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整合研究者过去四年来,二个国科会个别型专案研究以及一个整合型专案研究之成果,提炼改写而成,资料来源包括:合作行动研究的质性与量化资料,以及实证调查研究的资料。除了第一章是概览,第二章文献分析外,第三章是前述三个研究的整体概念架构,第四章与第五章是在同一个假设引导下的研究成果,第六章与第七章则是在不同的假设引导下的成果,目的在帮助读者看见学习型学校的模型与具体的实施途径,希望有助于学习型组织方案从概念到实践,加速学校组织学习的成效,建构更多有效能的学校,使学校教育能超越学生个人家庭背景因素所造成的限制,扩大教育机会均等,帮助每个学生学习、改变以及感受到自己能力的增强。
美国教育学者吉尼特‧佛斯(Jeannett Vos)以及高顿‧戴顿(Gordon Dryden)于1994年出版《学习革命》一书,指出我们现在所生存的世界正进行一场急速的革命,它改变人类生活的程度将不下于文字、印刷术及蒸气机的发明,因此,我们需要一场学习革命,以迎合科技、知识及沟通方式各方面爆炸性的改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工作」、「失业」、「退休」及「教育」等概念的真正意义。比《学习革命》稍早出版的《学习型组织》其实更早就强调观念更新的重要,这种类型的组织更被《财星杂志》誉为是1990年代最成功的组织,佛斯和戴顿在他们的着作中,也不断的唿应圣吉的「真正的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等重要的「学习」概念,甚至唿吁「让每一个企业及团体都变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理念迷人,又有具体可应用的实践策略,国内相关的研究近年来也逐渐增加,不过,在教育改革的各种努力中,并没有突显「把学校改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的观点,学校与企业固然不同,但是,也没有证据显示,学习型组织不能适用于学校。近几年来西方许多教育改革方案都是基于「所有孩子都能够学习」的假设来进行的,学者们相信每个人无论大人或小孩都有潜能可以表现良好,只要环境支持学习,只要每个人的能力都被看重,因此,成功改革的槓桿解是要把教室设计成一个学习的环境。不过,学校效能的研究,虽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却仍然没有共识。加上,由于对于学校教育的本质与愿景也缺乏共同的理解,因此,教育改革方案虽然不断的提出,不过,无可否认,今天有无数年轻的学生花许多时间在学校的围墙外面学习,学习那些对他们而言有意义的事。圣吉在他的书中也指出他自己非常讶异地发现,他那位唸高中的孩子,仍然在从事他那个时代的学习,努力在记忆背诵一些与他生活不相关的东西。而台湾的教育改革情形,也一样是叫人眼花撩乱,目不暇给,高等教育宣称追求卓越为大家努力的目标,而大学经费却窘迫到连增聘教师都有困难;公立高中一样竞争激烈,李远哲甚且评论教科书版本及内容繁杂:「学生能看懂百分之二十就很了不起」,私立学校有许多都面临校务纠纷与财务困境;至于国民教育方面,九年一贯课程起跑,造成教师退休潮,国中升学以「多元入学」为名,却带来学生「多元负担」。于是乎,无论教育改革方案名称如何不同,学生与家长对于教育高标准的要求还是不断地升高,学生拼命获得成绩以便换到好的班级,最后可以到更有竞争力的大学。学生所受到的各种课业上的压力,最终并不是使学生看起来更好,而是使学校看起来更好。如上所述,更让人对于圣吉所强调组织学习要能创造深层改变(Profound Chang e)的重要性,换言之,不只是政策与实行的改变,而是思考方式与互动方式的改变,明显的变革通常从「我们在哪里?」以及「我们要去哪里?」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开始,此外,所有成功的改变都是从小处开始,经过加速、再完全成长。这本书是基于对国内前述教育现象长久以来的思考与反省,希望从组织学习的观点,思考学校革新另一个更根本的途径。本书也反映了笔者对于学习型学校、学校效能与学校改革这几个概念之间的相关性之假设为:学习型学校或许正是提升学校效能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方向,学习型学校方案或许就是我们可以认真思考的一种学校革新方案。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教育行政人员、学校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于学习型组织理念的实践有兴趣者。共分成七章,第一章从整体的观点,先简单地论述学习型学校是什么、为什么,再从一个个案的经验,提供读者一个打造学习型学校的策略。这一章乃是为那些没有时间把本书整个理论与概念架构仔细研读,但是又想一窥学习型学校究竟的读者们,提供一个鸟瞰。第二章主要在探讨行政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背景,文献探讨结果发现历代的行政理论学家,莫不潜心研究,企图从不同的角度揭橥行政管理的原则,其最终目的无非是希望帮助行政人员有效的来管理组织,第二章可谓本书的文献分析及相关研究之探讨。第三章从本研究的概念架构来说明本书撰写的理论基础,希望借着说明学习型组织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以及是否的问题,釐清学习型组织建构的逻辑基础。本章一方面是在唿吁学习型组织方案的推动,首先需要有一套假设与思考架构,圣吉的模式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另一方面仅就个人的研究与思考结果,提供建构学习型组织的一种想法,有鑑于过去三年这类的方案在推动时,有些负责推动的人缺乏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与完全投入的承诺,因此,时间不足、经费不够,就成为阻碍因素,借着概念架构的建立,希望有助于方案推动者,学习在行动中反思,自己先釐清学习型组织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以及是否的基本问题,经过批判反省之后的行动,将使学习型组织美丽的愿景更容易实践。从学习型组织概念架构的发展看来,学习型组织的推动途径不只一种,不过,若从学习型企业的案例,以及香港跃进学校计画的经验,可以发现成立团队、进行行动研究或合作行动研究,应该是值得先试的一些途径。第四章就是从研究的观点来论述学习型学校方案的实践方法。第一节首先叙述学习型学校之研究架构及其在国中与国小的实施方式,并且从学校愿景的发展详细探讨学习型组织的发展过程。第二节探讨学习型学校的实践,归纳出学校推动学习型组织所採用的学习策略,以及学校实践学习型组织的成果。本节末了,笔者并且分析过去有关学习型学校研究与实践的一些讨论与建议。学习型组织在学校实施后所造成的改变如何呢?这个问题是学习型组织的建构,最难回答的一个层面,但却也是许多仍在犹豫到底要不要推动学习型组织的领导人所最想问的一个问题,第五章就是从学习风气、教师互动、校长领导、行政运作等四个层面来评鑑上述两所学校的改变情形。第四章与第五章是笔者在两所学校进行两年的行动研究结果之报告,该研究就是在「学习型组织」即等于「圣吉式的学习型组织」的思考下来规划与实施。不过,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根据观察、个人经验与相关研究阅读及不断反思的结果,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有了重新的思考,基本的想法是不再固守前述多数人深信不疑的假设。因此,第六章是从下列两个途径来思考学习型组织的实践:其一为研究有效能的组织特色及由于学习所带来的一些改变,将有助于使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具体化;其二为针对有效能组织之学习型态及其方案的规划与实施进行个案研究,如此有助于学习型组织建构途径之发展;分析更多有效能的组织之个案经验,则可以累积本土化的组织学习理论及发展方案,更可用以更新并且修饰圣吉式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第六章即是在上述的假设引导下所进行的实证调查结果。学习型组织是组织发展的一种型态,只要学习活动能使一个组织活性化,使组织成员主动、积极、有能力,无论是从愿景发展或者是从团队培训开始推动学习型组织,都值得一试。有鑑于知识管理方案的受重视,知识管理与学校的相关研究也愈来愈多,因此,本书第七章从组织实践知识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首先论述知识管理的意涵并且加以反思,其次探讨知识管理的实施,第二节则论述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关系,最后提出建构知识管理系统的一些根本思考。综合而言,本书是整合研究者过去四年来,两个国科会个别型专案研究以及一个整合型专案研究之成果,提炼改写而成,资料来源包括:合作行动研究的质性与量化资料,以及实证调查研究的资料。这几年来个人的研究能够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国科会及审查委员们在经费上的支持(註一),其次要感谢台湾师大教育系张明辉教授与潘慧玲教授提供机会,使我有缘和一群高度认真、全心投入的教授们,包括:黄乃荧、王丽云、甄晓兰、钟静、苏顺发、单文经、汤志民、陈嘉弥等人,借着整合型研究的进行,我们组成了学习型的研究团队,除了每月一次的专案研讨与专题报告之外,随着研究的进度与发现,更陆续在国内外相关研讨会上以symposium的方式,发表研究成果,我们的足迹遍及台北、台东、香港、美国,在一次又一次的国内外研讨中,我们不断反思整个研究的概念架构、进行方式与后续发展。潘慧玲教授在两年中的领导,不但充分发挥绝佳的整合能力,在每一次研讨会之前更是不厌其烦、鉅细靡遗地为大家打点安排必要的行政措施,使我们能没有后顾之忧地专注在各组的研究中,若要票选最佳整合型专案研究主持人,毫无疑问的,潘教授一定名列前茅。张明辉教授与我同在一个研究小组中,他的头脑与他的电脑一样丰富准确,张教授总是能提供我最新鲜即时的研究资讯与洞见,帮助我反省与思考,感谢张教授的「牵成」,使我能认识这群好伙伴。再者,张教授的翩翩风度、诚恳谦虚,更是学习型领导人的真实写照。特别感谢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林怡礼博士的指导,基于对组织学习的共同兴趣与关切,他带给我们对于另一个研究取向的思考,也开启了接下来后续研究的机缘。本研究的理念能有实践的场域,要感谢几位学校校长、主任与老师们的全力支持,包括:林茂生校长、陈进朝校长、吴新福主任、刘镇宁主任、张简天瑞主任....等人,由每週的共同研讨,使我不断在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与实践行动之间,反省思考并且调整与修正策略。此外,在每一年的专案研究过程中,想到中正大学教育学院提供我卓越的研究文化与风气,不禁要再次的珍惜感恩,教育学院中从最年长到最年轻的教师与工作同仁,不只人人认真,更是天天努力,充满动能,大家共同竭力奔向那前面的道路,使得学术研究之路,虽然辛苦,却还是充满活力,也绝不寂寞。谢谢怡如、雪娥等人在文书处理上不眠不休的帮忙,使每一份文稿都能以最好的面貌即时诞生。更感谢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热心推动学术发展,协助出版事宜。最后,谢谢我的家人对于我完全投入教学研究工作,在多重角色扮演上常常无法面面俱到、力不从心的情形相当体谅,不只外子清云始终支持,儿女明达与嘉恩也变得比较独立自主、自我导向学习,他们确实体认了「妈妈的功课比我的还多」的事实,也因此比较能惜福而不敢随便发怨言。个人对于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与实践方面虽然一直在反省思考,也跨出了微不足道的一步,但是随着年龄虚长,环境变迁,深感唯一不变的却是逐日看见自己的贫乏与不足,本书的出版一方面不揣浅陋,敬献给所有关心我的师长朋友,一方面恳请大家不吝指正,惠赐卓见,使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魏惠娟 谨识于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学系民国九十一年八月
這本書《學習型學校-從概念到實踐》的閱讀體驗,絕對是一場知識與靈感的盛宴。我一直對「學習型組織」這個概念感到好奇,但總覺得它似乎離我們教育現場有點距離。然而,這本書卻巧妙地將這個概念與學校的實際情境緊密結合,讓我看到了學習型學校的可能性。書中對於「學習型學校」的定義、目標以及實踐路徑,都進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討。它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的層面,更提供了許多生動的案例,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書中的論點。我尤其對書中強調的「持續學習、不斷反思、有效溝通」這幾個關鍵要素印象深刻。這不僅是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更是整個學校系統需要培養的特質。書中也探討了如何建立一個鼓勵創新、容忍試錯的校園文化,這點對於打破傳統教育的僵化思維非常有幫助。總之,這本書讓我對「學習型學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激發了我對教育改革的熱情。
评分這本《學習型學校-從概念到實踐》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本「教育變革行動指南」!我一直覺得,學校的進步不能只靠口號,而是需要實際的行動與系統性的規劃。書中深入淺出地解析了「學習型學校」的核心理念,並且非常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它不只告訴你「是什麼」,更告訴你「怎麼做」。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學習社群」的建構與經營,這部分內容非常接地氣,提供了許多可以立即複製到學校現場的具體方法,像是定期的共學時間、議題導向的討論,以及如何鼓勵成員分享與反饋。更重要的是,書中也探討了在推動學校轉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以及應對策略,這對我們這些想在學校推動改變的人來說,非常有參考價值。我讀完之後,立刻興起了與同事們討論,將書中的一些方法納入我們學校的發展計畫。這本書讓我看到,學校的「學習」是可以被刻意設計和持續優化的,而且這個優化的過程,需要所有成員的共同參與。
评分這本《學習型學校-從概念到實踐》我只能說,太!實!用!了!身為家長,我一直覺得學校應該是一個讓孩子們能夠快樂學習、不斷成長的地方,而不是一個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工廠。而這本書,正好提供了一個很棒的範本。它探討的「學習型學校」概念,讓我理解到學校不只是學生的學習場所,更是老師、行政人員,甚至是家長都可以共同成長的生態系。書中描述的學校,是如何打破傳統的科層式結構,建立更開放、更具對話性的溝通管道,讓每個成員都能感受到被重視,並且有機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我特別欣賞書中強調的「鼓勵犯錯與從錯誤中學習」的文化,這點在台灣的傳統教育中確實比較少見,但卻是培養孩子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基石。閱讀過程中,我彷彿看到了自己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會變得多麼自信、多麼有韌性。而且,書中提到的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具體做法,也讓我看到我們家長也能為學校的發展盡一份心力,而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這本書讓我對「學校」這個場域有了更深層的理解,也燃起了我對優質教育的期待。
评分哇,這本《學習型學校-從概念到實踐》真的是讓我耳目一新!身為一個在教育現場打滾多年的老師,我總是在尋找能真正幫助我們學校轉型的靈感,而這本書恰好填補了我心中長久以來的那個空白。它不像坊間許多論述只是停留在學理層面,而是非常紮實地將「學習型組織」的理念,一步步帶到學校情境中,從概念的釐清,到實際操作的步驟,鉅細靡遺。書中舉例的那些學校,無論是他們如何建立共學社群、如何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甚至是如何讓學生也能參與學校的決策與改進,都讓我看了非常有感。我尤其喜歡書中提到「持續學習」與「系統思考」這兩個核心概念,這兩點真的是我們推動變革時最容易被忽略,卻又最為關鍵的。讀完之後,我腦中閃過了好多可以應用在我們學校的點子,像是可以設計一些讓老師們能彼此觀摩、分享教學經驗的機制,或者鼓勵成立跨領域的學習小組,激盪出新的教學方法。總之,這是一本我會強烈推薦給所有關心學校發展的教育工作者,甚至校長、主任,如果你正在為學校的未來感到迷惘,這本書絕對能給你指引方向。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拿到《學習型學校-從概念到實踐》這本書,我對於「學習型學校」這個詞彙並沒有太強烈的感受,畢竟「學習」這個概念在教育裡太常見了。但隨著我一頁頁的翻閱,我漸漸被書中的觀點所吸引,也開始反思我們現有的教育體制。書中不只停留在理論的闡述,而是深入探討了如何將「學習型組織」的精髓,轉化為學校實際的運作模式。從組織文化的營造、領導者的角色扮演,到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甚至是課程設計的革新,都提供了許多具體且可行的建議。我個人對書中關於「系統性反思」的部分印象特別深刻。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教育問題,並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需要從整個系統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視角,對於我們這些在教育現場努力的老師來說,無疑是一盞明燈。書中也探討了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也是現今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教育觀念被打開了,也更有信心去面對教育現場的挑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