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竭诚希望这本书能在全世界影响更多有思考力的人,让他们不仅是开发活动及其结果的旁观者,也成为改革新政的支持者与参与者。』─Medha Patkar,印度纳马达河谷人民运动
日益严重的贫富、城乡、资源与数位差距,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台湾如此,世界各国亦复如此。为了解决此一困局,各国政府及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组织进行援助与开发计划,试图透过经济或社会的手段,将资源转移给贫穷者。
然而,许多以开发为名的国际援助,实际上却是为富裕者锦上添花,而让被援助者付出沉重代价。究竟谁获得最终的经济利益?谁来摆平牵扯其中的政治角力与社会矛盾?
本书以实际调查拆穿伪善,确切勾勒出开发计划真实的运作情况,更大胆提出前瞻观点,以期落实真正照顾穷人的开发模式。对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并跻身援助输出国的台湾而言,本书提出的诸多问题与案例,特别值得参考深思。
作者简介
Maggie Black
现任自由作家及编辑,在儿童及妇女权利、水资源管理等与国际开发相关之社会议题上有深入的研究。曾周游各开发中国家,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乐施会等国际组织担任顾问。曾任《新国际人》杂志编辑,并为英国《卫报》、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等媒体撰稿。主要着作有《儿童优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故事》(Children First: The Story of UNICEF, 1996),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运动:乐施会创始五十年》(A Cause for Our Times: OXFAM, The First 50 Years, 1992)等等。
译者简介
徐恆淑
政大新闻系、新研所毕业。曾任中国广播公司记者、编辑、中国时报资料中心编译、世新兼任讲师。现任联合报系欧洲日报编译组主任。译作多年来散见中国时报、工商时报、联合报等各报。
“国际开发的盲点”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一直觉得,所谓的“国际发展”,在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宏大的叙事,一种充满善意的理想,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偏离了最初的目标。我猜想,这本书会揭示出那些在光鲜的援助报告和积极的媒体宣传背后,被忽视的、甚至是被刻意掩盖的问题。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否会从微观的角度入手,通过讲述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社区经历,来展现这些“盲点”的实际影响。比如,某个项目的实施,表面上看起来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但实际上却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或者加剧了资源分配的不公。作者是否会探讨,这些“盲点”的根源在哪里?是全球化的不平等结构?是不同文化间的隔阂?还是发展参与者自身的局限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发展”的定义,以及我们参与其中的方式。它是否能启发我们思考,真正的“发展”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才能避免那些可能适得其反的“善意”?我期待它能够带来一些令人警醒的洞察,引导我们走向一条更负责任、更有效的国际发展之路。
评分说实话,我对“国际开发的盲点”这个书名,第一感觉是它可能会涉及一些比较尖锐的批评,甚至可能带有一点“揭露”的意味。我猜想,这本书也许会挑战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国际发展叙事,比如“发达国家帮助不发达国家”这种单向的施予关系,或者某些国际组织和基金会的光辉形象。我期待作者能够摆脱宏大理论的束缚,用一种更贴近现实、更接地气的方式,来呈现国际发展过程中那些不那么光彩,甚至是令人尴尬的方面。比如,某些发展援助项目,看似是为了帮助当地民众,实则可能加剧了不平等,或者滋生了腐败,又或者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书中是否会引用一些令人震惊的数据,或者讲述一些令人唏嘘的故事?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探讨,为什么这些“盲点”会持续存在,是制度性的困境,还是人性的弱点?或者,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些“道德谴责”?我希望它能引导读者思考,在参与国际发展时,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成为“盲点”的制造者,如何才能真正地促进一种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它好像触及到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有些模糊但又觉得很重要的地方。国际发展,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宏大的叙事和积极的意图,似乎是一个解决全球贫困、促进人类福祉的宏伟蓝图。然而,就像我们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被忽略的细节一样,我对“盲点”这个词的联想,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一些光鲜外表下不易察觉的问题。我设想,作者可能是在某个具体的国际发展项目中,或者在观察了多年的发展援助实践后,突然意识到某些理论、方法或者执行上的环节,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这种“盲点”可能是因为我们过于依赖某些现有的模型,而忽略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实际需求;也可能是因为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项目设计脱离实际;又或许是因为短期目标的追求,而忽视了项目的可持续性以及对当地社会结构的长期影响。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佐证这些“盲点”的存在,并且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盲点形成的原因,是系统性的,还是个体性的,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用更批判性、更具同理心的视角去审视国际发展,那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国际开发的盲点》,让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些藏在光鲜报纸报道和官方声明背后的真实情况。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一位资深的国际发展从业者,或者是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者,他/她可能亲身经历了或者深入研究了许多发展项目,从而发现了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问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生动的案例,来印证这些“盲点”的存在。比如,某个国家接受了大量的援助,但当地的贫困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或者某个旨在改善当地教育的项目,最终却因为管理不善和贪污腐败而失败。作者是否会探讨,这些“盲点”是如何形成的?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沟通?是因为决策者的认知局限,无法理解当地的真实需求?还是因为某些既得利益者的阻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国际发展并非一条坦途,而是充满着各种复杂性和挑战。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指导我们如何去识别和克服这些“盲点”,从而真正地推动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引发深刻的思考。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国际开发的盲点(一版)》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书名非常吸引人。我一直对国际发展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隐约觉得,在这个看似充满善意和希望的领域,可能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复杂性和挑战。作者选择“盲点”这个词,似乎暗示了这本书将会揭示一些我们可能在宏大的发展蓝图下所忽略的关键问题。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国际发展实践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和误区。也许,书中会探讨为何一些看似精心设计的援助项目,最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这其中可能涉及到文化差异的误判、当地需求的被低估、或是外部干预的不当。我也期待作者能够触及到权力结构、利益博弈等更深层次的因素,去解释为何这些“盲点”难以避免。书中是否会提出一些反思性的问题,促使读者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到国际发展中,如何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如何真正地赋能当地社区,而不是简单地施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对国际发展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