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的樂章》、《水的漫舞》延伸巨作
氣的饗宴,血的鏇律
洞悉病毒感染、高血壓與心血管堵塞
病毒感染 、高血壓、心血管堵塞在脈診臨床上的全新發現及其成因
中醫及西醫,看似沒有太多交集,卻有一個共通的重要元素,那就是「血液」──血液是生命之泉源,心髒又為血液之幫浦。本書延續《氣的樂章》裏「氣」及「共振是氣的源頭」的觀念,藉由自來水廠以及靜壓輸水原理解釋瞭血管及心肺的運作模式,指齣氣就是血管及血液中傳送的聲波,藉以揭開氣血共振的奧祕,並引證齣肺循環係統的重要性──而西醫常將其誤認為體循環的迷你版,造成現今醫療成本的日益高漲。
人類本身的氣血共振特性,係取決於以氣為藍圖的循環係統,這是從胚胎時期就已經開始的。透過這個循環係統,血管與血液提供瞭全身所需的氧氣與營養。本書解析血液運行的分配與調控,並深度探討瞭病毒感染 、高血壓、心血管堵塞在脈診臨床上的全新發現及其成因:
一、 病毒感染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免疫力降低及血液流動遲緩所引起的各種併發癥,感冒就是最耳熟能詳的一個例子。
二、 高血壓最普遍的成因,是腦子缺氧。腦子缺氧可能是許多老化或慢性病的共同起源,其中失眠、老年癡呆、高血壓、腦中風等大病。高血壓的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肺功能不良,造成交換氧氣能力不足。
三、 俗稱心肌梗塞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人人談之色變的無形殺手,一旦發作,不死也半條命,透過脈象比對,病患血液的堵塞點在中焦、在肺經,與膀胱經的交會點附近,也就是中醫所指之膏肓。
本書係《氣的樂章》、《水的漫舞》的延伸钜作,隱然帶有總結意味。也是王唯工教授秉持「西醫是治你不死的學問,中醫是讓人活得快樂的學問」,為發揚漢唐醫學的又一「氣」的饗宴。
病毒感染
當人體受到病毒的感染,免疫力受到壓製,身體的反應與休剋是有些相像的。當身體大量失血時,循環係統會關閉到手腳、消化係統等次要的組織,隻維持心肺、腦乾等呼吸及循環的最原始功能。而對抗傷寒則是比較溫和的調整,可視為輕度的休剋,血液也以維護心肺等重要器官為主,其他的功能,就以最低血液試著維持。當病毒急性感染時,免疫力就受到抑製,如果變成慢性而長期的感染,則可能併發甲狀腺功能、肝炎,甚至糖尿病、老人癡呆等更嚴重而難以恢復的慢性病。
高血壓
高血壓的可能成因,簡單來說是因為重要器官缺氧,而且這個缺氧狀態已無法以大小動脈的微調以及心髒壓齣血壓波型的調整,來達到提供更多氧氣的目的。生理隻好以病態的方式來補救這個器官的需求──升高血壓。引起高血壓最普遍的原因──腦子缺氧。腦子缺氧可能是許多老化或慢性病的共同起源,其中包括失眠、老年癡呆、高血壓、腦中風等大病。高血壓的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成因──肺功能不良,造成交換氧氣能力不足。當肺功能不良時,血液供應雖然沒有問題,但是血中的氧氣濃度卻不高,在血液的含氧量不夠的情形下,隻好以增加供血量來補救。
心血管阻塞
俗稱心肌梗塞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人人談之色變的無形殺手,一旦發作,不死也半條命。這個病可能就是古人所說的「病入膏肓」。在比對瞭病人的脈象後發現,血液的堵塞點在中焦、在肺經,與膀胱經的交會點附近,也是就中醫之膏肓所在。因為係血流堵塞的部位,病患在此位置附近的穴道,都會有瘀而呈黑色或暗紅色。這提示瞭經絡及髒象的觀念,以及內髒疾病可以外治的可能。要治療心肌梗塞,一方麵要服用增強第四及第七諧波能量的歸經藥方。同時也要以外治方式將在膏肓附近穴道的瘀以外力協助化去,就能很快獲得改善,再經由脈診追蹤就能痊癒。
作者簡介
王唯工 教授
颱灣大學物理係學士、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1969年因為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瞭史丹福及耶魯而選擇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係,主攻神經科學。1973年獲博士學位。曾任中山大學物理係創係主任、陽明大學醫工所所長,並於颱大電機係醫工組任職,在中國醫藥學院中醫所授課五年。1988年首次製成脈診儀,在颱大醫院、榮總、中國醫藥學院等多處與西醫會診,並與中醫黃維三、林昭庚、張步桃、張傢訓、潘念宗、鬍秀卿;西醫鍾傑、崔玖等先進閤作研究。
在醫學工程領域多次獲國科會傑齣奬,且因脈診之相關發明獲經濟部發明奬。其發明上的貢獻連續收錄於Marquis世界名人錄。現從事漢唐醫學之研究,以及各種非侵入性醫療器材之開發。
前言
氣血的鏇律
漢唐醫學就像現代的中國,在沉睡數百年之後也該甦醒瞭。我們分瞭二個階段,希望讓這隻昏睡的龍先醒過來再恢復生氣,重拾龍威。
在《氣的樂章》中,我們喚醒瞭這條巨龍,指齣瞭現代生理學在循環理論中的一些盲點,其中最重要的是,認為血液是以流動的動量嚮前衝,一直衝到各個器官,穴道。所以一開始就提齣瞭七個問題,一、心髒應該放在什麼位置,二、主升動脈為何轉彎一百八十度,三、器官之分支動脈為何多呈九十度,四、為何有心舒壓,五、心髒為何要規律的跳動,六、為何動物大小與心跳頻率成反比,七、動物如何運動。由這些問題來導齣現代生理學中,循環理論不能自圓其說的盲點,在本書中更進而引證肺循環,也就是由右心室把血送到肺髒去吸收氧氣,放齣二氧化碳的循環部分。在肺循環中,前述一、二、三、四、七點這些奇怪的現象都沒有發生;而在肺循環中,送血真的是利用血液的流動,也就是動量。西方的生理學者一直把肺循環當成體循環的迷你版,這是錯誤的。並且因而帶領著整個現代醫學的循環係統,不論是生理、病理、藥理,都走入歧途,進而直接造成今日醫療成本的日益高漲,加上資本主義,一切為利潤的人生哲學,使得世上最有錢的美國,也沒能力提供全麵的健保。
《氣的樂章》中我們提齣「氣」的觀念,指齣共振是氣的源頭,因為是在最好的共振狀態,所以血液可以用很小的能量輸送。而由共振的觀念可以瞭解許多中醫的想法、名詞、治療的方針。本書中我們進一步明確的點齣,氣就是在血管及血液中傳送的聲波。這個聲波與各器官之共振,手腳中各個迴圈的共振,是在胎兒發育時逐個形成的。在胎兒發育時,一定得有心跳,而且心髒在所有器官、手、腳都沒分化之前,很早就開始跳動,並引導血管之形成,進而形成器官。此時胎兒的細胞,不論氧氣或營養都依靠媽媽經由胎盤送過來。其實胎兒的心跳與血流並沒有輸送任何重要物質。為何心跳是胚胎發育一定要有的要素?
這個胚胎時期的循環所提供的是「氣」,此時胎兒血管中的血,不必攜帶氧氣營養,不必有開口把血送到組織中去。所以此時可以是閉口的,而且有很強的反射,以形成駐波;這個駐波就成為「氣」的藍圖,在各個諧波的波腹産生各個器官,並在手腳長齣各種迴圈。此時是以氣來引領組織的生成,以形成一個完整的身體。
一旦齣生之後,嬰兒的肺要打開並開始氧氣的交換。這時原來由胎盤供應的氧氣要由自己的肺來供應。齣生時的大哭,就是幫助肺的擴張。而腸胃也同時消化以取代胎盤,自行吸收營養,並提供全身使用。因而齣生之後纔有胎便。
所以嬰兒齣生是個驚天動地的大事,循環係統做瞭一個全盤的改變,齣生前所有物質都靠母親經過胎盤供應,而生長的藍圖則依靠血管中的駐波來監控。齣生後,由自己的肺提供氧氣,自己的胃腸提供營養,此時各動脈之末端都要開口瞭,以提供物質、氧氣,就不可再以駐波的形式存在。但此時各個器官及手腳的各個迴圈,卻將波腹的位置固定住瞭。所以此時,身體本身就是一個共振體,肝、脾、肺、腎,都是在特定諧波波腹的位置,並與特定諧波共振,所以此時的共振不再依靠反射産生駐波,而是身體本身的共振特性,這個共振特性是在胚胎時,以氣為藍圖的循環係統決定的。
在本書中,我們將這個聲波在血管中的共振,與整個身體的共振做瞭更精確的描寫,希望讓已經醒來的巨龍充滿生氣。願漢唐醫學成為中國的「氣」,在物質的經濟日進增長的同時,也為華夏的精神注入新「氣」。不僅讓我們以祖先的智慧為榮,也為日益高漲的醫療費用提供良方妙藥。
作者序
過去十年,孩子們一個個離傢自立,今年更做瞭祖父,孫女美立六月來報到,自己也由中年邁入老年,可是精神卻愈來愈好。也算運氣好,居然選擇瞭研究漢唐醫學做為終身誌業,一晃眼三十餘年瞭。每個新想法,每個新經驗,都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更令我歡喜的是,這些新發現,不僅印證瞭古人的智慧。自己、傢人、朋友都成瞭直接的受益者,如今將心得公開,希望能由華人做起,進而引導全世界,都來享用這桌「氣」的饗宴。
俗語說:傢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竊以為身懷絕技,不如健康、美麗。這十年來的進展都在量化上的精確,讓我們可以更清楚的分辨各種想法的優劣。這十年的研究主要由我的另一半擔綱,她在我由學術機關退休後,扛起研究的大旗。把漢唐醫學的基礎建立在更穩固的數學與物理之上。
希望這本書能帶給大傢身心健康,美麗人生。
二○○九年十二月
拿到這本《氣血的鏇律:血液為生命之泉源,心髒為血液之幫浦 揭開氣血共振的奧祕》後,我第一時間就被書名中的“鏇律”二字所吸引。它立刻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畫麵:血液在身體裏如同音符般跳躍,心髒則像是指揮傢,精準地操控著這場生命的交響樂。這種將生理過程比喻為藝術錶現形式的手法,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讓我對作者的創作意圖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我一直認為,健康不僅僅是生理機能的正常運轉,更是一種身心的和諧統一。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這種和諧的重要性——血液作為生命之“泉源”,供給著身體所需的養分,而心髒作為“幫浦”,則保證瞭這種供給的順暢。而“氣血共振”這個詞,更是讓我聯想到身體內部的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這是否是維持生命活力的關鍵?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科學的語言,但又不失文學的美感,為我揭示這背後隱藏的奧祕。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關於如何通過調養氣血,來提升生命質量的深刻見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像是一次關於生命本質的哲學思辨。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關於生命的深刻探索。作者以極其生動且富有詩意的筆觸,將抽象的“氣血”概念具象化,讓我對血液作為生命之源有瞭全新的理解。我從未想過,血液的流淌不僅僅是簡單的物質輸送,它更像是一首流動的鏇律,承載著生命的信息和活力。心髒,這個永不停歇的“幫浦”,更是以其強大的力量,驅動著這生命的樂章,確保每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律動。書中對於“氣血共振”的闡述,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我一直以來都對中醫的“氣”和“血”感到好奇,總覺得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玄妙的聯係,而這本書則用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揭示瞭這種聯係的奧祕。作者將科學的生理學知識與傳統養生智慧巧妙地融閤,既有嚴謹的理論支撐,又不失人文關懷。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聆聽一麯關於生命和諧的交響樂,讓我深刻體會到身體內部各個部分的協同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共同維係著我們的健康。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釋復雜概念時所使用的類比和比喻,它們讓那些原本難以理解的生理過程變得異常清晰明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生理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命的哲學書,它讓我更加敬畏生命,也更加懂得如何去嗬護自己的身體。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氣血的鏇律:血液為生命之泉源,心髒為血液之幫浦 揭開氣血共振的奧祕》,無疑是我近年來讀到過的最富有想象力和哲學深度的書名之一。它不僅僅是簡單地陳述瞭一個主題,更像是一首邀請讀者進入生命探索之旅的序麯。作者似乎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夠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生理現象,升華為一種充滿韻律和力量的生命之歌。我尤其對“氣血共振”這個概念感到著迷。在我的認知裏,“氣”和“血”往往是分開討論的,但這本書暗示瞭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更深層次的、動態的相互作用。我猜想,作者會從分子層麵、細胞層麵,甚至是能量層麵,來解釋這種“共振”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如何影響著我們身體的整體狀態。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瞭解為什麼有些時候我們會感到精力充沛,而有些時候又會感到疲憊不堪,這是否與氣血的“共振”狀態有關?作者是否會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來幫助我們調整氣血的平衡,從而達到更好的健康狀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將是一次關於生命的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閤。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吸引人瞭!《氣血的鏇律:血液為生命之泉源,心髒為血液之幫浦 揭開氣血共振的奧祕》。光是讀這個名字,我就感覺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湧動。仿佛血液在身體裏流淌,心髒有力地跳動,奏響著一麯生命的贊歌。我一直對人體內部的運行機製非常好奇,尤其是氣血的概念,在很多傳統養生理論中都有提及,但總是感覺有些縹緲,難以捉摸。這本書的名字承諾要“揭開氣血共振的奧祕”,這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如此宏大的生命哲學與具體的生理機製聯係起來的。書名中“泉源”和“幫浦”的比喻,一下子就讓血液和心髒的功能形象化瞭,不再是枯燥的生理名詞。而“共振”這個詞,更是增添瞭一絲神秘感和科學感,讓人遐想連篇。我希望這本書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齣地講解這些復雜的概念,讓我能真正理解氣血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協同運作,維持生命的平衡與健康的。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同樣讓我印象深刻,它傳達齣一種寜靜而又充滿活力的感覺,似乎預示著閱讀過程中將是一次身心的滌蕩與升華。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全新的認知,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身體,並從中獲得養生的智慧。
评分我被《氣血的鏇律:血液為生命之泉源,心髒為血液之幫浦 揭開氣血共振的奧祕》這個書名深深吸引。它沒有采用過於學術化的語言,卻用極具畫麵感和生命力的詞語,勾勒齣瞭血液和心髒在生命中的重要地位。我尤其喜歡“泉源”和“幫浦”這兩個比喻,它們直觀地展現瞭血液的供給和心髒的驅動作用。而“氣血共振”這個概念,則讓我聯想到一種更加動態、更加協同的生命運作模式。我一直在思考,我們身體的健康,是否不僅僅是各器官獨立運轉的結果,更是它們之間能否形成一種和諧的“共振”。這本書的標題似乎承諾要揭示這種“共振”的奧祕,這讓我對此充滿瞭好奇。我期待作者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視角,解釋氣血在人體內的相互作用,以及這種相互作用如何影響我們的整體健康。是否會有一些實際的操作方法,來幫助我們感知和調整這種“共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體,並學會如何與其和諧相處。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身體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生命智慧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