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论 1
第一节 为什么要有创新的教学 2
第二节 人类认知的过程 7
第三节 常见的学习型态 10
第四节 学习的社会层面 13
第五节 主动学习的常见疑惑 14
第2章 主动学习的基本要素 19
第一节 安排课桌椅的十种方式 20
第二节 随时都能引发学生参与的十个策略 28
第三节 学习伙伴之间的十种合作方式 30
第四节 满足学生期望的十个问题32
第五节 改进传统讲述法的十个建议 33
第六节 编学习小组的十大策略 35
第七节 选择小组长与分派小组任务的十个策略 39
第八节 促进学生讨论的十个秘方 41
第九节 促进经验式活动的十大步骤 44
第十节 角色扮演的十种选择 45
第十一节 避免主动学习太耗时的十种方法 47
第十二节 当学生失控时的十大干预手段 49
第3章 何让学生一开始就主动的策略 53
策略 1 交易场所 58
策略 2 谁在班上? 62
策略 3 设计小组的履历表 66
策略 4 预测别人 69
策略 5 设计电视广告 72
策略 6 「我们是同一国的」 76
策略 7 扎实地混熟 79
策略 8 小组暖身活动 82
策略 9 温故知新 84
策略 10 大风吹 88
策略 11 订定班规 92
策略 12 调查学生的先备知能 96
策略 13 让学生提问题 100
策略 14 马上调查学生的反应 103
策略 15 调查代表性的样本 105
策略 16 全班的关切事项 107
策略 17 主动分享知识 110
策略 18 三人小组轮替 113
策略 19 表明立场 116
策略 20 让学习气氛变轻松 118
策略 21 交换观点 122
策略 22 对或错 125
策略 23 签订学习契约 127
第4章 如何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131
策略 24 激发好奇心 135
策略 25 认真听课的小组 141
策略 26 引导式的笔记技巧 144
策略 27 又听课又玩宾果 148
策略 28 互助合作的教学 151
策略 29 引导式教学 154
策略 30 与来宾讨论 157
策略 31 模拟演出 160
策略 32 到底我是什么? 163
策略 33 影片评论 166
策略 34 人人参与的辩论 170
策略 35 开里民大会 173
策略 36 鱼缸决策三步曲 176
策略 37 扩大的讨论 179
策略 38 正反互辩 182
策略 39 大声朗读 186
策略 40 陪审团的审判 189
策略 41 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 192
策略 42 事先套好的问题 195
策略 43 师生角色互换来提问 199
策略 44 分组查资料 203
策略 45 学习小组 205
策略 46 卡片分类 210
策略 47 学习竞赛 214
策略 48 加倍的效果 218
策略 49 小组考问 221
策略 50 小组对小组互教 223
策略 51 拼图式学习法 228
策略 52 每个人都是老师 232
策略 53 同侪教学法 234
策略 54 学生自编的案例学习 238
策略 55 融合时事新闻 242
策略 56 海报教学 245
策略 57 闭目冥想 249
策略 58 用当下的心情来写 252
策略 59 勾勒心智图像 256
策略 60 行动式的学习 260
策略 61 学习日记 263
策略 62 设计学习契约 266
策略 63 设身处地来看 270
策略 64 公告排序 274
策略 65 三重的反省 277
策略 66 活泼的自评 281
策略 67 认同角色典范 285
策略 68 射击的火线 288
策略 69 全神贯注的观察与回馈 292
策略 70 自在的角色扮演 297
策略 71 三重的角色扮演 301
策略 72 角色轮换 304
策略 73 示范演出 308
策略 74 无声的示范 312
策略 75 演练小组 317
策略 76 披挂上阵 321
策略 77 投变化球 324
策略 78 谘询小组 329
第5章 如何让学习难以忘怀的策略 333
策略 79 卡片速配 336
策略 80 标题式的复习 340
策略 81 问与答 344
策略 82 填字游戏 347
策略 83 惊险抢答式的复习 351
策略 84 大专盃比赛 356
策略 85 学生自己来整理重点 359
策略 86 宾果式的复习 364
策略 87 「好莱坞广场」复习法 367
策略 88 前后对照 371
策略 89 资本回收 375
策略 90 学习成果展 379
策略 91 学习的体检 382
策略 92 学习成果剪贴图 387
策略 93 持续学习 390
策略 94 提醒自己的标示 395
策略 95 庄严的誓言 398
策略 96 后续的调查 402
策略 97 坚持下去 406
策略 98 告别的涂鸦 412
策略 99 心心相联 415
策略 100 全班的照片 419
策略 101 期末测验 422
参考书目 427
英汉索引 443
自序
本书取名为「活化教学的锦囊妙计」,这是与行之有年的僵化教学相对的。从小到大,我怳j部分求学的过程都是在传统讲授法的方式下度过,传统教学能这么普及是因为它有几项优点:
1. 简单方便:教师只要依进度把教材讲解清楚就行了。
2. 经济快速:可以大班上课,而且一节课可以讲解很多的内容与技巧。
3. 省时省事:老师直接讲解结果,可以省掉学生摸索的时间,甚至省掉实验或操作等麻烦的事。
4. 可以应付考试:只要针对考题类型加上大量反覆练习,对任何考试均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对需要记忆事实或熟练技巧的考题尤其有效。
然而,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中,教育松绑与教学创新的唿声已经在社会中造成相当大的冲击。教学创新这个理念当然可以有很多种的诠释,但是,在本书中作者倒是愿意将它定位为引发「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以现职老师的角度来看,教学创新的目的是要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从被 的聆听与吸收提升到主动的学习与建构。老师的角色不应该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学生主动探索与建构之过程中的向导与谘询者。
因此,本书除了在一开始探讨为什么要有创新的教学、人类认知的过程、不同的学习型态、学习的社会层情、主动学习常见的疑惑、与主动学习的基本要素。后续的章节则在探讨能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这些策略主要取材于下面几本书:
1. Canfield & Siccone(1995)的「101种发展学生自尊与责任感的方式」。
2. Raffini(1996)的「150种增进教室中内在动机的方式」。
3. Silberman(1996)的「101种能在各科引发主动学习的策略」。
4. Brown, Earlam, & Race(1997)的「给老师的500个小诀窍」。
而在介绍这些活化教学的策略时,编排的顺序是:
1. 概要:以简短的叙述来介绍该策略的概况。
2. 实施的步骤:根据作者在国内观察或亲自实施的心得,对原提倡者的步骤予以适当的调整。
3. 其他变化的方式:除了原提倡者的见之外,作者谘询并参考了将近五十位现职中学教师的使用心得,增加了许多额外的变化方式。
4. 适用对象:是从适用科目与适用年级这二个方面来探讨。
5. 相关的学理依据:主要是从教育心理学、教学原理、辅导原理、与相关的学门中提出该策略的理论基础。
6. 国内实施的现况:将在实施时的实际范例呈现出来。
7. 在实施时需特别注意之处:是从作者自一 多位现职中学教师的使用心得中整理而得。
这一本书的草稿完成之后,作者曾请一些热心的学生提供修改的意见并帮忙校对,其中包括2001年中兴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董家琳同学、2001年学士后教育学分班的卢昭蓉同学、朱玉芳同学、与陈丽馨同学等这些幕后英雄,他们的认真与细心是本书能顺利出版的重要因素。再者,内人徐芳瑞女士的扶持与鼓励,是支持作者写作的一大助力。此外,林铃娜小姐在编辑上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协助,使本书能在编排上更具特色。最后,感谢学富文化事业有公司慨允出版,并一再宽容作者的延误,才能让这本书能与大家见面。
拿到《活化教学的锦囊妙计(第二版)》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为一名教师,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最大化地吸收知识,并且从中获得乐趣,这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这本书,就像一本来自“前辈”的贴心指南,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切实可行的方案。我特别喜欢它在“小组合作学习”部分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过去,我有时也会组织小组活动,但效果并不总是理想,学生之间可能出现“一人负责,三人搭便车”的情况,或者讨论效率不高。这本书详细地阐述了如何设计有效的合作任务,如何明确每个组员的角色和责任,如何评估小组的成果,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试着运用书中的“团队技能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协商,发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真的有在提升。另外,这本书对于“游戏化教学”的讨论也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将游戏中的趣味性和学习结合起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绝佳方式,而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创意的游戏设计思路,让我可以轻松地将它们融入到我的课程中。它让我重新认识到,教学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过程。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拿到《活化教学的锦囊妙计(第二版)》的时候,内心是有点小小的怀疑的。毕竟“锦囊妙计”听起来有点像是速成的秘方,我担心它会过于简化复杂的教学过程,或者是一些“看起来很美”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的点子。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我的顾虑就烟消云散了。这本书之所以能吸引我,是因为它并没有试图教你“一招鲜吃遍天”,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带领你理解“活化教学”背后的核心理念。它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为什么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时会显得呆板,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教学的设计来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书中的案例非常贴近台湾的教育环境,很多情境我都感同身受。它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活化教学”不是为了“活化”而“活化”,而是要回归到“让学习更有意义、更有效”的本质。我特别欣赏它在“差异化教学”方面的论述,如何在同一个课堂里,照顾到不同程度、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让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和价值感。我在实践过程中,总是觉得很难面面俱到,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设计弹性化课程的灵感,让我可以更有系统地去思考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路径。它不仅仅提供“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思维”,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这些“锦囊”。
评分天哪!拿到《活化教学的锦囊妙计(第二版)》这本书,我的心情就像是找到了一张失落已久的宝藏地图,而且还是升级版的!身为一个在教育现场打滚多年的老师,我常常觉得,虽然我们用尽心思设计课程、准备教材,但总觉得课堂的“能量”可以再往上提一个档次。有时候,看着台下同学们的眼神,你总会不自觉地思考:是不是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们更主动、更投入、更闪闪发光?这次的第二版,光看封面就觉得充满希望,里面的内容更是让我惊喜连连。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实实在在地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可复制的“锦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学生主导式学习”的部分,它打破了我过去那种“老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原来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书里提出的各种提问技巧、小组合作策略,甚至是利用科技工具来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都让我茅塞顿开。我试着将其中一个关于“翻转课堂”的构想融入我的下个单元教学,学生们的回应超乎我的预期,讨论的热烈程度让我差点招架不住!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棒,不像有些学术书籍那么枯燥,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充满热情的资深老师在聊天,时不时还会冒出一些让你会心一笑的“小撇步”。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教学方式,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去尝试新的可能。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我的教学“武林秘籍”,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里面的绝学一一练就,并在我的教室里开枝散叶!
评分《活化教学的锦囊妙计(第二版)》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细节控”教师量身定做的!我常常觉得,教学的成功与否,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里。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就是它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致打磨。从课堂的开场白,到最后的总结回顾,它都给出了非常具体、有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它提到了如何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活动”,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让学生在浑浑噩噩中进入状态。这一点我真的太需要了!我以前总是匆匆忙忙地开始上课,现在我明白了,一个好的开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还有,书里关于“即时反馈”的讨论,也让我豁然开朗。我常常在课堂上因为忙于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个体表现的及时反馈,导致一些学生可能走了弯路而不自知。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反馈的形式和技巧,比如如何用非语言的方式给予鼓励,如何用简短的一句话点拨学生,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在一位资深教官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特训”,每一个技巧都直击痛点,每一个建议都充满了智慧。它让我从“大体上”的教学,进化到了“细节上”的精益求精。
评分拿到《活化教学的锦囊妙计(第二版)》这本书,就像是得到了一个可以随时取用的“教学宝典”。我常常在备课时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才能让课堂更有吸引力,让学生学得更扎实。这本书恰恰解决了我的困扰。它从多个维度,提供了非常丰富、实用的“活化教学”策略。我尤其喜欢它在“多媒体运用”方面的建议。虽然我平时也会使用PPT,但总觉得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巧妙地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并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教学设计范例。我尝试了书里提到的“短视频导入”和“互动式白板”的使用,学生们的注意力果然被牢牢吸引住了,课堂的氛围也变得更加活跃。它让我明白,多媒体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本书,就像是我教学路上的“导航仪”,指引我找到更有效、更有趣的教学方向。
评分《活化教学的锦囊妙计(第二版)》这本书,让我对“教学”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过去常常觉得,教学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有条理地讲给学生听。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教学更像是一门“艺术”,需要更多的创意和互动。它没有给我一堆枯燥的理论,而是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分享了许多实用的“活化教学”技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学生发言与互动”的策略。它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如何让课堂讨论更有深度,如何避免“无效的互动”。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常常觉得,我的课堂虽然也有提问,但学生们的回答往往比较模式化,缺乏深度和创新。这本书提供了很多“破冰”的方法,以及如何鼓励学生进行“深度对话”,让我受益匪浅。我尝试了书里提到的“随机点名”和“思考暂停”技巧,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而且讨论的质量也比以前好很多。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活化教学,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学魔术师”,为我揭示了让课堂变得神奇的秘诀。
评分天啊!《活化教学的锦囊妙计(第二版)》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教学生涯的一盏明灯!我一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点燃而非填满,但如何有效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是我内心深处的课题。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迷茫时伸出了援手。它并没有给我一堆空泛的理论,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操作性极强的教学策略。其中关于“探究式学习”的章节,让我眼前一亮。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将知识“喂”给学生,而这本书则鼓励我成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我尝试了书里提到的一些“提问引导法”,结果出乎意料的好。学生们开始主动地提问,甚至会相互讨论、辩论,课堂气氛瞬间变得生动起来。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难懂的专业术语,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非常了解台湾教育现场的同行在交流心得。它也关注到了课堂管理的一些细节,比如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活动,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冲突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我特别喜欢它提出的“情境化教学”的概念,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有力工具。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教学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更强的信心。
评分我拿到《活化教学的锦囊妙计(第二版)》这本书,简直是欣喜若狂!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希望把最好的教学呈现给学生,但有时候,总会觉得力不从心。这本书,就像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秘密武器”。它不像其他一些教学书籍那样,只是提供一些空泛的理论,而是给了我们非常具体、可操作的“锦囊妙计”。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课堂气氛营造”的章节。它详细地分析了如何通过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甚至是幽默感,来打破课堂的沉闷,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我尝试了书里提到的一些“小玩笑”和“互动游戏”,学生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课堂也变得更加融洽。它让我明白,活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活化,更是课堂气氛的活化。这本书,就像是我教学路上的“能量补充站”,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灵感,让我更有信心去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乐趣的课堂。
评分《活化教学的锦囊妙计(第二版)》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教学的热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能主动探索、思考和创造。这本书给出了非常系统、全面的解答。它并没有给我一堆抽象的理论,而是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案例和方法。我特别喜欢它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论述。它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尝试了书里提到的“比较与对比”的教学活动,以及“多角度分析”的思维训练,学生们在讨论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它让我意识到,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维,正是这一切的基础。这本书,就像是一把解锁学生无限潜能的“钥匙”,让我看到了教学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我拿到《活化教学的锦囊妙计(第二版)》这本书的时候,正在经历一段教学瓶颈期。总觉得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些陈旧,学生们好像也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一场及时雨。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激发学习动机、设计互动课堂,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部分。它提出了一些非常巧妙的提问技巧和情境创设方法,能够有效地勾起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我尝试了书里提到的“制造冲突”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时,主动去寻找解决方案,他们的投入度和专注度真的提高了很多。而且,这本书的作者非常了解台湾的教育环境,案例都非常贴近我们的实际情况,读起来非常有共鸣。它不仅仅是提供“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教学理念”,让我意识到,教学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教学视野开阔了很多,也更有勇气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它就像一个强大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能让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