、疏离感和对语言的精微处理,共同塑造了台湾文学独特的审美形态。理解这些作品的潜文本,对于我们重构战后台湾的文化心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破碎的镜面”,虽然无法拼凑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图像,却清晰地记录了在强权阴影下,一代知识分子如何以文学的方式,为“存在”本身做着艰苦的注脚。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进入那个复杂时代心灵深处的钥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朱容瑩
 
  1992年生於新北土城。高師大國文系、國文所畢業。論文獲第五屆周夢蝶詩獎評論類首獎,兼及小說及散文之創作,作品曾獲高雄青年文學獎、印刻超新星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等。

图书目录

「第五屆周夢蝶詩獎」評審評語/楊小濱

【第壹章】緒論:鍊金術的空想實驗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概念釋義與研究範疇
一、「想象」釋義
二、「夢想」釋義
三、「四元素」釋義
四、「解嚴前詩作」釋義
第三節 前行研究與文獻探討
一、陳黎與楊澤及其詩作之研究
二、七、八○年代的「世代」及現代詩研究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一、文本分析法
二、論文架構

【第貳章】理論探賾
第一節 巴什拉的想象革命
一、認識論障礙
二、鍊金術象徵
三、想象物質化
第二節 四元素的源初意象(image initiale)
一、《火的精神分析》、《燭之火》、《火的詩學》
二、《水與夢》
三、《氣與夢》
四、《大地與意志的夢想》、《大地與休息的夢想》
第三節 詩意象的主觀研究
一、現象學的轉向
二、深掘源初意象(image initiale)
三、科學與詩之謎
第四節 白日夢的臺灣漫遊
一、巴什拉的學說在臺灣的研究成果
二、巴什拉的詩論在臺灣的應用狀況
第五節 小結

【第參章】我夢想故我存在:靜觀與展現
第一節 我看見我,在:自我凝視
一、陳黎:重返校園
二、楊澤:迷走異鄉
第二節 我在,我看見:靜觀宇宙
一、陳黎:街市的光影
二、楊澤:時代的淚痕
第三節 看見我,我在:展現意志
一、陳黎:淬煉詩藝
二、楊澤:奔出命運
第四節 小結

【第肆章】我存在故我抵抗:夢魘與鬥爭
第一節 陳黎:夢魘的四價說
一、虛中有實:〈后羿之歌〉
二、實中有虛:〈最後的王木七〉
第二節 楊澤:水與火的鬥爭
一、幽靈船的流亡之旅
二、越過火焰圍城之劫
三、對酒當歌掇月之夢
四、風中結網不撓之歌
第三節 小結

【第伍章】我抵抗故我夢想:童年與花園
第一節 嚮往童年的夢想
一、父親的不在場證明
二、大人世界的另一邊
三、守護童真之歷險記
第二節 空中花園的夢想
一、空中/花園
二、未來/宇宙
第三節 小結

【第陸章】結論:銜尾蛇的詩學啟示
一、陳黎:窺視大地的遊人
二、楊澤:外水內火的少年

【引用文獻】
一、陳黎、楊澤文本
二、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文本
三、專書論著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二)現、當代華文專著(按姓氏筆畫排序)
(三)外文及翻譯專著(按國別筆畫排序)
四、單篇論文(依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一)學報、期刊論文
(二)專書論文
五、學位論文
六、報章雜誌(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七、網路資源

【附錄】 楊澤詩作評論引得(按時間先後排序)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8579
  • EISBN:978626708880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6MB

图书试读

 
「第五屆周夢蝶詩獎」評審評語
詩人/學者 楊小濱
 
  《存在與抵抗的夢想:以巴什拉四元素解讀陳黎、楊澤解嚴前詩作》這篇論文從巴什拉的元素詩學理論出發,深入解析陳黎和楊澤解嚴前的現代詩寫作,在獨特的觀察視角下,挖掘出兩位詩人詩歌文本的奧妙意蘊。
 
  論文以巴什拉四元素理論為基礎,但並不簡單地一一套用,而是將元素分析的內涵融匯到自建的論述結構中。由此,這篇論文也避免了一般論文章節以不同作者來分章的「方便法門」,代之以主題性的論述進程,使得整篇論文在評述觀點的引領下產生出豐富而深邃的意涵,揭示出以往被遮蔽的或通常並不關注的陳黎與楊澤詩作中的詩學原型。
 
  並且,論文對巴什拉的借鑒也不停留在原初理論的界限內,甚至能夠推展原初理論的要義,以契合論文的論述框架。比如論文將陳黎、楊澤涉及水和鏡的詩作放在一起討論,因為巴什拉對水元素的闡釋本身就關聯於「納西瑟斯情結」,也就是面對水面鏡像的自戀情結。水與鏡的連結使得本篇論文的理論視野推進到作者獨特的闡釋層面,是論文的亮點之一。
 
  在運用西方理論來闡釋東方文本的同時,作者也對「合身」的問題有所意識,並明確基於一種跨文化間距的思考框架,在差異的路徑上尋求二者的對話。本篇論文在方法、結構、題旨等多方面都有優質的表現,故頒予周夢蝶詩獎評論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文學批評的標準一向比較挑剔,很多時候,過度解構往往會犧牲掉作品原有的美感。然而,這本書在處理巴什拉的元素觀時,展現了一種難得的老練和節制。它沒有把四元素變成僵硬的分類標籤,而是讓它們成為一種活的、流動的、不斷變化的解讀光譜。陳黎和楊澤的詩歌,本身就帶有那種在古典與現代之間遊走的氣質,他們對意象的拿捏極其精準。當作者用巴什拉的框架去對應他們詩中「凝固」與「擴散」的動態時,那種文本內在的張力就被極大化了。特別是關於「夢想」這個核心概念的探討,它觸及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集體潛意識中,對於「自由」與「真實」的渴望。這本書的貢獻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工具,讓我們得以穿透表層的敘事,直達詩人建構其個人宇宙的底層邏輯。對於真正熱愛這兩位詩人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革命性的,它讓你重新審視那些你以為已經爛熟於心的詩篇,並發現其深處隱藏著更為宏大且複雜的哲學辯證。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裝幀設計(雖然是電子版,但我想像中的質感)一定充滿了深思熟慮,因為內容本身就具有強烈的結構美感。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在保有巴什拉那種近乎神秘學的氛圍的同時,又不讓作品偏離嚴謹的文學分析軌道。這種平衡掌握得極好。它讓我聯想到,台灣的詩歌發展,其實一直都暗流湧動著對「形上」問題的追問。解嚴前夕,社會的表面被嚴密的秩序覆蓋,詩人的「抵抗」往往轉向了對內在世界、對非理性領域的探索,這與巴什拉對物質元素的精神化詮釋不謀而合。書中對於如何從具體的「風」或「土」的意象中,抽取出詩人對時代的疏離感或歸屬感的討論,非常細膩入微。它沒有落入將詩歌「翻譯」成哲學命題的陷阱,而是讓哲學成為一把精巧的鑰匙,開啟了詩歌理解的更多可能性。整體來看,這是一部極具思辨深度,同時又充滿文學熱情的作品,對於提升我們對戰後台灣文學的整體理解,非常有助益。

评分

說實話,這類型的文學研究,常常讓人覺得有些高深莫測,但這本對陳黎、楊澤兩位重要詩人的深入剖析,卻展現出了一種令人驚喜的親近感。它成功地將學術的嚴謹性與詩歌的浪漫性做了完美的平衡。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翻譯」那些晦澀的哲學概念,讓讀者在追隨他們探討「四元素」的過程中,不會迷失在純粹的理論迷宮裡。更讓我讚賞的是,它並沒有將解嚴前的台灣詩歌視為一個封閉的文本,而是巧妙地打開了一扇窗,引進了巴什拉的觀想。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理解「抵抗」的層次。抵抗不只是政治上的對抗,更是存在於個體意識深處,與自身物質性、與時間流逝搏鬥的日常姿態。當作者用「土」或「氣」來對照詩人筆下那些看似尋常的意象時,那種被重新賦予意義的文本細節,讓人拍案叫絕。這本書的文字流暢度也相當高,讀起來不像在讀一本硬邦邦的學術專著,更像是在跟著一位博學的朋友,在文學的園地裡進行一場既有深度又充滿啟發性的漫步。這無疑是一部能提升讀者文學品味的佳作。

评分

這本關於巴什拉四元素的詩歌解讀,真的讓人耳目一新,尤其在關注台灣現代詩壇的脈絡下,能把這樣的跨文化視角拉進來,處理陳黎和楊澤的早期作品,實在很有眼光。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詩人,不能只從他們的當下語境切入,更要從他們吸收的外部養分去看。這本書的作者顯然下足了功夫,去挖掘巴什拉(Bachelard)那種物質性與精神性交織的「夢想」哲學,如何與解嚴前後那種充滿壓抑與渴望的台灣詩意碰撞出火花。那種在物質元素中尋找「存在」與「抵抗」的張力,簡直是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量身打造的分析框架。光是想像「火」如何對應當時的社會焦慮,「水」又如何象徵潛意識的流動,就覺得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精妙。它不是那種傳統的、枯燥的文學理論堆砌,而是用一種非常具象、可感的哲學工具,重新點亮了那些我們以為已經讀透的詩句。對於長期關注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朋友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新鮮的、甚至有點魔幻寫實的解讀路徑,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書頁,看看作者是如何細緻地拆解詩人的語言結構,並將其與那種永恆的、關於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之間糾葛的「夢想」連結起來的。它讓我覺得,詩歌的生命力,從來就不僅僅在於文字本身,更在於其背後蘊藏的、對世界本質的探問。

评分

坦白說,我對巴什拉哲學的涉獵不算深,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讓我不僅理解了詩歌的內涵,更透過詩歌間接領悟了巴什拉的思維模式。這是一種非常高效且愉悅的學習過程。作者在比較陳黎和楊澤在元素運用上的差異時,展現了驚人的洞察力——同樣是「水」,在陳黎筆下或許是寧靜的內省,在楊澤那裡可能就帶上了更強烈的、對既有結構的沖刷意圖。這種對比分析,讓閱讀體驗變得層次豐富。更關鍵的是,這本書成功地將「解嚴前」這個特定的時間維度,提升到了一個超越歷史事件層面的「永恆困境」的探討。它告訴我們,詩歌的「抵抗」主題,其實是人類面對變化無常的生命狀態時,永恆的哲學掙扎的文學投射。閱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段歷史的感受不再是單純的記憶或文獻描述,而是被賦予了一種更深層次的、物質與精神交織的體感。這無疑是一本能讓人帶回豐富思考的佳作,值得所有對台灣現、當代詩歌有興趣的讀者細細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