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論台語文學 (電子書)

典論台語文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央敏
图书标签:
  • 台語文學
  • 閩南語文學
  • 台灣文學
  • 語言學
  • 方言文學
  • 電子書
  • 文化研究
  • 文學史
  • 台灣文化
  • 數位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追求台語文學的典範之論
探索文學評論的時代價值
台灣本土文學大家林央敏,集25年論述精華
再續台語文學史論、美學與方法的經典之作

  本土作家林央敏長年提倡台灣民族文學,並投身台語文學之創作與理論建構,以《胭脂淚》為台語文學留下第一部史詩,亦是台灣文學史至今最長詩篇,另以《菩提相思經》立下台語長篇小說里程碑。〈毋通嫌台灣〉一詩經歷改編傳唱,成為台灣人認同的代表作。其評論更為台灣文學、台語文學的定義與關聯,留下深遠且重大的影響。

  本書共收錄林央敏重要評論共16篇,並分三輯。輯一「文學小史」是關於台語文學發展的簡介,陳述台語文學四百年簡史及2000年後至今的台語文學發展概況,另為構寫台語文學史提出方法論。輯二「彈琴論詩」,解析台語詩的某些內容和創作機理,談論台語情詩的類型、台語詩的音樂性及幾種極富特色的類型。輯三為「史詩小說」,品論台語散文體小說及詩歌體小說(史詩、敘事詩)之內涵,援引古今觀點,綜覽當代發展,為其近二十餘年台語文學評論之精華薈萃。
汉字的再发现与文化的传承:当代台语文学的探索与书写 本书精选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台湾文坛上以台语(闽南语)进行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旨在深入探讨台语作为一种文学语言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及其在台湾社会变迁中的独特角色。 这部选集不仅是对文学形式的梳理,更是对一种深植于本土文化基因的语言生命力的重新激活与审视。 第一部分:记忆的乡音——战后初期与本土意识的萌芽 本书开篇聚焦于战后初期,台湾社会在经历剧烈政治与文化冲击后,知识分子如何试图通过母语(台语)来锚定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 一、殖民创伤与语言的夹缝生存: 这一阶段的作品,多以短篇小说或现代诗为主,其核心关怀在于“失语”与“回归”。在日治时期末期和战后国民政府推行的“国语运动”的双重挤压下,台语被贬抑至家庭私密空间,成为一种“不正式”的语言。文学创作者们笔下的台语,往往带有强烈的悲怆感和抗争性。他们试图在白话文的规范与台语的口语韵味之间找到平衡点,记录下社会底层民众,特别是农民和渔民,在经济萧条与社会转型期的生存困境。 二、地方书写与风土志的构建: 许多早期作家,如受到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传统影响的文人,开始有意识地将台湾特有的地景、习俗和俚语融入叙事。这不仅是文学技巧的运用,更是一种文化主体性的宣言。例如,对台湾南部晒盐场、中部蔗糖工厂、或东部山区的原汉交界地带的细致描绘,使得台语的“土味”不再是缺陷,而是其文学魅力的核心所在。这里的台语,成为了连接过去记忆与当下现实的唯一可靠介质。 三、现代主义的初步尝试: 尽管环境艰涩,仍有部分先驱者尝试将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融入台语创作。他们利用台语在声调和语汇的丰富性,探索意识流、内心独白等叙事技巧。例如,通过模仿日常生活中快速、跳跃的对话节奏,来展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时代带来的疏离感。这显示了台语文学在形式探索上的不甘于传统模仿,力图与世界文学潮流接轨的雄心。 第二部分:文化觉醒与社会批判的熔炉(1970s-1980s) 随着台湾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本土文化意识的抬头,台语文学迎来了其发展的关键转折期。这一阶段的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一个高峰。 一、乡土文学论战的回响与深化: 本书详细收录了反映“乡土文学论战”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再仅仅停留在描摹风土,而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现代化进程中滋生的社会不公、阶级固化和文化殖民的遗毒。台语,作为“人民的语言”,成为了揭露体制弊端的最佳武器。作家们用其最直接、最原生的力量,重塑了底层人物的尊严。叙事中大量运用俚语、谚语和俗语,使得文本具有强大的批判张力和生活质感。 二、女性书写与性别议题的浮现: 在这一时期,一批杰出的女性作家开始以台语为主要载体,书写女性在父权社会下的困境与觉醒。她们的笔触细腻而有力,深入剖析了家庭伦理、婚姻制度、以及女性的身体经验。台语在表达女性的情感张力时,展现出其独特的婉转与韧性。例如,对“媳妇”、“母亲”等身份的重新定义,常常通过她们私密的、只有彼此才能理解的台语对话得以完成。 三、族群意识的交织与对话: 随着多元文化概念的引入,台语文学开始与其他族群的创作进行对话。虽然台语在历史和政治上有其核心地位,但优秀的作家也开始反思其局限性,尝试在文本中容纳其他族群的声音,或至少在叙事结构上,展现出对“多数人经验”的反思。这使得台语文学的视野从单纯的地方性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台湾性”的建构。 第三部分:当代变奏——全球化语境下的语言实验与身份重塑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移民的增加以及全球化思潮的冲击,台语文学进入了更为多元和实验性的阶段。 一、跨媒介的流变与新文体的探索: 现代的台语文学创作者,受益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开始进行大胆的语言实验。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夹杂语”(Code-switching)的现象,即在台语与华语之间频繁切换,以模拟当代台湾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小说则更倾向于解构传统叙事,融入后现代的拼贴手法。台语的“音韵美学”和“节奏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一些作品甚至带有强烈的音乐性。 二、身份政治的复杂化与青年声音: 当代台语文学的焦点转向了更为复杂的身份议题:“谁在说台语?”、“谁的台语?”。对于出生在国语教育主流下的年轻一代作家而言,学习和使用台语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带有强烈的“逆向工程”的意味。他们的作品,可能不再聚焦于传统意义上的“田园牧歌”或“阶级斗争”,而是更多地探讨自我与社群的关系、数字时代的疏离感,以及在全球资本流动中的文化焦虑。 三、文学的“生活志”功能: 今天的台语文学,越来越回归其最本真的功能:记录“生活”。无论是对夜市喧嚣的白描,对街角理发店日常对话的捕捉,还是对特定时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引用,这些作品都以一种去宏大叙事化的姿态,保存了台湾社会日常生活最鲜活、最易逝的片断。台语特有的语气词、拟声词和惯用表达,使得这些文本成为研究当代台湾社会风俗和心理状态的珍贵一手资料。 总结: 本书所汇集的这些作品,共同描绘了台语文学从“被压抑的乡音”到“主体性的文学载体”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它证明了,一种语言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其自身的语法结构中,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社会批判的能量以及持续不断的创新精神。阅读这些文字,即是参与一场对台湾文化根源的深刻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央敏


  1955年生,嘉義縣太保市人,1977年移居桃園市迄今。省立嘉義師專畢業、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小學、大學教師、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茄苳台文月刊社社長、公投會中央委員等。現任《台文戰線》雜誌社發行人。

  1983年開始台語寫作,倡導台語文學及台灣民族文學。作品曾因觸犯政治禁忌屢遭查禁封鎖。有百餘篇作品分別選入大、中、小學教本及各類選集百餘種,部份作品被譯為英、日文發表於外國書刊。著有《睡地圖的人》、《家鄉即景詩》、《蝶之生》、《收藏一撮牛尾毛》、《走在諸羅文學河畔》、《蔣總統萬歲了》、《菩提相思經》、《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等詩集、散文集、小說集、劇本集、論述集、傳記、字典等四十餘冊,其中9,000行11萬字的詩體小說《胭脂淚》是台灣第一部EPIC(史詩),也是台灣文學史迄今最長的敘事詩;《菩提相思經》入選台灣長篇小說TOP-101;詩作〈毋通嫌台;詩作〈毋通嫌台灣〉對台灣人意識與民主運動皆有深遠的影響。曾獲聯合報文學獎第一名、金曲獎台語最佳作詞人獎及其他詩奬、詞獎、散文獎、小說獎、評論獎、文化獎等成就獎。

图书目录

林央敏:寫了廿五年才結集(自序)

【輯一 文學小史】
簡述台語文學的發展
淺介2000 年的台語文學
跨越千禧年後的台語文學
台語文學史的起造(台語)

【輯二 彈琴論詩】
台語情詩的類型分析
台語詩的節奏源遠流長—詩的音樂性(一)
台語詩的旋律與諧音—詩的音樂性(二)
一首散文化的好詩—評胡民祥的〈翻頭看
意念.字圖.圖象詩
風花雪月何時了—讀小品詩的一點感想

【輯三 史詩小說】
台語小說的定義及其他—台語小說網路筆談(林央敏.胡長松)
小說描述的旁敲側擊法
莫要誤認歌仔簿是史詩—兼釋黃勁連的誤解
史詩也是活的—評何信翰的「論《胭脂淚》的文體」
品詠文學敘事的美麗集合
文學預言的意義

【附錄】 林央敏著作簡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76477
  • EISBN:978626707654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MB

图书试读

自序

寫了廿五年才結集
林央敏


  對文學的欣賞與吸收,也許是受了國文課的影響,年少時就喜歡古典文學,大半時間都在閱讀中國古典作品,也忘了從哪兒得到的訊息,當時我以為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纂的《文選》就是一部集合中國古文學最精華的所在,因此十八歲就從書店自購了一本厚厚精裝的《昭明文選》回來自修,即使它是古本照相的印刷也耐心閱讀,一邊啃讀一邊點字,為密密麻麻的字團加記標點。

  書中有三篇評論文學的文章讓我印象深刻,也對其中部分文句所傳達的論見格外讚同並引為圭臬:

  其一是中國古代的第一篇文論,曹丕的〈典論‧論文〉,曹氏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把文學的功能由賞心悅目的娛樂提昇到治理國家與促進生命不朽的至高價值,這樣文學便具有獨立的生命,寫作也成為一種嚴謹、重要的事務,不再只是揚雄所鄙「童子雕蟲篆刻」的小技。曹丕又說:「君子審己以度人」,這一點也深深影響了我,叫我在往後的創作與評論的進程間會不時審己度人,以了解自己和別人的優缺點,來增強自己的寫作能力,並消除早年曾浮沉在潛意識裡的那種老早以前就被曹丕點明的「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的陋習劣根,進而虛懷以待,細心讚賞和觀摩別人的佳作。

  其二是陸機〈文賦〉,當時曾經欣賞他以華美的詞藻寫文論,也感佩他那句對大作家與大作品的見解與形容:「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這是指大作家該具有的豐富想像力及歷史感,也是指大作品會具備豐富的內涵。

  其三是蕭統寫的〈文選序〉,那時我著迷於詩又特愛寫詩,他那句「詩者,蓋志之所之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深得我心,而那句論文學之所以為文學的話:「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更是叫我至今猶然秉信的一句最言簡意賅的文學詩論,也是我在談創作、論作品時,常會引用的一句話。

  這三篇的題目,我最鍾情於曹丕那本散佚的書名「典論」,因為他隱然含有「典範之論」、「經典評論」之意,早年我曾經敦勉自己,將來如果能夠寫評論,希望自己也有能力寫出值得閱讀又令人讚賞的「典論」,後來讀知〈典論論文〉縱然不是永遠的典範之論,至少也體現出幾項「做為文學評論」的時代價值和重要性,因為它肯定了文學的價值、提昇了文學的地位、發前人所未發,也示範了文學評論的方法。因此1980 年代中期,當我在倡議台灣民族文學時,就認為台語文學最具台灣民族文學的面腔,那時已深刻認知台語文學的價值,而開始提倡台語文學,並大力參與台語文學運動,爾後也開始寫作關於台語文學的專論,以求擴大台語的功能與提昇台語和台語文學的地位。

  當拙著《台語文學運動史論》的初版與增修版(前衛,1996 與1997)出版後,我的文學評論幾乎都以台語文學為標的,有運動論、發展論、作品論、作家論等等,那時期我就打算未來,當這類評論文章發表到相當數量,可以集結成冊時,將效倣曹丕以《典論台語文學》為書名來出版。第一次啟動結集之念是在拙著《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出版(印刻,2012)後,但那時我粗估一下某些自覺值得選入的文章字數尚不足以成書,何況還有一些已經想好的題目如〈想像的聲音──台語詩的音樂性之三〉、〈戲劇與畫圖──台語詩的兩種情境表現法〉、〈理的表達與美的呈現──論台語散文〉、〈看台語小說的敘述與演出〉、〈沉思母語文學的三線路〉、〈花──台語文學的一個戀愛原型〉……等等評論題材尚待研究和書寫,而且我還打算再針對幾位優秀小說家的台語小說和部分來不及在《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中論述到的某些新問世的佳作加以點評解析,因而把出版此書的計畫再向後推遲,於是又因故拖了10 年,延到今年春節過後才積極檢視已經完成且發表的論述。

  結果一經篩選、分類並仔細計算字數後發現:不得了!竟有23 萬字之多,因此必須瘦身,首先將曾經附屬在拙著《台語文學運動史論》裡的論戰文章,以及曾經被他人收錄到選集或著作裡的文章,像是幾篇針對詩人、詩作的專論都只好暫時放棄。其餘概分四輯後覺得一本18 萬字放在冷門的書市還是顯得太厚顏,最後再剔除性質上比較偏屬文學運動的文章,只留下為文學發展及部分作品的重要評論共16篇大約13 萬字,便依文章內容分為三輯:輯一、「文學小史」是關於台語文學發展的簡要介紹;輯二、「彈琴論詩」是專門解析台語詩的某些內容和創作機理;輯三、「史詩小說」是品論台語的敘事文學,包括散文體小說及詩歌體小說一些內涵,後者即為一般所稱的史詩、敘事詩。

  以上就是《典論台語文學》這本論文集及其書名的由來與內容,論真說來,這本書是寫了二十五年才結集。本書各篇論述的對象雖然絕大多數是台語文學作品,但在了解作品及創作技巧方面,其實也適用於其他語言的文學藝術。

  本文末了,筆者還想交代兩件心意:其一,那些曾發表,卻未收入的成品,以及曾命題,卻未寫成的「空品」,希望來年仍有餘力將它們完成,且有機會將之併合結集。其二,感謝在美國的小說家崔根源先生數年前建議讓「火金姑台語文學基金」也可以贊助出版台語文學的評論集,這是本基金成立以來,首次用在筆者本人的著作上,筆者格外有感受和

  感激!

──2022.05.30 寫於新竹尖石山中聆雨廬。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像我這樣,雖然聽得懂、會講,但書寫能力有限的台語使用者來說,這本《典論台語文學》的意義,某種程度上是提供了一種「精神上的支持」。當你看到一群學者或作家,如此認真地對待你日常使用的語言,將它視為可以承載深刻思想與藝術美學的載體,那種感覺是難以言喻的驕傲。我不在乎它是否使用了多少艱澀的學術詞彙去包裝,我更看重的是它所傳達出的「肯定」。肯定台語文學不只是地方戲曲的註腳,而是真正構成台灣文學主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希望作者在論述中,能將台語文學的生命力與台灣的社會運動、政治轉型等大時代背景做更緊密的連結。例如,探討在解嚴前後,台語文學在突破禁忌、尋求自我認同上的那種強大韌性。總之,這本書不該只是學術的塵封檔案,它應該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這塊土地上,最真實、最生動的文化心跳聲。

评分

最近這幾年,台灣的文化圈很熱衷於「再發現」的工程,特別是那些被遺忘的女性書寫或底層聲音。我期望《典論台語文學》能在這方面有所著墨。因為在過去的文學史敘事中,往往只有少數菁英男性的作品被奉為圭臬,而那些描寫家庭日常、婦女心境、或是基層勞動者的台語作品,往往被視為「不夠嚴肅」而遭到忽略。如果這本書能大膽地將這些被邊緣化的文本拉回聚光燈下,並且用嚴謹的學術態度去論證它們的文學價值與社會意義,那絕對是極具顛覆性的貢獻。例如,分析早期描寫婚姻悲劇或農村變遷的台語小說,如何比同期使用「國語」的作品更具穿透力和情感的衝擊力。這不僅僅是「政治正確」的問題,更是文學本身應該追求的真實性。我希望讀完這本書後,我能對台語文學的「性別光譜」和「階級視角」有更立體、更細膩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過去對其「通俗性」的簡單標籤化認知上。

评分

這本《典論台語文學》(電子書)的出現,對於關心台灣文學發展的讀者來說,簡直像是一場及時雨。你知道,長久以來,我們的文學研究常常被主流的「國語」文學範疇所壟斷,真正的在地聲音,特別是使用台語(閩南語)進行創作的文學作品,往往處於邊緣化的地位。光是這個書名就讓人感到振奮,「典論」二字,暗示著這不僅僅是收錄作品集,更是一種嚴謹的、具備學術深度的爬梳與論述。我猜測,作者必定是投入了極大的心血,去挖掘那些可能被埋沒已久的台語文學瑰寶,可能是早期報紙連載的小說、戰後在地方雜誌上發表的詩歌,甚至是已經失傳的劇本文本。這種整理工作,需要的眼力、耐力和對語言的敏銳度,非同小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們看到台語文學是如何在歷史的風雨中掙扎、萌芽、茁壯,並且與社會變遷緊密扣連的。對於我們這些老一輩的讀者來說,這是找回文化根源的途徑;對於年輕學子而言,這無疑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教材,能讓他們跳脫課本裡的框架,認識到台灣文學的多元與豐沛。總而言之,光是「看到」這本書的存在,就讓人對台灣的文化主體性充滿信心。

评分

老實講,現在電子書這麼多,內容良莠不齊的情況更是家常便飯。但這本《典論台語文學》讓我有點「找回初心」的感覺。不是說它內容有多麼懷舊,而是它處理的議題——台語文學——本身就帶有一種「紮根」的重量感。我個人比較注重文學作品的「語感」和「氣味」,小說或散文如果少了那種道地的生活口吻,讀起來總覺得隔了一層紗。我猜測這本書在選材上,絕對是費盡心思挑選那些「袂輸」(不會輸)的經典段落。它或許會分析某位前輩作家如何運用那些道地的俗諺、俚語,將複雜的情感層次用最生活化的台語精準地表達出來,那種「只有用台語講出來才對味」的瞬間,才是台灣文學最迷人的地方。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它就不是一本普通的文學史整理,而是一部「活的語言博物館」。我尤其希望它能深入探討,在不同歷史時期,台語文學創作者是如何在審查與主流壓力下,用各種隱晦或直接的方式,傳達他們的時代心聲。這層層疊疊的解讀空間,才是讓文學真正具有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评分

說真的,寫作一本關於「典論」台語文學的書,難度簡直是地獄級的。這牽涉到的不只是文字的收集,更是背後龐大的「詮釋學」工程。你得先界定什麼是「台語文學」的範疇?是純粹使用羅馬字(羅馬拼音)的創作?還是以漢字書寫但語法完全符合台語口語習慣的作品?還是那些在日治時期或戰後初期,以報紙副刊為主要場域的作品?我光是想到這些分類問題,就覺得頭痛。所以,我非常好奇這本書的論述結構是如何建構的。它會不會採用「主題式」的探討,例如從描寫鄉土、批判社會到探討現代性焦慮等不同面向切入?或是採取「時間軸」的梳理,一步步展示台語文學的演變?無論是哪種,這都要求作者具備極高的宏觀視野,能夠在細微的字詞選擇中,看到整個時代的縮影。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未曾公開過的文獻考證,那就更是功德無量了。對我這種喜歡挖掘「幕後故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就超越了單純的文本欣賞,而成了一趟深入台灣文化肌理的探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