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进心意拳
第二章 心意拳拳理
第三章 心意拳的内功与养气
第四章 心意拳的十二把劲
第五章 心意拳技术套路图解
第六章 经典古谱释义
我随马老师学心意拳张文艺
后记
序一 蚌埠心意拳研究会副秘书长 叶玉超
心意六合拳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武术的精品,由山西浦州姬际可先生所创。姬师精于枪法,以枪化拳,善搏杀、益防身健体,拳短精湛,缺乏美观,是中国武术内家拳的瑰宝。
安徽省蚌埠市心意拳枝系,由袁凤仪老先生弟子宋国宾开创。宋与上海卢嵩高大师是金兰之交的结拜弟兄,由卢介绍拜在心意大师袁凤仪门下。后社会上形成河南周口四杰:尚学礼、卢嵩高、宋国宾、杨殿青。
马琳璋师兄之师褚衍玉与我师李文彪同是宋老先生的爱徒及嫡传弟子。马琳璋先生与我是同门师兄弟。马琳璋师兄是褚衍玉老师嫡传弟子及爱徒,并一度到上海,得到上海几位心意六合拳名家亲传,精于心意六合拳及文武理论经典,为心意六合拳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蚌埠市心意六合拳的推广与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成绩。第三次出书,是爱好心意六合拳者的福音,我表示祝贺。 蚌埠心意六合拳总会秘书长 徐云阶
序二 蚌埠心意拳研究会副秘书长 叶玉超
我们结拜的兄弟13人,自小都喜爱武术,经常在一起舞枪弄棒,相互学习。可是我们学得很杂,可以说是花拳绣腿,没有学到真实的东西。直到1962年,经本乡的武师丁怀堂老先生介绍,拜蚌埠心意拳开山大师宋国宾的爱徒褚衍玉为师。
因褚老师家住安徽省嘉山县,离蚌埠很远。当时我们的经济条件差,每天还要下地干活,没有时间。因此商量,我们兄弟凑合部分现金由二哥马琳璋去学。因为他当时在公社工作,比较有时间,而且又为人忠厚诚实,性格豁达开朗,学武悟性高,又讲义气,我们兄弟信得过。
拜师后,由于他本人尊师敬友,勤学苦练,得到褚老师的真传,我等也受益匪浅。
1974年,由于褚老师去世,师兄马琳璋又到上海拜心意拳大师卢嵩高的徒弟解兴邦为师,继续深造。又多次拜访心意拳名家马孝凯、八极拳师王长典,并向他们求教,得到他们的指点。
师兄马琳璋学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过由于他自己的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取得可喜的成绩。
为了弘扬光大心意六合拳,造福于人民,他不畏辛苦,打破保守的传统思想,慷慨解囊,连续出版了《心意拳》和《心意拳真谛》两部专着。在出版第三本《心意拳练功窍要》之际,我代表我们师兄弟表示祝贺。
自序
中华民族是优秀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也是有尚武精神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祖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也包括武术文化在内。这是对人类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害怕老百姓习武造反,曾对传统武术进行过压制和打击。因此,传统武术就像一棵野草一样,被压在石头下自生自灭。可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顽强的,不屈不挠的,越是恶劣的环境,越是坚强、越是奋进,也就越能造就人才。随着历史的前进步伐,传统武术仍然茁壮地成长并发展到今天。
心意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近年来随着心意拳人的无私推广和弘扬,已经逐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心意拳的推广必将促进人类的健康,为增强人民的体质起到一定的作用和贡献。
现在,我们处在国家富强、人民安定的大好时代,因此,我们要弘扬和推广国粹,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武术以及武术文化。
我从年轻时代起就热爱武术,也特别喜爱搜集和整理武术文化方面的东西,在这方面我花了很大的心血。特别是有关心意拳的古籍古谱,那是我利用出差的机会从全国各地花钱购买来的。我练习心意拳有年,对心意拳情有独钟,为了贡献人类,我愿将自己所学所会总结出来,出书传播。对于手中的古籍古谱,经过我辛辛苦苦、一点一滴、呕心沥血的整理,终于在2001年和2003年,出版了《心意拳》和《心意拳真谛》。我能为热爱心意拳的人做一点贡献,心里感到特别高兴。
《心意拳》《心意拳真谛》给读者带来了有血有肉、有功有理有法的内容,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很多读者来信反映:此书出得好,解决了很多我们常年困惑和不解的问题。这两本书的出版,在武术界、心意拳爱好者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有的在信中说:「马老师,您已经60多岁,练了一辈子心意拳,身体还这么健壮,在比赛中还拿大奖,这说明你心意拳练得好。心意拳是好拳种,好的东西、有价值的艺术为什么不能介绍出来造福大众!有益社会呢?」于是,我重整旗鼓,拿起笔来,将自己平常练功中所参照的古籍、古谱,加上体悟和认识作一总结,这就是《心意拳练功窍要》。
书稿出来了,一些朋友反覆对我说:「要出书,一定要找有实力、有影响、有权威的出版社出版。」考虑再三,于是我将书稿带到北京,交给人民体育出版社,请他们审阅,请他们出版此书,以传教给更多爱好心意拳的人们,让它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
回忆自己一生所学,惟与心意拳有缘,只能学它写它。自己肤浅,恐贻笑大家,也惟恐误人子弟,若有不妥处请大家给予指正。也愿有名家高手出山,共同匡扶、弘扬心意拳,把心意拳推向世界、推向全人类,让更多的人享受健康、强健、幸福,多好!
最近在网上偶然看到一本关于心意拳的书,书名叫做《心意拳练功窍要》,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看到这个名字,就勾起了我很多好奇。心意拳,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深邃和哲理,它不像很多外家拳那样追求刚猛迅捷的外在表现,而是更注重内劲和意念的修炼。我一直对这种“以心为帅,以气为箭,以力为弓”的武术理念很感兴趣,总觉得它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奥秘。这本书的标题“练功窍要”,听起来就很有针对性,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理论书籍,而是直指核心,希望能点拨出一些关键的练功要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和阐述这些“窍要”的,是否会包含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练功方法,或者对一些传统功法的独特见解。毕竟,心意拳的传承历来强调师徒口传心授,很多精髓并不容易从文字中完全领会。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指导,帮助我在心意拳的修炼道路上更进一步,更深入地体会到心意拳那股“以一当十,以十当百”的独特威力。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心意拳练功窍要》的标题吸引了,觉得“窍要”这两个字概括得很好,直击要害。拿到书之后,我更是被其中的内容所打动。它并没有一开始就讲那些高深的套路,而是从最基础的“根”开始讲起,比如如何调整身体的姿势,如何感受地面的反馈,如何让身体达到一种“虚灵顶劲”的状态。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这些感觉,比如“身体像一棵大树,根要扎稳”,“腰背要像竹竿一样挺拔,但又要松活”。这些描述虽然简单,但却能一下子抓住要点,让我能立刻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指导我进行练习。特别是关于呼吸的部分,作者不仅仅是说要深长匀细,还结合了心意的要求,讲如何做到“鼻吸口呼,腹式呼吸,意随气行”。这让我对呼吸在心意拳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是单纯的生理活动,而是与意念和劲力息息相关的关键环节。
评分拿到《心意拳练功窍要》这本书,我最惊喜的是它在技术细节上的深入挖掘。很多关于心意拳的讲解,往往停留在“意念”、“劲力”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上,但这本书却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并且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练习方法。比如说,在讲到“崩拳”的时候,作者并没有仅仅介绍崩拳的动作形态,而是详细讲解了崩拳发力时,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以及如何通过腰脊的转动来带动全身的崩劲。他甚至提到了在发崩拳时,身体应该如何“藏”与“露”,以及如何做到“力从地起,达于指尖”。这些细致入微的讲解,对于我这种苦于无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习武者来说,真是太有价值了。书中的图示也非常清晰,配合文字说明,让人很容易就能理解动作的要领。
评分读了《心意拳练功窍要》这本书后,我感觉作者的功底相当扎实,对心意拳的理解也十分透彻。书里对于心意拳的基本功,比如站桩、走步、以及一些基础的劲力运用,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练意”的阐述,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要用意念去引导,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具体地“练意”,如何将意念与呼吸、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动作联系起来。这对于我这种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不到有效衔接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我之前接触过的关于心意拳的“六大劲”,但作者的讲解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他更强调的是劲力的“生成”和“传递”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劲名。读完这部分的阐述,我才隐约感受到,原来那些看似简单朴实的动作背后,隐藏着如此精妙的劲力变化。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很朴实,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都是很实在的练功提示,读起来让人感觉很亲切,也很容易理解。
评分我之前接触过不少心意拳的书籍,有些讲得过于玄乎,有些则过于表面化。直到我读了《心意拳练功窍要》,才感觉到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那本。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作者没有卖弄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接地气的方式,把心意拳的精华一点点地呈现出来。比如,书中在讲到“心意把”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教复杂的招式,而是从如何“抓”开始,讲身体的“吞吐开合”,讲如何找到那种“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状态。这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所谓“精妙招式”,其实都是建立在最基础的“力”和“势”之上的。作者的讲解,让我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体会心意拳的内涵,而不是盲目地去模仿动作。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师父,在循循善诱地指引我如何去感悟和修炼心意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