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與形塑:上海、香港和台灣報刊中的張愛玲 (電子書)

想像與形塑:上海、香港和台灣報刊中的張愛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慕靈
图书标签:
  • 张爱玲
  • 文学研究
  • 上海
  • 香港
  • 台湾
  • 报刊
  • 文化研究
  • 女性文学
  • 现代文学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若要全面理解張愛玲的作品,就必須了解她的創作與文學場域如何互動──編者梁慕靈蒐集整理1943-1949年間,《申報》、《大公報》、《香海畫報》等中國報刊所見之關於張愛玲其人、其文的剪報,從中梳理張愛玲自1943年正式發表作品以來,上海、香港、台灣三地以報刊為首的文化場域與張愛玲作品之間的互動。進一步析論張愛玲作品如何描繪三個城市的形象,同時關注從1943-2016年間,不同時代、不同城市中的各種勢力,如何「借用」和「想像」屬於他們的「張愛玲」。

  導讀之外,書中整理收錄1943-1949年間《戲報》、《海晶》等上海報刊中,以張愛玲為題的剪報全文61篇,並擴及《天地》、《東方日報》等中國報刊所見之相關報導,編為總目(含提要、關鍵字)651條,期能在此基礎上,開啟對張愛玲、張愛玲作品更多的想像。

本書特色

  ★獨家選編:1943-1949年間《戲報》 、《大公報》、《香海畫報》等上海報刊中,關於張愛玲其人、其文的剪報全文,進入張愛玲身處的時代與生活。

  ★特別收錄:1943-1949年間《申報》、《天地》、《東方日報》等中國報刊的相關報導總目,並附上提要、關鍵字以便檢索。
 
书名:都市的脉搏与边缘的呢喃:二十世纪华语文学的现代性考察 作者: [此处可假设一位或多位学者的名字,例如:林语堂、周作人、鲁迅等的影响者或同期的研究者,或者聚焦于特定文学流派的研究者] 出版社: [假设一个具有学术声誉的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牛津大学出版社(中文部)等] 出版年份: [假设一个年份,例如:2023年]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二十世纪上半叶至中叶,华语文学,特别是受都市化、全球化浪潮深刻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的一次深度透视与精细梳理。它聚焦于现代性(Modernity)在不同地理场域——上海、香港、台湾——的复杂涌现、差异性演化及其彼此之间的张力与对话。全书超越了单一的地域研究范式,旨在构建一个宏观而又富有细节的比较文学框架,用以分析特定媒介形态(报刊、杂志)如何成为塑造和反映现代知识分子群像、都市文化心理以及身份政治的关键场域。 第一部分:媒介的权力与现代性的发轫 本书开篇立足于媒介史的视角,探讨了报刊杂志——作为现代信息传播和文化生产核心机制——在上海、香港和台湾的早期发展轨迹。它细致考察了不同城市中,报业资本的构成、政治意识形态的渗入,以及商业运作对文学内容生产的塑造。 上海:摩登与规训的交汇点。 上海的报刊以其极度的商业化和对“新文学”的迅猛接纳而著称。本部分分析了上海如何通过文学副刊和大型出版社的推广,迅速将现代主义思潮和都市传奇推向大众视野,并探讨了这种速度感如何催生出一种既追求前卫又受制于审查与市场压力的复杂文化生态。 香港:殖民地语境下的“中间性”。 香港的文化场域,由于其特殊的殖民历史和作为转口港的经济地位,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中间性”。本书对比了香港报刊在吸纳西方思潮与维护传统文化之间的微妙平衡,特别是其如何在中英夹缝中发展出一种带有务实主义色彩的文学叙事风格。 台湾:从压抑到爆发的文化张力。 台湾的现代性进程则更为曲折。本书考察了战前日据时期文化政策对文学创作的制约,以及战后国民政府迁台后,文化精英如何借由新的出版媒介(特别是小报和新兴的文学期刊)进行文化身份的重建与对“现代”的再定义。 第二部分:都市空间与文学地理学 第二部分深入文学文本的内部,通过“文学地理学”的方法论,考察城市空间如何被“书写”和“消费”。这里的“都市”不仅仅是背景,而是文学叙事的核心驱动力。 空间的异化与身份的碎片化: 本章分析了都市生活如何导致个体体验的原子化,文学人物如何在拥挤、快速变迁的城市景观中迷失方向,并探讨了“流浪汉”、“摩登女性”和“知识分子的疏离感”等经典主题在不同城市文本中的变奏。例如,上海的“月份牌”美学如何渗透进小说对女性身体的描绘,而香港的“九龙城寨”则如何象征着一种被规训的边缘地带。 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书写: 关注的焦点转向了都市的物质文化——咖啡馆、百货公司、电车、电影院——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空间如何成为文学人物情感交流和阶级区隔的场所。本书研究了报刊上的小品文和游记如何记录了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并将其纳入现代知识分子的日常议程。 第三部分:跨地域的对话与文学范式的流变 本书的重点在于揭示上海、香港、台湾三地文化圈在历史关键节点上的相互影响和知识流动。 知识分子的迁徙与观念的移植: 重点分析了 1949 年前后,知识分子群体(包括文学家、编辑、评论家)的地理迁移如何引发了文化观念的“移植”与“变异”。当一位上海的作家在香港的期刊上发表作品时,他/她的创作范式是否被当地的政治气候和读者期待所修正? 现代主义与本土性的张力: 探讨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如意识流、象征主义)在不同地域报刊上的传播速度、接受程度和本土化改造。本书认为,在香港和台湾,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受往往更加谨慎,并常常与对“中国性”或“台湾本土性”的探寻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不同于上海的、更具韧性和内在矛盾的现代文学形态。 文学批评的角力场: 考察了在这些报刊杂志上展开的文学批评战。不同地域的评论家如何根据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文化关怀,对同一部作品或同一文学流派进行截然不同的阐释,这些批评的交锋构成了理解二十世纪华语文学思想史的关键线索。 结论:未完成的现代性叙事 本书最后总结道,上海、香港和台湾报刊文学所共同建构的“现代性”并非一个统一完成的体系,而是一个充满断裂、重叠和持续对话的“未完成的工程”。通过对这些媒介中的具体文本和知识生产机制的考察,本书试图为理解当代华语文学的复杂根源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强调了媒介、空间和政治语境在塑造文学想象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套跨越地理边界、深入考察二十世纪文化动荡时期的重要参照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梁慕靈


  現為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創意藝術學系系主任及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主任。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取得哲學博士、哲學碩士及榮譽文學士資格,並修畢香港大學學位教師證書。

  研究興趣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和電影理論及創意寫作教育,論文見於《清華學報》、《政大中文學報》、《中國現代文學》等學術期刊。曾以〈故事的碎片〉獲《聯合文學》第十六屆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首獎,並入選九歌出版社《九十一年小說選》,作品散見香港和台灣的文學雜誌和報章。著有:

  《數碼時代的中國人文學科研究》(與譚國根、黃自鴻合編。秀威,2018)
《視覺、性別與權力:從劉吶鷗、穆時英到張愛玲的小說想像》(研究專著。聯經,2018)
《戀人絮語02.21》(小說集。聯經,2021)


 

图书目录

鳴謝
凡例

導讀
1943至1949年上海文學場域中報刊對張愛玲及其作品的想像和形塑
1970至1999年台灣文學場域中報章對張愛玲及其作品的想像和形塑
1952至2016年香港和台灣文學場域中報刊對張愛玲及其作品的想像和形塑之異同和意義

報刊文章選編 1943至1949年上海報刊中的張愛玲
1.醉雲〈女作家〉
2.文海犁〈《傳奇》印象〉
3.真西哲〈論胡蘭成與張愛玲〉
4.克武〈張愛玲搶劇作者飯碗 金鎖記改編完成〉
5.重開〈《傾城之戀》與《北京人》〉
6.文落〈「流言」一段〉
7.冷凌〈《傾城之戀》觀後感〉
8.蘇少卿〈記傾城之戀〉
9.〈蘇青與張愛玲〉
10.〈讀者之聲──關於張愛玲等〉
11.子曰〈張愛玲之貴族身世〉
12.商朱〈看女作家〉
13.〈張愛玲寫信給胡蘭成說「願為使君第三妾!」〉
14.章緒〈附逆未遂之女作家──張愛玲琵琶別抱〉
15.友蘭〈張愛玲失蹤〉
16.呵呵〈胡蘭成生死未卜 張愛玲行踪之謎〉
17.路人〈張愛玲買橘子〉
18.木梁兒〈張愛玲從此孤枕獨眠〉
19.廣成〈張愛玲怪模怪樣穿怪裝〉
20.鳳三〈張愛玲刻意求工〉
21.周太太〈張愛玲開壽衣店〉
22.愛讀〈張愛玲做吉普女郎〉
23.馬川〈張愛玲徵婚〉
24.風聞〈張愛玲‧欣賞名勝 解決小便〉
25.阿拉記者〈張愛玲鬧雙包案〉
26.一廉〈張愛玲遣嫁有期〉
27.良廷〈張愛玲「安定登」〉
28.漢公〈張愛玲相戀貴公子〉
29.鐵郎〈張愛玲千里尋情人〉
30.無心〈張愛玲衣譜〉
31.定一〈張愛玲結婚禮服設計〉
32.傑克‧劉〈煩交張愛玲女士〉
33.春長在〈張愛玲化名寫稿〉
34.白色記者〈看見張愛玲〉
35.琳丁丁〈張愛玲浪漫有法國風味她的母親嫁過法國人〉
36.蝃蝀〈跟在張愛玲後面〉
37.赫金〈張愛玲的綉花鞋〉
38.上官燕〈貴族血液的大胆女作家──張愛玲重述連環套〉
39.諸葛〈張愛玲嗜吃臭荳腐干〉
40.紅娃〈傳奇〉
41.柳絮〈傳奇的封面畫〉
42.高唐〈《不了情》的寫作者〉
43.韓海〈關於《不了情》 張愛玲編‧桑弧導‧劉瓊陳燕燕主演〉
44.羌公〈張愛玲與《不了情》〉
45.游汙瀆〈張愛玲手套遮醜〉
46.羅然〈評《不了情》〉
47.羅然〈評《不了情》(續完)〉
48.馬敏〈張愛玲與不了情!〉
49.更生〈《太太萬歲》重性的描寫〉
50.小邪〈太太萬歲的廣告字〉
51.莎里〈《太太萬歲》觀感〉
52.〈《太太萬歲》侮辱交際花〉
53.江藍〈一盅清香的綠茶──《太太萬歲》短評〉
54.雙紅〈《玉人何處》糾紛方解 《太太萬歲》又起風波 汽車司機再提抗議〉
55.人農氏〈《太太萬歲》雞犬不寗「汽車夫」又引起糾紛〉
56.董代宗〈《太太萬歲》觀後〉
57.梅子〈蘇青和張愛玲〉
58.龍木〈我看《太太萬歲》〉
59.沈吟〈讚《太太萬歲》的技巧〉
60.紫峯〈張瑞芳拍《金鎖記》有波折〉
61.〈名導演愛上女作家 桑弧張愛玲兩情綿綿〉

報刊條目 1943至1949年中國報刊有關張愛玲報導總目
附錄 中國報刊中的張愛玲廣告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8241
  • EISBN:978626708866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對於這種聚焦於「報刊評論」的研究型著作,我通常會有點戒心,深怕內容過於學術化,讀起來像在啃石頭。不過,衝著張愛玲在台灣文化記憶中的特殊地位,我還是願意給它一個機會。重點在於,作者能不能把冰冷的文本資料,轉化成有溫度的歷史場景。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單純的文獻整理,而是能讓人彷彿身歷其境,感受到當年讀者在咖啡館裡、在通勤路上,捧著報紙讀到「金鎖記」或「傾城之戀」時的震驚或不解。特別是台灣的視角,我們的報紙對於張愛玲的接收過程,或許更帶有某種「隔海相望」的濾鏡。我希望作者能細膩描摹這種「過濾」如何發生,是政治考量,還是純粹的文化隔閡?如果能透過那些泛黃的紙張,重新感知到那個戰亂頻仍、思想激盪的年代,張愛玲是如何努力在文字的縫隙中為自己爭取一席之地,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只是學術上的貢獻,更是對一位文學巨匠生命歷程的深刻致敬。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裝幀設計,光是看到封面那種低調卻又散發著時代氣息的排版,就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瞧瞧。我一直覺得,上海、香港、台灣這三個地方,它們的文化脈絡剪不斷、理還亂,特別是透過報刊這種日常又深刻的載體,去觀察張愛玲這位「時代的側寫師」,肯定能挖掘出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台灣這邊的閱讀視野,往往比較聚焦於她定居香港後的創作高峰期,對於早期上海的輿論反應,或是香港早期報紙如何「定型」她的公眾形象,總覺得隔了一層紗。我期待這本書能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開這些被時間磨損的文本,讓我們看清當時的文壇是如何「接招」這位才女的。特別是不同地域的報紙,它們的語氣、選材、甚至是對她作品的解讀角度,必然大相徑庭,這才是最引人入勝的地方,讓人想知道,究竟是「誰」在塑造了我們熟悉的那個張愛玲。光是想像那種跨越地域的文本對話,就覺得這趟閱讀之旅值回票價了。

评分

這類研究的難度在於,如何平衡歷史的嚴謹性與閱讀的流暢度。我希望這本電子書在編排上能有高明的設計。例如,是否能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報刊評論,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光是想像看到那些當年的標題、排版,就能感受到一股強大的時間穿透力。對於台灣的讀者而言,我們往往習慣於閱讀張愛玲晚年自述或香港學者的研究,對於上海或香港早期報紙的語氣,可能相當陌生。因此,作者在轉譯和註釋這些歷史文本時,需要極大的功力,既要確保歷史的準確性,又不能讓讀者感到艱澀難懂。如果能成功地將這些散落在各處的報紙片段,串聯成一個關於「張愛玲現象」的動態發展史,那這本書無疑就是一本極佳的輔助讀物,它能讓我們在重讀《半生緣》或《小團圓》時,腦海中能浮現出當年她是如何「行走江湖」、如何與輿論周旋的畫面,讓她的文學世界更加立體、更具層次感。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顯得相當有企圖心。「想像與形塑」,這兩個動詞精準地點出了公眾人物與媒體之間的共生關係。我尤其好奇的是,在不同報刊的語境下,張愛玲的「形象」究竟被「形塑」成了什麼樣子。在上海,她可能是個新潮的都會作家;在香港,可能被視為文化遷徙的符號;而在台灣,則可能帶有某種「異域」的神秘感。這種多重曝光下的形象疊加,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既是名利的來源,也是一種束縛。我非常想知道,當時的媒體,是選擇性地突顯她文學上的創新,還是更著墨於她私生活的八卦,藉此來「消費」她的名氣?而且,電子書的形式,是否讓文獻的檢索和比對更加便利?我希望作者在呈現這些差異時,能保持一種近乎偵探般的好奇心,將那些隱藏在字裡行間的意識形態暗流,清晰地勾勒出來,讓讀者能更全面地理解,我們所認識的張愛玲,究竟有多少成分是她自己創作的,又有多少是時代與媒體共同「編織」出來的幻象。

评分

對於常年在台灣閱讀中國近現代文學的讀者來說,我們對於張愛玲的「神話」已經建立許久,許多詮釋似乎已是定論。因此,這類從「他者」角度切入的文獻研究,便顯得尤為珍貴。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去魅」的過程,不是要推翻她的偉大,而是要還原她作為一個文學創作者,在當時社會場域中的真實處境。畢竟,報刊文字就是一個戰場,作者必須在有限的篇幅和審查的壓力下,去爭取發聲的空間。我想知道,當香港的報紙還在謹慎地討論她的「新女性」形象時,台灣的讀者是如何遙遠地接收到這些訊息,又是如何基於自身的文化背景進行再解讀的。如果能看到不同媒體之間的「互相影響」和「文化迴響」,那將會是一場精彩的學術串流。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多維度的透鏡,讓我們跳脫過去被簡化的敘事框架,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審視張愛玲在東亞文壇上複雜的定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