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高尔夫球手的信

给青年高尔夫球手的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ob Duval.Carl Vigeland
图书标签:
  • 高尔夫
  • 青年高尔夫
  • 高尔夫技巧
  • 高尔夫训练
  • 运动心理
  • 青少年成长
  • 励志
  • 体育
  • 个人发展
  • 高尔夫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管眼前的状况有多好或多坏
千万不能停歇、不能执着
继续!打下一球

  高尔夫世家杜沃(Duval)家族,从祖父海波(Hap Duval)、父亲也是本书作者鲍伯到孙子大卫(David Duval)都是高尔夫球名人堂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鲍伯.杜沃的父亲是高尔夫教练,鲍伯也以高尔夫球教练为业,把儿子培养成杰出的职业高球选手,也就是曾在美国大满贯公开赛夺得首奖的大卫。虽然对高尔夫球的热爱从未减过,但是也因为养家为重,鲍伯没有走上职业高尔夫球手的生涯,而选择了比较平顺的高尔夫球教练工作。直到年近半百,儿子女儿都成人之后,他重新拾起年轻时的梦想,开始了职业高尔夫球生涯,提起勇气参加长青杯比赛,并在1999年的「碧绿海岸杯」(Emerald Coast Classics)夺魁,在同一天儿子大卫也赢得「玩家冠军赛」(Players Championship)的宝座,成为高球界争相传诵的佳话。

  鲍柏.杜沃在最后一封信,提笔写给了已经不在人世的父亲,交代他对父亲的思念,及感怀父亲用高尔夫身教的过去种种。能继续用高尔夫成为职志,也培养出职业选手后代。

大卫.杜沃的跋更是这本书最精采的收尾,由身为儿子的大卫,来回应父亲的耳提面命。

本书特色

※高尔夫世家祖孙三代对运动及人生的亲密感动分享。
※内容除了讲述职业运动员的养成经过与历程,对于用追求梦想的心,永远不老。

作者简介

鲍伯.杜沃(Bob Duval)

  在北佛罗里达州担任了将近三十年的教师和职业球手以后,终于在1996年晋身美国职业高尔夫球资深巡回赛。1999年,他赢得了「碧绿海岸杯」Emerald Coast Classic的奖杯,这也是他的第一座奖盃。同一天,他的儿子大卫也在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公开赛中赢得了冠军奖盃,一门双喜。鲍伯?杜沃可说是《高尔夫文摘》杂志的「玩家型」编辑。他居住在佛罗里达州的庞特维卓镇(Ponte Vedra)。

卡尔.维吉兰(Carl Vigeland)

  着作等身,他曾和威登?马萨里(Wynton Marsalis)合撰《爵士乐苦乐参半的蓝调生涯》(Jazz in the Bittersweet Blues of Life),也曾撰写过许多有关高尔夫球的文章,并且也为众多杂志如《高尔夫文摘》(Golf Digest)、《花花公子》(Playboy)、《运动画刊》(Sports Illustrated)、《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等报章杂志撰文,主题广泛,现居住于麻塞诸塞州。

译者简介

郑家麟(笔名)

  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曾任杂志编辑、报社记者、东吴大学兼任讲师,专事出版文化工作近二十年,着有《攻台图录》(远流)、《斗阵台湾人》(远流)。

暮色之歌:一座失落城市的浮世绘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遗忘的宏大史诗,讲述了探险家伊利亚斯·凡恩,在一次深入人迹罕至的内陆探险中,偶然发现了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古老城市——阿斯佩斯。这座城市并非耸立于岩石之上,而是悬浮于一片无边无际的、由浓密雾气构筑而成的“静海”之上,其存在本身就挑战了已知的地理学和物理学法则。 伊利亚斯,一个对失落文明怀有近乎宗教般执着的研究者,在探险队遭遇致命的沙暴后,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他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穿过了由奇异发光植物和扭曲光影构成的“迷失之界”,最终登上了阿斯佩斯。这座城市宛如一座巨大的、由白色大理石和不知名金属混合铸造的迷宫,街道上铺满了覆盖着苔藓的精密几何图案,建筑风格融合了巴洛克式的繁复与未来主义的简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古老香料和潮湿石块混合的气味,寂静得仿佛能听见时间的流逝声。 第一部分:静海之上的回响 阿斯佩斯的人口消失得异常突然,没有战争的痕迹,没有瘟疫的迹象,只有生活在半途中的瞬间定格。餐桌上的食物尚未腐败,工具还留在工匠的手中,孩童的玩具散落在庭院里。伊利亚斯发现了一种被称为“以太晶体”的能量源,它们散发着柔和的蓝光,是维持城市漂浮和运转的关键。这些晶体似乎记录了居民的最后时刻——当他触摸其中一块时,他“看”到了一幅模糊的、关于一场盛大庆典的景象,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种深沉而集体的“渴望”。 他逐渐意识到,阿斯佩斯的居民并非死于灾难,而是“选择”了离开,或者说,被某种强大的精神力“抽取”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录在一种被称为“编织者”的阶层手中,他们是城市的记忆保管者。伊利亚斯在图书馆深处找到了“编织者之厅”,那里成千上万的卷轴并非用纸墨写成,而是由某种有生命的、类似纤维的物质构成,记录着从城市建立之初到最终“静默”的完整编年史。 第二部分:光影的哲学家 随着伊利亚斯在城市中探索的深入,他开始接触到阿斯佩斯文明的核心哲学——“存在即是共鸣”。他们相信,个体的存在如果不与宇宙更宏大的意识频率保持一致,便会逐渐“褪色”,最终消失。他们的社会结构围绕着对“完美共鸣频率”的追求而建立。 伊利亚斯发现了一位“留守者”的日记,这位名叫莉娅的女性是最后一位被观察记录的“编织者”。莉娅的文字充满了对“静默”的恐惧与向往。她记录了城市高层领导者推动的“大升华计划”——一个旨在将整个城市意识上传到一个更高维度的尝试。然而,计划似乎在最后关头失控了。莉娅的日记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种“升华”并非真正的永生,而是一种意识的自我溶解,用以避免存在的“熵增”。 伊利亚斯开始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这座城市仍在运行着某种程序,试图同化或驱逐他这个“不和谐的音符”。他发现,越是深入理解阿斯佩斯,他自身的记忆就开始模糊,他对家乡的印象变得像褪色的照片。 第三部分:逻辑的迷宫与情感的锚点 为了逃离这座城市的精神吸附力,伊利亚斯必须找到“大升华”的控制中枢,并关闭它。他追随着莉娅留下的隐晦线索——一系列基于天文观测和声波频率的密码。这些线索将他引向城市的中央尖塔,一座直插云霄、顶端被浓雾环绕的建筑。 在攀登尖塔的过程中,伊利亚斯遭遇了城市留下的“防御机制”——并非机械,而是幻觉和精神干扰。他被迫面对自己内心最深的恐惧、遗憾和未竟的渴望。他“看见”了自己曾错过的机会,听见了自己曾拒绝的声音。阿斯佩斯的力量在于,它能将这些内在的“噪音”具象化,试图用情感的泥潭将他困住。 关键的转折发生在尖塔顶端。伊利亚斯发现控制台并非复杂的机械,而是一个巨大的、脉动的以太晶体矩阵。莉娅的最后记录显示,启动关闭程序需要一个“纯粹的、非计算的连接”——一个与城市理性逻辑完全对立的情感锚点。 伊利亚斯不再试图用科学或逻辑去破解,而是选择了最原始的方式:他将自己对失落的、对探索本身的纯粹热爱,以及对“活着”的本能执着,通过触碰矩阵的方式释放出来。他没有试图拯救阿斯佩斯,而是向其注入了“不完美性”和“个体性”的拒绝力量。 尾声:雾散后的代价 一阵刺耳的、超越人类听觉极限的尖啸之后,矩阵停止了脉动。悬浮的城市发出了巨大的哀鸣,它开始缓缓地、不可逆转地向下方翻滚的静海沉没。伊利亚斯及时跳离了正在解体的平台,借用一个自动激活的逃生装置,被抛回了下方的迷失之界。 当他最终拖着疲惫的身体,爬出沙暴边缘,重返已知世界时,他发现自己已经过去了七年。他带回的只有几块无法辨认的奇异金属碎片,以及一个关于记忆本质的深刻认知:即便是最坚固的文明,也可能因过于追求和谐而自我消亡。 《暮色之歌》并非一部关于发现的报告,而是一面映照人类对永恒的渴望与局限的镜子。它探讨了:当一个社会决定抛弃个体差异,追求集体“完美共鸣”时,它究竟是升华了,还是仅仅选择了一种更精致的自杀方式?伊利亚斯带着阿斯佩斯的寂静回到了喧嚣的世界,成为了一个永远活在两个世界边缘的观察者,被永恒的暮色所笼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谢辞
导言 我们都是青年高尔夫球手

第一篇:给儿子大卫的家书
第一封信 以你为荣
第二封信 想起苏格兰的天气
第三封信 爷爷是个卖命的工作狂
第四封信 运筹帷幄,尽在方寸之间

第二篇:与朋友、家人间的鱼雁往返
第五封信 迈步向前
第六封信 最棒的奖项就是你
第七封信 全凭直觉
第八封信 瞄一眼小白球就好,然后紧盯你的目标
第九封信 还是用短桿比较好
第十封信 把球打出去吧!
第十一封信 上场应战前,先克服你的恐惧
第十二封信 你何时才要动手?
第十三封信 当下的处境
第十四封信 把球袋扛到肩上
第十五封信 为我加油打气
第十六封信 别怕,桿数愈低愈好
第十七封信 赛场上,可供斡旋的空间,微乎其微
第十八封信 赛场不比练习场,你能老练如常吗?
第十九封信 置身在某种境界中
第二十封信 内在的驱动力
第二十一封信 没有了你,世界大不同
第二十二封信 人生有时候必须豁出去

第三篇:写给老爹的在天之灵
第二十三封信 你从不知道的事……

跋 大卫?杜沃

图书序言

导言

我们都是青年高尔夫球手

亲爱的读者:

  我们都是青年高尔夫球手。每次我上场打高尔夫球时,总是不忘这么提醒自己:「前面一笔勾销,眼下重新开始。这是把球打好的另一个良机。」如果高尔夫球的计分方式是累计的,每一回合的得分都累积到下一回合,那我真不知道谁还会有勇气玩下去。

  你若只会一板一眼按既定章法击球,那就不是在「玩」球或「打」球了。会挥动球桿和懂得打好高尔夫球毕竟是两码事儿。这两者自然息息相关,但也实在有太多人挥桿姿势一流,实际上却不知如何打好球,就连职业级的选手也不例外。他们大体上看起来都很好,可是一旦开始捉对厮杀,论起输赢,就不是那回事儿。他们总是在紧要关头做了糟糕的决定,不然就是没来由地迟疑犹豫,因失去了准头。

  我们不妨从另一面来看,衡诸球手们在锦标赛中的表现,某些世界顶级的球手,他们并不具备所谓完美的挥桿技巧。李特维诺(Lee Trevino)在抡桿后掠之际,球桿总是明显外翻;阿诺帕玛(Arnold Palmer)击球后,接下来送桿的弧形姿势中,前臂也会习惯性地冒出滑稽的动作。但,看看他们所缔造的纪录!我也经常和大家一样,挥出很难看的一桿,但总是立刻抛诸脑后,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或下一步会发生什么,高尔夫球如斯,人生更是如此。

  在这本书里,我会探讨高尔夫球运动中,我们所经常犯的一些错误和碰到的意外,只要努力认真,并学着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作为,那么不但能在球场上掌握某些未知的变数,甚至还能做出一些出乎意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乃至振奋人心的事情。人生所经历的痛苦与喜悦难以预期,此乃意料之事,而我在高尔夫球场上的任何表现,也都不免传达出这样的讯息。因为,我是个人,这是第一点,其次,我是个高尔夫球手。

  很久以前,我在某个很重要的锦标赛中击出第一球,当时我正失去生命中的一个至爱。他是我的大儿子伯兰特?杜沃。他去世的时候,年仅十二岁。丧子之痛不可能平复。时至今日,只要一想起布兰特的死,我也会觉得分外地脆弱无助。这也让我对于自己能立足于球场上,更加充满感恩之情。每一天、每一回出赛、每一记挥桿,都是如此。

  人们一问起我的人生,问我究竟是如何在最后关头精准衡量出下一步走向,我总是很快撇清自己并非英雄。「可别拿我当偶像崇拜!」我说。我们都伴随着某些伤痛而活着。我花了好多年,试过无数次,才学会怎么做,而不必刻意花力气去消抹心中的痛。

  我叫鲍伯?杜沃(Bob Duval),年届五十五。独生女黛卓(Deirdre)以心理学为第二学位,甫自大学毕业。另一个儿子大卫(David Duval),和我一样,以打高尔夫求为职志。我动笔写这本书时,大卫正当而立之年,三十岁之后,也正是他这一代球手步入巅峰的鼎盛期。我过去经常说,我对大卫已是言无不尽、倾囊相授,然而过去或许确实如此,但往后再也不是这样了。大卫遇到事情不顺遂的时候,还是会打电话给我。我们住在佛罗里达州的旁特维卓镇(Ponte Vedra),他家与我家相距仅一哩,闲来无事,父子俩便相约一齐去打球。过去几年来,他出赛将近三十六场,一连赢得近十二场的锦标赛,其中有一场比赛,他在最后一回合以破纪录的五十九桿佳绩胜出,而且他也在2001年的英国公开赛(British Open)中戏剧化地夺下奖杯,那是他首战的一场世界大赛。在此我无法巨细靡遗地就他的握桿、站姿、球路以及挥桿动作等一一剖析,细说其成就。

  大卫总是像个小男孩那样斗志高昂,曾几何时,他也像迷高尔夫球那般迷着棒球,然而「斗志高昂」尚不足以道尽他对眼下优游其中的这项运动所精谙的诀窍,他全神投入,并且了若指掌。我其实很希望自己能把以前对他提过的忠告,或者教过他的东西,很具体地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但是学高夫球,不管是什么样的等级程度,这种依样画葫芦的学法是不济事的。

  我们父子俩形影不离,一整个春季,只要他放了学,整个傍晚就一直打球。到了夏天,他也都跟着我泡在高尔夫球俱乐部里,我们父子俩人同进同出,镇日打球,数以百计的小白球穿梭飞跃在球场上。你看着他日益成长,辅佐他跻身锦标赛,然后他上了大学,当老爸的仍试着在一旁为其支柱。记忆所及的每一个困顿之夜,乃至无数的晨昏,你言之谆谆,年久月深,试着把难以言传的功夫说给他明白。你安慰他,鼓励他,容忍他,并且告诉他必须坚持下去。

「不论什么在你眼前,只管尽情地打!大卫。」

  然后有一天,你自己也忽然茅塞顿开了,一种顿悟感如电流般通透全身,甚至在挥桿时都感受到了。那好像是在一个朗朗的夏日午后,大概是在纽泽西一个举办长青盃巡回赛的乡村俱乐部里,也或许是在佛罗里达家乡,我和大卫去练球的那个TPC球场上。我记得自己正要把一个靠边区的球击回球道,那种顿悟感不知从哪个胆子里冒出来,迅速流遍周身,充盈百骸,浑身飘飘然地,轻灵之极,头脑在剎那间也清明起来。我踌躇满志,昂然伫立,远远地看见两百码外树林中的一块隙地。我用三号木桿,把球打到那块隙地中。我深吸了两口气,蓄势待发,内在的紧张感开始消逝,然后,我从发球区击出第一球,这时紧张感已经真正消失无踪。不过,当名字出现在领先者的看板上时,肾上腺素还是会小小作怪一下。

  我第一次角逐长青盃巡回赛的冠军宝座,是在亚力桑那州的沙漠山区。我一开球时,就把球削得太薄(cold-topped)了。那次是两段式的分批赛,前九洞和后九洞分开进行。我们那一队从后九洞,也就是第十个球洞的发球区开始打起。我们位处顺风方向,所以我选择了三号木桿,打算把球维持在平顺的球道上。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我竟然把球削(top)进了大约三、四十步开外的仙人掌丛中,变成了无法打的一球(unplayable)。我杵在那儿,机关算尽,黔驴技穷,最后只得退回球座重新发球,因此多罚了一桿。当我从仙人掌丛那边走回球座要重新发球时,另一组人马也正好在发球区等着打球,发号员语不惊人死不休地拉开嗓门道:「现在,在击球点上重新就位,要进行第二次发球的是──鲍伯?杜沃。」

  来点幽默感是很有助益的事,特别是高尔夫这种孤僻的运动。不管你是要在职业巡回赛中逐鹿问鼎,或只是和死忠的球友赌一摊啤酒来喝,都没有人能够替你挥桿,为你代劳。很多运动让人为之疯狂而痴迷不悔,热衷投入者,什么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有,身为高尔夫球员的我们,自也难以置身其外。

  我这辈子秉持这个志业,很多人在我需要时给予支柱,然而最后毕竟还是得靠我自己迈开脚步,才能往前进。我们在伸手乞援之前,其实必须先弄清楚自己的目标何在。

  以我而言,在教了大半辈子的高尔夫球以后,尤需放下我执,戒慎恐惧地扪心自问:人一步入中年会特别害怕自己还像个初出茅芦的大学毕业生那般随兴行事,果真如此,那我还能做什么?这也正是大卫甫一展开职业巡回赛生涯之初,即对我提出的问题。

  以往我教导他如何打高尔夫球,总是告诉他:「成绩是一连串数字累计的结果,所以切记,在球局结束之前,万万不能让桿数增加。」我不厌其烦地告诫自己和大卫,同时也提醒读者诸君:不管眼前的状况有多好或多坏,千万不能停歇、不能执着。继续!打下一球。

  不管是在晋身长青盃锦标赛当时,或是尔后教高尔夫球谋生,这都是我用以自勉并坚守不渝的信条。两年前,我的手肘受了伤,在开刀矫治后不久,又弄伤了肩膀,当时我不免考虑是否该退而求其次,当个教练就好。今天,我之所以能够累积不小的资产,并非靠什么神奇法力或纯粹的好运道。我不曾中过乐透彩(不过赢得比赛奖金时,倒是颇有几分中彩的兴味)。我能够终生参与比赛,并传授自己所热爱的运动,已经有够幸运了。教练一职让我有稳定的收入,然而撇开这一点不谈,我明白自己这辈子若要善尽斯职,不二法门就是发展出一套方法,养成事前做好准备的习惯,好让自己在神经紧绷的球场上,得以从容应付,无入而不自得。我必须心存定见,设定好标的,就像你挥出每一桿、击出每一球之际,必须远远瞄准目标,出手之后,视线焦点随球起伏,而你却能胸有成竹,捭阖全场。

  在长青盃巡回赛中,我几乎每个礼拜都会碰上职业与业余混合赛的一些球手,他们总是会问我如何成为顶尖的职业选手?

  我总是会问他们:「球龄多久了?」所得到的答案清一色都很模煳,而我只要看他们挥桿个几次,大概就可很明显地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角色。我的眼光八九不离十,有些人还打得真不赖,颇有职业选手的架势。

「你是否参加过什么锦标赛?」我问。

「是啊!我在家乡俱乐部里拿过冠军。几年前曾入围全州的业余竞赛。我希望能进军今年的全美联合公开赛(U.S. Public Links)。」

  「嗯……」我心中暗忖:「该说什么好呢?」因为我实在无法为赤裸的现实裹上一层糖衣:想把高尔夫球打得登峰造极,根本是永无止尽的追逐。尤其当你志得意满挥出极亮眼的一桿时,或者在纳沙(Nassau)大赛中勇挫同侪,力败群雄时,甚至在住居地附近某些颇为严谨的业余球赛中脱颖夺魁,你更是难以看清、学习到这个事实。你汲汲于竞逐、攀峰,一如生命中行之如常的各种大小事,在大挫败与小成就之间,你来回摆盪,并且发现那个过程愈来愈漫长,愈来愈艰巨。直到有一天,这些琐琐碎碎的经历──短桿球、长铁桿球、球场的经营管理、竞赛时的策略……等等──终于被你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图像,你才幡然憬悟、勐然开窍:「啊!我会打高尔夫球了。」

  当然,并非每位球手都立志要当职业球员,然而每个人确实都想更上一层楼。不管你是职业选手或初学者,只要一迷上某种嗜好,就会想要有所精进。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职业或身分,你一路走来,都毋需畏惧失败。

  圣经上说过,你必先有所迷失,才可能找回自我。在高尔夫球中,我们视这类经验为攀向顶峰、登临寒巅的大前提,凡是以前吃过败仗的锦标赛,最后都一举赢回来。任何玩过这游戏的人,一定都曾感受过那种不确定感或紧张感,一股莫名的踟蹰或质疑悄无声息地袭上心头。以高尔夫球谋生的人,和纯粹只为好玩而打高尔夫球者,其间最大的差别,或许在于职业选手打球之前即已意识到这种情境,而一般人则是在打球的「当下」才感觉到。为了将这差异弄明白并加以克服,你必须发展出一套因应的对策,并且反覆熟习,使之变成一种习惯,内化为自己的第二天性。我曾经和某位职业选手打球,发现他有个习惯,在挥桿之前,他会先将球桿放回球袋,然后把球道上别人走过的足迹剿平。

  一旦完成了例行的习惯动作,其实也已暗自在心中作好了如何挥桿击球的决定,剩下来的也只是靠眼力而已。拿起球桿出击罢!你不得不把原先计画好的打法搁置一旁,你不得不把原先的定见抛诸脑后,因为任何一位高尔夫球手在上场一较长短之际,脑中唯一能思考的,无非就是球而已。

  容我不厌其烦地再次叮咛:只有在练习时,你才有可能去逐一分析、检验,到了比赛时,不可能还容许你这么做。在每一回合比赛中,你思索着想要怎么打,想着如何挥桿、如何控制球路──不过如此而已。这其实就像玩乐器或开飞机一样。你练习不下千百次,反刍再三,一旦上场表演,就只能专注在音乐本身,好好唱一首歌、演奏一阕乐曲。而你如果是驾驶七四七,目不转瞬盯着的,也只是跑道,你不可能飞机要起飞了,还在临时抱佛脚,一一查对飞行程序表以操控每一个步骤。

  在高尔夫球当中,甚至在我们的人生里,不可能样样都没有缺失而尽善尽美。如果有人在读了本书中的书信以后,发现职业选手其实一如常人,不免经历困顿与质疑,因而在掩卷之后有所体悟,那我便至感欣慰了。我相信平凡如你、我者,很难不面临一番挫败就获致成功,至少在高尔夫球界就没这等美事,毕竟成功(或说是更精确、更完整地实现想法)这档事,有一大半都看你如何巧妙地因应比赛中所衍生出的一堆问题。我们很容易迷失在技巧和技术当中,然而技法众说纷云,各门各派说法不一,甚至彼此冲突,一旦你上场比赛,就全都熘到九霄云外了。可靠的唯有你自己!你,还有那糟糕的谎言;你,还有刚刚错失推桿进洞的那个良机;你,还有那捍卫草地的一方水塘,被击出的小白球漂亮地掠过了水面。眼下你该做什么?难道要自怨自艾,或者再试一次?是要放弃,还是继续?

  我们如何帮助彼此成长?如何开展真正的潜力?如何在比赛中怡然自得、从容应对?如何保?随之而来的机会?总归一句,就是如何保有一种恢复自我的弹性!──这便是本书收录的书信中,所共同透露的箴言与讯息。

图书试读

给年轻高尔夫球手的信

第一篇:给儿子大卫的家书

1.以你为荣

亲爱的大卫:
很可惜!在你推桿进洞赢得奖盃之后,电视并未转播颁奖的实况。我实在很好奇,当他们把紫红色的奖盃送到你手里时,你到底说了什么?换作是我,大概也说不了什么罢!

我还记得两年前的某个礼拜天,我们父子俩一门双杰,同一天夺得锦标,我拿到「爱默瑞海岸」(Emerald Coast)高球奖盃,而你则赢得「玩家冠军赛」(Players Championship)的宝座。你还记得比赛前一晚你跟我说了什么吗?

「爸,尽管走出去,挥桿打罢!」你谆谆提醒我:「你会思索胜利对你的意义。尽管去做。不过仍得想想怎么挥下一桿,而且一次只能打一桿哦!」看吧!你在英国公开赛当中,就实实在在履行了自己的忠告。我真的以你为荣!

这阵子我宁愿待在家里,不去打球,因为肩痛的毛病着实困扰我。目前我已经做过一些检查,下个月,我们一齐参加菲德麦尔挑战盃(Fred Meyer Challenge)回来之后,或许就得去开刀动个手术了。很期盼那场比赛的来临,不过你可别以为我还能像以前在奥勒冈那样打球了。我真希望自己还能助球团一臂之力;现在我抡桿后挥时,都不会让桿子高过肩膀,以免肩膀太过疼痛。球队的胜利看来要由你来玉成了。

新闻报导还没播到你发表感言,我就关了电视,和雪莉两人牵着巴弟出去,散步到码头的船坞区。我带了一瓶窖藏多时的Dom Perignon香槟。站在船坞那儿,想起你在英国Royal Lytham球场上所挥出的每一桿。在第十二洞时,你打出了「博忌」,比标准桿多一桿,第十三洞时则打出了低于标准桿一桿的「博蒂」,那一记推桿进洞,大约有十一、二呎远,真是要得。我在电视转播上看到这一幕时,柯霖正好打行动电话给我。那天他并没有到球场,而是在朋友家收看BBC的转播。

「这场比赛,我看小弟一定是手到擒来了。」她对我说。
「是啊,柯霖!可是他在第十五洞时,球还深陷在粗草区哩!距离果岭,我看至少还有两百码。」我当时不知美国的电视转播其实慢了一大步,而柯霖收看的可是现场的直接转播。

「他已经挥出下一记球桿了,唉呀,巴比!……太僵硬了!」
接着我也看到了。真是一记烂球!这让我想起你小时候蹦蹦跳跳跑过提姆瓜那(Timuquana)球场时的模样。还记得每次我一下课,咱们父子俩是怎么在傍晚一起出门去打球的?当时制造的愚蠢桿数,如大角度的右旋球和左曲球、打进了树丛、滚进了沙坑、滑过了池面等等,简直不计其数。

那是布兰特死后的事。时至今日,我还是情不自禁想起他来。我站在船坞的尽头,就在你送我的那艘游艇旁边,回想着数年前的往事,和雪莉共同呷饮着香槟,一旁还有巴弟,巴弟当然是不喝的。虽然教了牠很多把戏,可是从未教过牠喝酒。

不管怎样,你已经站在不同的跑道上,另有进境。你知道自己没有什么不行的,因为你已经做到了。你才刚刚年过三十,多完美的时机呀!我会好好窖藏这瓶香槟,等待你的荣归,最好也把你的战利品带回来,就是那个上面镶着你大名的紫红色奖盃,上头还有其他诸多名人的芳名印记──海俊(Hagen)、霍根(Hogan)、杰克(Jack)、大王(the King)、华森(Watson)、盖瑞(Gary)、老虎(Tiger)──你把奖盃带回来,我就拱手捧出香槟。

爱你的老爸

用户评价

评分

听到“给青年高尔夫球手的信”这个书名,我立刻被一种浓厚的期盼感包围。在我看来,高尔夫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更像是一场关于自我修炼的旅程。它需要极高的专注力、耐心,还有对规则和礼仪的尊重。我猜这本书的内容,不会仅仅局限于枯燥的技术指导,而是更侧重于那些在球场上,乃至人生中都至关重要的软实力。我非常期待能从中读到关于如何面对比赛中的紧张情绪,如何在连续的失误后不气馁,如何在高潮和低谷中保持平和的心态。或许,书中还会包含一些关于高尔夫这项运动背后深层哲学的探讨,比如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与对手相互尊重,以及如何在这项看似独立的运动中,体会到团队合作和友谊的意义。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来自前辈的经验传承,它不仅是关于如何打好高尔夫,更是关于如何用高尔夫的智慧,去指导我们的生活,去塑造我们的人格。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倾听那些充满智慧的“信”,它们或许能为我在高尔夫的道路上,甚至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提供重要的启示。

评分

“给青年高尔夫球手的信”——光是这个书名,就自带一种循循善诱的温暖。我仿佛能想象到,在某个宁静的下午,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提笔给那些满怀憧憬的年轻人写下肺腑之言。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挥杆动作、推杆技巧的教科书。我预感,它会更侧重于心灵的指引,关于如何在高尔夫这项复杂而迷人的运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我期待,作者能在书中分享如何在压力山大的比赛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如何在一次次失误后,迅速调整心态,重新找回节奏;又或者,如何在高尔夫的漫长旅程中,保持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和激情。我尤其相信,这本书能为年轻人提供宝贵的人生启示,教会他们如何在球场上学会耐心、专注和自律,这些品质,同样也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就像一份珍贵的礼物,里面承载着作者的经验、智慧和对下一代的期许,希望能够帮助每一个阅读这本书的年轻人,不仅仅成为一个优秀的高尔夫球员,更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内心强大的人。

评分

《给青年高尔夫球手的信》——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暗示着一种私人化的、充满智慧的交流。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冷冰冰的理论讲解,而是一封封饱含情感和经验的信件。高尔夫这项运动,在我看来,是对一个人意志力、耐心和自控力的极致考验。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深入探讨这些内在的品质,而不仅仅停留在外在的技术层面。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在信中分享,如何在高压力的比赛环境中保持冷静,如何从一次次的失误中汲取教训并迅速调整,又或者,如何在漫长的高尔夫生涯中,始终保持对这项运动的热情与热爱。它可能是一份来自一位资深球手的宝贵“遗产”,里面倾注了他对这项运动的理解,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这本书,或许会成为无数渴望进步的青年高尔夫爱好者心中的指路明灯,帮助他们不仅在球技上有所突破,更在心智上得到磨砺和升华,成为更优秀、更成熟的个体。

评分

这本《给青年高尔夫球手的信》的标题,给我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它不像那种冷冰冰的指导手册,而是更像一段娓娓道来的分享,充满了人情味。我总觉得,高尔夫这项运动,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次挥杆,都像是对当下心境的一次映照;每一次果岭上的决策,都潜藏着对风险与回报的考量。我猜想,书中的每一封信,都凝聚了作者深厚的人生阅历和对高尔夫运动的独到见解。它们可能不是简单的技术教程,而是关于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如何在面对挫折时重新振作,以及如何在高尔夫这项充满挑战的运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成长。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心态调整的内容,因为我知道,很多时候,决定胜负的并非技术,而是那颗足够强大、足够坚韧的心。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年轻人如何打好高尔夫,更是为了引导他们如何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它或许会成为许多年轻高尔夫爱好者心中的一座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总是让我感觉很温暖,就好像收到了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寄来的亲笔信,诉说着那些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诲。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阅,但仅仅是这个书名,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无数画面:或许是关于如何面对比赛的压力,如何在失误后迅速找回状态,又或者是在漫长的高尔夫球道路上,如何保持初心和热情。我一直对高尔夫这项运动充满敬畏,它不仅需要精湛的技巧,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那些心怀高尔夫梦想的年轻人提供宝贵的指导,帮助他们在球场内外都取得进步。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挥杆、推杆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成长、关于坚持、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些信件中,作者究竟为我们准备了怎样的人生建议,又将如何引导我们去理解这项运动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或许,它会教会我如何在大风天里保持平静,如何在艰难的球洞中寻找机会,又或者,是如何在高尔夫的起伏中,领悟到生命的哲理。这是一种充满期待的未知,也是一次心灵的远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