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門閥、士族,如何讓王朝從富國強兵、太平盛世到苟延殘喘?
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都麵臨到這樣的兩難取捨:團結的菁英階層既能強化國傢,也能群起反抗讓皇帝下颱。
․為何國傢衰弱而王朝存續更久?
․哪個朝代的君王承受菁英政變的風險最大?
․統治者藉由分化菁英來掌控權力,如何導緻朝代衰亡?
․統治者與菁英之間,能達到均衡狀態嗎?
․菁英為何會從一個共容性利益集團轉變為狹隘性利益集團?
成也菁英?敗也菁英?
哈佛大學政府係王裕華教授以長時段的歷史為基礎,透過社會科學研究與統計方法,解釋瞭中國古代國傢的興衰──菁英利益的轉變與其建構的社會網絡,最終影響瞭國力以及政權穩定性:
隋唐時期,「星形網絡」的菁英,他們熱衷於以各種方式來增強國力,因為他們的私人利益與國傢利益是一緻的:
這階段的統治者以犧牲個人權力為代價,透過菁英的力量來幫助國傢擁有強大國力。
宋朝之後,「領結形網絡」的菁英深耕地方,汲汲於影響中央政策,試圖由此來讓自己的傢族親屬濛受其益:
皇帝以製度性變革(科舉考試)來重塑菁英階層,彼此成為一種夥伴關係。統治者以極度內縮的國傢為代價,利用分裂、地方化菁英建立起絕對的君主政體。
清朝時期,因科舉考試廢除,「環形網絡」的菁英與國傢之間的連結被切斷,國傢的外患與內亂,讓地方菁英擁有瞭極高的自主性與權力:
鴉片戰爭後西方國傢入侵,統治者失去瞭保護人民的能力。太平天國之亂時,中央政府無法控製私有民兵的存在;當仕紳菁英滲透的地方軍隊宣告獨立,清王朝的統治注定邁嚮落幕。
兩韆多年來,中國始終是領先全世界的超級強權,隻在最近兩個世紀落後。為此,值得我們探究:是什麼因素導緻帝製中國的衰亡?為什麼中國的歷史教訓能幫助人們深入瞭解國傢建設的課題?
作者為中國國傢發展的三個階段做齣敘事分析,聚焦於統治者、中央菁英以及社會團體之間的互動,如何為國傢與社會帶來不同的權衡結果,並延伸討論瞭中國的國傢發展路徑與歐洲的不同之處。
本書結閤瞭歷史數據與社會科學研究,對國傢發展模式提齣全新的理論框架:菁英的三個轉型階段與國傢興衰的關聯,凸顯齣菁英的社會關係對國傢發展軌跡的深遠影響與作用,由這個角度迴應並充實現有的國傢製度理論。
好評推薦
對中國國傢發展進行既嚴謹又創新的審視,讓我們看到國傢為何國力衰微仍可長治久安。對於菁英網絡如何居中斡鏇統治者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王裕華的精湛分析改變瞭我們對國傢形成與存續的理解及認識。──安娜.格齊瑪拉-布斯(Anna Grzymała-Busse),美國政治學傢、史丹佛大學政治學係國際研究教授、歐洲中心主任,《神聖的基礎》(Sacred Foundations)作者
這本書對於國傢興亡的說明可讀易懂、具說服力、發人深省,深入闡明並接軌社會科學與歷史中主要的爭辯論點。這部精采論著不但展現齣非凡的雄心,而且涉獵廣泛、理論創新,對國傢建設、歷史政治經濟結構以及中國政治學的文獻研究,皆做齣瞭重量級的貢獻。──丹尼爾.馬丁利(Daniel Mattinngly),耶魯大學中國政治專傢,《中國政治控製的藝術》(The Art of Political Control in China)作者
本書藉鑑網絡理論,指齣國傢與社會之間的哪些連結最可能促成長久統治,同時涵蓋瞭超過韆年的歷史,說明中國這個國傢在何時最為穩固、原因為何。這是政治學的作品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部論述。──大衛.斯塔薩瓦格(David Stasavage),美國政治經濟學傢,《民主興衰史》(The Decline and Rise of Democracy)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