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文學編輯 (電子書)

話說文學編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鈞堯
图书标签:
  • 文学编辑
  • 编辑技巧
  • 写作指南
  • 电子书
  • 文学创作
  • 出版流程
  • 文字工作者
  • 书籍制作
  • 内容策划
  • 数字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編輯」,是作家的陪伴者,文字的守護者,更是作品的魔術師。

  如何成為一位文學編輯?本書特邀吳鈞堯、陳逸華、孫梓評(董柏廷訪)、蘇紹連、邱靖絨、李偉涵、蔡昀臻、陳皓、廖之韻、陳謙、龔華、趙衛民、楊宗翰、盧美杏等中壯世代編輯現身說法;並向梅新、高信疆、瘂弦與蔡文甫等「大副刊時代」的典範致敬,從最真實的編輯經驗,提煉出文學編輯之道!

  全書分為三輯,分別為「編輯日常」、「職項認知」與「憶昔思今」。第一輯從文學編輯的日常工作出發,再依照媒體屬性邀請各領域名家分享職涯生活,包括:吳鈞堯談文學雜誌、陳逸華談文學圖書、孫梓評談文學副刊(董柏廷訪問)、蘇紹連談文學網站。第二輯則邀請六位現任編輯現身,其身分涵蓋總編輯、書系主編、美術設計、接案外編、大學學報主編及專業經理人,他們以各自經驗敘述工作應具備的職項認知。第三輯「憶昔思今」特別向「大副刊時代」致敬,介紹《中央副刊》主編梅新、《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聯合副刊》主編瘂弦、《中華副刊》主編蔡文甫等前輩,他們當年以編輯行為推動文運,堪稱將文學編輯的角色做到最大,影響了整個社會。

本書特色

  ★十餘位中壯世代編輯現身說法,獻給有志加入文學編輯行列的朋友,一部兼具「當代性」、「在地性」與「類別相符」的合適教材!
文坛新声:一部探寻当代文学生态与创作者心路的深度观察 本书聚焦于当下瞬息万变的文化景观中,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精神载体的坚韧与演变。它并非着眼于某一特定的文学流派或体裁,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跨学科的视角,审视当代中文书写在数字媒介冲击、全球化浪潮以及社会思潮变迁下的多重面向。 引言:重塑的疆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的“中心”正在被解构。本书的开篇,首先探讨了“文学”这一概念在当代语境中的弹性与张力。我们不再能用过去单一的标准来框定何为“优秀”或“有价值”的作品。从严肃小说到网络连载,从诗歌的公共表达回归私人体验,再到非虚构写作的崛起,界限日益模糊。 作者首先勾勒出当前文坛的版图:一方面,传统出版社依然是检验文学水准的重要关口,但其受众群体面临老化;另一方面,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和内容付费模式,正在孕育出新的阅读习惯和内容形态。本书拒绝将这种变化简单地视为“衰落”或“复兴”,而是将其视为一次深刻的“重塑”。它深入分析了社交媒体在塑造读者期待、甚至影响作家创作方向上的微妙作用——当阅读行为碎片化,叙事结构是否也必须随之调整? 第一章:创作者的内在肖像 这一部分剥离了对“作家”的浪漫化想象,转而深入探究当代写作者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作者通过对多位不同年龄层和创作领域的作者的访谈与文本分析,构建了一幅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创作者群像。 A. 孤独的劳动与数字化的重压: 写作,本质上仍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近乎冥想的个体劳动。然而,当代作者不可避免地面对着“内容生产者”的身份绑定。他们不仅需要构思情节、锤炼语言,还必须学习如何进行自我营销、经营个人品牌、应对海量的读者反馈(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这种“双重身份”的压力,对创作的纯粹性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细致剖析了这种“公共性焦虑”如何渗透进文本的字里行间,使得一些作品在追求深度自我挖掘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代脉搏的迎合或疏离。 B. 语言的漂移与回归: 随着网络用语的渗透,中文的“弹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探讨了当代作家在继承古典汉语美学、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技巧,以及接纳口语化、网络化表达之间的艰难平衡。它呈现了部分青年作家如何利用语法的断裂和词汇的混杂,试图捕捉时代特有的“失语”感和速度感。同时,本书也记录了那些坚持在语言的精确性与音乐性上进行“慢工细活”的实践者,并分析了他们在主流文化场域中面临的传播困境。 第二章:媒介的张力与阅读的未来 文学的生命力与其载体密不可分。本章将焦点从创作者转移至阅读行为本身,探讨新兴媒介如何重塑我们与文本的关系。 A. 屏幕与纸张的对峙: 尽管电子阅读器和手机阅读日益普及,纸质书并未消失。本书对比了阅读实体书与电子文本在认知心理学上的差异。实体书提供的“空间感”和“触觉记忆”,被认为有助于深度阅读和主题的整体把握;而电子阅读则以其便携性、可搜索性及互动性,适应了碎片化时代的快速信息吸收需求。作者认为,未来的阅读生态很可能是一种“共生”,而非“取代”。 B. 内容付费与文学的价值锚定: 随着知识付费和IP运营的兴起,文学作品的商业价值被前置。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点击率”和“带货能力”对文学创作的潜在负面影响。当一部作品的成功标准被简化为市场数据时,那些需要时间沉淀、不易被即时理解的“冷门佳作”的生存空间在哪里?本章深入分析了独立出版平台和众筹模式如何试图为文学建立新的价值锚点,绕开主流商业机制的筛选。 第三章:文本的文化回响——主题的变迁 当代文学作品所承载的社会议题,是检验其时代性的重要标尺。本书选取了近十年内具有代表性的非虚构作品、科幻小说、以及关注现实题材的小说进行文本细读,以探究核心主题的演变。 A. 记忆的重构与历史的阴影: 面对快速的社会转型,对“过去”的反思变得尤为迫切。本书考察了关于城市化进程中被遗忘的个体记忆、特定历史事件的私人化解读,以及“身份政治”在文学叙事中的体现。这些作品不再满足于宏大叙事,而是将镜头聚焦于边缘群体的日常生活,以微观的视角折射宏观的社会结构。 B. 想象力的出口:科幻与奇幻的回归: 当现实的复杂性令人感到窒息时,文学的“逃逸”功能凸显。本书着重分析了中文科幻文学的爆发式增长,并指出其背后的驱动力:探讨技术伦理、人类未来,以及在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个体自由的边界。这些基于想象力的构建,实际上是当代人对当前困境最深层的隐喻和预演。 结语:在回声中寻找清晰 本书的收尾部分,是对文学在未来十年可能扮演角色的审慎展望。它强调,无论载体如何变化,技术的干预程度如何加深,文学的核心价值——即通过叙事和语言构建同理心,并通过想象力拓展人类精神的可能疆域——是永恒的。 当代文学的挑战,并非在于如何对抗商业或技术,而在于如何保持自身的“诚实性”和“内在的必要性”。本书最终呼吁,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创作者的坚守,也需要读者拥有足够的耐心与批判的眼光,去穿透市场的喧嚣,聆听那些真正值得被铭记的声音。 这部著作是一份对当代中文书写世界的细致地图绘制,它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对文学生态的持续对话中,理解我们此刻所处的文化位置,并思考我们希望通往何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鈞堯


  出生金門,曾任《幼獅文藝》主編,現任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曾獲九歌出版社「年度小說獎」、五四文藝獎章(教育類與小說創作)、中山大學傑出校友等,《火殤世紀》獲得文化部文學創作金鼎獎、《重慶潮汐》入圍臺灣文學館散文金典獎,多次入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著有《100擊》、《遺神》、《孿生》等散文與小說著作,二○二一年秋出版首部詩集《靜靜如霜》。

陳逸華

  聯經出版公司副總編輯。曾於舊書店服務。擔任過臺灣首場「舊書珍品鑑定會」鑑定者、臺北文學季文學書塾系列講座講者等。執編書籍曾獲Openbook好書獎、臺北書展大獎、香港書獎、金鼎獎等。

董柏廷

  一九八六年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肄。曾任《自由時報‧自由副刊》、《文訊雜誌》編輯。現為文字工作者。

蘇紹連

  國小教師退休,曾參加後浪詩社、龍族詩社、臺灣詩學季刊社,主編吹鼓吹詩論壇。著有《茫茫集》、《驚心散文詩》、《隱形或者變形》、《童話遊行》、《時間的背景》、《時間的零件》、《無意象之城》、《非現實之城》、《我叫米克斯》、《曠遠迷茫──詩的生與死》等詩集,並有《鏡頭回眸──攝影與詩的思維》、《你在雨中的書房我在街頭》、《攝影迷境》等攝影書。

邱靖絨

  長期服務於出版界,現為菓子文化總編輯。輔仁大學德文所畢,詩作多發表於《創世紀詩雜誌》等報刊,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試圖以創作為破繭與作繭之路,探索自我與莫名旋轉的世界。著有詩集《不斷迷路的城市》。

李偉涵

  一九八五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自由工作者,接案項目包括採訪、編輯、美編、設計等。曾任遠景出版主編。曾出版《希望之石》、《密室逐光》、《天照小說家的編輯課》、《鳶人》等書。

蔡昀臻

  遠流出版主編。先後任職於《自由時報‧自由副刊》、《文訊雜誌》、《中國時報‧開卷》等媒體。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等。

陳皓

  曾任《薪火詩刊》、《鳴蛹季刊》、《野薑花詩刊》主編,與《曼陀羅詩刊》編輯委員、《葡萄園詩刊》美術編輯。現為「景深空間設計」設計總監、「小雅文創」總編輯。著有詩集《在那裡遇見寂寞》、《空間筆記》、《護城河》。主編《臺灣一九六○世代詩人詩選集》、《臺灣一九五○世代詩人詩選集》、《臺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作品曾獲新北文學獎新詩首獎、兩岸漂母杯文學獎、枋橋藝文獎。入選《兩岸當代詩萃》、《臺灣一九六○世代詩人詩選》、《海星詩刊選集》、《乾坤詩刊25週年詩選》等。

廖之韻

  現為奇異果文創發行人兼總編輯,曾任雜誌主編、圖書主編,著有:詩集《少女A》、《好好舞》、《持續初戀直到水星逆轉》、《以美人之名》;散文《快樂,自信,做妖精》、《我吃了一座城》;小說《裸‧色》、《備忘》;主編《性別平等議題多元選讀本》;與沈斑和赫米兔工坊合著繪本《庫特的毛線時光》。

陳謙

  本名陳文成,佛光大學文學博士,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碩士。曾任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人才培訓專班「故事行銷」教師,龍華科大遊戲系「劇本創作」教師,傳播公司電視編劇,中時集團文案編輯、網路書店行銷經理及光電企業品牌經理、出版集團經理兼總編輯,現任教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兼任《北教大通識學報》、《當代詩學》學報主編,耕莘文教院、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出版顧問。學術專長為故事行銷學、出版編輯學、臺灣現當代文學等。作品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文建會臺灣文學獎、臺北文學獎等十餘項。著有詩集《島與島飛翔:陳謙詩選》、小說集《燃燒的蝴蝶》、旅遊文學《戀戀角板山》及其他文學及論述作品等十五部。

龔華

  輔大食品營養系理學士,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小白屋詩苑社長,曾任乾坤詩社社長、丹麥AVIENDO FAIRY TALES文創團隊童話繪本亞洲創意總監。曾獲第四十一屆文藝獎章、詩運獎、詩歌藝術創作獎、華岡文學獎新詩創作獎。作品入選《現代女詩人選集》、《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年度詩選》、《臺港情詩選》,以及多國「世界詩人大會詩選集」等。著有《情思‧情絲》、《花戀》、《玫瑰如是說》、《我們看風景去》、《永不說再見》、《以千年的髮》等詩、畫、文集,與碩論《詩人梅新主編中央副刊之研究》。主編《自己做陀螺―薛林詩選》,譯詩選《逆光》、《世界詩選―鶴山七賢》,童話繪本譯寫《小夜鷹》等共十六部。

趙衛民

  浙江省東陽縣人。詩人,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畢業,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聯合報‧聯合副刊》資深編輯。曾獲中國時報敘事詩優等獎、國軍文藝長詩及散文銀像獎計十餘種。著有《德勒茲的生命哲學》、《尼采的生命哲學》、《簡明中國哲學史》、《莊子的風神》、《新詩啟蒙》、《老子的道》、《莊子的道》及詩集《猛虎和玫瑰》、《芝麻開門》等五部,散文五部,計二十餘部。

楊宗翰

  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所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出版編輯學、現代詩學、臺灣文學、華文文學。著有專書《破格:臺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另曾主編《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等七部,與師友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八部。

盧美杏

  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曾任記者、編輯,主編過《中國時報》之寶島版、浮世繪版、家庭版等副刊版面,並曾為《人間福報》、《就業情報》專欄作者。編著有《典藏艋舺歲月》、《花蓮無毒農業跳曼波》、《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十四堂課》等。

編者簡介

楊宗翰


  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所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出版編輯學、現代詩學、臺灣文學、華文文學。著有專書《破格:臺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另曾主編《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等七部,與師友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八部。

图书目录

編者序 走向文學編輯之道/楊宗翰

第一輯 編輯日常
【文學雜誌】主編一天表情:多情文字、現實數字/吳鈞堯
【文學圖書】不是只有出版書──關於編輯,和編輯的工作/陳逸華
【文學副刊】身為一名守門員──訪《自由時報》副刊主編孫梓評/董柏廷
【文學網站】文學網站編輯術:《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的主編回憶/蘇紹連

第二輯 職項認知
給青年編輯的信:遇見書的故事/邱靖絨
每擊都要必中的槍兵:一個做文學書起家的Freelancer/李偉涵
一名文學編輯的幾個出版實例經驗/蔡昀臻
倉頡‧蔡倫‧Adobe──版型規劃與封面設計/陳皓
完稿還沒完,編輯其實管很多──提報‧看印‧宣傳/廖之韻
出版社工作環境與組織經營/陳謙

第三輯 憶昔思今
我不風景誰風景──《中央副刊》的梅新時代/龔華
編輯與他的時代:憶高信疆與瘂弦/趙衛民
像他這樣一個副刊編輯──蔡文甫與《中華日報》/楊宗翰
八爪魚之味──新時代下《中國時報》副刊編輯的機智生活/盧美杏

附錄 本書各篇作者簡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8005
  • EISBN:978626708860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2MB

图书试读

編者序

走向文學編輯之道

楊宗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

  隨著各大學因應時代變化與追求學用合一,「出版編輯」近年間在各家中文/臺文/華文/語創系的課程設計上,或列為選修,或進入學程,聘用具有豐富經驗的業師蒞校授課或公開演講亦漸成常態。一向敏感的產業界也不願落居學術界之後,由公會、協會、基金會陸續開辦人才培育班或編輯養成營,學員組成從高中生、圈內人到中高階社務主管都有,涵蓋廣泛,參與踴躍。位居第一線的出版社,挾《重版出來》、《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等話題日、韓劇威力之助,晚近亦印行了不少出版工作相關之書籍,唯仍以譯作比例占絕對多數。這些或許不能讓人完全忘記,今日仍是一個出版形勢嚴峻的年代;但也可視為黑暗降臨、徬徨時分的一盞盞燈火,至少避免讓想進入出版編輯界的新鮮人頹喪心智,後繼者迷失方向。

  身為文學人,就該談文學事。一個以出版編輯為授課範圍之一的文學教師,值此時局,該如何做?在固守教室外,又能夠做什麼?所以本人在二○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舉辦一場「文學、編輯與出版學術研討會」,邀請到各大學講授編輯課程、從事實際編務、策畫出版選題的學者專家,以演講、論文、座談三種形式,齊聚論學。二○二○年九月再以該次研討會為基礎內容,出版《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臺北:秀威資訊)。我主編此書時力求以學術書籍樣貌呈現,目的就在打破過往視出版編輯為師徒經驗傳授,不具研究價值的偏見。書中特意彰顯多位臺灣的文學編輯前輩,並冠以「大編」之名。我認為這些「大編」的存在及事蹟,更能映照出今人酷好自稱為「小編」,是何其荒謬與諷刺之舉!滿街小編走,氣短志不高,能夠承擔起什麼大任呢?「大編」之所以為大,是大在心態,大在視野,大在對編輯這份職業/志業的企圖與實踐。這類值得敬重的文學編輯為數甚多,遍布於臺灣各家報紙、雜誌、圖書乃至新媒體。他們必是吾人未來思考與建構當代編輯學時,無法繞過的研究對象及堪稱壯麗的文化風景。

  若真要走向文學編輯之道,僅靠上述這些顯然仍不足。因為身在學院授課,偶至民間講學,本人深切感受尚需更多可供備選之教材──這並非指完全沒有一部可用教材,僅以手邊所藏或市面所見,即可列出以下分類書單:

  (一)教科用書型:

  可選擇的出版編輯教科用書,不是種類不多,就是距今遙遠,已成臺灣各校編輯課程面臨的一大困境。為此教師甚至還可能不得不影印絕版多年的羅莉玲《編輯事典》(臺北:大村,一九九一)或曾協泰編《書刊編輯出版實務》(臺北:臺灣珠海,一九九三),其實書中內容與使用工具皆過於老舊,可藉助者只剩下觀念啟發。曾協泰此書當年為港、臺兩地同步發行,書中還不時可見港式用語。同樣來自香港的教材,還有余也魯《雜誌編輯學》(香港:海天書樓,一九八二),但問市距今逾四十載,恐怕比曾協泰所編那部離當代更遠。翻譯書部分,較多人選用Jan V. White《創意編輯》(Editing by Design,沈怡譯,臺北:美璟,一九九五)、《雜誌編輯》(Designing for Magazine,許作淳譯,臺北:美璟,一九九五)跟《設計編輯》(Graphic Idea Notebook,許作淳譯,臺北:美璟,一九九七)。這三本都是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研究所用書,其中尤以《創意編輯》最具口碑與影響。但除了翻譯書的語境跟舉例與臺灣當下有別,必須知道其實這些是「舊書重印」,亦即為一九八七年人間出版社絕版後的改版重出。人間版印行時封面上寫道:「第一本完整的圖文編輯解析」,這麼多年過去了,於今實有尋找更合宜授課教材之必要。

  我認為教科用書型出版物中,當以政治大學張堂錡教授《編輯學實用教程―以報紙副刊為中心》(北縣:業強,二○○二)最為合用,因作者曾任職《中央日報》副刊,後又進入大學任教並開設編輯課程,確為目前坊間最能兼具理論與實務的文藝編輯教材。唯書名本已明確標示「以報紙副刊為中心」,故在其他類別如文藝雜誌上,僅能提供六頁篇幅(自九十三到九十九頁)。只能期待作者擇日另行擴寫。

  (二)經驗傳承型:

  這類書籍常被講授文藝編輯的教師推薦閱讀或參考選用,本土例子相當之多,並可分為圖書、副刊與雜誌三種。圖書部分,已退役離開職場前線的資深編輯周浩正,在臺灣有《編輯道》(臺北:文經社,二○○六),在對岸有《優秀編輯的四門必修課》(北京:金城出版社,二○○八)與《如何提高編輯力》(北京:金城出版社,二○一五),所舉之例從遠流詹宏志到蘋果賈伯斯,且多以書信體形式分享個人出版經驗。還在爾雅出版第一線、年逾八十的隱地(柯青華),所著之《出版圈圈夢》(臺北:爾雅,二○一四)、《清晨的人:爾雅四十周年回憶散章》(臺北:爾雅,二○一五)、《深夜的人:爾雅四十周年回憶續篇》(臺北:爾雅,二○一五)、《一根線:從文壇因緣到出版的故事》(臺北:爾雅,二○二○)等書,皆是以一介文學編輯人,回顧一路走來的出版因緣。

  文學副刊編輯部分,如孫如陵《副刊論:中央副刊實錄》(臺北:文史哲,二○○八)、林黛嫚《推浪的人》(臺北:木蘭文化,二○一六)跟宇文正《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臺北:有鹿,二○一七),三書是《中央日報》與《聯合報》副刊主編的經驗之談,當可一窺三人各自的文學副刊編輯心法。至於雜誌編輯,前有封德屏《荊棘裡的亮光:「文訊」編輯檯的故事》(臺北:爾雅,二○一四)與《我們種字,你收書:「文訊」編輯檯的故事2》(臺北:爾雅,二○一九);後有王聰威《編輯樣》(臺北:聯經,二○一四)與《編輯樣Ⅱ:會編雜誌,就會創意提案!》(臺北:聯經,二○二○)。這些書都是兩位總編輯,分別在《文訊》、《聯合文學》上發表過的「雜誌編輯室報告」精選,從中可以讀到專題如何企畫、視覺怎麼設計、邀稿選稿秘訣等等重要資訊。另一本值得注意的雜誌編輯相關書籍,應為黃威融《雜誌俱樂部,招生中!:抒情時代的感性編輯手記》(臺北:大塊文化,二○一四)。作者曾任《小日子》等雜誌創刊總編輯,此書就不是編輯室報告精華摘錄,而是雜誌編輯心法的解說傳承,尤其可供學生在「新創雜誌」時作為「自我定位」的參考座標(譬如書中提及,需要設定新雜誌的美術形式、封面主題和修辭手法)。曾任職於《30》、《今周刊》與《財訊》等多份雜誌的康文炳,所著之《一次搞懂標點符號》(臺北:允晨,二○一八)、《編輯七力(修訂本)》(臺北:允晨,二○一九)、《回憶的敘事:一個編輯人的微筆記》(臺北:允晨,二○二○)也屬於經驗傳承,但其可貴之處在於不僅止於「老編雜憶」,而是以更具系統性的說明,足以增進學生在編輯技術層面的知能需求。

  (三)體制觀察型:

  此類常與前述「經驗傳承型」混合,一時間頗不易辨別。對出版體制(或說體質,似無不可?)的診斷,最常被提及的當屬陳穎青《老貓學出版:編輯的技藝&二十年出版經驗完全彙整》(臺北:時報,二○○七)與《老貓學數位PLUS》(臺北:貓頭鷹,二○一○)。作者長期從事與觀察出版產業,視野跨越紙本,延伸至數位,頗能一新讀者視野。大雁出版基地創辦人蘇拾平從現象推回到本質,以產業經營面來觀照全局,繳出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考技術―我的120道出版經營練習題》(臺北:如果,二○○七),屬於對臺灣出版體制的全面性反省。類似的產業觀察尚有王乾任《出版產業大未來》(北縣:生活人文,二○○四)、孟樊《臺灣出版文化讀本》(臺北:唐山,二○○七)等,但大多都偏向短篇文章或專欄結集。此處還必須提到傅瑞德《一個人的出版史》(臺北:潑墨數位,二○一三)。它是作者經營、參與、觀察數位出版十年後的產物,問世迄今雖又過十年,其中所論仍頗具參考價值。產業觀察部分尚有楊玲《為什麼書賣這麼貴?:臺灣出版行銷指南》(臺北:新銳文創,二○一一),改編自其國北教大語創系碩士論文(原題「臺灣文學出版行銷策略」),故出版時書名雖拿掉「文學」兩字,內容跟例證仍全是臺灣的文學出版。

  以上三類只是權宜之分,所列書單可供有志者閱讀與參考。坊間尚有一些相關著作,但我以為其中多有「當代性貧弱」、「在地性匱缺」或「類別性不符」之病。雖不擬多提,但仍須解釋:所謂「當代性貧弱」指教材過時,主要是因為出版時間太早,導致於今顯不合用。「在地性匱缺」則多涉及翻譯類書籍,雖可參閱但畢竟離臺灣的出版情境太過遙遠,過往很受歡迎的鷲尾賢也《編輯力:從創意企畫到人際關係》(臺北:先覺,二○○五)、見城徹《編輯這種病》(臺北:時報,二○○九)等皆在此列。至於早期編輯課程中頗多老師選用,Gerald Gross所編之《編輯人的世界》(Editors on Editing: What Writers Need to Know About What Editors Do,臺北:天下文化,一九九八),全書內容固然豐富,但畢竟還是上個世紀的產物,在臺灣也絕版多時了。對岸尚有二○一九年由北京的十月文藝出版社印行之簡體版,譯者同樣是齊若蘭,推測繁、簡體當為同一版本。最後,「類別性不符」是指因屬開設在中文/臺文/華文/語創系之課程,自應聚焦於「文學編輯」,以符合課程教學目標與學習對象設定。

  綜上所述,今日臺灣更需要一部兼具「當代性」、「在地性」與「類別相符」的合適教材,以啟發青年學子願意走向文學編輯之道。我就是帶著這樣的美好想像,架構起這本《話說文學編輯》的基礎骨幹,並邀請中壯世代編輯們一起填充其血肉。全書分為三輯,分別為「編輯日常」、「職項認知」與「憶昔思今」。第一輯乃是從文學編輯的日常工作出發,再依照媒體各別屬性分類,遂邀得吳鈞堯談文學雜誌、陳逸華談文學圖書、孫梓評談文學副刊(董柏廷訪問)、蘇紹連談文學網站。他們每位在自己所屬的編輯工作領域已有多年經驗,對編務甘苦與心頭點滴,當能做出最誠摯、不矯飾的說明。第二輯則邀請六位現任編輯現身,以各自經驗來敘述工作上應該具備的職項認知。他們的身分涵蓋總編輯、書系主編、美術設計、接案外編、大學學報主編及專業經理人,所言確實可讓讀者認識到「編輯」兩字的裡裡外外、方方面面,但也都沒有超過「文學」的領域及範圍。第三輯「憶昔思今」為我特意安排,欲藉此向曾經黃金般耀眼、如今黯淡且乏力的報紙副刊致敬,也向仍堅守著工作崗位的現任編輯打氣。這是一個紙媒急遽衰退的年代,報紙及轄下的副刊受害尤深;但它並不是沒有過屬於自己的輝煌時刻―《中央副刊》主編梅新、《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聯合副刊》主編瘂弦、《中華副刊》主編蔡文甫等人,可以說是他們共同營構出上個世紀「大副刊時代」的繁花盛景。這幾位在職期間無不積極以編輯行為推動文運,介入社會,影響全民,堪稱是把文學編輯的角色做到最大,也把曾經的冷副刊變成了硝煙滾滾的熱戰場。紙上風雲已歇,笑傲江湖唱罷,但報紙仍在,副刊也仍在。或持守紙本,或兼營數位,日常編務還是需要有「人」繼續努力。作為《話說文學編輯》的主編,很高興全書恰好結束在《人間副刊》現任主編盧美杏的這段話:「我並非中文或新聞系出身,只是從小將報社副刊編輯視為人生志業,並在這多年職業生涯裡樂在其中,把種種酸甜苦樂轉化為成長養分,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有一顆熱誠學習之心,樂於隱身幕後當一名編織者,那麼,你已掌握副刊編輯的入職密碼,打開副刊之門,來玩吧。」──是的,來吧,歡迎走向文學編輯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講述文學編輯工作實務的書,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覺得非常親切,畢竟在這個數位時代,實體書的編輯工作似乎越來越少人了解了。我最近在網路上翻找一些關於出版業內幕的資訊,發現很多內容都停留在比較理論性的層面,但這本書聽起來像是從第一線的編輯角度出發,分享真實的酸甜苦辣。我特別好奇他們如何面對作者的修改要求,以及如何跟設計師溝通封面設計,這些都是我們讀者平時很難窺見的幕後花絮。我想,對於想從事文字相關工作,或是對出版流程感到好奇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個寶庫。它不只是傳授技術,更重要的是,它傳達了一種對文字的熱愛和對作品負責的態度,這在現在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其實更顯得珍貴。我期待能從中學習到如何更深入地理解一本好書是如何誕生的,而不僅僅是欣賞它最終的樣貌。

评分

我一直覺得,好的文學作品,某種程度上是編輯與作者共同完成的藝術品。作者提供原始的火花,而編輯則像一位精準的匠人,幫助這個火花燃燒得更旺、形狀更美。這本書,既然是以「話說」為名,想必語氣會比較貼近口語化的分享,這點我很欣賞,比起那些枯燥的學術論述,我更想聽聽行業內的人怎麼看待自己的專業。我尤其想知道,在台灣這樣一個相對小的華文市場裡,文學編輯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保持對文學創作的熱情和理想的。畢竟,面對市場壓力,誰都不可能只做純粹的藝術品。所以,如何平衡「叫好」與「叫座」之間的鋼絲,我想這會是書中最引人入勝的篇章之一。這種務實的探討,才是真正能給予讀者啟發的地方。

评分

其實,台灣的文學環境是很依賴資深編輯的經驗傳承的,很多眉角都是「心法」而不是「口訣」。所以,如果這本電子書真能把這些實務經驗具體化、條理化地呈現出來,那它的價值就不可估量了。我個人非常關注的是「選題」的部分。好的編輯,往往能從一堆稿件中挑出真正具有時代意義或深具潛力的作品。這種「慧眼」是怎麼培養出來的?是透過大量的閱讀累積,還是需要對社會脈動有超乎常人的敏感度?我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編輯在挖掘新銳作家時的有趣案例,例如他們是如何與那些還沒被市場看見的創作者建立信任關係,並一同把作品推向大眾的。這種「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總是最動人的。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讀書風氣好像越來越重視「網紅推薦」或是「暢銷排行榜」,真正能靜下心來品味一本書背後的編輯心血的讀者,大概越來越少了。所以我看到這本《話說文學編輯(電子書)》時,第一個想法就是「終於有人願意把這塊領域的辛苦說出來了」。畢竟,編輯這個角色,在讀者眼中常常被簡化成「幫作者潤飾文字的人」,但實際上,他們肩負的責任遠遠超過這些。從稿件的初審、內容結構的調整、到版面設計的協商,哪一步不是智慧和經驗的累積?我尤其想知道,在面對題材冷門但作者堅持的優秀作品時,編輯是如何在商業考量與文學價值之間找到平衡點的。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對市場敏銳的嗅覺,也考驗著編輯的信念。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尊重每一本出現在我面前的書,理解它背後有多少人默默付出。

评分

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讀者,看著本土出版業經歷了幾次衝擊和轉型,從早期的百家爭鳴到現在的數位化浪潮,中間的轉折點肯定少不了編輯們的拉鋸與掙扎。我對這本書感興趣的點在於,它是否觸及了「電子書時代下,文學編輯角色的轉變」這個核心議題。過去的編輯流程,從校對到排版,每一步都有固定的SOP,但電子書的格式化和閱讀習慣的改變,是不是讓他們的工作性質從「守門人」變成了「內容架構師」?或者,他們是否必須學習更多數位行銷的知識?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更具體地了解,在零時差的資訊傳播環境下,如何確保文學作品的品質不因載體改變而打折。畢竟,文字的感染力,從紙本到螢幕,那種細膩的層次感,是很考驗功力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