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大陆书业现况与人物,不能不看的一本书。
《书之爱》作者理查德.德伯利曾说:「在书籍的帮助下,当我们仍居住人间时,就已经获得了天福的报偿。」
书籍给我们至福,但出版却是一个有乐也有苦的行业。就像本书作者引述《畅销书》一书而做的感叹:「不可知」是畅销书最基本的属性之一,有个故事说,上帝可以帮助盲童复明,让瘫痪的人站起来,但却无法帮助作家出一本畅销书,上帝只能陪着他哭泣。
本书作者俞晓群是中国大陆中生代最重要的出版人之一。在这本书里,他叙述了从事出版工作以来,所遇到的精彩人物。有些是神交已久的前辈,有些则是亲炙教诲的长者,如王云五、黄仁宇、陈原、王充闾、沈昌文等。
此外他对大陆书业的演变也有置身现场的深入观察与反省。既欣慰出版在八○年代扮演思想启蒙的角色,也对现在追求畅销书的追风提出质疑。
出版虽然也是追求经济效应的产业,但它更要符合文化的「旨意」。作者认为尤其在这样的时代,对于书籍更需要有一种宗教式的崇敬和热爱。每个出版人都需要有一点唐吉诃德的精神,每个出版人也应该要有自己向往的伊甸园。
作者简介
俞晓群
1956年9月13日生。1997年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自1982年从事出版工作至今。曾任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现任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万象》杂志主编。曾策划和主编【世界数学名题欣赏】、【国学丛书】、【中国地域文化丛书】、【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万象书坊】、《吕叔湘全集》,《傅雷全集》,《顾毓琇全集》,《中国读本》等;引进国外图书:美国国家地理《百年摄影经典》、【探索书系】、【牛津学术精选】、【剑桥学术集萃】等。本人撰写着作:《自然数中的明珠》、《数学经验》、《一个通才的绝唱》、《数术探秘》、《人书情未了》、《数与数术札记》。曾在《光明日报》开设专栏〈蓬蒿人书语〉、〈快语〉;在《中国图书商报》开设专栏〈人书情未了〉;在《辽宁日报》专栏〈开卷〉主笔等。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达出的一种“温情”。虽然主题是“书业与人物”,听起来可能会比较严肃,但作者的文字中,处处流露出对书的热爱,对人的尊重。他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审视,而是带着一种分享的心情,把那些动人的故事讲给我们听。我仿佛看到,在那被商业浪潮裹挟的时代里,依然有人坚持着自己对文学、对知识的初心,有人在默默地耕耘,为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注入不竭的动力。这种“追风”,并非指追逐名利,而是追逐那些能点亮人心的思想之风,能够引领时代进步的创新之风。而“追问”,则是在这种温情脉脉的叙述中,不动声色地触及那些深层次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版业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那些“边缘”人物的关注,他们或许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他们的存在,却支撑起了整个行业的基石。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大陆书业背后那份坚韧与执着,以及无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所散发出的独特光芒。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篇冷冰冰的书业分析报告,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置身于一个热闹非凡的书市,又置身于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的叙事方式,是一种非常舒服的浸入感,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一堆理论,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那些“关键人物”的刻画,那些名字,有些在我耳边早已响亮,有些则是我第一次听说,但无论如何,作者都赋予了他们鲜活的生命力。他会告诉你,某位编辑在某个时代背景下,是如何凭着一腔热血,发掘出惊世骇俗的作品;也会告诉你,某位作家,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笔尖划破虚伪,直抵人性最深处。这种“追风”,并非盲目地赞美,而是带着一种观察者的冷静与对时代的敬畏;而“追问”,则是一种对价值的探寻,对行业背后逻辑的拷问,绝不回避那些复杂与矛盾。我感觉,作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在大陆近二十年这个巨大的书业迷宫里,拨开层层迷雾,找到那些闪闪发光的节点,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书业格局的 DNA。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大陆书业的每一次潮起潮落。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看之下,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一面追风」,是种昂扬的姿态,似乎是对这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出版业蓬勃发展、时代浪潮奔涌的写照;「一面追问」,又带着几分审慎与反思,是对这股洪流之下,那些重要的作者、作品,乃至整个行业脉络的深入探究。我一直觉得,台湾的书业与大陆的书业,虽然在同一个文化圈内,但因为历史、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究竟是什么样的风,吹拂了大陆这近二十年的书海?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值得我们去追寻和发问?光是书名,就足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时代脉动的,又是如何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勾勒出大陆书业这幅波澜壮阔的图景。尤其是“人物”二字,更是点睛之笔,我总觉得,任何行业的发展,最终都离不开那些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怀的个体。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时代的记录者,他们的故事,往往比枯燥的行业数据更能打动人心,更能揭示深层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穿越这二十年的时光,去认识那些我可能还不熟悉,但却对大陆书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物,去感受他们在这场追风与追问中的挣扎、坚持与蜕变。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大陆近二十年书业与人物”,这个主题实在太宏大,太复杂了。大陆的出版环境,近二十年来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各种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光是去理解这些,就已经够费劲的了。更别说还要去梳理其中的人物脉络,找到那些真正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人。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读了没几页,我的担忧就烟消云散了。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他能够精准地抓住那些最值得关注的趋势和人物,并且用一种非常有条理的方式展现出来。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一步步地引导我,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相。他对于“追风”的把握,体现在他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嗅觉,以及对新兴出版力量的捕捉;而“追问”则体现在他对行业根源、文化价值的深刻反思,绝不流于表面。这本书让我对大陆近二十年的书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看到了一个行业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命力,以及那些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们的奋斗轨迹。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我认为是极具价值的,它提供了一个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业”的可能性。我们常常关注行业数据、出版政策,但很多时候,那些冰冷数字背后的温度,以及改变行业走向的关键驱动力,恰恰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身上。作者在这本书中,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的解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作家、编辑、出版人,甚至是书店的经营者。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如何与市场搏斗,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这种“追风”,不仅仅是追逐市场的风口,更是追逐时代变革的风向,以及那些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精神之风。而“追问”,更是将这种个人奋斗置于更宏大的叙事之中,去思考在经济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版业的使命与责任是什么?我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将宏大的行业叙事,化解为一个个可感知、可理解的人物故事,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看到了大陆书业的变迁,更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时代的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