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的人际观点引发一些特别的疑问:人们想从人际互动里得到什么?人们如何成功满足这些渴望,又是如何失败的呢?人际历程与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之间有什么关连?还有,疾患的症状及病征与没有实现的人际目标之间又有什么关连呢?
本书《人际观点心理病理学》提出心理病理和人际历程的关系紧密——为了治癒这些疾患,首先必须检视患者的人际关系。本书包含来自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发现,并将这些发现统整成一种探索心理病理学的人际取向。此一取向是统整性的;在说明行为、认知与感受的时候,和认知—行为取向一样,此一取向强调那些可以被客观观察到的行为,也和心理动力取向一样,关心人际间的动机、冲突和防卫。此外,人际取向合併了人本主义对于自我、关系、沟通、同理心与支持的重视。透过此一观点,作者示范了如何透过不同的理论,将「人际亲和动机」和「成就自我动机」解析成第一轴与第二轴各种疾患的起源。
这本充满魅力的书说明了将许多疾患在社会层面的根源纳入考量有多么重要,并且在这样的考量当中,将如何探索到治疗所需的人际细微之处。相信将使临床心理学学生以及专业的临床心理师和研究者大开眼界!了解如何经由人际反应来釐清在人格、情绪与心理病理上的惯有模式后,读者们势将满载而归。
导 读
第一章 人际取向简介
第一部分 人际取向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将人际动机当成一种解释构念
第三章 依附与分离压力
第四章 人际互动里的人际亲和与成就自我
第五章 自我形象与人际历程
第二部分 代表性的人格疾患
第六章 依赖型与畏避型人格疾患
第七章 强迫型和偏执型人格疾患
第三部分 常见的症候群
第八章 症候群与第一轴疾患:忧郁性及恐慌性疾患
第九章 调节冲动、想法及行为时的困难:强迫性疾患和饮食疾患
第四部分 自我认同障碍:一项整合
第十章 松散的自我认同和缺乏长远的方向:戏剧型人格疾患及其他相关疾患
第十一章 分裂性的认同与不稳定性:边缘型人格疾患与相关病情
第十二章 精神分裂症与相关疾患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十三章 心理病理的人际观点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简约又带点深沉的蓝色,感觉打开它就能窥见内心最深处的风景。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书名《人际观点心理病理学》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觉得,很多心理上的困境,追根究底都跟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与他人互动脱不了干系。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不是把心理疾病简单地归结为大脑的生化反应或是个体内部的缺陷,而是强调了我们身处的社交环境、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模式,在塑造心理健康乃至病理状态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很好奇,书里会不会探讨一些具体的心理困扰,比如焦虑、抑郁,甚至是人格障碍,是如何在人际互动中产生、发展和维持的?会不会举例说明,比如一个总是害怕被拒绝的人,是不是因为童年时期与父母的互动模式,让他形成了“我不够好”的认知,进而影响了他日后的亲密关系和社交行为?又或者,那些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朋友,他们的情绪失控和冲动行为,是否是他们试图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连接和被认可的一种扭曲表达?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人际”如何“病理化”的深刻洞见,并且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改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实用建议。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看到《人际观点心理病理学》这个书名,我有点担心它会像很多学术著作一样,晦涩难懂,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但翻开目录的时候,发现还蛮吸引人的,好像并不是那么枯燥。我平时对心理学很有兴趣,但又不喜欢那种只讲理论,不讲实践的书,总觉得学了之后不知道怎么运用。这本书强调“人际观点”,这让我觉得它可能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来解读一些心理上的“不舒服”。 我很想知道,书里面会不会举一些真实的案例,来分析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某些心理上的困扰,而这些困扰又和他的家庭、朋友、同事这些关系网有多大的联系。比如,会不会讲到一些因为家庭关系不和睦,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社交障碍,或者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又或者是,成年人在职场上的人际压力,是如何一步步压垮他们的心理防线的?我对这些具体的描述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只有看到真实的故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并且从中找到一些启发,知道在自己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才能让自己活得更轻松一些。
评分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生病了”,其实并不是我们自己一个人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身处的环境,尤其是和周围人的互动方式,出了点状况。这本书《人际观点心理病理学》的名字,就很符合我一直以来的感受。它不是把焦点放在“个体”身上,而是放在“人际”这个动态的关系场域里,来观察和理解心理上的“病理”现象。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新鲜且有吸引力的切入点。 我很好奇,书里会不会深入探讨,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比如家庭、友情、爱情,甚至是工作场合,遭遇不被理解、不被接纳、被排斥,或者持续的冲突时,这些负面的互动经历,是如何一点一滴地侵蚀我们的心理健康,最终可能导致一些我们称之为“心理疾病”的状态?会不会分析,比如一些社交退缩、过度敏感、情绪不稳定,甚至是一些更严重的心理困扰,都可能是在长期不良的人际互动模式下“养成”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细腻的分析,并且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如何在不自觉中,被卷入一些负面的人际循环,并且如何尝试去打破它。
评分拿到这本《人际观点心理病理学》的时候,我第一个念头是,终于有一本书不是把我们硬塞进某个“诊断标签”里,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动态的角度来看待心理问题了。以前读心理学相关的书,总感觉很多理论都过于抽象,或者聚焦在个体内部的运作机制,对我这种“社交恐惧症”晚期患者来说,总有点“说归说,但具体该怎么做”的迷茫。这本书的“人际观点”听起来就接地气多了,它暗示了我们的情绪、行为,甚至我们对现实的解读,都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一点点构建起来的。 我尤其好奇,书里会不会讨论到“共情”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当一个人能够理解并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时,是不是就能有效地打破孤立感,避免一些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反之,如果一个人缺乏共情能力,或者总是被他人误解、忽视,又会如何加剧心理上的痛苦?我还在想,这本书会不会也关注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台湾这个相对重视集体主义和人情味的社会,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会不会与西方社会有所不同?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在寻找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的地图,希望它能指引我找到那条通往更健康、更和谐人际世界的路。
评分拿到《人际观点心理病理学》这本书,我立刻就被它所传递的理念吸引住了。在当下这个社会,我们越来越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但往往忽略了,人是社会性的生物,我们绝大多数的情绪、想法和行为,都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的。这本书从“人际观点”出发,来探讨“心理病理学”,这让我眼前一亮,感觉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心理健康与失衡的视角。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见解,关于我们是如何在人际互动中,不经意间创造出导致心理困扰的“土壤”。比如,它会不会分析,在亲子关系中,不健康的沟通模式,例如过度控制或忽视,是如何影响孩子形成不安全感,进而影响其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又或者,在朋友之间,长期的误解、不信任,甚至是背叛,又是如何一点点消耗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使其陷入抑郁或焦虑?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帮助我理解这些现象的发生机制,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一些实际的策略,教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保持心理的健康,避免落入“病理”的陷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