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在文献上一直以来被称为是课程的神话、世俗的人道主义与不可能的任务,政治家更惶恐全球教育是动摇国家意识的乱源,部分学者也视全球教育是无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论者,广大社群更因为不了解全球教育与全球化教育、多元教育、综合文化教育、发展教育等之间的差异,而质疑却步。本书与《全球教育课程发展》,二书的贡献在于告知世人符合现今世界村时代脉络下的教育,并具备洞悉未来的视野,就如文化种族学家Banks(1988)从「种族与文化的发展策略」中提到「全球主义与全球能力」是种族文化最后的发展阶段,希望我族能跨越世纪与人类进程,促进人类异文明的对话与合作!
本书特色
黄政杰教授郑重推荐:以学校层级发展的课程策略,着眼于学校和班级的课程统整与教案实例,除学理上能作为实践的基础外,在全球教育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上特别值得学校参考。
作者简介
颜佩如
现为国立台中教育大学教育学系暨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英辅组,主修领域为课程教学、全球教育、比较教育等,曾任职国中英语教师以及导师。曾荣获2004年中华民国课程与教学学会学术论文奖、田培林博士论文奖学金、第二届中华民国比较教育论文奖第一名、中央研究院东南亚计画奖助,并荣获中央研究院东南亚计画通讯称为其新生代东南亚研究人才。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在地化”课程发展的深刻剖析。在台湾,我们常常在讨论教育时,不自觉地会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但这本书却提醒我们,教育的根基,必须扎根于自身的文化土壤。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台湾本土的特色文化、历史故事、自然环境,巧妙地融入到国小课程设计中。 书中举的例子,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如何利用台湾的特有农产品,设计一套关于食物来源、营养学、甚至是经济学的跨领域学习单元;如何将民间故事、传统庙宇的建筑特色,转化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历史思考的教学素材。这些例子,不仅让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从小就能认识并珍视自己的文化 heritage。
评分这本书关于“跨文化课程发展”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在如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更好地理解他人、与他人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分享了一些国际上成功的跨文化课程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教学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例如,书中提到如何组织学生与海外的同龄人进行线上交流,共同完成一个探究性学习项目,或者如何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童谣、绘本,来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这些实践,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为他们未来在全球化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所呈现的“全球教育课程实践”,对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开眼界”。它不仅仅是介绍了一些国外的教育理念或教学模式,而是真正将这些理念,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看到了很多我们可能从未想过的教学创新,例如,如何将游戏化学习的概念,应用到高年级的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如同角色扮演般,亲身经历历史事件。 也看到了如何利用最新的科技工具,例如虚拟实境(VR)和扩增实境(AR),来拓展课堂的边界,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探索遥远的地理环境,或者“亲手”解剖一个虚拟的动物模型。这些实践,虽然可能在台湾目前还不是普遍的,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方向,让我们知道,教育的未来,可以多么的多元和充满想象力。
评分这本书在“课程融入”的探讨上,非常强调“学习者中心”的理念。它不仅仅是把不同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而是更着眼于如何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例如,它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和“基于项目的学习”(PjBL)等教学模式,如何通过引导学生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来自然地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各种知识。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未来挑战的素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课程融入”的精髓所在。以往,我常常把课程融入理解成是在某个主科教学时,顺便带入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比如,教数学时,顺便讲讲物理概念,或者在教国语时,顺便提及一些历史典故。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课程融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跨域整合”,它强调的是一种“学习的本质”。它不是把不同领域的知识“塞”在一起,而是找到不同知识领域之间内在的联系,让它们相互启发,形成更广阔的视野。 例如,书中提到如何将STEAM教育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低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动手做科学实验,而是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写作,去探索科学原理的“故事性”,去理解科学研究的“逻辑性”。这种融入,能够让学习变得更加立体、更加有趣,也更能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它提醒我,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只专注于“教什么”,更应该思考“如何教”,以及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出一种“触类旁通”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种在教育现场打滚多年的国小老师,一剂强心针!我一直觉得,课程发展和课程融入,听起来都好“大”,好像是国家层级、学者专家才该烦恼的事,我们一线老师,常常就是被动接受,然后努力在课堂上“消化”。但是这本《全球教育课程实践:国小课程发展与课程融入》,却用一种非常扎实、接地气的方式,把这些抽象概念拆解开来。它不是那种只能摆在书架上、沾染灰尘的学术著作,而是真正能让老师们看了,能产生“啊!原来是这样!”的共鸣。 我特别喜欢它探讨“课程发展”的部分,不再是枯燥的理论陈述,而是从很多实际案例出发,展示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是不同老师,是如何一步一步去“创造”课程的。有的是从老师自身的研究兴趣出发,有的是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甚至有的课程发展是源自一次次的教学反思和课堂实践的“意外”。这种“从下而上”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课程发展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我们可以亲身参与,甚至主导的。它鼓励我们跳脱课本和既定大纲的框架,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为我们的学生设计出更具意义的学习经验。
评分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课程发展”的“工具箱”。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有许多具体的“方法论”和“操作指南”。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课程需求分析”,如何“设定课程目标”,如何“设计课程活动”,甚至是“进行课程评估”。 这些方法,对于我们这些在教学一线,常常需要为新的课程单元或教学项目进行规划的老师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让我们知道,一个看似复杂的课程开发过程,其实可以被分解成一步一步可执行的任务。它帮助我建立起更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思维,不再是零散的灵感堆砌,而是有条理、有逻辑的规划。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身为一名国小老师的职业认同感,又提升了一个层次。过去,我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就是按照课纲,完成教学任务,然后等待下一个学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课程发展和课程融入,是教育的核心,而我们一线教师,才是这些核心理念最直接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它让我意识到,我课堂上的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次与学生的互动,每一次对教学的反思,都在为课程发展贡献力量。这种“参与感”和“价值感”,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份“教书”的差事,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和影响力的事业。它鼓励我去思考,如何让我的课堂,成为一个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为他们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实验室”。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实践”之间的联动关系。过去,我常常觉得,课程发展似乎是“上面”的事情,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在教学之余,自己去“进修”一些新技能。但这本书的观点,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它强调,真正的课程发展,是源于一线教师不断反思和实践的经验累积,而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恰恰是在参与课程发展,并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改进的过程中实现的。 书中分享了很多教师团队如何透过合作学习、同侪互助,来共同孕育出创新的课程。这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模式,让我看到了教师群体的力量,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并不孤单。它鼓励我,要更积极地与同事交流教学心得,甚至可以一起组成课程研发的小组,共同探索新的教学可能。这种“社群”的力量,对于推动整个学校的课程改革,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而是充满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启发性”的思考。它让我看到,课程发展和课程融入,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学术课题”,而是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从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前进的“教育艺术”。 它鼓励我们,不要害怕尝试,不要害怕犯错,要持续地反思和改进。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导师,在我迷茫时,给我指明方向;在我懈怠时,给我注入动力;在我需要灵感时,给我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它让我更加坚信,每一次精心的课程设计,都可能成为改变学生一生的契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