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曼荼罗

茶席.曼荼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茶道
  • 日本文化
  • 禅意
  • 曼荼罗
  • 艺术
  • 生活美学
  • 仪式感
  • 静心
  • 文化艺术
  • 东方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茶,用古老饮料的身分,用不同表现的制成,长红至今。懂得品茗是一种品味!从茶器的选用,到摆放茶席而成就的高雅情调,丰富了现代人们味觉飨宴之外的精神情调。

  人们聚在一起品茗创造了仪轨,扩张品茗在社会与空间的范围,从达官贵人到平凡百姓,无论是品的简约潇洒,或以隆重华丽厚实的外显,都得用心品,才知茶在无边。

  茶席的魅力从何而生?作者借用密宗图像之一的「曼荼罗」,意为圆轮具足;将茶、茶器聚集,意图使茶席达到美学境地。本书作者池宗宪带您从唐、宋、元、明、清,一路走到现代,窥看历代茶席风华,聚集每个时代品茗特质和茶器魅力,成为现代人习茶、佈置茶席的美感地带,并在茶席的穿透愉悦中,建构你我随心所欲的茶席。

  本书共有十个章节,每一章再用多个小标题点示精髓,加上丰富图版对应,当带给喜爱品茗的读者从身、心、灵,以及视觉上多种层次体会「茶道」的美妙感受。

作者简介

池宗宪

学历:
辅仁大学传播系毕业、铭传大学EMBA毕业、国立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

经历:
自立晚报记者、组长;联合月刊主编;联合报专栏组记者:大成报编辑部总编辑;
人间福报新闻总监;茶人雅兴电子报总编辑;专业茶书作家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茶席.曼荼罗》的书籍的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茶席.曼荼罗》这本书本身的任何信息: --- 书名:《镜花水月:日本庭园的意境与哲学》 作者:田中 健一 著 译者:李 芳 译 出版:文化之窗出版社 ISBN:978-987-6543-21-0 --- 内容提要: 《镜花水月:日本庭园的意境与哲学》是一部深入探索日本传统园林艺术精髓的著作。本书超越了对园林形态的单纯描述,致力于揭示日本文化中“空”、“寂”、“物哀”等核心美学概念如何在一方有限的空间内得到具象化的呈现。作者田中健一是日本园艺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走入枯山水、回游式庭园、茶庭乃至城市中的微型庭院,解读这些看似宁静的景观背后蕴含的深邃哲学。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地构建了理解日本庭园的完整框架。 第一部分:根源的追溯——从神道到佛教的影响 本部分考察了日本园林艺术的早期渊源。作者首先回顾了日本本土信仰——神道教中对自然的原始崇拜,这种将自然视为神灵居所的观念,奠定了庭园“不造作”(不刻意雕琢)的基本原则。随后,重点阐述了自奈良、平安时代传入的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对园林设计的颠覆性影响。禅宗强调冥想、自省与对短暂瞬间的体悟,这直接催生了枯山水(Karesansui)的诞生。作者详细分析了岩石、沙砾、苔藓在禅宗哲学中的象征意义——岩石是永恒的山脉,沙砾是流动的海洋,苔藓是时间的印记。这一部分为理解后续庭园的抽象表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形态的演变——不同类型庭园的审美特质 田中健一在此部分对日本园林的主要类型进行了分类解析。 寝殿造庭园(平安时期): 主要服务于贵族生活,强调与水体、建筑的和谐共生,体现了对世俗享乐与自然融合的追求。 池泉回游式庭园(镰仓至江户初期): 模拟自然山水景观,设计者引导观赏者通过路径,体验不同角度下的“借景”效果,追求“移步换景”的动态美感。 枯山水庭园(禅宗庭园): 聚焦于抽象表达,通过极简的元素营造出宏大的宇宙观。作者特别分析了龙安寺石庭的布局,探讨其“不对称的平衡”和“未完成之美”的张力。 茶庭(Cha-niwa): 作为茶道仪式空间,茶庭的设计旨在净化心灵,帮助参与者从世俗的喧嚣中抽离。作者详述了“露地”(Roji,意为露水之路)的构成,从蹲踞(Tsukubai)到石灯笼的放置,无不体现着谦卑与回归本真的精神。 第三部分:元素的密码——材质、光影与生命的对话 庭园的物质构成是其哲学的载体。本章深入探讨了庭园中关键元素的“物性”及其象征意义。 石头的语言: 日本园林中的石头不仅仅是砌筑材料,它们被赋予了生命与叙事性。作者根据石头的形状、质地和年代,剖析了它们在构图中的角色——是作为“岛屿”、“山峰”还是“瀑布的源头”。 水的隐喻: 即使在枯山水中,水的主题也以干燥的形态存在。而真水(池塘、溪流)的运用,则强调其流动性、反射性,以及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捕捉。 苔藓与植被的“寂”: 与西方园艺偏爱花朵的绚烂不同,日本庭园更珍视苔藓的深沉与古朴。苔藓代表着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痕迹,是“寂”(Wabi-Sabi)美学的重要体现。作者解释了为什么松树常被修剪成弯曲的形状,以模拟经历风霜的古木意象。 第四部分:空间的诗学——借景、留白与时间感 本部分着重分析日本园林在空间处理上的独特技巧。 借景(Shakkei): 学习中国传统园林,但又将其本土化。借景是指将远处的山体、天空甚至邻近的建筑纳入庭园的构图之中,模糊了内与外的界限。作者列举了多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精心设置的框景(如窗户、门洞)将外部世界“裱”入室内空间。 留白(Ma): 在日本美学中,“空”或“间”(Ma)与实体同样重要。在园林中,大面积的砾石、平坦的草地或空白的墙壁,并非空无一物,而是为观者提供了冥想的空间,让心神得以沉淀,去感知未被言说的意境。 季节的剧本: 日本园林是动态的剧场。作者详细描绘了不同季节下庭园的变化——春季的嫩绿、夏季的浓荫、秋季的红枫以及冬季的雪景。园林的设计鼓励人们慢下来,去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美丽瞬间,这与“物哀”(Mono no aware)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 第五部分:当代语境下的继承与挑战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日本园林艺术在现代都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适应性。作者考察了现代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如何在新材料、新空间中重塑传统元素,使“茶庭精神”得以在小阳台、室内庭院中延续。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园林设计美学走向的深刻展望。 总结: 《镜花水月:日本庭园的意境与哲学》不仅是园林专业人士的案头参考书,也是对所有热爱东方美学、追求内心宁静的读者的一份邀请函。通过本书,读者将学会如何“阅读”一块石头、如何“倾听”一片苔藓,从而领悟到隐藏在精心规划的自然景观之下,日本人对宇宙秩序、生命无常以及瞬间永恒的深刻理解。它教导的不是如何建造一个庭园,而是如何用心去体验一个庭园。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欢愉满足 尽在茶席
前言 曼荼罗─茶席美之源

1章 茶曼荼罗 美的共感
茶席是一种什么味道、茶器是终身伴侣、茶壶成为书法大师、茶器增值的诱惑
没有秩序的秩序、佈置善巧不善巧、茶席的精神娱乐性、喝茶有什么「道」
「茶道」各走各「道」、如何演出「事实茶道」、如何诠释茶器内涵
如何欣赏茶器美、如何以茶席自娱娱人

2章 茶席人文 深远况味
茶杯里的清新野趣、甘苦的闲适人生、空泛的享乐主义
枯索中的新味、喝茶也要有创意、茶隐的好日子、视觉与心灵的调和
进入他界娱乐性之境、用直觉来摆设茶席、茶与器是整体的概念

3章 盛唐茶席 华丽典雅
茶器是一种必要的风格、陆羽最喜欢用什么杯、唐代品茗魅力在哪里
唐代品茗快易通、唐代喝什么茶、像玉璧一般珍贵的团茶
先烤再磨的煮茶法、击拂茶末的点茶法、谁是唐代茶碗第一名
「祕色瓷」的秘密、金光闪闪的茶器、神秘波斯的工法
一套迷你版唐代茶器、品茶的正点「匀称」、隽永是追求的偶像
拥抱秀异的奢华

4章 宋代茶席 品不厌精
点茶流窜生活的美学、斗茶的羞耻心、品茶忆故人、沉敛后的修练
宋代茶席的爱现、古代的美如何影响现代的美、令人心动的游戏
视觉系的愉悦体验、好玩又实用的建盏、点茶的舞台主秀黑釉建盏
宋代点茶怎么点法、精品般对细节的要求、汤花展现的力与美、喫茶累积文化资本

5章 元代茶席 含蓄澎湃
保有点茶法的余晖、墓室壁画藏玄机、茶汤面可以画出诗句
李清照也是分茶高手、元人「疯」分茶、爱上常民散茶的俗饮
散茶进入元代人的品茗生活、朝野上下都爱品茶、揭开御茶园的千古之谜
马可孛罗看过的青花茶盏、釉色与汤色的绿光组曲、初入口的浅尝之美
端起茶托端起元代品茗风华

6章 明代茶席 浪漫甦醒
透视炒青绿茶制法、炒出翡翠色的迷人、四大才子爱茶终不悔
喝绿茶带来什么感动、明代品茗标准严格、先放茶还是先放水
泡茶用壶变小了、茶器的解析度、疼惜用器的真情、从茶画看简洁的明代茗风
用哪种茶杯喝茶?、幽人长日清谈、琴棋书画要伴茶

7章 清代茶席 经典豁达
皇帝爱茶引动名人效应、宫里都喝什么茶、超人气茶器─盖碗
南北喝茶大不同、壶上刻字最in、任伯年名画上壶身、茶担子见证百年茶颜
工夫茶席真功夫、潮汕工夫茶怎么泡、潮汕工夫茶器怎么用
泡工夫茶 朱泥壶最出名

8章 现代茶席 入境随俗
茶席设在哪儿最好?、诗人们以天地为茶席、茶室境小而景幽
松竹茶席最合味、茶席上放花合适吗、走出户外泡茶去
任何场地都可以办茶席、茶席跟着时间走

9章 生活茶席 ?味故事
如何设定茶席的主题、泡什么茶搭配什么茶器、银器品出真滋味
茶席上有哪些禁忌、茶席中的重头戏─赏茶器、茶器搭配的容量原则
茶器身世成为话题、品色品香有一套、好水是泡好茶的关键、品水的甘醇甜活
好水是什么好滋味、水的七情六慾、茶水交融的因缘、自我实现 就在茶席
无声胜有声的好滋味

10章 我的茶席 随心所欲
茶席如何构图、挥洒山水画的意境、留白与散点透视、注水体会百川收纳
「随类赋形」自在品茗、淡中之味的浑化、摆置因情境而变
茶席有什么技巧、随心所欲的开始
关键字索引

图书序言

出版前言 曼荼罗─茶席美之源

  茶席的吸引力从何而生?明白茶席曼荼罗的基本图像就知晓:一次茶席想要表达的指涉程度为何?或在图像上、用器上创造华丽或优雅沉敛,或用方便善巧单壶孤杯陈列俭朴的茶席,或以瑰丽满席的茶壶、杯、托……茶器加上花器的幻化,来满足艳丽的丰盛。取自茶器各体的审美趣味在哪儿获得?洞悉历代品茗风格和制茶之法,深入探索茶器形制釉色的结构,都将连动着茶人内化的底蕴,其实看似无形却有形,关连了整个茶席美感位置。

  佈置茶席,因茶人之品味、茶客之需要而异。茶席佈置产生的图像就如显现审美趣味,煞是短暂的剎那,如何化成永恆的心灵註脚?

  进行茶席曼荼罗先得了解如依密宗所规定仪则,如《大日经》所绘胎藏界曼荼罗;然,茶席的仪则可为初入门者得到依寻,但这非学习真意不可道,就如中国无茶道之名,却已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都已出现一套流传的「事实茶道」,直至20世纪才以「茶艺」之名,约定出品茗时由置茶、泡茶、注水、倒茶的仪则,但却都难现茶席曼荼罗。

  事实茶道?或以中国茶道茶艺为名,但却又难和应用「曼荼罗」的观想、仪则等内容,类比在茶席的外相表现,借此对照出内化的心灵境界,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以现存曼荼罗作品系日本空海大师唐贞元年间在长安请李真绘的「金刚界大曼荼罗」(又称「九会曼荼罗」),我想以此为茶席佈置的观想,会使你在茶席佈置有何灵感?

  「金刚界大曼荼罗」位置图以中央成身会为中心,上下左右各分成三等分,共为九会,是佛菩萨在阿迦尼咤夫宫与须弥顶集会场。名为九会,总的组织是一个金刚界曼荼罗,而金刚界曼荼罗主要又只是成身会作为说明佛果形相的出发点。图像中以方与圆的表现,看似分离两分,却还是一个整体,分隔的会合。

  茶席的佈置比照「九会图」而做了一次安排。那么你的茶席曼荼罗,又将如何佈置出茶席的殊胜力量?

  茶席曼荼罗在实际操作上是将茶器中的壶、杯、水方、茶巾等集中造出完备若坛城般,其形式或圆或方,中央以壶为尊,四方的杯、托、盘各占一隅,是为中院,中院周围是为茶罐或渣方成为外院。以形式的茶席曼荼罗立体形式的表达,是谁来主持茶席曼荼罗?要按茶主人自身对茶器认知而行创作,而将心中完美茶席曼荼罗具足呈现。

  茶席曼荼罗的因缘,透过精心安排,用轮圆具足的具体茶席来摄众至尽:茶席是现实的坛城,宛若掌握品茶之宜与不宜;茶席曼荼罗的场域由单席的创造仪轨,以致扩充事实茶道的归纳,才足以筑出各式各样的茶席曼荼罗,或在室内的清供雅集,或在户外与自然山川的结合……,其实每一次茶席都可由内心随类赋形、挥洒自如的。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4. 我平常就是個很喜歡喝茶的人,但對於茶的了解,說實話,一直停留在「好喝」的層面。「茶席.曼荼羅」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對茶的看法。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成為茶藝大師的教科書,更像是一本關於茶的生活哲學。作者用一種非常詩意且貼近生活的方式,來闡述茶的魅力。我喜歡書中將茶席比喻為「流動的曼荼羅」,每一次的沖泡,每一次的品飲,都是一個獨特的、不斷變化的生命循環。從茶葉的生長,到採摘、製作、沖泡,再到最終化為茶湯,這整個過程,就像一個小小的宇宙在你的指尖展開。書中對於茶葉的描述,也非常細膩,不只講述它的味道,更包含它背後的故事,例如茶農的辛勤、土地的滋養,甚至還有不同季節、不同天氣對茶葉的影響,讀起來非常有畫面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強調了「留白」的重要性,不論是在茶席的佈置上,還是在品茶的過程中,適當的留白,能夠讓人的思緒更清晰,讓感官更敏銳。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在生活中所追求的,一種簡單而有力的生活態度。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茶,更是關於如何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方寧靜,如何透過簡單的儀式,來滋養自己的心靈。

评分

3. 「茶席.曼荼羅」,這名字就讓我聯想到一股淡淡的禪意,一種洗滌心靈的澄澈感。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這本書的結構設計,我覺得非常人性化。它並非枯燥乏味的知識堆疊,而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茶的世界。從茶葉的基礎知識,例如品種、產區、發酵程度的影響,到各種沖泡器具的選擇和使用,作者都講解得非常清晰易懂。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水」的論述,作者認為水是茶的靈魂,不同種類的水會對茶湯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台灣的山泉水,那清澈甘甜的滋味,確實能讓茶葉的香氣和甘醇展現得淋漓盡致。而「曼荼羅」的概念,貫穿整本書,我理解為一種由細節構築而成的完美整體。作者透過對茶席每一個元素的精準描繪,例如茶席的佈置、茶花的選擇、香氛的搭配,乃至於品茶時的坐姿和呼吸,都在一步步地構築一個令人身心愉悅的空間。這不只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份邀請,邀請我們一起,在方寸之間的茶席上,體驗那種由內而外的和諧與寧靜。書中那些關於如何營造個人專屬茶席的建議,對於像我這樣,希望在家中也能體驗到茶道之美的人來說,簡直是太實用了。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嘗試書中提到的一些佈置技巧,讓我的家也能充滿茶的香氣和溫暖。

评分

5. 「茶席.曼荼羅」,這書名本身就充滿了引人入勝的想像空間。對於我這種對東方美學情有獨鍾的人來說,簡直無法抗拒。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好像它一直都在我的書架上,等待被我發掘。書中的內容,並沒有一開始想像中的那麼艱澀難懂,反而是以一種非常溫柔、細膩的筆觸,引導讀者進入茶的世界。作者對於「曼荼羅」的解讀,我認為是非常貼切的。它不僅僅是一種視覺上的幾何圖案,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圓融與和諧。將這個概念應用在茶席上,作者細緻地描繪了如何從茶葉的選擇,到泡茶的器具,再到茶席的佈置,乃至於整個品茶的氛圍,都像是在畫一幅屬於自己的「茶道曼荼羅」。書中對不同茶種的介紹,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每一種茶都有它獨特的個性和故事,從台灣高山烏龍的清雅,到鐵觀音的醇厚,再到紅茶的溫暖,作者都娓娓道來,讓我仿佛置身於台灣的茶園之中,親手採摘、烘焙。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意境」的闡述,作者認為,真正的茶席,是一種藝術的呈現,是一種情感的交流,是一種與自然的對話。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慢」的價值,在步調快速的現代社會,它提醒我們要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

评分

9. 「茶席.曼荼羅」,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我一直相信,泡茶不僅僅是品嚐一種飲品,更是一種與自己、與天地對話的方式。這本書,恰恰捕捉到了這種精髓。作者沒有用過於艱澀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詩意、溫柔的筆觸,將茶與生活、茶與心靈的連結,描繪得淋漓盡致。他將「曼荼羅」的意象,巧妙地融入到茶席的每一個細節中,從茶葉的選擇、水質的講究,到茶具的搭配、茶席的佈置,都旨在營造一種圓滿、和諧的氛圍。我特別喜歡書中對台灣茶葉的描寫,作者不僅介紹了茶的品種和產區,更挖掘了它們背後的故事。聽他講述高山茶的甘甜、東方美人茶的馥郁,彷彿我身臨其境,與茶葉一同呼吸、一同成長。書中關於「茶席的藝術」的部分,更是讓我大開眼界。作者強調,一個成功的茶席,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感,更是一種情感的連結,一種心靈的交流。他提供的佈置建議,非常貼近生活,讓我能夠輕鬆地在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小茶空間。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慢」的價值,在步調快速的現代社會,它提醒我要停下腳步,用心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

评分

6. 當我第一次看到「茶席.曼荼羅」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的腦海裡就浮現出了一幅畫面:悠揚的音樂,裊裊的茶香,以及一份寧靜致遠的心境。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這本書並沒有像其他茶藝書籍那樣,過於強調技巧的艱深,反而更著重於茶席背後的那份生活態度和美學追求。作者將「曼荼羅」的概念巧妙地融入茶席的設計與品飲中,讓我理解到,一次完整的茶席,就像一個小小的宇宙,每一個細節都環環相扣,最終構成一個和諧、圓滿的體驗。書中對茶葉的介紹,非常深入且富有詩意。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台灣本土茶葉的描寫,從茶葉的生長環境,到採摘時節的講究,再到製茶師傅的手藝,都讓我覺得充滿了土地的溫度和人情味。閱讀時,我彷彿能聞到茶葉的清香,聽到山間的鳥鳴。書中關於如何佈置一個充滿意境的茶席的建議,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提倡從細節入手,例如選擇合適的茶席墊、點綴幾朵當季的花、甚至播放一段舒緩的音樂,都能夠極大地提升茶席的整體氛圍。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泡茶不只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與自己、與世界對話的媒介。

评分

7. 「茶席.曼荼羅」,這本書名著實令人神往。它勾起了我對那種能讓心靈沉靜下來的儀式感的嚮往。翻開書頁,我被作者細膩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所吸引。這本書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茶的入門指南,更像是作者對茶與生活、茶與美學、茶與個人修養之間深刻連結的探索。作者將「曼荼羅」這一充滿智慧的佛教概念,巧妙地運用於茶席的呈現,讓我體會到,每一次的茶席,都是一次從無到有的創造,一個由無數細節共同構築的、圓滿且具備無限意涵的空間。我對書中對於台灣茶葉的描述尤為著迷,作者不僅僅是列舉茶的品種,而是深入探討了茶葉的生長環境,例如阿里山的高山雲霧,或是坪林的雨前新芽,是如何賦予茶葉獨特的風味。這些細節,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杯台灣茶的來之不易。書中關於「茶席的組成」的章節,更是讓我如同親臨其境。作者對茶具的選擇、茶席的佈置、甚至泡茶時的每一個動作,都進行了細緻的描繪,彷彿在引導讀者一同完成一場心靈的修行。這本書,讓我明白,茶席不只是喝茶的場所,更是沉澱心靈、觀照自我的一方淨土。

评分

8. 初次見到「茶席.曼荼羅」這個書名,就覺得它帶著一種古老而寧靜的氣息,非常吸引我。我是一個喜歡在家裡泡茶的人,但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直到我讀了這本書。作者並非高高在上地講述茶道,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貼近生活的方式,分享他對茶席的理解。他將「曼荼羅」的圓滿、和諧概念,融入到茶席的每一個環節,讓我理解到,一個好的茶席,不僅僅是關於茶葉本身,更是關於整個環境、整個氛圍的營造。書中對於台灣各地的茶葉介紹,讓我印象深刻。我特別喜歡作者描述福爾摩沙烏龍茶時,那種清雅、回甘的韻味,彷彿能透過文字感受到那份山林間的清新。他還提到,每一款茶,都有它獨特的「個性」和「故事」,這讓我對日常飲用的茶,有了全新的認識。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分享了許多關於如何打造個人專屬茶席的實用建議。從茶席的色彩搭配,到茶具的選擇,再到綠植的點綴,都充滿了巧思。這本書,讓我不再只是機械地泡茶,而是開始用心去感受,去創造,去享受每一次與茶相遇的時光。它讓我明白,原來,生活中的美,就藏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之中。

评分

10. 收到「茶席.曼荼羅」這本書,內心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平靜。我一直覺得,茶,是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而這本書,則是將這份日常,昇華成了一種藝術,一種修行。作者將「曼荼羅」這個深奧的概念,融入到茶席的每一個環節,讓我明白,一個完美的茶席,就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畫作,每一個筆觸,每一個色彩,都充滿了寓意。書中對於茶葉的介紹,不僅僅是停留在品鑑的層面,更深入探討了茶葉的生長環境、採摘時節,甚至製茶師傅的手藝,讓我對每一杯茶,都充滿了感恩和敬意。尤其對台灣在地茶的描寫,充滿了情感,從北到南,從高山到平原,每一款茶都有它獨特的故事和風味。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心」的闡述。作者認為,真正的茶席,始於一顆寧靜、專注的心。當你用心去感受茶葉在水中舒展,去品味茶湯在舌尖的變化,去聆聽茶香在空氣中瀰漫,這才是茶席的真諦。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茶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生活的哲學書,它引導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曼荼羅」,如何在簡樸的茶席中,體悟生命的圓滿與和諧。

评分

2. 這本「茶席.曼荼羅」,讓我感覺像是收到了一份來自遠方的禮物,裡面包藏著無數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體悟。我一直覺得,台灣這塊土地,是很適合品茶的,濕潤的空氣,豐沛的雨水,孕育出各式各樣的好茶,而這本書,恰好捕捉到了這種土地的氣息。作者對於「曼荼羅」的詮釋,運用在茶席上,我覺得非常巧妙。曼荼羅是佛教的宇宙觀,是無盡的圓滿和諧,而茶席,不也正是如此嗎?每一次的沖泡,都是一個小小的宇宙,從茶葉在水中舒展,到茶湯在杯中流轉,再到香氣在空氣中瀰漫,每一個環節都是經過精心安排,為了達到最圓滿的呈現。我特別欣賞書中對「心」的描寫,作者強調,真正的茶席,不在於有多昂貴的茶具,也不在於有多麼複雜的沖泡技巧,而在於那份專注和寧靜的心。當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泡茶的過程中,當你用心去感受茶湯的溫度和滋味,這就是最美的茶席。這本書,也讓我對「儀式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瑣事追趕,忘記了生活中的儀式感,而茶席,就是一種最溫柔的儀式。它提醒我們,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為自己留下一點點時間,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與自己對話。讀這本書,我覺得就像在參與一場無聲的修行,在一次又一次的沖泡中,領悟到生活的真諦。

评分

1. 「茶席.曼荼羅」這本書,說實話,我拿到手的時候,心情是既期待又有點小小的忐忑。我一直覺得泡茶不只是解渴,更是一種儀式,一種與自己、與周遭環境連結的方式。曼荼羅嘛,聽起來就很有禪意,是那種需要慢慢品味、細細琢磨的意境。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然後,就沉迷進去了。作者的文字,並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反而像是老朋友在跟你聊天,娓娓道來茶與生活的種種聯繫。從選茶、泡茶的器具,到水溫的拿捏、茶湯的色澤,每一個細節都描繪得如此生動,彷彿我正坐在那張舒適的茶席上,親手為自己沖泡一杯熱騰騰的茶。書中對於不同茶葉的介紹,也不是簡單的分類,而是深入到它們的產地、採摘時節,甚至還有種植者的故事,讓人讀來格外有溫度。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茶與人」的篇章,作者探討了茶在不同人生階段所扮演的角色,有時是提神的良伴,有時是舒緩心緒的慰藉,有時又是與親友共聚的催化劑。這些文字,讓我在品茗的同時,也不禁回首自己的人生,思考那些與茶有關的溫馨時刻。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竟然還穿插了一些關於茶席佈置的建議,雖然我不是專業的茶藝師,但看著那些充滿美學的佈置圖片,我也能從中獲得靈感,嘗試在自己的家中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小茶空間。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茶的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引導,讓我重新審視了「慢」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在紛擾的世界裡,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與和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