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语言总是耐人寻味的,现实里,许多宣称能让学校更负责并改善现况的事务,却可能平添校园中的不平等,阶级或种族差异的真实存在,刻意也或可说是无意地透过官方知识、教学政策和施行,以及相关测验,创造出某些族群的优势。两位作者着眼于母亲所投入的劳力与经济地位,深入剖析母职在教育与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对于孩子的学校经验、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的影响,并对主流教改提出强烈批评。本书不仅在观念和政治角度方面引人入胜,作者的书写风格也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对关心性别与阶级如何交集,以及学校如何复制并动摇主流优势的读者而言,绝对是必读的书目。
中译本审订者简介
吕明蓁
现职:台南大学教育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博士
专长:比较教育研究.国际教育与高等教育.性别、族群与阶级.多元文化教育.文化回应教学及沟通技巧.教育政策与领导.谘商师教育
林津如
现职: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助理教授
学历:英国艾塞克斯大学社会学博士
专长:性别社会学.性别、阶级与族群.多元文化家庭.台湾汉人家庭变迁
唐文慧
现职:中山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学历: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
专长:福利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性别研究.历史社会学台湾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第1章 女性及新中产阶级
第2章 母职论述
第3章 时间、规划和调节不协调
第4章 互补的教育工作
第5章 互补教育工作:就业的母亲与父亲
第6章 Maltby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学校与董事会的观点
第7章 不平等现象与教育变迁
读到《母职任务与学校教育的拔河》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在辅导室和老师电话沟通的场景,还有那些深夜陪读的画面。在台湾,升学压力几乎是每个家庭绕不过去的坎,学校的教学进度、考试排名,无形中给家长们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我们总希望孩子能有好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作为母亲,又肩负着养育一个健全、快乐孩子的重任。这中间的矛盾,简直是每天都在上演的家庭剧。我记得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几乎成了学校的“万能助理”,不是去学校做志工,就是帮着批改联络簿,还要张罗各种课外活动,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点上。但每当看到孩子疲惫的眼神,或是因为学习压力而变得焦躁不安,我内心又充满了愧疚,觉得好像自己的“母职”没有做好,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玩耍、去探索。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两难。它让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当学校教育将“学业成就”作为衡量孩子价值的主要标准时,母职所强调的“全人发展”和“情感支持”该如何与之抗衡?又或者,它会提出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母职和学校教育并非全然对立,而是可以找到一种合作共赢的方式?我渴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不再感到如此孤军奋战,能更有效地为孩子和自己在这场“拔河”中找到一个更健康的定位。
评分这本《母职任务与学校教育的拔河》,光听名字就让我这个身在台湾,正为孩子升学头疼不已的妈妈,感到一股说不出的亲切和沉重。学校教育,它的要求总是那么具体而明确:成绩、排名、升学率。各种辅导班、安亲班、补习班,像是无形的绳索,将孩子和家长紧紧地捆绑。作为母亲,我当然希望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未来有更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母职的责任又是如此沉甸甸。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需要我们倾注大量的精力和情感。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的情绪,他们的价值感。常常在两难之间徘徊,究竟是应该紧盯分数,还是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当学校的要求与我们内心对孩子的期望产生冲突时,那种“拔河”般的无力感,真的令人窒息。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母亲,看清楚这场“拔河”的本质?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策略,让我们能够在不牺牲孩子童年、不压垮自己身心的前提下,与学校教育达成一种更健康的互动?又或者,它会鼓励我们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不再完全将孩子的价值与学业成绩挂钩?我迫切地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指引,让我能够更有力量地应对这场家庭教育的“战役”。
评分初见《母职任务与学校教育的拔河》这个书名,就如同看到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作为台湾母亲的日常写照。学校教育,它以一种严谨且系统化的方式,构建着孩子的学习路径。从课业的深度,到考试的频率,无不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而母亲的身份,似乎就天然地被赋予了“协助者”的职责,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业进展,确保他们不落人后。可与此同时,母职的内涵又岂止于此?孩子的成长,更关乎情感的滋养,品格的塑造,以及心灵的健康。当学校的“进度条”与我们内心对孩子“全人发展”的期待产生碰撞时,那种“拔河”般的撕扯感,常常让我感到疲惫和迷茫。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剖析这种母职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张力?它是否会探讨在台湾独特的教育环境下,母亲们所面临的困境,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它是否会鼓励我们去重新定义“成功”,去关注孩子内在的成长,而不是仅仅被外在的评价所束缚?我渴望从中获得启发,让我能更有智慧地平衡这两股力量,成为一个更坚定、更自主的母亲。
评分《母职任务与学校教育的拔河》这个书名,简直是说出了我这些年来的心声。在台湾,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升学,几乎是我们家庭生活的核心议题。学校教育,它有明确的课程规划,有量化的评价体系,有清晰的升学目标,一切都显得那么“有效率”。作为母亲,我们总被鼓励要积极配合,要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得力助手”。可是,母职的任务,它还有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孩子的身心健康,他们的情感需求,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这些难道不比分数更重要吗?我常常感到,自己像是被卷入一场无休止的“拔河”,一边是学校不断提出的要求,一边是作为母亲,我内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盼。当这两者发生冲突时,那种挣扎,那种无力感,真的会让人喘不过气。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为我们这些母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在不牺牲孩子快乐童年的前提下,与学校教育达成一种更和谐的共处?它是否会鼓励我们去质疑那些被普遍接受的教育观念,去寻找属于自己和孩子的独特教育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股清流,为我们这些在“拔河”中疲惫的母亲,注入一股新的力量和希望。
评分光是《母职任务与学校教育的拔河》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这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母亲,立刻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看到了自己多年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与学校教育之间那场看不见的“拉锯战”。学校教育,它有着一套近乎严密的体系,从课程设置到评价标准,都充满了“效率”和“目标感”,而家长,尤其是母亲,仿佛被赋予了“执行者”的角色,要紧密配合,才能确保孩子不掉队。可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母职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的情感需求,他们对生活的热情,这些才是我们最关心的。当学校的要求,与我们内心对孩子“全人发展”的期盼发生冲突时,那种“拔河”的张力,真的会让我们感到身心俱疲。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剖析这种母职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它是否会为在台湾这个升学压力巨大的环境下,母亲们提供一些独特的洞见和实用的策略?它是否会鼓励我们去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去关注孩子内在的丰富性,而不是仅仅被分数和排名所定义?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带来一股清醒的力量,让我们能够更自主地 navigate 这场教育的旅程。
评分《母职任务与学校教育的拔河》这个书名,瞬间击中了我的心窝。作为在台湾社会中努力平衡家庭和育儿的母亲,我太能理解那种被“拔河”的感觉了。学校教育,它总是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从课程大纲、考试制度到各种竞赛、升学辅导,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孩子的未来取决于他在学校的表现。家长会、亲子讲座,无不是在强调“配合学校”的重要性。而母职,它则是一种更深层、更具情感连接的责任。孩子的每一次跌倒、每一次开心,甚至每一次的迷茫,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不仅要负责他们的温饱,更要呵护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找到人生方向。这两个看似应该互补的角色,却常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上演着一场激烈的拉锯战。我常常在想,当我们为了学校的某个考试而牺牲了亲子相处的时间,当我们在孩子的兴趣和学校的“加分项目”之间纠结时,我们到底是在为孩子好,还是在被一种外在的评价体系所裹挟?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这种“拔河”的根源,探讨在台湾的教育环境下,母亲们是如何在这种张力中寻找生存空间,又如何在这种拉扯中定义自己的母职角色。它是否会提出一种超越传统框架的育儿观?是否会鼓励母亲们找回属于自己的主导权,而不是被动的配合者?
评分这本《母职任务与学校教育的拔河》,光看书名就让我这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经历过孩子升学过程的家长,内心激起了一阵共鸣。老实说,孩子从幼儿园一路读到高中,哪个阶段没经历过所谓的“母职任务”和“学校教育”之间的拉扯?每次收到学校的通知单,不是要求家长缴费、参与家长会,就是要求孩子参加什么课后辅导、才艺班,更不用说那些铺天盖地的学习单和考试成绩单,仿佛都在宣示着学校教育的强大存在感,要求我们父母必须全力配合,把孩子塑造成他们眼中的“优秀学生”。可另一边,母职这回事,又是另一番景象。孩子的衣食住行、身心健康、情绪安抚,甚至连他们那颗小小的心灵是不是快乐,都像是刻在我们身上的责任。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个陀螺,一边要盯着孩子的学业,一边还要兼顾他们的成长,生怕哪一环没跟上,就会落后于人。书名里的“拔河”二字,简直是把这种矛盾、挣扎、甚至有些无力的感觉,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探讨这两种力量在我们生活中的角力?是会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分析,还是会分享一些实际的策略?又或者,它会触及一些我们内心深处,关于母职的定义和学校教育的期待之间,那些难以言说的困境?我期待它能点出我们这些父母常有的迷思,让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在这场永无止境的“拔河”中,我们究竟站在什么位置,又该如何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不至于被一方的力量完全压垮。
评分《母职任务与学校教育的拔河》这个书名,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从小小的台湾岛上,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升学体制中一点点长大,深切体会到“拔河”二字的含义。学校教育,它以一种近乎系统性的方式,规划着孩子的学习轨迹。从课程安排到考试评价,无不透着一股强大的惯性。我们家长,尤其是母亲,常常被要求扮演一个积极配合的角色,确保孩子不掉队。可是,母职的任务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更是要陪伴他们成长,理解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品格。当这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那种撕扯感,真的让人心力交瘁。我常常在想,我们是不是被学校的评价体系绑架了?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把学校的成功标准,变成了衡量自己母职是否成功的标尺?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从更深层次去剖析这种现象。它会探讨在台湾特殊的教育背景下,母亲们是如何在这种“拔河”中挣扎的吗?它会提供一些让我们能够跳脱出这种困境的视角吗?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力量,去坚定地守护孩子的童年,去平衡学校的要求和我们内心深处对母职的理解。
评分台湾社会里,身为人母,谁不曾体验过《母职任务与学校教育的拔河》所带来的那种身不由己的张力?学校的通知单、家长的角色,总是一种接一种地涌来,仿佛要把我们拖入一个名为“升学”的漩涡。升学压力,那是台湾教育体系中一道难以忽视的风景线,它规定了孩子成长的步伐,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家长的焦虑。我们被告知,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要为他们的学业铺路。而母职,它又像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与孩子的情感、健康、品格紧密相连。有时候,为了迎合学校的进度,我们不得不牺牲了亲子共处的时间,压缩了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间。看着孩子疲惫的面容,我常常会自问,我究竟是在扮演一个好母亲,还是一个被动的“学生家长”?这本书的题目,太精准了,它点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矛盾。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构这场“拔河”?它是否会提供一些打破常规的思考方式,让我们能够更自主地定义自己的母职,而不是被学校教育的框架所限制?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勇气,让我能够在教育的战场上,找到一条更符合自己内心,也更适合孩子成长的道路。
评分《母职任务与学校教育的拔河》这个书名,简直就是我日常生活的写照。在台湾,学校教育给孩子和家长带来的压力,想必是很多家长都深有体会。从小学到中学,各种考试、评比、升学规划,好像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孩子未来的路,就掌握在这些“分数”和“名次”里。母亲的责任,除了基本的照料,更多的是要成为孩子学习上的“辅助者”,是学校教育的“配合者”。然而,母职的真正意义,难道仅仅是如此吗?我常常在想,当我们在学校要求的“进步”和孩子内心的“快乐”之间摇摆时,我们究竟在为谁牺牲?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这种“拔河”现象背后的根源,以及它对母亲和孩子的影响。它是否会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跳脱出升学至上的思维模式,去重新思考母职的价值?它是否会鼓励母亲们找回自己在这场教育“拉锯战”中的主导权,而不是被动地跟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指引,帮助我在繁重的育儿和教育任务中,找到一条更健康、更积极的出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