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的失败,来自于性格
  能看见自己的一个缺点,等于多了一项优点
  丹麦作家安徒生(H.C. Andersen, 1805-75)发表过一百多篇童话故事,被誉为童话大师。这些故事充满想像力,而且蕴含丰富的哲理与寓意。
和安徒生同样出身丹麦的作者,带领我们重新阅读安徒生的六篇代表作,并以其多年从事管理谘询的专业视角,细细爬梳经典童话中所传达的人生哲学和工作智慧。
‧<国王的新衣>
国王喜欢华服,而你的「虚荣」又是什么? 
害怕被排挤或为了维护自尊,往往使人口是心非。善用「自我觉察」和「坦诚对话」这两个绝佳的侦测器,使我们不再盲目赞美那「看不见的新衣」。
‧<丑小鸭>
你是否曾经看着四周,心想「我不属于这里」?
年岁增加并不必然会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唯有像丑小鸭一样越过篱笆、伸展双翼,踏上探索自我的旅程,才能找到真我和自己的归属之地。
‧<杂货店里的小矮人>
对你而言,「财富」和「诗歌」何者重要?
现实与理想,如同冥思与行动,看似矛盾对立;与其被两者之间的冲突撕裂,我们可以像小矮人一样,寻求属于自己的「游走于两个世界」的方法。
‧<粪甲虫>
你知道自己有哪些强项和弱点吗?是什么使你独一无二?
粪甲虫拒绝面对事实,所以总是自吹自擂、诋毁他人。良好的自我觉察力,帮助我们对自己做出适当而有创意的定位。
‧<枞树>
你总是期待「明天会更好」吗?
我们的心总是停不下来,我们的脑袋塞满待办事项。我们像枞树一样期待发光,却不肯花时间整理自己。我们需要「休耕」,全心全意地感受当下。
‧<夜莺>
谁能让你尽情高歌?
夜莺的歌声,展现了真实的生命力。紧密连结给予我们能量和滋养的泉源,才能激发出热情与才华,使我们神采焕发,歌声嘹亮。
作者简介
梅特.诺加(Mette Norgaard)
  诺加经常以「个人领导」为题发表演说,也是高阶主管教练和策略顾问,曾经与微软、英特尔、可口可乐、奇异电子和戴姆勒克莱斯勒等组织的资深领导人合作。在创立自己的顾问事业前,她曾在全球着名培训谘询公司法兰克林柯维公司担任资深顾问。诺加在丹麦出生、成长,目前定居纽约市。
译者简介
陈正芬
  专职译者,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会计硕士。译有《QBQ!问题背后的问题》、《奢华,正在流行》、《C型人生》、《假如你明天当上主管》、《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我要唸MBA》、《葛林斯班的骗局》等。
工作能让我们生气蓬勃,也可以让我们死气沈沈
  我在跟领导者互动的过程中,注意到四种持续性的模式。第一,多数专业人士有野心、有才华,而且努力工作;第二,他们了解步骤、规则、习性和达到成功必须遵行的惯例;第三,他们义无反顾地驱使自己成为更好的管理者、领导者、配偶、父母和运动员,这三种模式使他们有忙不完的事,导致第四种模式:他们很少放慢脚步、省思,并且跟生存的基本方式──亦即他们的内在智慧──作连结。
  本书是写给想做出聪明和明智选择、希望同时拥有舒适生活水准和良好生活品质的人。此外,本书写给想在工作中感受生命的人,也就是追求工作生活(work life)的人。
  尽管本书邀请你思考生命与工作意义的实质问题,却採取轻松的方式。我们不研究柏拉图或笛卡儿,而是向丑小鸭、小矮人,和夜莺学习。我们不诠释但丁和莎士比亚,而是探索一位虚荣国王、一只虚张声势的粪甲虫,和一棵不安定的枞树的生命。也就是说,我们透过童话故事来了解人性。数百年来,年长者一直用童话故事说明日常生活的两难与冲突,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对意义的需求,并处理人生中恼人的意外。
  我在丹麦出生、成长,因此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成为我的成长过程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在我家,安徒生童话的第一百五十週年版本,就摆在十二册百科全书的旁边;那是本体积可观的大部头,有皮制的书背,书页的边缘烫金,我们以爱意和尊敬展读它。每到晚上,当孩子们漱洗完毕、准备就寝时,我父亲会取下这本大书,读给大家听。当时我最喜欢的,是类似〈蜿豆公主〉和〈养猪人〉之类的简单故事,其他故事则令我感到难过、害怕或不安。等到我长大成人,才开始懂得欣赏这些故事的深度。以前我听到小美人鱼去世会流泪,如今我了解无条件的爱有多美;以前我认为〈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的小克劳斯的行为是欺骗、坏心眼,现在我认为「无名小子」的机智胜过蛮横无理的人。我发现每个丹麦人都知道,安徒生的故事是同时为儿童和成人所写。
  这几年来,我对安徒生作品愈来愈欣赏。当我开始研读安徒生的研究资料,便明白原因何在,因为他的写作有种清晰的模式。安徒生的「主角」是表里如一、一致且真实的;他的「反派角色」则是心胸狭窄、自满且自鸣得意。安徒生希望读者都能享受每一刻,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样的人生观和我自己的想法与工作很接近。
  年轻的安徒生在人格定型期间,在祖母工作的织布间一待就是好几个钟头,听老妇人讲述民间传说;他早期的作品就是受这些故事启发。不过,他最美丽也最复杂的故事,却是将这种庶民智慧,与自身经验和想像结合。
  遗憾的是,盎格鲁──美利坚世界的人,大多不熟悉安徒生作品的深度,他们将他狭隘地归类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古早儿童作家,抹剎了他的洞见和机智。我将这些故事重新从丹麦文译成英文版,再提出讨论议题,希望能补救这一点。因为,根据我的经验,国王对权力的拙劣运用,以及枞树的义无反顾,和二十一世纪的职场息息相关。
  为了帮助读者从我们丹麦人的眼光看安徒生,我在本书一律使用H. C. Andersen这个名字。在丹麦,我们从不叫他Hans Christian Andersen,使用他的名似乎太亲暱,但光是喊他安徒生也不行,因为太多丹麦人姓安徒生。对我们来说,他永远都是H. C. Andersen。
  本书由六个独立篇章构成,每一篇都是根据H. C. Andersen的经典故事。读者可以依序阅读,或者从最感兴趣的篇章读起。
  其中三个故事(〈国王的新衣〉、〈粪甲虫〉和〈枞树〉)有告诫的意味,告诉我们过度在乎他人的意见、奖赏和认同的后果。另外三个故事(〈丑小鸭〉、〈杂货铺的小矮人〉和〈夜莺〉)具有启发性,探讨人心深处的渴望、平衡折衷和专业娴熟度。第一类议题多半是务实且需要「实做」,第二类议题本质上是理想性,攸关「存在」。这些故事有一部分是要告诉我们,人不应该太过头,否则可能瞎忙一场,或者过度关注自己的事。
  当务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能够互补时,两者都对我们有好处。但是这年头,他人的期望往往压倒自己内心深处的喜好,许多人甚至将内心深处的渴望讥为不切实际,认为应该把公司的目标放中间,把自己的潜能摆一边。如果你的处境正是如此,现在就该让这小小的智慧发挥作用了。
  本书各章是以相同架构,让读者自行选择如何着手阅读。在简单的前言后,你可以阅读故事全文,再进入我的评析,也就是「故事的应用」段落。如果你先读和工作有关的评论,仍然可以随时回到故事原文。
  你可以轻轻松松读这本书,享受每一章。你也可以更投入一点,深思文中提出的议题。你对每个故事所做的结论,或许刚好跟我不同。我在工作坊以及跟家人朋友讨论时,经常发生这种情形,因为每个人从人性和生命中,往往得到不同的启示。
  书中的故事,让你可以用轻松好玩的方式,解决你跟同事的棘手议题。比如说,〈国王的新衣〉让你和工作伙伴谈论,哪些事情是「不能讨论」的。因此,我在每章最后建议几个主题,供团队讨论。
  我热中于帮助个人在工作时表里如一且活泼有劲,并创造一个容纳人们最大能量的职场。H. C. Andersen的故事是很好的启发,因为它们告诉大家如何解放生活,而不是控制生活。
  在此邀请读者带着H. C. Andersen一起去工作。你无须把故事书夹在手臂下,一面朗读〈丑小鸭〉,一面轻快地沿着公司走廊走。你可以让故事启发你,将更多意义、能量与喜悦带进工作──进而创造或改善你的工作人生。
重新翻译安徒生的理由
  读者将在本书的每一章读到我自己对H. C. Andersen故事的翻译。这么做是为了补救旧译本的诸多缺失。传统上,H. C. Andersen故事中的幽默感和丰富细节,到了英文版已经流失大半,早期的英文译者对丹麦文所知不多,因此多用既有的德文版翻译。不只如此,他们随意编修文字以符合维多利亚时代的感性,消去很多H. C. Andersen尖锐且一针见血的评论。译者的挑战至今仍在,尽管挑战有所不同。现在的出版商,经常想让这一百五十年前的文字变得流畅,且给人一种现代感。让我举两个例子。
  在〈国王的新衣〉中,骗子利用人们害怕自己被认为「与〔他们的〕地位不相称,或「不被容许地愚笨」的心理。丹麦原文「utilladelig dum」的直译是「不被容许地」(impermissibly stupid),这种用法在英文并不常见。因此,过去的译者会使用「不够资格地」(inadmissibly)、「无法矫正地」(incorrigibly)、「不可饶恕地」(unforgivably)或「没指望地」(hopelessly)。但是,原始的「utilladelig dum」以丹麦文来说也是不寻常的遣词用字,在我看来,H. C. Andersen刻意做出的特异选择,可说是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被容许的」(permissible)的愚笨,但是所谓「不被容许的」愚笨,才是真笨。
  当代翻译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在于可能改变原文的意义。比如说,在《安徒生童话全集》中,〈粪甲虫〉的翻译使得两只偏狭的青蛙听起来像是喜好批评。其中一只青蛙想知道:
……经常到外国旅行的燕子,不知是否曾经到过气候比我们这里更好的地方。要雨就有雨,还有一点风,更别说是水气和露珠。跟住在水沟一样好。如果你不爱这种气候,就是不爱乡土!
我的翻译比较忠实,透露出青蛙真正想知道的:
……如果燕子飞得那么远、那么广,在他多次出国的旅程中,是否发现比这里更好的气候。多棒的骤雨,多棒的湿度啊!好像躺在水沟里,如果那不能叫人高兴,这家伙肯定是不爱乡土!」〔强调为作者标示〕
第二种翻译比较精确,说明H. C. Andersen如何沈浸在感官中,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潮湿多风的早晨,但是更必要的是「肯定」这个字所产生的细微差别。少了它,这句子就只是观察,而不是H. C. Andersen想要传达的一种自以为是。当我们听到「她肯定没希望了」、「他肯定不合群」,就是这个意思。
H. C. Andersen自己经常受到类似的批判。他热爱旅行,且交了许多德国朋友而饱受非议。在这两只自满又自鸣得意的青蛙的交谈之中,安徒生借此让读者思考:「在我的心里,有没有一只偏狭的青蛙?」幸好,安徒生轻轻带过,避免说教与泛道德化,立刻进入下一个桥段。
我翻译的目标,是尽可能保有H. C. Andersen的个人风格和遣辞用字。所以,虽然你会发现有些用字不太寻常,甚至偶有笨拙,但我相信,你将会欣赏相对而来的清新与洞见。
我得承认,一开始翻开《丑小鸭上班,怎么变天鹅?》,我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期待着能够从中找到某种立竿见影的职场“秘籍”。毕竟,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下,谁不想成为那个闪闪发光的“天鹅”呢?但这本书的出色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成功模板”。相反,它鼓励读者去理解“丑小鸭”之所以是“丑小鸭”,可能并非能力不足,而是缺乏对自身特质的认识,或是环境尚未能发掘其潜力。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忽略的细节:一次善意的提醒,一个微小的创新,甚至是一次失败后的深刻反思。这些碎片化的点滴,共同构建了“变天鹅”的路径。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蜕变”,更像是一个自我探索和自我赋能的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外界的改造。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老友在耳畔的低语,温和地提醒我,真正的成长,往往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地方,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行动去实现。
评分坦白说,《丑小鸭上班,怎么变天鹅?》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与其说是对职场技巧的启迪,不如说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度挖掘。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剥洋葱,一层一层地揭开那些关于“我不够好”、“我做不到”的固有观念。它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成功学,而是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审视“丑小鸭”的心态和“天鹅”的姿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适应”与“创造”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被教导要适应环境,但这本书却鼓励我们,在适应的基础上,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它不是让你去模仿别人,而是去理解自己的优势,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展翅高飞”的方式。这本书的文字间弥漫着一种温润的力量,它不强迫你改变,而是让你在平静的阅读中,自己去找到改变的动力和方向。
评分《丑小鸭上班,怎么变天鹅?》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职场进阶的指南,不如说是一本关于“自我接纳”和“内在驱动”的思考录。我一直以为“变天鹅”意味着要丢弃“丑小鸭”的一切,去模仿那些光鲜亮丽的形象,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天鹅”并非摒弃过去,而是将“丑小鸭”的经历转化为成长的养分。书中对“心境”的描绘尤为深刻,它阐释了我们如何从内心的不安和自我怀疑中解脱出来,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后立刻去执行某个具体步骤的书,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去理解,去感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远比那些直白的建议更具力量。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更加关注过程中的每一次体验和学习。
评分初拿到《丑小鸭上班,怎么变天鹅?》这本书,我脑子里闪过无数关于职场变形记的画面,以为又是一本教人如何“披荆斩棘,一路开挂”的职场秘籍。然而,随着翻阅的深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在职业生涯初期可能经历的迷茫、笨拙与不自信。作者并没有像某些鸡汤文一样,直接抛出“套路”和“捷径”,而是用一种细腻而真实的手法,勾勒出了一个初入职场的“丑小鸭”形象。他/她可能技能尚不熟练,人际关系处理得磕磕绊绊,甚至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否选对了行业。这种描绘非常接地气,让我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其中,仿佛看到了曾经那个在办公室里小心翼翼、生怕出错的自己。书中对于“变天鹅”的阐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华丽转身,而是通过无数个微小的努力、每一次的试错、一点一滴的积累。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反而比那些一夜成名的故事更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它告诉我们,职场蜕变不是魔术,而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浇灌的成长。
评分拿到《丑小鸭上班,怎么变天鹅?》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充满“鸡血”和“套路”的励志书,大概是教人如何一步步爬升,最终变成职场精英的模板。结果,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真实的自我。书中对“丑小鸭”的刻画,不是简单的贬低,而是充满理解和同情,它让我们看到,那些所谓的“不完美”,其实是成长的契机。作者没有给出“速成”的秘方,而是强调了“耐心”和“坚持”的重要性。这种对过程的尊重,让我觉得特别真实。它告诉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一夜之间变成耀眼的“天鹅”,但每一个努力的“丑小鸭”,都在朝着自己的方向,一点点地蜕变。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包容,以及对长期投入的肯定,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