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中医常识(软精)

你不可不知的中医常识(软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养生
  • 健康
  • 常识
  • 医学
  • 传统文化
  • 家庭医学
  • 疾病预防
  • 自我保健
  • 软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一个现代人的眼睛去窥视中医,用现代人的语言来阐述中医。使你在神往武侠小说中点穴神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腧穴」的真正妙用,在相信西方医学严谨的科学依据同时,也能明了中医的奇妙和前卫,而能进一步把中医修身养性延年的法门,揉入你所制定的各种健身计画之中。

作者简介

徐德志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在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其获奖作品有:《中国本土家庭医生联盟策划》、《现代医院全新经营模式》、《全新专业医疗评估和管理机构模式》、《现代医疗体系随身带的设想和调查报告》、《中国人对病的观念的调查和分析》、《细微的警觉》、《中医药家庭化统一标准可行报告》、《无创针灸日常化可行报告》、《中医基础理论简解》、《中医对肿瘤作用的猜想》。

  自觉是块顽石,却多奇思妙想。对中医如何现代化大众化颇有独特的见解。对探索医学奥秘有强烈欲望。

黄若婷

  出生于中医世家,现任职于环境监测保护机构。专业研究植物、生态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动态情况,并与中医药大学研究所相关人员着手研究中医药药材生态问题。

历史长河中的中医智慧:一窥传统医学的深邃内涵 图书名称:历史长河中的中医智慧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索中华传统医学——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思维及其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与发展。我们不聚焦于日常的“常识”普及,而是力求展现中医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深厚底蕴。 第一部分:道法自然——中医哲学的根基与世界观 中医的理论大厦,建立在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上。本部分将详细剖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何渗透到医学的每一个层面。 阴阳五行学说的精微解读: 区别于简单的概念罗列,我们将深入探讨阴阳如何指导疾病的辨证(如表里、寒热、虚实),以及五行(金、木、水、火、土)如何构建脏腑之间的复杂联系(生克制化、相乘相复),并阐述五行理论在解释季节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中的应用。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维的还原。 气、精、神的概念解析: 详细阐述“气”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元气、宗气到卫气、营气等不同层面的意义。对“精”的生命源泉地位的探讨,以及“神”在形神合一哲学中对精神状态和生命力的统摄作用,这将有助于理解中医对生命整体性的深刻认识。 经络系统的奥秘与假说: 经络,作为人体内部的气血通路,是中医实现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本章将回顾历代文献对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详细描述,并探讨现代科学对经络系统存在的不同假说和探索进展,力求客观呈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而非停留在概念层面。 第二部分:辨证论治——中医诊断思维的艺术 中医的诊断艺术,核心在于“辨证”,即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对个体病态的整体性把握。本书将着重剖析这一思维过程的严谨性。 四诊合参的深度应用: 望诊的细致入微: 不仅限于望面色、望形体,更深入探讨望神(观察精神状态)、望舌质、舌苔(舌象的动态变化与病机对应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观察细微的面部变化来推断脏腑功能状态。 闻诊的听觉识别: 区分对声音(如呼吸、咳嗽、言语)的强弱、清浊的判断,以及对病人气息、体味的微妙感知及其病理意义。 问诊的系统化重建: 探讨中医“十问歌”背后的逻辑,尤其关注对既往病史、生活习惯、情志变化的系统性询问,如何构建完整的疾病图谱。 切诊的触觉洞察: 重点解析脉象的复杂性。不只是“浮、沉、迟、数”的基础分类,更深入探讨寸口脉的部位、节律、形态(如弦脉、滑脉、结代脉)的精确描述,以及这些脉象与内在病变的对应法则。 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的逻辑推导: 阐述如何运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对病情进行初步定位和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细化至“脏腑辨证”(如肝郁、脾虚、肾阳衰微),展现从宏观到微观的层层深入的推理过程。 第三部分:方药合参——经典方剂的结构与配伍艺术 中药的运用是中医治疗的外在体现,其精妙之处在于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本书将超越药性罗列,聚焦于方剂的结构设计。 方剂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 详细解析一个经典方剂(如四君子汤、小柴胡汤)中各味药的地位,主药(君药)如何确立治疗主旨,辅药(臣药)如何助主药或兼顾次要矛盾,以及使药在引导药效或调和诸药中的作用。 经典方剂的演变与加减: 选择若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方剂,追溯其在古代医籍中的原始形态,分析历代名医根据临床经验对这些方剂进行的微调(加减),体现了中医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 中药炮制的深度解读: 探讨药物的炮制工艺(如煅、炒、炙、蒸)如何改变药物的性味归经,从而调整其药效方向和归属脏腑,这是理解中药疗效的重要一环。 第四部分:临证实践——中医的特殊疗法与历史沿革 本部分将关注那些体现中医整体观和独特操作技术的治疗方法。 针灸的机理探讨与操作规范: 从古代文献描述的“得气”现象入手,探讨针刺和艾灸对经络系统的刺激效应,并详细梳理特定腧穴选择的依据,强调操作中的安全规范和对病情的针对性。 推拿与导引的形体调理: 探讨推拿在放松筋骨、疏通气血方面的作用,以及导引(古代气功雏形)如何通过意念和形体导引来调和脏腑功能,这是中医非药物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在重大瘟疫中的角色回顾: 选取历史上几次影响深远的疫病事件,回顾历代医家(如张仲景、吴有可、叶天士)如何运用中医理论和方剂应对不同的疫病特点,展现中医理论的强大适应性和生命力。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呈现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深度,为对中华传统医学有志于深入探索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而专业的参考。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神奇的中医

概述

1 「医学」的真正含意究竟是什么?
2 什么是中国的医学?
3 中医讲究因人而异
4 需要明白的两个关键问题
5 中医从哪里来——儒家篇
6 中医从哪里来——道家篇
7 中医从哪里来——专着篇
8 中医从哪里来——分科篇

学说

9 中医怎么认识疾病——三因篇
10 中医怎么认识疾病的——恆动学说
11 中医怎么认识疾病的——辨证论治
12 气—元论是什么?
13 什么是阴阳学说?
14 五行学说的奥秘
15 神奇的藏象指的是什么?

中医机理

脏腑

16 中医为什么认为心主神明?
17 为什么心是阳气的来源?
18 心的附属功能有哪些?
19 中医为什么认为肝为谋虑之官?
20 中西医肝功能的比较
21 中医为什么认为胆是决断之官?
22 中医为什么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藏精篇
23 中医为什么认为肾是先天之本——天癸篇
24 肾为先天之本——中医的命门学说
25 中医为什么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26 神奇的「奇恆之腑」在哪里?
27 奇恆之腑——「女子胞」
28 何为「荣华外露」、「以舌观心」?
29 脏与腑的关系
30 中医的血和津液

经络

31 「经络」词义考证
32 经络由什么组成?
33 简说十二经络
34 简说奇经八脉
35 关于经络的十种看法
36 关于经络的假说
37 腧穴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38 「腧穴」之他用
39 经络与穴道的关系

精气神

40 什么是中医「三宝」?
41 精、气、神缺失会出现什么问题?
42 何为「劳逸损伤」?

中药

由来

43 神奇的中医中药从何处来——传说
44 神奇的中医中药从何处来——历史
45 神奇的中医中药从何处来——药食同源
46 神奇的中医中药从何处来——针灸
47 神奇的中医中药从何处来——思考
48 简谈「四气」及「五味」
49 中药的分类
50 认识「科学中药」
51 浅论营养食疗

灵药

52 什么是「养生三宝」?
53 虎鞭、犀牛角、紫河车等特殊药材的省思(中药的治病与养生)
54 何首乌有什么神奇的作用?
55 灵芝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

煎煮与服用

56 何谓「中药炮制」?
57 如何进行中药煎煮?
58 中药煎煮的注意事项?
59 怎样才能正确的喝中药——时间篇
60 怎样才可以让喝中药变得不痛苦——温度篇
61 怎样才可以让喝中药变得不痛苦——赖皮篇
62 浅谈中药「毒副作用」
63 正确对待中药之「毒」
64 中药去「毒」的好办法

中医「看」病

诀要

65 中医的分科
66 中医讲究「因人而异」
67 治病也要讲究时间
68 中医的「望、闻、问、切」
69 中医与自然疗法
70 中医也能急诊吗?

药物之外的方法

71 神奇的头皮针有什么作用?
72 推拿是怎么达到治疗效果的?
73 神奇的针灸原理
74 针灸对肩周炎的神奇疗效
75 穴位按摩的功效(含脚底按摩)
76 刮沙的原理及效用
77 拔火罐的原理是什么?
78 火罐会把人烫着吗?
79 中医放血也能治病?
80 为什么在耳朵上贴个小片?

常见病症

81【内科病症】
● 感冒
● 咳嗽
● 哮喘
● 便秘
● 肠胃急症
● 失眠
● 痢疾
● 水肿
● 痛风
● 肿瘤

82【外科病症】
● 疮疡
● 毒虫叮咬
● 癣
● 湿疹
● 青春痘
● 痔疮
● 烧烫伤

83【婴幼儿病症】
● 小儿咳嗽
● 小儿哮喘
● 小儿感冒
● 小儿发烧
● 小儿疝气
● 过敏儿
● 小儿奶麻
● 小儿夜啼
● 小儿遗尿症
● 复感儿
● 小儿厌食症?

84【妇女病症】
● 经前症候群(综合症)
● 经前乳胀
● 白带
● 贫血
● 阴部感染
● 产后缺乳
● 产后恶露不止

85【男性病症】
● 阳痿
● 早洩
● 遗精
● 前列腺炎

86【中老年病症】
● 风湿
● 骨质疏松症
● 糖尿病
● 高血压
● 中风

中医其他功效

87 「中医美容」心法
88 中医怎么治疗亚健康?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书中详细说明各中医理论与各种常见疾病,并在中医的古籍典故中旁征博引。不但让读者对中医的堂奥能一窥究竟,同时也提供了各种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养生之道。有了这本宝贵的中医典籍,便可以让全民轻轻松松认识中医,并借以养生,保有健康与活力。

──明师中医诊所永和分院院长 黄月顺

推荐序二

  在这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着作内,我觉得本书具有以下四大特点:一、含盖面广,可以说是中医的一部百科全书。二、深入浅出且不失古意,导引读者进入问题核心,切实通晓其真正的涵义。三、易懂易学,能以现代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人体生理、病理最深刻的道理。四、中西合参,作者以中西汇通之文笔论述,既可使学中医的人看得懂,亦可使学西医的人看得懂。

──国医董延龄中医诊所院长 董延龄

推荐序三

  难得读到一本正规训练毕业的中医药学者,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像与老朋友聊天的方法,将中医药知识,娓娓道来,不着痕迹的将艰深的中医学识,印入读者脑中。本书作者就是这样的学者,这对中医药正确知识的普及化,是非常有助益与贡献的。

──育生中医诊所院长 李政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你不可不知的中医常识”,让我感觉它像是一份“健康导航图”,能够指引我在纷繁复杂的健康信息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我尤其看重“常识”这两个字,这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应该是经过提炼和筛选的,是那些对我们日常生活最有价值、最实用的知识。我希望它能够解答我心中一些关于中医的普遍疑问,比如为什么会出现“上火”这样的说法?感冒了到底该如何辨证施治?以及一些关于中医体质的分类和调理建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些看似深奥的中医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日常保健指南,让我能够真正地“用起来”。

评分

说实话,我对中医一直抱着一种敬畏之心,但同时也觉得它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些遥远。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首先想到的是,它是否能够打破这种距离感,让中医的智慧变得触手可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贴心的向导,引领我一步步走进中医的世界,而不是让我迷失在浩瀚的理论海洋里。我期望它能够从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讲起,比如人体是如何被看作一个整体的,各种情绪和生活习惯又会对身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案例,或者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医养生方法,通过这些切入点,让我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中医的理念。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淡雅的色彩搭配简洁的字体,给人一种温和而专业的感受。我一直对中医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它深奥难懂,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立刻就产生了兴趣。我尤其喜欢这种“软精装”的格式,拿在手里有质感,又不像硬壳那样笨重,阅读起来也更加随性。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这样的初学者介绍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比如阴阳五行、脏腑功能、经络理论等等,让我能够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养生方法,让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尝试,比如如何通过饮食、作息来调理身体。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探索中医世界的入门砖,让我对这个古老的医学体系有一个更清晰、更贴近生活的认识。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被它所传达出的那股“实用主义”气息所吸引。封面上“不可不知”这几个字,确实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健康的渴望和对传统智慧的尊重。我一直觉得,学习中医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治病,更多的是为了了解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身体相处,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循循善诱地向你传授养生的秘诀。我特别期待它能分享一些针对常见亚健康问题的应对方法,比如失眠、疲劳、消化不良等等,并给出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调理建议。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够轻松活泼,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轻松理解并运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让我觉得它是一本既有内涵又不失美感的读物。那种“软精装”的质感,总让人觉得里面蕴含着不少值得细细品味的内容。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承诺了“不可不知”的中医常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健康的知识层出不穷,但真正有价值、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往往是那些根植于传统智慧的东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梳理和理解那些关于中医的“基础款”知识,比如如何认识和调理身体的“寒热虚实”,不同季节的养生侧重点,以及一些常见的药食同源的食材的功效。我希望它能成为我居家必备的健康参考书,让我能够更好地关照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