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 (電子書)

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萬益
图书标签:
  • 晚明
  • 明代文学
  • 明代文化
  • 明季文人
  • 小品文
  • 文学史
  • 文化史
  • 社会生活
  • 电子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蘇東坡和晚明小品有什麼關聯?明季文人生活的樣態如何?李卓吾和陳眉公在晚明小品作家群中具有何種典型意義?托名袁中郎的贗書——《狂言》——為何於晚明大為流行?張岱的散文如何集小品之大成?

  針對以上的問題,作者從社會文化的觀點,參考了相當豐富的原始文獻,突破前人的成見,完成這一部兼具宏觀和微觀的晚明小品研究論集,是研治中國文學的人士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历史的侧影:明清之交的社会百态与士人风骨 一部深入探索明末清初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与个体命运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文人群体或某一部文学作品的精微解读,而是将历史的广角镜头对准了那个风云变幻、充满张力的时代——明朝覆灭与清朝建立交替的“断裂期”。它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石,辅以细腻的社会学观察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描绘了一幅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晚明至清初社会生活画卷。 第一部分:崩塌的秩序与新的权力格局 本书开篇,首先聚焦于明朝中后期至末期,中央集权体系的内生性危机。这不是简单的政治史叙述,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危机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之中,影响到每一个阶层的日常运作。 一、财政的枯竭与盐榷的腐败: 我们将详细考察晚明财政体系的系统性崩溃。从白银货币化的冲击,到土地兼并导致的税基萎缩,再到漕运和盐铁专卖制度的层层盘剥,这些宏观经济现象如何转化为具体人物的生计困境。例如,通过对地方志中赋税征收记录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普通农户在“辽饷”“剿饷”重压下的绝望挣扎,这直接催生了大量的流民与地方武装的兴起。 二、士绅阶层的两难: 晚明士绅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忠”与“生”的抉择。本书深入探讨了士绅如何在维护地方秩序、庇护乡梓与效忠朝廷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我们考察了不同区域士绅对农民起义和满清入侵的不同反应,分析了他们策略背后的经济考量、宗族利益以及儒家伦理的制约。这并非是简单地划分“忠臣”与“贰臣”,而是展现了在权力真空下,地方精英如何进行复杂的政治投机与生存博弈。 三、军事边缘的日常生活: 区别于传统军史的叙事,本书将笔触伸向了边军与卫所制度的实际运作。聚焦于戍边士兵及其家属的生存状态,描绘了军饷拖欠、粮草被侵吞、军户世代被束缚的悲惨现实。通过分析军籍制度在末世的瓦解,揭示了大规模武装冲突背后,是无数普通人在饥饿和疾病中挣扎的个体悲剧。 第二部分:文化转型期的思想激荡与民间信仰 在政治和经济的剧烈动荡之下,明清之交的知识界和民间社会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洗礼。本书着重探讨了“天命”的转移如何被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所理解和消化。 一、理学的衰微与心学的扩散: 考察了阳明心学在江南士大夫中的持续影响,以及它如何为那些无法在传统科举体系中实现抱负的知识分子提供精神出口。同时,也探讨了“格物致知”思潮在特定技术群体中的萌芽,尽管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体系,但其对经验世界的关注预示了未来的变化。 二、禁毁与流传:书籍的命运。明清之际,文字狱频发,书籍的出版和收藏成为高风险行为。本书通过对几部著名敏感书籍流传过程的研究,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如何使用隐喻、谐音和密码进行思想交流。考察了藏书楼在战乱中的毁弃与保护,以及刻书业在不同政权治下角色的转换。 三、民间信仰与灾异: 当官方意识形态失灵时,民间信仰往往填补了精神真空。本书细致梳理了明末清初道教、佛教(尤其是净土宗的盛行)以及地方神祇崇拜的兴盛。分析了瘟疫、旱灾等自然灾害如何被解释为“天谴”或“妖异”,以及这些解释如何影响了民众对新朝廷合法性的接受程度。例如,某些特定的符咒和民间教派的兴起,成为抵抗官方压力的微妙渠道。 第三部分:市井百态与物质文化的变迁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焦点下沉到城市与乡村的日常生活,审视社会物质基础和风俗习惯的微妙变化。 一、商业的野蛮生长与地方性商业网络: 尽管战乱频仍,商业活动并未完全停滞,而是呈现出更强的韧性和地方化特征。考察了徽商、晋商等商帮在乱世中如何通过血缘和地缘关系维持其贸易网络,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漕运和海禁政策的松动来积累财富。分析了手工业者(如瓷匠、丝织工)在战乱中如何被强行转移或被迫投奔新的庇护人。 二、城市空间的重塑: 随着南京、北京等地的政治地位变化,城市的功能和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调整。本书通过对残留的规划文献和游记的对比,展示了战火如何摧毁了宏伟的宫阙和精致的园林,以及幸存的平民街区如何适应新的治安环境。例如,防御工事的加固和城市内聚性社区的形成,都反映了安全感的缺失。 三、衣食住行的细节观察: 通过分析当时的账簿、器物以及一些非主流的笔记记录,本书还原了不同社会阶层在明清易代之际的物质生活。从士人对精美宋瓷的迷恋,到普通百姓在短缺时期对粗粝食物的适应,这些微观的物质生活细节,是理解时代精神波动最真实的注脚。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切面,不侧重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力求捕捉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艰难求生、挣扎探索的社会群体与文化现象。它提供了一种理解明清交替时期复杂性与人性的深入路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萬益


  1947年生,臺南麻豆人,臺大中國文學博士,曾任教淡江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之後主持成功大學和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目前已退休。著作有:《金聖歎文學批評考述》、《性靈之聲——明清小品》、《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于無聲處聽驚雷——臺灣文學論集》、《臺灣文學論說與記憶》等;主編《張文環全集》、《龍瑛宗全集》(中文版、日文版)《呂赫若日記(一九四二—一九四四年)》等。

图书目录

「學術研究叢刊」出版緣起
《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新版序
自序

蘇東坡與晚明小品:談「小品」詞語的衍生與流行
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
論李卓吾與陳眉公:晚明小品作家的兩種典型
《狂言》的作者及其相關問題:公安派末流例釋
張岱散文論
馮夢龍「情教說」試論

附錄
有關《陶庵夢憶》四題:《陶庵夢憶》導讀
致讀者書:《性靈之書-明清小品》序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5921
  • EISBN:97898635062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自序

  這是作者多年來硏究晚明小品的一點點心得報吿。

  民國二、三十年代,由於周作人、林語堂的提倡,晚明小品的整理和硏究,曾經盛極一時,可是,在一場美文與雜文、蒼蠅與宇宙的小品文論戰之後,也就煙消火燼了。雖然如此,現代人寫作的文學史,都會列上專章來討論公安派、竟陵派的文學理論,和袁中郎、張岱的散文。

  民國六十六年,我完成〈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硏究〉以後,就想從事這個領域的硏究,可是,由於原始資料取得困難,一度中輟。

  到了清華大學,參與中國語文學系主辦的「明代文學與社會」硏討會,得與文史學界的朋友共同討論明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學等各方面的問題,我在會中嘗試提出「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的報吿,因而奠立了本書各篇立論的基礎。

  基本上,我認為晚明小品是明朝末年江南文化的產物,必須探究其生發的時空背景,了解明季文人生活的形態,才能具體把握小品紛繁歧異的樣貌,進而給予正確的評估。所以,我考察了「小品」一詞在晚明衍生的社會背景,及其流行的意義;掌握了李卓吾與陳眉公的典型意義;甚至於對今人不屑一顧的《狂言》,作時代定位的觀察。

  當然,我並沒有忘記文學本身的硏究,所以寫下了〈張岱散文論〉一文;而附錄討論馮夢龍的文章,雖然看似與小品無關,實際上,馮氏編寫的許多著作,與小品的發展有密切關連,希望日後能從小品的觀點,再來討論這位廣受小說、戲曲硏究者重視的大家。

  〈論李卓吾與陳眉公:晚明小品作家的兩種典型〉與〈蘇東坡與晚明小品:談「小品」語詞的衍生與流行〉曾經分別刊登於《文學評論》第九集,和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的「中國社會與文化學術硏討會」論集《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收入此書時,都已作過修訂。〈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曾於「明代戲曲小說國際學術硏討會」中宣讀,載《漢學硏究》六卷一期(民國七十七年六月出版)。

  又,〈論李卓吾與陳眉公〉、〈張岱散文論〉曾經獲得國科會〔編按:後改稱科技部〕硏究獎助,特此致謝。

  願以此書獻給參與「明代文學與社會」硏討會的同道,希望它可以引起大家更熱烈的討論。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在的,現在市面上的歷史書多半不是過於偏重政治權謀,要不就是太過學理化,讀起來很吃力。所以我對這本的期待是,它能找到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從書的裝幀和選題來看,它似乎想走的是一種比較「生活化」的史學路線,這在當代的歷史普及讀物中算是比較少見的嘗試。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那些「小品」的精髓,畢竟,真正的時代氛圍往往藏在那些不經意的生活瑣事裡。例如,他們喝什麼茶?寫信的紙張厚薄如何?在冬夜裡,是如何取暖的?這些細節,往往比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更能讓人產生共鳴。如果這本書能像一個老朋友在壁爐邊娓娓道來,那我就非常滿意了。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更立體、更人性化的明末圖景。

评分

最近總覺得自己吸收的知識有點「虛」,都是一些零碎的片段,缺乏系統性或深度。讀歷史,我最怕的就是那種「蜻蜓點水」式的介紹。這本《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光是「生活」兩個字,就暗示了它想探討的層次更深。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利用那些看似瑣碎的史料,拼湊出一幅完整的文化生活圖像。像是他們的社交禮儀、對待交友的標準、乃至於飲食習慣中隱藏的階級意識,這些都是構成那個時代「味道」的重要元素。我希望讀完之後,能對明朝士人的精神風貌有一個更為具體的描摹,而不是只停留在「風骨」或「氣節」這種抽象的詞彙上。這需要紮實的考據和靈動的文字功力,希望作者具備這樣的本事。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讓我有點「敬畏」,但同時也充滿了期待。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歷史時期,必須要從底層的、最貼近人性的脈絡去著手。明朝末期的文人,他們的處境比前代更為複雜,一方面有復古的思潮,一方面又有新事物的衝擊。我特別關注作者在處理「士人」與「社會」互動關係時的角度。他們是沉溺於風雅的象牙塔,還是積極介入時局?這種精神上的拉扯,正是那個時代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不同視角的解讀,例如透過「物質文化」來觀察精神面貌的轉變,那就太棒了。總之,我期待這不只是一本關於「過去」的書,而能激發我們思考「現在」的某些困境。

评分

坦白講,我對「晚明」這個時段一直有種複雜的情感。一方面是文人輩出,藝術與思想的張力極大;另一方面,亂世將至的陰影又籠罩著一切,那種末世的蒼涼感特別迷人。這本書的名字捕捉到了這種矛盾性,讓我很有興趣。我希望它不是那種只會歌頌或只會批判的二元論述。相反地,我希望看到的是,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背景下,文人們是如何調適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求生存、找尋寄託的。如果能從他們的日常書信、詩文的字裡行間,讀出那份掙扎與智慧,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凡了。畢竟,在一個大時代的轉折點上,個人的選擇和困境,往往是理解那個時代精神的最佳切入點。

评分

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桌上,光是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來瞧瞧。拿到手後,雖然還沒正式坐下來仔細讀完,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感覺到作者對那個時代的細膩觀察和深厚情感。我猜想,這大概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了人情味的歷史側寫。看著那些章節標題,彷彿能聞到空氣中那股混合著煙火氣和墨香的獨特氣味。身為一個對歷史有點興趣的讀者,我特別期待那種能將宏大敘事拉回到具體生活細節的寫法,畢竟,歷史最終還是由無數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構成的。這本書的排版看起來很舒服,讓人願意花時間沉浸其中,不會有那種被密密麻麻文字壓迫的感覺。希望作者的筆觸能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真正體會那個時代文人的酸甜苦辣,而不是只停留在課本上的幾個冰冷的名字與事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