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医学公认的证型至少有311种,且尚未规范化,症状约有500种左右。锦方号称10万,其实远远不止此数。
《本草纲目》所载1800余种药物,仅按二味或二味以上组成一个方剂计算,经排列组合可组成的方剂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本书作者两纲--阴、阳,与八要--气血、寒热、燥湿、虚实,将体质分型为六大人体体质,可将复杂的证型深化与简化,将病证深化到体质分型,将311种证型,简化为五种病理体质质型。
先抓住两纲八要,辨明了主要病理体质类型,然后再辨明亚型或复合型,辨质选方,随质加减,必可获效;然后逐步细化,探索体质类型背后的五脏六腑、十四经脉的病理基础,再做分析,加减用药,则可获高效速效。
中医学的启蒙教学如按两纲八要删繁就简,理论研究与方药药理也可集中力量从两纲八要入手,必不致漫无边际。
匡调元体质病理学分型及临床特征:
【正常质】体壮力强、面色润泽、胃纳佳、耐寒暑、口微干、二便调、脉有力、舌象正
【燥红质】形弱消瘦、口燥咽干、内热便秘、尿黄短少、饮不解渴、少眠心焦、五心烦热、喜凉饮、耳鸣聋、脉细眩数、舌红、少苔或无苔
【迟冷质】形体白胖、面色不华、形寒怕冷、唇淡口和、四肢冷、肌冷自汗、大便稀溏、夜尿清长、毛发易落、耳鸣聋、喜热饮、脉沉无力、舌淡胖、嫩齿印
【倦恍质】面色白、气短懒言、乏力晕眩、心悸健忘、脱肛感、动辄汗出、子宫下堕感、手易麻、月经淡少、脉细弱无力、舌淡
【腻滞质】体型肥胖、中脘痞满、口甜黏、身重如裹、大便不实、口干不饮、胸满昏眩、脉濡或滑、舌苔腻
【晦涩质】肤色晦滞、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肤甲错、丝缕斑痕、痞闷作胀、脉沉涩缓、舌青紫
作者简介
匡调元
一九三一年七月出生,江苏无钖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专家委员会委员。一九五六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自一九六○年学习中医学后,就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病理研究。
一九七七年发表了「体质病理学研究」,一九八四至八五年在美国BOWMAN GRAY医学院病理科工作,研究白种人与黑种人的体质类型。一九八八年起开展体质病理学与体质食疗学的实验研究。
出版有:《中医病理研究》《体质食疗学》《中医体质病理学》《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等专着,而《人体体质学》一书乃集作者毕生研究之大成。
第一章 人体体质学导论
一、 概述
二、 人体体质学研究简史
三、 研究人体体质学的意义
四、 展望
第二章 人类群体体质学
第三章 人体发生体质学
一、 人体遗传体质学
二、 生态体质学
三、 优质学与优生学
四、 养生体质学
第四章 医学体质学和人体生理体质学
一、 医学体质学
二、 人体生理体质学
第五章 人体病理体质学
一、《周易》与病理体质学原理
二、论历代主要医家的体质理论
三、 体质病因学
四、 体质病机学
五、 病理体质诊断学
六、 病理体质形成原理略探
第六章 治疗体质学
一、 关于调理体质的几个认识问题
二、 调质六法
三、 八法之体质宜忌
四、 方药之体质宜忌
五、 体质与治疗反应
六、 辨质论方
第七章 体质食疗学
一、 中华饮食文化概述
二、 病从口入新解
三、 各型体质的食养食品与食谱举例
四、 新世纪的饮食新理念
五、 烹饪技术要革新
六、 几种常见病的体质食疗举例
七、 常用食物的性味、主要功能与体质宜忌
八、 体质食养是廿一世纪人类饮食发展的方向
第八章 气质体质学
一、 概述
二、 气质体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 研究气质体质学的意义
第九章 人体体质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学探讨
一、 探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医体质学说中的反映
二、 从当代若干科学哲学和横断科学观点探讨人体体质学的研究思路
三、 人体体质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探讨
第十章 人体体质学、体质病理学与体质食疗学的历史意义
一、 伤寒学派
二、 河间学派
三、 攻邪学派
四、 易水学派
五、 丹溪学派
六、 温补学派
七、 温病学派
八、 人体体质学学派
第十一章 实验研究述要
一、 常体、寒体和热体的实验研究
二、 内燥与内湿的实验研究
三、 「急病及肾」的病理研究
四、 肾虚证的食疗研究
五、 白种人和黑种人的体质类型研究
我是一名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还处于一个初步阶段,所以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构建更系统、更深入中医知识体系的读物。这本书的题目“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因为体质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石,而个性化诊疗更是体现了中医的精妙之处。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不同体质的形成原因、特征表现,以及如何根据不同体质制定相应的调理和治疗方略。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经典的医案分析,或者通过图表、表格等方式清晰地展示不同体质的辨识要点,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能提供一些指导性的临床思路,帮助我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的临床实践相结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中医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评分作为一名对健康管理有很高要求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科学、更系统地进行健康管理的方法。这本书的题目,尤其是“个性化诊疗原理”这几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体质辨识体系,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体质,给出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健康管理建议,比如饮食、运动、作息、情绪调理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学会如何识别自己的体质,并且能够针对自己的体质特点,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健康方案。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方式,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避免盲目跟风,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健康之道。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成为自己健康的“总指挥”,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近年来对中医的养生之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很多,但大多偏向于介绍方药或者简单的养生方法。这本书的题目“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触及到了中医最核心的“人”的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从一个人的体质出发,去理解他的健康状况,以及如何根据体质的变化来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更能体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对“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深刻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启迪,让我的生活更加健康、和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很精致,封面设计也很吸引人,一看就知道是本学术性较强的著作。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平时比较关注中医的养生和调理方面,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觉得非常有兴趣。我对“个性化诊疗”这个概念一直很好奇,因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即使是相同的病症,治疗方案也可能千差万别。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通过了解体质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一点我非常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一些实际可操作的方法和案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的智慧。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更深入地认识中医“治未病”的精髓,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养生保健,这都是我非常关注的。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和阅读舒适度也有一定的期待,毕竟阅读体验也很重要。
评分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西医临床工作的医生,我对中医的“体质”和“个性化”概念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理解上总感觉隔了一层。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科学、严谨的方式来阐述中医体质学,并且能够解释其背后蕴含的生理、病理机制,以便我能够更好地将其与我已有的医学知识体系进行融合。我很想知道,中医的体质辨识是否可以与现代的基因、生化指标等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跨学科的认识?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展示如何通过体质的分析,对一些疑难杂症进行更有效的干预?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中医理论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医学发展方向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