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经典导读

课程经典导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课程学习
  • 经典著作
  • 导读
  • 教育
  • 学术
  • 教材
  • 文化
  • 思想
  • 精华
  • 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所介绍课程经典,都是在二十世纪中对美国学校教育有具体影响、引起极大回响的重要课程典籍,反映出许多历久弥新的教育核心价值,是课程领域必读的经典之选。

  阅读此书,将有助于了解课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论述、通观课程领域的研究进展,及追溯当代课程论述的立论基础与思想源头,进而对当前课程研究走向发挥补偏救弊的效用。

文学史视野下的思想漫步: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阅读之旅 图书名称:《思想的迷宫:西方文论的演进与当代回响》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文学、哲学乃至文化研究领域的探索者们,提供一份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文本指南。我们聚焦于西方思想史中那些奠定现代学术根基、持续影响今日文化格局的经典理论著作,而非单纯的文学作品导读。本书的野心在于,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示思想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挣扎、碰撞、并最终形成新的范式。 第一部分:理性之光与启蒙的回响——结构主义的先声 本书首先回溯至启蒙运动后期及19世纪的思想基石。我们不着眼于小说或诗歌的风格流变,而是深入探讨那些试图构建普适性知识体系的宏大叙事。 一、康德的“三大批判”:知识的边界与主体性的确立 我们不会停留在对康德哲学体系的肤浅介绍,而是着重分析《纯粹理性批判》如何重塑了认识论的基础,以及这种基础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后世对“意义”和“价值”的探讨。重点解析“先验范畴”在后来的结构分析中如何被转化为语言学结构,以及启蒙理性对“自然”与“历史”的二元对立构想,为现代人本主义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历史性与绝对精神的辩证法 本章致力于剖析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如何成为解读历史进程和文化形态的基础工具。我们重点讨论“否定之否定”的动力机制,以及这种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是如何在20世纪初受到挑战的。特别关注“现象学意识”与“绝对知识”之间的张力,这直接关联到后来的符号学对意义生成过程的解构。 三、索绪尔的语言学革命:结构主义的诞生 这是本书的第一个关键转折点。我们深入探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的任意性原则,以及“语言系统”(Langue)与“言语行为”(Parole)的区分。我们的分析核心在于,索绪尔如何将研究对象从个体语言行为转向了内在的、静态的、互补性的结构系统,从而为日后法国结构主义的兴起铺平了道路,使其理论得以应用到神话、社会习俗乃至文学文本的深层结构分析中。 第二部分:后结构主义的解构与权力批判 进入20世纪中叶,对结构稳定性的质疑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地震。本部分聚焦于对理性、主体和文本中心主义的批判性反思。 一、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神话的内在代码 我们考察列维-施特劳斯如何运用索绪尔的二元对立方法来分析原始社会的神话体系。关注点在于他如何揭示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的、普遍的二元结构(如生/熟、天/地),以及这种“结构”如何先于个体意识而存在。这与后来的福柯对“知识型”(Episteme)的探讨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二、雅克·拉康的镜像与他者:主体性的重塑 本书详细剖析拉康对弗洛伊德的“重读”,重点分析“镜像阶段”的建立过程,以及“大他者”(The Big Other)作为语言和法律秩序的象征性角色,如何塑造了分裂的主体。我们关注“欲望的语言性”,即人一旦进入语言领域,便永远处于一种失落和匮乏的状态,这对理解后现代语境中的身份认同危机至关重要。 三、福柯的权力/知识谱系学:规训与真理的生产 我们聚焦于福柯如何突破传统的权力观,将权力视为弥散性的、生产性的力量。重点研读《规训与惩罚》中对“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的分析,以及《知识考古学》中对“话语”(Discourse)的界定。我们强调,福柯的贡献在于揭示了“真理”本身是如何被特定的历史权力结构所建构和合法化的。 四、德里达的解构:文本的无限延异 本章深入探讨德里达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本性挑战。我们细致分析“延异”(Différance)这一核心概念,它同时包含了“差异”和“推迟”的双重含义。我们考察德里达如何通过对“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揭示出任何文本都无法抵达一个固定的、终极的意义核心,而是处于永恒的意义漂移之中。这直接挑战了传统文学批评中对作者意图和文本统一性的执着。 第三部分:文化转向与当代思潮的交汇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20世纪下半叶对文化本体的探讨,这些理论直接影响了当代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媒介理论的走向。 一、本雅明的技术媒介理论:灵韵的消逝 我们探讨本雅明对摄影和电影等复制技术的洞察。核心在于理解“光晕”(Aura)或“灵韵”的消逝,以及艺术品的大众化传播如何改变了我们对艺术权威性的感知。这为我们理解数字时代的文化生产提供了深刻的理论预设。 二、阿多诺与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批判 本书将重点放在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异化机制的分析上。我们考察他们如何将流行文化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用以消解批判性思维,并将人的需求纳入僵化的生产体系。这种批判性视角,对于分析今日的社交媒体生态和算法推荐机制仍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三、巴特对“作者之死”的宣告 我们详细解读巴特的名篇,解析为何“作者”作为意义的最终来源不再可靠。重点在于文本如何成为一个由多重引文和文化代码交织而成的“场域”,读者的“在场”如何激活了文本的意义潜力。 结语:理论的永恒张力 本书的总结部分并非提供一个整合性的答案,而是强调这些经典理论之间持续存在的张力:结构与主体、理性与非理性、在场与延异。我们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到,每一次重大的思想进步,都建立在对前一次范式的激烈质疑之上,而当代文化现象的复杂性,正是这些思想遗产相互作用的产物。本书是献给所有渴望深入理解西方思想如何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方式的严肃读者的一份导航图。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 课程建构 / 吴美娟 1
Curriculum Construction(1923) / Werrett Wallace Charters

壹、前言 1
贰、作者简介 2
参、《课程建构》一书之重点摘述 3
肆、本书之重要性、影响与价值 15
参考文献 18

2. 如何编制课程 / 甄晓兰 19
How to Make a Curriculum(1924) / Franklin J. Bobbitt

壹、Bobbitt生平简介 19
贰、《如何编制课程》的内容重点 21
参、《如何编制课程》的价值 35
参考文献 38

3. 美国教育学会二十六期年刊 / 单文经、钟鸿铭 39
Th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1930) / Harold Rugg

壹、Harold Rugg的生平 39
贰、《二十六期年刊》内容摘述 41
参、《年刊》的重要性、影响与价值 55
参考文献 60

4. 学校敢于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吗 / 陈丽华、王慧勤 63
Dare the school build a new social order(1932) / George Counts

壹、作者简介 63
贰、经典重点摘要 66
参、主要论点、重要性与影响 83
参考文献 92

5. 民主即一种生活方式 / 钟鸿铭 95
Democracy as a way of life(1937) / Boyd Bode

壹、Bode简介 95
贰、《民主即一种生活方式》内容摘要 97
参、重要性、影响与价值 113
参考文献 115

6. 经验与教育 / 林秀珍 117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1938) / John Dewey

壹、前言 117
贰、杜威生平简介 119
参、《经验与教育》内容介绍 120
肆、《经验与教育》一书的影响力 130
参考文献 132

7. 虎牙课程 / 卯静儒、陈冠蓉 135
The Saber-Tooth Curriculum(1939) / Harold Benjamin

壹、Harold Benjamin生平介绍 135
贰、《虎牙课程》经典作品内容介绍 138
参、如何阅读?启发性何在? 145
参考文献 148

8.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王秀玲 1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1949) / Ralph W. Tyler

壹、泰勒生平简介 149
贰、《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重点摘要 151
参、重要性、影响与价值 164
参考文献 167

9. 教育的过程 / 邓宜男 169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 / Jerome Bruner

壹、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简介 169
贰、《教育的过程》重点摘要 172
参、重要性及影响 181
参考文献 185

10. 学校的转型 / 王前龙 187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hool(1961) / Lawrence A. Cremin

壹、作者Lawrence Arthur Cremin简介 187
贰、经典重点摘要 190
参、重要性、影响与价值 207
参考文献 210

11. 中学课程的革新 / 颜佩如 213
Reorganizing the High School Curriculum(1962) / Harold Alberty

壹、作者介绍 213
贰、美国中等学校教育现况——一个批判性的建议 214
参、课程发展的基础 217
肆、课程设计的决定 219
伍、课程实务 222
陆、学习活动的计划与学校课程实务 222
柒、价值、影响与重要性 224
参考文献 225
附录:章节架构 226

12. 教育及效能崇拜 / 简良平 227
Education and the Cult of Efficiency(1962) / Raymond E. Callahan

壹、本书作者简介 227
贰、导读内容 228
参、结语 254

13. 教育机会均等 / 黄继仁 255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1966) / James S. Coleman

壹、前言 255
贰、作者及成书缘由 256
参、本研究报告书的内容摘要 259
肆、Coleman报告的主题、研究策略及重要性 271
伍、结语 277
参考文献 278

14. 教室中的生活 / 张如慧 281
Life in Classrooms(1968) / Philip Jackson

壹、作者简介 281
贰、撰写本书的背景 282
参、主要内容 284
肆、本书之影响与价值 294
伍、小结:妳 / 你觉得上课很无聊吗? 298
参考文献 299

15. 教室危机 / 郑玉卿 301
Crisis in the Classroom(1970) / Charles Silberman

壹、作者简介与内容提要 301
贰、全书内容大要 302
参、评论 324

16. 学校文化与变革问题 / 范信贤 327
The Culture of the School and the Problem of Change(1971) / Seymour Sarason

壹、作者简介及成书背景 327
贰、各章重点节要 328
参、附记——代结语 341
参考文献 343
附录 343

17. 教师即陌生人:当代的教育哲思 / 周梅雀 345
Teacher as Stranger(1973) / Maxine Greene

壹、作者简介 345
贰、经典重点摘要 347
参、价值、影响与重要性 359
参考文献 360

18. 学校教师:社会学的研究 / 黄嘉莉 361
Schoolteacher(1975) / Dan Clement Lortie

壹、关于本书作者 361
贰、本书摘要 362
参、本书的重要影响 375
参考文献 377

19. 意识型态与课程 / 汤仁燕 379
Ideology and Curriculum(1979) / Michael Apple

壹、前言 379
贰、从劳工阶级到有机知识分子——Apple的成长与学术背景 380
参、学校所为为何?——《意识型态与课程》的成书缘由与关怀旨趣 382
肆、《意识型态与课程》的探究取径与核心内容 385
伍、结语 393
参考文献 395

20. 教育的想像:学校计画的设计与评鑑 / 周淑卿 397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1979) / Elliot W. Eisner

壹、Eisner简介 397
贰、教育失败的意象与技术理性的掌控 398
参、六种课程意识型态 400
肆、课程计画的概念 402
伍、教育评鑑的观念 406
陆、本书重点总结 410
参考文献 412

21. 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未来的展望 / 黄纯敏 413
A Place Called School(1984) / John I. Goodlad

壹、邂逅《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的领航者:约翰.古德莱德简介 413
贰、探究《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内容大要 415
参、重返《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重要性、影响与价值 426
参考文献 432

英汉索引 435

图书序言

黄序

  教育部顾问室推展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或名着研读多年,成果婓然。各个领域都能组成跨校的师生研读小组,大致每月一次,举行研读会,相互研讨,形成相关领域的研究团队,蔚成风气。

  台湾师范大学甄晓兰教授,申请此一专案,获得教育部补助,组成「课程经典研读会」,邀约二十一位在大学校院任教的课程学者担任主读人,并邀请跨校研究生及教师参与,据闻成员参与踊跃,会中讨论热烈。

  此一研读会共选了二十一篇西方课程名着,均编纳在为美国课程史学者Craig Kridel在2000年所编《世纪书目》(Books of the Century Catalog)的推荐书单之中,可见甄教授所选研读文献的重要性。

  甄教授将二十一位课程学者所撰的主读文章,集结成书,在付梓之前,邀我拜读。我基于「学到老,活到老」的态度, 约略读过一遍。深感每篇文章都用心在写,除了研读的文献之外,亦蒐集相关资料加以补充,真是用心良苦。虽然这些名着,我以前曾经读过,但是事隔多年,许多内容已印象模煳,这次能重读,真是获益良多。

  我很期盼其他的课程学者能再申请此一专案,蒐集其他课程名着,也仿照本书一样,集结成书,贡献课程学界。台湾课程学者最近关心西方课程史的研究,我认为本书是一本很好的美国课程史的导读,有志往此方向研究的年轻学者,读了此书,除了由此引发研读原典,也能激起他们研读其他有关美国课程史的名着。谢谢甄教授及其他二十位作者,让我分享了您们的「美国课程名着飨宴」。

黄光雄
2007年9月

主编者序

  近年来,由于课程改革议题备受重视,国内课程研究与相关着述日渐蓬勃昌盛,但就整体研究成果与论述内容来看,却也出现了不平衡的发展现象:或过度着重于处理课程设计实务的技术问题,极力倡导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策略、实施要领及评量方法,却忽略了对课程立场与教学理念的思辨,及对不同课程实践场域殊异特性的掌握;再不然,就是陷入华丽却空洞的学术修辞游戏(rhetoric game),在极力追逐新的论述风潮、大肆拥抱流行语言的情形下,充斥着许多虚浮的高谈阔论,论述内容与课程的本质渐行渐远,不但漠视了课程研究的实务关怀焦点,也失落了课程语言的实质内涵。在反省检讨之余,或有必要认真地回顾课程理论的发展脉络,重新釐清课程里实务的核心议题与课程理论的形构要素,于是兴起了邀请课程同好一起研读课程经典名着的念头,尝想:或许可以在「温故知新」的努力中,透过心得分享与对话讨论,彼此砥砺、相互激盪,开发出新的课程理解与思维。

  有了想法之后,当然要付诸于行动实践。在2005年透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典籍研读计画的补助,特别邀集了国内课程领域年轻学者与关心课程研究的人士,展开了为期一年共十二次的课程经典名着读书会,除了第一次的综览与最后一次的回顾之外,每次都是由二或三位主读者报告所读课程经典的内容大要与评述心得,然后,再邀请评论人给予回馈,并开放参与者针对相关议题提出讨论。虽是在週六早上进行,但每次都有十余位来自全省各地的新进课程学者积极与会,也吸引了不少台北地区相关领域博士班学生前来旁听。一整年下来,总共研读了二十一本课程理论的经典原着,每每在踊跃参与、热烈讨论的气氛下,不但达到了广博涉猎之功及深入理解之效,并且也营造出一个课程领域学者与青年学子的对话探究社群。借着有系统地研读课程经典着作,大家一起深入探讨、反思批判重要的课程议题,在鼓励「多闻阙疑,而慎用其余」的交互辩证思维中,常常萌生出不少深沈的课程对话论述,让人大为惊喜、好生兴奋,每位参与者都觉得有所成长,增益了对课程实务探究与理论建构的领悟。

  在意犹未尽之余,大家觉得,或许可以将所报告分享的研读心得,做更进一步的修订和补充,然后汇编成册,让更多人可以了解相关课程经典的重要内涵与贡献。延续着在读书会中所激起的感动,每一位主读者都不辞辛劳地重新叙写个人对所读经典的认识,于是有了这本《课程经典导读》,与众人分享。书中所介绍的二十一本课程经典,乃选自美国University of Carolina经典丛书编选计画中的百本《课程选集》(Books of the Century Catalog: The Curriculum Collection)  ,当中有些书的年代不一定非常久远,但全都是在二十世纪中对美国学校教育有具体影响、引起极大回响的重要课程典籍。毕竟,所谓的「经典」之作,就是有「历久弥新」的特质,能够让人百读不厌,得以获得隽永的启发。本书所引介推荐的二十一本课程典籍,便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好书,每次阅读起来都会有彷彿是首次阅读的欣喜「发现」,虽是时空背景有所不同,却能在原始、独创的见解中,唤起一些「似曾相识」的问题意识,或产生「心有戚戚焉」的感动,或激盪出新的批判思维,总是能够让人有新的课程理解与想像。而本书的编排,主要是按照原典的出版年序,进行安排,借以呈现课程理论的发展与递变脉络。希望透过本书的导读,能够吸引、鼓励年轻学子多多阅读课程经典原着,通观课程领域的研究进展、了解课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论述,借以掌握当代课程论述的立论基础与思想源头,进而能对国内课程研究走向,发挥重新扎根与补偏救弊的效用。

  借此,要特别感谢教育部及贾馥茗教授教育基金会提供典籍研读活动经费的补助。当初,由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典籍研读计画的补助及贾馥茗教授教育基金会的赞助,让一群课程领域的年轻学者,得以每月定期相聚,分享读书心得并进行议题讨论。

  这样的一个读书会,对许多参与者而言,不仅仅是共创了一个学习社群(learning community),更形塑了一种知性团契(intellectual fellowship)的氛围,在谈说辩论之间,享受到心智成长与情感交流的愉悦。当然,更要衷心感激每一位主读者的无私分享及每一位与谈者的积极投入,让每一位参与者都留有一份美好的记忆,尤其要感激多位课程前辈与好友:黄光雄教授、黄政杰教授、陈伯璋教授、杨思伟教授、方德隆教授、白亦方教授、刘美慧教授,愿意在週末拨空前来担任评论人,不但提供许多宝贵的回馈意见,也为读书会成员带来莫大的精神支持与鼓励。

  拖延了好些时日,本书在大家耐心的期待下,终于付梓出版,首先要谢谢每一位作者全力的配合,不但重新修订原先的研读心得,更进一步积极蒐集相关资料来充实简介与评述的内容,让经典导读内涵更臻完整。其中,要特别感谢卯静儒教授协助完成对《虎牙课程》(The Saber-Tooth Curriculum)的介绍,因为原主读者高新建教授有要务在身,无暇叙写,卯教授的提笔相助,让读书会中所研读的每本课程经典得以全然地呈献给读者,免去了遗珠之憾。最后,要感谢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在出版事宜上的鼎力协助,及博士班学生兼研究助理明娟与涵钰在文稿校对与相关事务上的认真投入与付出。

甄晓兰
谨志于师大教育学系
2007年9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挖塞!收到這本《課程經典導讀》的時候,心裡想說,終於有本東西可以好好梳理一下我那些零散的教育學、心理學、甚至社會學的知識點了!畢竟在台灣,我們從小到大接觸的教育體系,說實話,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有點…嗯…跟不上時代?或者說,很多東西的「為什麼」和「怎麼做」都懸在那裡,沒有個明確的指引。這本書的出現,就像是在迷霧中點亮了一盞燈,不是那種什麼都講到、什麼都蜻蜓點水式的「入門」,而是真的帶你進入那些影響深遠的經典,讓你從源頭去理解,很多教育理念是怎麼長出來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發展脈絡。

评分

以前唸書的時候,很多教育學的內容聽了就忘,因為覺得離自己太遙遠。但是《課程經典導讀》不一樣,它把那些理論跟實際的教學現場連結得非常緊密。我讀到某些章節的時候,腦袋裡就會浮現出我以前的老師、現在孩子的老師,甚至是我們自己的學習經驗。那種「原來是這樣!」的感覺,真的非常棒。

评分

老實說,台灣的教育改革,常常給人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感覺。看了《課程經典導讀》,我才明白,很多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彰,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理解那些經典理論的精髓。這本書就像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根基」,讓我們知道,在進行任何改變之前,應該先從哪裡下手。

评分

我真心推薦《課程經典導讀》給所有關心教育的人。不論你是老師、家長、還是單純對教育議題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都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啟發。它不是那種「學了就能立竿見影」的工具書,而是一本讓你願意花時間去品味、去思考的「人生指引」。

评分

我一直覺得,台灣社會在教育這塊,有點像是一直在「追趕」國外的腳步,卻忘了回頭看看我們的根本。看了《課程經典導讀》,我才驚覺,原來很多我們現在在討論的議題,其實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有非常深刻的討論了。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在教育發展上的盲點,也提供了一個重新出發的方向。

评分

收到《課程經典導讀》這本書,讓我對「經典」有了全新的定義。它不只是塵封的學術理論,更是活生生的、能夠啟迪人心的智慧。書中的導讀方式,讓我能夠跳脫過去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真正去理解每個理論背後的核心精神,並且思考它在當代教育中的意義。

评分

閱讀《課程經典導讀》的過程,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次知識的吸收,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很多時候,我們被現有的教育體制框住,忘了教育的本質是為了培養獨立思考、有價值觀的人。書中那些經典的論述,讓我重新找回了那份初心,也讓我更有勇氣去質疑、去探索。

评分

拿到《課程經典導讀》這本書,我第一個想法就是,這根本是為像我這樣的「斜槓家長」準備的吧!現在的家長,很多都要上班,還要顧小孩,哪有時間去啃厚厚的學術專書?但你又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想了解背後的原理。這本書就恰到好處,它濃縮了精華,而且用很易懂的方式呈現,讓你可以在通勤、睡前,甚至午休時間,輕鬆讀進去。

评分

老實說,剛翻開《課程經典導讀》的時候,我有點擔心會不會太學術、太硬派,畢竟我不是教育專業出身的,平時也只是對「怎麼讓小孩學得更好」、「怎麼讓教育更有溫度」這些議題有興趣。結果,我錯了!作者的文字非常親切,而且很有條理。他不是把那些學者的理論條條框框地擺在那裡,而是像在跟你聊天一樣,娓娓道來。你會發現,那些看似遙遠、深奧的教育理論,其實都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跟我們在學校、在家庭裡遇到的種種情況都有關聯。

评分

我一直覺得,台灣的教育最需要的就是「深度」,很多時候我們在追求分數、追求升學,卻忽略了教育本身的意義。這本書就像一劑強心針,它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才叫做「經典」。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真正能啟迪人心的學說,才值得我們去深入了解。作者在《課程經典導讀》裡,並沒有回避學術上的爭議,反而很坦誠地呈現了不同觀點的碰撞,這讓我覺得非常受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