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来台学习华语的日籍人士逐年增加,对华语教材需求大增,而市面上的教材多以在语言中心长期学习的学生为主,课文的解释也多半为英文,日籍学生很需要一套较具有针对性的教材。
针对这样的需求,本教材即以日籍学生在阅读上的优势,从篇幅较长的会话与主题着手,归纳出常用的词汇与句型,再加上台湾特有的文化内容,使学生在较轻松的气氛中活用,期望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主编简介
林秀惠教授(Hsiu-huei Lin Domizio)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现任教于旧金山州立大学外文系,专攻外语课程理论与教学设计、外语测试及外语教学评量。着有学术论文多篇,曾主编大学汉语《齐白石的一生》、《初恋台湾》及中学生汉语《魔术罗盘与中文》。
信世昌教授(Hsin,Shih-Chang)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学系统科技博士。现担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教授、国际华语与文化系主任,专攻电脑辅助语言学习与华语教学设计,着有《现代应用文教程》及《华语文阅读策略之教程发展与研究》等专书,并与早稻田大学与庆应大学进行远距教学合作项目。
编辑小组
叶信鸿 台师大华语所硕士;日本早稻田大学株式会社华语教师
洪芸琳 台师大华语所硕士;德国海德堡大学华语实习教师
古川千春 台师大华语所硕士;香港大学进修部日本语教师
方虹婷 台师大华语所硕士;任职于LiveABC公司华语教材编辑
林春霞 台师大华语所硕士;台师大国语中心华语教师
洪慎杏 台师大华语所硕士;台大ICLP华语教师
乐大维 台师大华语所硕士;菲律宾马尼拉灵惠中学华语教师
编者序……………………………信世昌
编写说明……………………………华语文编辑出版小组
1.欢迎到台湾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你的兴趣是什么?
【天生我材必有用】
3.今天要吃什么?
【民以食为天】
4.去哪里买衣服比较好?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5.台北的天空
【晴时多云偶阵雨】
6.我的肚子痛死了!
【病从口入】
7.先生,不好意思,请问一下……
【条条道路通罗马】
8.听说太鲁阁的风景美不胜收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9.我们过去请他们喝一杯吧!
【胜败乃兵家常事】
10.我会再回来的!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语法点索引
编者序
近年来由于华语热,来台湾学习华语的外籍人士人数逐年增加,华语教材的需求大增,但仔细观察,发现市面上的教材多针对具英语背景的华语学生而写。因为来台学习者的背景不同和训练需求也不同,教材首先应该具有针对性,否则教学效果仍是事倍功半。针对性的需求为本教材催生,我们希望本教材能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是台湾第一个纯以对外华语为主体的国际学术单位,设有博士及硕士班,有百分之三十的研究生是国际学生,且本地毕业生亦多赴国外任教。敝所除了研究与教学之外,为结合理论与实务,发展华语教材也是任务之一,而日本早稻田大学多年来均于每年三月初派遣为期三週的学生语言文化研习团至敝所学习与交流,为配合此短期研习团的特点,敝所于前几年即以日常会话及文化介绍为主轴,着手编纂教材。如今本书成型,获远流出版社的同意与协助,庆幸将正式出版广为流传,盼望这本书也能同时为台湾其他语言中心的日籍学生贡献棉薄之力。
编者群皆具有多年的对外华语教学的理论与实务经验,主编林秀惠教授在美国及台湾具有长年的华语理论与课室运作经验。编撰小组包括叶信鸿、洪芸琳、古川千春、方虹婷、林春霞、洪慎杏、乐大为,他们不但受过研究所汉语本体、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比语言分析、课程理论设计与科技整合教学的专业训练,更具有对日华语教学的临场经验,各个都曾赴海外担任华语老师。负责早大研习团的敝所博士生李利津也曾付出许多心力;而担任本书初稿编审的卢翠英则是资深的日语及华语教师。教材编撰是耐心专业的考验,初稿撰写完成后,还经过为期两年的课堂试用,既对日本学生用此教材后的华语进步表现作反思,并参考十余位授课教师的反馈,经两、三年不断修改至今才定稿,若有疏漏之处,盼使用者不断指正。
感谢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汉语教授群的协助,当初由早稻田大学政经学部的砂冈和子教授促成两校的合作并带团来本研究所参访,之后教育学部的村上公一及文学部的杨达两位教授亦多次组研习团来访,诸位教授曾给了许多课程建议,也让教材内容更为丰富、更能贴近日本学生的需求。此外所有过程都赖敝所同事及现任所长曾金金教授的支持,他们都是此教材的催生者,在此特别致上感谢之意。
信世昌 谨序
2009年2月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
编写说明
一、语言和文化兼备的教材内容:
本教材为中级汉语会话教材,针对一般的日本学生或抵达台湾游∕留学的日本大学生而写。本教材有三大特点,强调(一)语言和文化兼备:故事发展贯穿全书,融入台湾当地生活特色、气候、人文、年轻人喜欢讨论的流行话题。(二)认知心理建构的辞汇贯连与句型整合练习。(三)短文阅读及表述申论的写作训练。
二、教学运作理论与实际建议:
以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的图式理论(基模理论;Schema Theory)为教学运作的主轴。利用日本来台外籍学生在阅读书写上的先备优势,既要培养外籍听力理解能力,更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能力。课文内容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联性;借由会话来激发学生能知性地、主动地去归纳出常用词汇与情境使用的合宜性,使学生在轻松气氛中学习,提升他们交际沟通的积极学习兴趣。本教材採用当页註脚的方式标示新词汇意义或语法功能。目的是希望他们快速且频繁地启动外语阅读理解的策略,由浏览、扫瞄、搜寻方式理解文本,来提升外籍学生对汉语语法、语感、语流和华人思维路线的掌握能力。也要训练外语学习者建构自我「有意识地提高认知」,特别是指其听说读写技能,在教学运作上,建议教师运用当今的5C(Communication, Culture, Connections, Comparisons and Communities)概念,随着教材内容故事主线,无论是作不同文化对比,个人或团体经验观察和转移的贯联,每课都要穿插三项沟通模式(理解阐释、沟通交际和申论报告)循序渐进,充分让学生面临沟通技能训练的挑战。教学活动应该多用交际沟通法,以任务型及表现型为主(task-based and performance-based; Communicative Approach),来使教学灵活生动,从互动的概念中,训练同学听、说沟通交流的真实性,培养学生发挥深入主题探讨的技巧。建议教师参考畅流口语测试评量指标(Oral Proficiency Guidelines)使得训练中级汉语学生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明确;根据达到更高语言水平提升的评量标准,鼓励学生提高发挥具有延展性的自我表达的表述能力。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
华语文教材编辑出版小组 2009年2月
读到《青春游学:日本人学华语》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我想象着一群来自日本的少年少女,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未知的好奇,带着些许紧张与兴奋,踏上前往中国的旅途。这本书会不会是一部充满青春气息的散文集,记录了他们在中国各地游历的所见所闻?或许会有一段在古老北京的胡同里迷路,却意外收获了一位热情的老奶奶的亲切指引;又或者是在繁华的上海街头,尝试着用磕磕巴巴的中文点一杯珍珠奶茶;再或者是在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学习如何用中文形容那份婉约的美。我期待书中能够捕捉到这些鲜活的瞬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他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令人忍俊不禁的误会,以及最终克服困难,收获自信与友谊的喜悦。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次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跨文化交流的美好记录?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青春游学:日本人学华语》,让我联想到了一段可能充满挑战但又无比珍贵的学习经历。我个人在学习任何新事物的过程中,都会关注那些“从零开始”或者“克服困难”的叙事。这本书是否会详细记录下,这些日本的年轻人,在面对中文这个全新的语言体系时,所经历的那些“卡壳”时刻?比如,在课堂上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在与人交流时不知道如何回应,甚至是在点餐、问路时遇到的种种窘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会分享他们是如何运用智慧和毅力,去克服这些学习障碍?他们是否有用到一些特别的学习技巧,或者是有得到老师、同学、甚至是当地居民的特别帮助?我非常期待能够读到那些充满真实感和温度的故事,看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韧性与成长,以及最终通过努力,实现从“听不懂”到“能交流”的飞跃。
评分我是一名对语言学习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是对那些非母语学习者的经历格外关注。《青春游学:日本人学华语》这本书,从书名上来看,它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华语学习的过程。我个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瓶颈,尤其是在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上。这本书能否详细描绘出日本学生在学习中文时,可能会遇到的具体困难?例如,发音的细微差别,声调的辨别,汉字的书写和记忆,甚至是中文的语法结构与日语的根本不同之处,这些细节是否会在书中有所体现?更进一步,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或者是一些能够帮助学习者克服文化隔阂、更快融入中国社会的小贴士?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一次游学活动,更能成为一本兼具指导性和启发性的指南,为其他想要学习华语的外国人提供宝贵的经验参考。
评分这本《青春游学:日本人学华语》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看目录和封面,就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青春游学”这个主题。我一直认为,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宝贵的学习阶段,而游学更是将学习置于一种全然不同的语境之中,它不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鲜活的体验,是与世界的直接对话。想象一下,一群日本的年轻人,带着对中国的好奇和对语言的热情,踏上了这片土地,会发生怎样精彩的故事?他们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人,经历哪些出乎意料的挑战,又会在日常的点滴中,如何一点点攻克语言的难关,将“你好”、“谢谢”变成流利的对话,将陌生的汉字变成熟悉的表达?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活力与探索的画面,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书中是如何描绘这些年轻人在异国他乡的成长与蜕变的,他们是如何在旅途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又是如何通过学习华语,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日文化交流感兴趣的读者,我对《青春游学:日本人学华语》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语言是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直接的钥匙。这本书会详细探讨日本学生在学习华语时,他们原有的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过程的吗?比如,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与中国人在交流时可能产生的碰撞与融合,这些是否会在书中有所着墨?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学习语言本身,更能深入挖掘语言学习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交流意义。它是否会展现这些日本学生是如何通过学习中文,逐渐打破刻板印象,更立体地认识中国,认识中国人?书中是否会记录下他们在中国结交的中国朋友,以及这些友谊是如何在共同学习和交流中生根发芽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关于文化理解与互鉴的深度观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