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资讯服务业白皮书

2005年资讯服务业白皮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资讯服务
  • 白皮书
  • 行业报告
  • 2005年
  • 市场分析
  • 行业发展
  • 信息产业
  • 经济
  • 中国
  • 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资讯电子硬体产业已经成熟,未来必须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来提升台湾之国家竞争力。资讯服务业内涵为知识型产业,具有庞大商机与发展潜力,目前产业能力虽不及先进国家,仍应集全国之力共同推动资讯服务业之发展。

  凡透过资讯系统或软体从事加值服务,以产品、专案、服务等形式,提供给企业及个人的行业均含于资讯服务业内。它与一般硬体产业不同,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产品设计与发展之优劣与团队中关键人才相关,异于制造业着重团体协同之特性,公司组织结构及文化与其他产业不同,应用其产品与服务的个人及产业可提升自身竞争力。

  2005年全球资讯服务业规模高达6,390亿美元,显示其庞大市场。但反观台湾资讯服务业2005年产值仅为1,846亿元,国际竞争力不足,因此如何开拓资讯服务业市场新机会成为各界所关切的议题。

  台湾主要资讯服务业厂商有制造运筹中之鼎新、宝元、中冠等;证券金融业之精业、凌群、三商等;健康医疗中之台湾电脑、商之器等,电子政府之神通、大同等,其他业亦有领先群产生。

  本专题报告系由资策会创新应用服务研究所委託之研究,主要内容包含:推动台湾资讯服务业发展之重要意义;全球资讯服务业市场现况与趋势;台湾资讯服务业发展现况、机会与挑战;台湾资讯服务业推动策略与行动方案,最后就具发展潜力领域与代表业者进行个案研究;其中对推动策略与行动方案包含较多讨论与描述,期望对产、官、学三方能有所助益。

数字时代的脉动:2015年全球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报告 引言:技术浪潮下的深刻变革 本书聚焦于2015年前后全球信息与通信技术(ICT)领域的关键发展、技术前沿、市场格局以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2015年,正值移动互联网全面爆发、云计算服务日益成熟、大数据分析初具规模的关键转折点。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这一时期全球ICT生态的复杂面貌,分析驱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并探讨各国政府与企业为适应这场数字化转型所采取的战略举措。 第一部分:基础设施的演进与普及 1.1 移动通信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本章深入剖析了4G/LTE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度部署情况。报告详细记录了2015年各国在频谱分配、基站建设和用户接入率方面的具体数据。重点分析了运营商为提升网络容量和用户体验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例如载波聚合(CA)的商业化应用及其对移动宽带速度的提升效果。此外,报告对向5G技术演进的前期研究和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初步梳理,强调了低延迟和海量连接在未来物联网场景中的重要性。 1.2 云计算的深化与区域差异 2015年是云计算服务从“概念验证”转向“企业核心基础设施”的关键一年。报告区分了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三大领域的市场动态。我们详细考察了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等全球主要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营商的地域扩张策略,特别关注了其在亚太和欧洲市场的本地化布局。报告还探讨了混合云和私有云解决方案在金融、政府等高度监管行业中的采纳率及其面临的安全挑战。 1.3 光纤接入与固定宽带的普及 在移动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固定宽带基础设施的升级并未停滞。本部分提供了2015年全球光纤到户(FTTH)部署率的区域对比,分析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在“数字鸿沟”治理中对宽带基础设施的投资策略。报告评估了千兆(Gigabit)宽带服务的试点情况及其对家庭娱乐、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的潜在影响。 第二部分:应用层面的爆发与重塑 2.1 大数据与商业智能的融合 2015年,大数据已不再是技术人员的专属术语,而是渗透到企业决策流程的核心。本章着重分析了Hadoop生态系统在不同行业(如零售、制造和能源)中的落地案例,探讨了实时数据流处理(如Kafka和Spark Streaming)技术的成熟度。报告同时深入探讨了数据治理、数据质量管理以及数据安全合规性在企业大数据战略中的地位。 2.2 移动应用生态的成熟与垂直化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基数已趋于饱和,竞争焦点转向了垂直细分市场和用户粘性的提升。本节详细分析了2015年社交媒体、移动支付(特别是在亚洲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共享经济平台(如打车服务)的增长轨迹。报告评估了移动操作系统(iOS和Android)在API开放性、安全特性以及应用商店规则方面的主要变化,及其对应用开发者生态的影响。 2.3 物联网(IoT)的初步产业化 2015年是物联网概念开始大规模落地的一年。本报告关注了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IIoT)和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早期实践。我们重点分析了LPWAN(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如LoRa和NB-IoT的前身技术)的兴起,它们为海量、低成本传感器部署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报告也强调了物联网设备安全、跨平台互操作性标准制定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三部分:技术前沿与未来展望 3.1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实用化 2015年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技术在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本章介绍了大型科技公司如何利用其海量数据和计算资源,推动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和部署。报告分析了机器学习算法在客户服务自动化、金融欺诈检测等商业场景中的实际效益,并探讨了AI伦理和算法偏见问题的初步讨论。 3.2 网络安全格局的复杂化 随着企业IT环境向云端迁移和移动化加速,网络安全威胁的复杂性显著增加。本报告详述了2015年出现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模式、勒索软件的抬头,以及身份和访问管理(IAM)解决方案在零信任架构(Zero Trust)概念初现时的重要性。数据泄露事件的频率和规模促使各国监管机构开始制定更为严格的数据保护法规。 3.3 区块链技术的早期探索 尽管区块链技术在2015年尚未进入主流商业应用,但其在金融科技(FinTech)领域已引起高度关注。本报告回顾了比特币生态之外,企业级区块链概念(如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在供应链管理、数字身份认证等领域的早期概念验证项目,分析了许可链与非许可链的技术路线差异。 结论:迈向万物互联的十年开端 2015年的ICT领域,呈现出技术基础设施日益强大、应用场景加速创新的双重特征。从高速移动网络到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为后续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报告的结论性分析指出,技术创新的速度已超过了社会、法律和伦理框架的适应速度,预示着未来十年,平衡技术红利与社会风险将成为全球ICT治理的核心议题。本书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决策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关键技术演进路径的全面视角。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推动资讯服务发展意义
第二章 全球暨美、日、韩、中国、印度等市场与产业现况及趋势
第三章 应用服务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
第四章 台湾资讯服务业发展现况、机会与挑战
第五章 台湾资讯服务业推动策略与行动方案
第六章 具发展潜力领域与代表业者个案研究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2005年資訊服務業白皮書》給我最深的感受,莫過於它展現了資訊服務業當時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書中詳細列舉了當時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種種瓶頸,例如技術標準的統一問題、跨國合作的困難、以及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這些內容,讓我不禁回想起那段充滿變革的歲月,許多公司都在摸索前進的方向。同時,書中也清晰地描繪了這個產業所蘊含的巨大潛力。作者對網際網路普及後,如何創造無限商機的分析,即使是現在讀來,依然令人感到振奮。特別是對於服務的「客製化」和「個性化」的討論,我認為這是當時許多業者努力的方向,也是日後數位服務發展的關鍵。書中也提及了政府在推動產業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像是基礎建設的投入、人才培育的政策等等,這些都對於產業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翻閱一張產業發展的地圖,雖然地圖上的標記有些斑駁,但它清晰地指引了我們曾經走過的路徑,以及當時充滿希望的未來。

评分

這本《2005年資訊服務業白皮書》對我來說,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非常紮實的產業分析架構。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不少,但書中對於當時資訊服務業幾個關鍵驅動因素的解讀,依然有其參考性。例如,它深入探討了人才的培養與留用問題,以及企業如何在全球化競爭中尋找自身優勢。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花了相當大的篇幅在分析資訊安全當時面臨的挑戰,以及各國政府和企業為此採取的對策。當時的網路攻擊手法、詐騙方式,以及我們對數據隱私的認識,都與現在有著不小的差異。這也讓我意識到,資訊安全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戰役,技術在進步,威脅也在進化。此外,書中對軟體授權模式的討論,也勾起了我對早期軟體買斷制和後來的訂閱制的思考。這種商業模式的演變,其實也反映了整個產業的成熟度和市場的需求變化。整體而言,這本書就像是一個放大鏡,讓我們能夠仔細檢視過去的產業細節,從而更好地理解現今的產業格局。對於那些希望從產業發展歷史中汲取經驗、理解變革的從業人員來說,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數據和觀察視角。

评分

老實說,收到這本《2005年資訊服務業白皮書》的時候,我心裡其實是有點猶豫的。畢竟是2005年的書了,資訊科技的發展速度大家有目共睹,兩年前的東西,如今看來可能已經有些陳舊。不過,身為這個行業的一份子,總是想了解一下過去的軌跡,看看我們是怎麼走到今天的。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是一堆密密麻麻的圖表和數據,說實在話,有點讓我眼花撩亂。不過,耐著性子往下看,慢慢就能抓住一些重點。作者似乎花了很大的篇幅在分析當時全球資訊服務業的幾個主要趨勢,像是軟體外包的興起、企業對資訊系統的投資策略、以及網路普及對商業模式的影響等等。其中,對於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的導入與效益分析,我特別有感觸。當時我的公司也正經歷ERP的導入陣痛期,看到書中對這方面的探討,彷彿找到了共鳴。當然,也有一些內容,例如關於當時一些新興的網路應用,現在看來可能有些稚嫩,甚至有些預測未能實現。但這也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它記錄了當時人們的認知和努力。對於想回溯2005年資訊服務業發展脈絡的讀者,這本書絕對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點。它提供了一個當時的「快照」,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時代的產業生態。

评分

我得承認,一開始接觸《2005年資訊服務業白皮書》時,我的期待值並不高,畢竟過去的資料,能有多少參考價值,是很難說的。但越讀下去,越發現它其實提供了一個相當豐富的「時代縮影」。書中對於當時資訊服務業的「生態系統」的描繪,讓我得以窺見各種不同角色的互動,包括硬體製造商、軟體開發商、系統整合商、以及終端使用者。其中,作者對於「中小企業」資訊化推動的探討,引起了我特別的關注。當時許多中小企業對於資訊技術的應用還處於初步階段,書中分析了他們在導入資訊系統時所面臨的成本、技術、以及人才等方面的挑戰,並且提出了一些建議。這也讓我反思,為什麼我們現在談論數位轉型,依然會提到類似的問題。書中還包含了一些關於「知識管理」和「企業內部溝通」的討論,這些雖然看似比較軟性的議題,但在當時資訊服務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卻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環節。總之,這本書就像是一本老照片集,雖然色調略有不同,但每一張照片都記錄著一段珍貴的歷史,讓我們能夠從中學習,並且理解產業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评分

坦白說,《2005年資訊服務業白皮書》這本書,在我閱讀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啟迪者」的角色。雖然我並非資訊服務業的第一線開發者,但作為一個與這個產業息息相關的商業人士,我一直很想了解這個領域是如何影響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的。書中對於當時「數位匯流」趨勢的探討,我認為是相當有前瞻性的。作者試圖描繪出語音、數據、影像等不同資訊傳輸方式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它將如何重塑通訊和媒體產業。這讓我聯想到後來我們所見證的智慧型手機的崛起,以及各種網路串流平台的興盛,當時的預測,如今看來已成為現實。書中也探討了技術創新如何帶動新商業模式的產生,像是電子商務的早期發展,以及企業如何利用資訊技術來提升營運效率和客戶服務。這些內容,雖然描繪的是2005年的場景,但其背後的邏輯和思維方式,對於我們今天理解產業的變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技術的進步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商業模式、社會需求緊密相連,不斷相互催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