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精神分裂症病人提到自己是天上神佛转世、有人跟踪追杀、能测知你内心当下意图,甚至预言天灾人祸降临,身为治疗专业人员,除了寄望药物治疗和支持性的说理安抚外,其实还有「团体治疗」这个强而有力的治疗管道。
本书是Kanas博士结合传统三大团体取向(卫教、心理动力和人际),配合实证资料,具体形成一个明确、易学、有效的整合性团体模式。书中让您清楚认识精神分裂症的特质,组成这类病人团体的注意事项,带领这类病人团体的临床状况与处理策略,更重要的是,介绍了有关这类团体的重要研究的方式与结果,让有兴趣的读者能够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持续往前。
本书简洁易学,非常符合精神医疗团队各专业人员的需求,更适合初接触精神疾病的工作人员、实习学生阅读,更是心理师、社会工作者、精神科护理人员和精神科医师等专业人员手边必备的书籍之一。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的本质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与病征
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特征
诊断上的考量
治疗方面的议题
团体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作用
第二章 历史议题
临床报告
研究报告
第三章 理论议题
教育取向
心理动力取向
人际取向
理论分析
整合式取向
第四章 临床议题:团体形式
治疗目标
病患选择
协同治疗
有关结构方面的议题
药物
第五章 临床议题:治疗策略
治疗师的姿态
病人的安全性
讨论的话题
每次团体的进行顺序
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团体
成员的新加入与离开
团体前的准备与介绍
同时接受团体与个别治疗
第六章 临床议题:团体历程
团体动力学
团体发展阶段
治疗因子
文化观点
训练与督导
团体的价值与成本效益
第七章 研究议题
住院病人研究
门诊病人研究
总结至今各项研究
第八章 结论
历史层面与理论层面议题
临床议题
研究议题
对于精神分裂症这样一种需要长期照护的疾病,我一直在寻找除了药物治疗之外,更全面的支持体系。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如果患者能够在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里,和其他同样经历过相似挣扎的人们交流,一定能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力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尽地介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团体治疗中,通常会面对哪些挑战?例如,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或者社交退缩等症状,会如何影响他们在团体中的互动?书里会不会提供一些克服这些障碍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团体治疗如何帮助患者重新建立“信任感”?对于经历过幻觉、妄想的人来说,信任他人可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团体中,他们要如何学习去辨别真实与虚幻,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我个人也对“赋权”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说明,团体治疗是如何让患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它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团体氛围,以及如何处理团体内部可能出现的冲突或负面情绪的技巧吗?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多少关于如何寻找台湾本地的精神分裂症团体治疗服务的线索,也是我很关注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许多在台湾的家人朋友,或者正积极寻求帮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绝对是一盏及时的明灯。我身边就有亲友饱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扰,看着他们经历病痛的折磨,家人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无助,真的非常希望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来改善情况。过去,我们可能多半接触到的是药物治疗的介绍,或是个人心理咨询的经验分享,但“团体治疗”这个面向,却是相对比较少被深入探讨的。这本书的题目立刻吸引了我,我很好奇,究竟一群有相似困境的人聚在一起,是如何透过彼此的支持、理解与学习,来对抗这个复杂的疾病?这本书会详细介绍团体治疗的理论基础吗?它会提供实际的操作方法,让专业人士可以参考,或者让病友家属了解团体治疗的过程和可能带来的帮助吗?我尤其关心,在台湾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团体治疗是否能被接受,又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会比我预期的要多很多吗?它会帮助我们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团体中,如何重新建立社会连结、减少孤立感,以及如何学习更有效的情绪管理和应对技巧。我期待能从中获得关于如何寻找和选择合适的团体治疗资源,以及如何鼓励病友参与的实用建议。
评分说实话,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愿意把这个说出来!”。精神分裂症这个病,在台湾社会还是常常被污名化,很多人可能即使生病了,也因为害怕被贴标签而选择独自承受,或者家人也因为社会眼光而选择隐瞒,造成病患更加孤立无援。这本书的出现,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把“团体”这个元素带入了正视,让大家知道,原来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且可以透过一种“在一起”的方式来疗愈。我很好奇,书里面会不会探讨团体治疗如何打破患者的“内卷”状态?毕竟,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会陷入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里,很难跳脱出来。在团体中,会不会有不同的视角和经验,能够帮助他们看到不一样的可能性?另外,我也很想知道,这本书对于“家属”角色的介入和支持,会有怎样的说明?很多时候,家属比患者本人还要焦虑和无助,如果家属也能在一个支持性的团体中获得指导和力量,那对整个家庭的复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希望,知道团体治疗确实是有效的,而且能够带来实质的改变?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面对社会歧视,以及如何建立更健康人际关系的启示。
评分在台湾,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往往是高度个体化的,但我也深知,人是社会性的生物,隔离和孤立对任何心理疾病的康复都有负面影响。所以,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种正在探索各种可能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界定“团体治疗”的具体范畴?它是否包含了不同类型的团体,比如支持性团体、治疗性团体、教育性团体,甚至是艺术治疗或活动治疗团体?我特别关心,书里会不会讨论,在台湾的文化背景下,例如家庭观念、人际关系模式等因素,如何影响团体治疗的有效性?这本书会提供关于如何设计和实施适合台湾患者的团体治疗方案的指导吗?我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在团体中有效引导患者表达“情绪”,尤其是那些难以言说的悲伤、愤怒或恐惧。书里面会不会提到,团体治疗如何帮助患者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减少复发?另外,我也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团体治疗效果的指标,让患者和家属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治疗的成效,从而增加继续治疗的信心。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会是理论性很强,还是更偏向于经验分享和案例分析?
评分我一直认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一样重要,但不可否认,在台湾,对于精神健康议题的关注,尤其是在团体治疗这块,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本书的出版,我觉得是非常及时且重要的。我个人对团体动力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很关心精神分裂症这种复杂的疾病,如何透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产生疗愈效果。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在团体治疗的过程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互动,比如一个眼神、一句鼓励、一次共同的活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它会解释,为什么在团体中,患者会更容易放下心防,愿意分享自己的脆弱和恐惧?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提及,团体治疗如何帮助患者重建“自我认同”,尤其是在经历了疾病带来的身份认同冲击后,重新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我也很想了解,针对台湾社会普遍存在的“面子”问题,团体治疗该如何巧妙地引导,让患者能够克服羞耻感,积极参与?这本书的实操性会强到什么程度?它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能提供具体的治疗方案、活动设计,甚至是不同阶段的介入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甚至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参考工具,也能让一般读者对团体治疗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