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两只鳄鱼,一只蒐集有形的东西,一只蒐集感觉记忆,而这两种其实都是不能少的。
写故事的人其实对这个世界做诠释,不断写故事的人是不断地对这个世界一再加以诠释。
最佳杂志专栏写作金鼎奖得主杨茂秀老师,再一次重新出发,这次陪伴他来看这个世界的人是他的女儿灵灵。
学习一种语言、一种生活方式,本身其实充满着创作与诠释,透过生活中的观察,造成对话,把父女两人心灵交会的过程与这个社会特有的生活、文化氛围编织在一起。
他们在做一项实验,一种文化养成的实验。寄望在这个过程里面,产生新的诠释,得以造就观念世界的某一些愿景。
当然,要是愿景中有美景,那就好了。
作者简介
杨茂秀
辅仁大学哲学系博士、美国西东大学双语教育博士研究、爱荷华大学哲学博士研究。
专长:儿童哲学、儿童文学、绘本研究、故事与思考、故事说演、思维与写作、诗与哲学、时间与叙述、生态文学与大地伦理、绘本与儿童哲学、创作研究、儿童文学翻译与创作、故事与思考、图画书。
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创办人。长长卷卷半白的头发,外号「欧巴桑」,其实是个男的。民国33年生,有个女儿。求学过程不算顺利,初一时留级过,博士论文写了好几遍才通过。一生好读杂书。刚从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退休。闲时会安排自己到完全陌生的领域游盪,再不然,就去和树啊、石头啊、桌子、鞋子或一条小虫说话。
序文
自序(杨茂秀)
这本书的故事,其实是两代人互动的历程跟结果。
我常常讲,能够把自己的故事好好说给人家听,或好好倾听别人说他的故事,是对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尊重。
经常地,人家听我说故事,忍不住要问我:「真的吗?」过去我会讲下面这则小故事来回应这个问题:
那时我常常给小朋友说故事,那一群小朋友大约四到七岁,许多孩子的父母也在场,有时故事说到正精彩,会有小孩忍不住要问:「真的吗?」我的回应一律是:「是真的。」而我的神态,必定严肃,表现出不是开玩笑的。我这样回应时,故事自然不得不中断一下下。有一回,一位新来的小朋友,一次又一次不断地问:「是真的吗?」后来,当他又问的时候,有一位不耐烦的小孩,用十分不耐的语气说:「你懂不懂啊!是真的吗?是真的吗?一直问一直问,你知道吗?这是故事耶!你不要再问了,好吗?」
现在要是有人又这样问我,我说的故事到底是真的或是假的,我的答案当然还是「真的」,但是我不免想起德国思想家班雅明的话。班雅明认为,说故事的传统,原来父母是最重要的诉说者,后来老师说故事,作家说故事,记者说故事,卖东西的人说故事,现在政客也都在说故事。说故事的人都希望听故事的人听到心醉神迷,相信他们说的都是真的。班雅明认为这样子会很危险,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关心教育的人,娱乐界的人,有一种道德责任,就是要好好的说故事给别人听,并且认真听别人说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到,故事的好、故事的精彩,绝对不能拿来当作真假的判准。如何可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也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在台湾传统的布袋戏台上,常常会挂三个字:实中虚。这三个字横着排,可以念成「实中虚」,也可以念成「虚中实」。这好像是要告诉人家,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真真假假,真假之间,呈现出意义跟娱乐。
这些故事,不是对于一个问题的简单的回答。我们的谈论,其实都带着策略跟智巧。灵灵是个年轻的哲学心灵,她总是提醒我:多思考。她有她的坚持,强调女性主体性的重要,而且这种重要,男性一定要好好去体会。她也不断地强调,年轻的人跟老年的人,差别不是那么大。
那一天,她约我在一个咖啡馆见面。在门口,我对她说:这是年轻人的世界啊!她对我说:「是的,你一走进来,就年轻了。」
再说一次,这里的飘飘、泼墨仙人、田伯,还有那些走出图画书的小动物,都是真的。你一定要相信。
这本书的名字着实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每个人心中都有2只鳄鱼」?乍听之下,我以为是某种惊悚小说,或是关于人性黑暗面的寓言,毕竟「鳄鱼」这东西,总给人一种凶猛、原始、难以驯服的联想。可翻开书页,却发现它完全不是我预设的那样。它更像是一场温暖而充满智慧的内心对话,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接地气的方式,带我一步步剥开层层迷雾,去理解那些我们内心深处,看似冲突却又并存的各种面向。我常常觉得,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小型动物园,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想法,有温顺的小鹿,也有暴躁的狮子,而这本书,就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饲养员,教会我们如何去观察、去安抚、去理解这些“动物”。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生活中的场景,让你恍然大悟。原来,那些所谓的“不好”的情绪,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扰的“负面”想法,并非洪水猛兽,它们也有存在的意义,甚至能成为我们成长的养分。读到某个关于“恐惧”的篇章时,我简直感同身受,作者描述的那个被未知攫住,动弹不得的自己,简直就是我平日里真实的写照。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那份恐惧里,而是指引我们去看见恐惧背后的渴望,去理解它试图保护我们的初衷。这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不再一味地压抑或抗拒,而是尝试去接纳,去转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特别,时而幽默,时而深沉,却总能恰到好处地触动人心。它不是那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理解的哲学书,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坐在你身边,用最朴实的话语,和你分享人生的智慧。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好像被洗涤过一样,对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有了更多的包容。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每个人心中都有2只鳄鱼》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鬼?」。它听起来就像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寓言,或者是关于人类原始欲望的深度挖掘。我当时脑子里盘旋着各种可能性,有可能是关于人性中那些难以驯服的冲动,也可能是关于我们内心深处,那股来自远古的力量。我预设这本书会是一场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可能会揭示一些令人不安的真相。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它所探讨的,远比我最初的想象要更为深刻和温柔。作者并没有用“鳄鱼”来象征负面的事物,而是将它们比喻成我们内心深处,那两种看似对立,实则相互补充的力量。他用一种极其生活化、甚至带着点幽默的笔触,描绘了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内心挣扎。比如,那种“想要安稳”和“渴望冒险”的拉扯,又或者是“想要被关注”和“害怕暴露隐私”的矛盾。这些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而作者的描述,让我有种被看穿的错觉,却又充满了被理解的温暖。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共处”的探讨。作者并没有教我们如何去“战胜”情绪,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情绪,去看见情绪背后所传达的信息。这种温和而富有智慧的引导,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并非要成为完美的“圣人”,而是要学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接纳自己所有的面向。
评分《每个人心中都有2只鳄鱼》这个书名,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信号。它似乎在暗示着某种内在的对峙,或者是一种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我当时脑海里闪过的画面,可能是关于人生中那些难以摆脱的诱惑,又或者是关于我们内心深处,那股不愿被驯服的野性。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满哲学思辨,甚至可能带有某种悲观色彩的著作。但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它所描绘的,是一场关于自我接纳和内心和谐的探索。作者并没有将“鳄鱼”描绘成需要被消灭的敌人,而是将它们比喻成我们内心深处,那两种看似矛盾,实则共存的力量。他用一种极其生动、而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将那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感受到的,但又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一一呈现出来。我记得书中关于“对未来的担忧”的章节,作者的描写让我感同身受,那种被未知吞噬的焦虑,我太熟悉了。但作者并没有让我们停留在这种焦虑中,而是引导我们去看见担忧背后的对“掌控感”的渴望,去理解它试图让我们更加谨慎的初衷。这种由内而外的解读,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不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其迷人,它既有深刻的洞察力,又不失生活的温度。它不像那些冰冷的学术论文,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与你分享他对人生的体悟。它让我明白,我们并非要消灭内心的“阴影”,而是要学会与它共舞,让它成为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评分当初拿到这本书,第一反应就是:「这书名太狂野了吧!」。「每个人心中都有2只鳄鱼」,听起来就像是某种充满奇幻色彩的冒险故事,或者是一个关于内心深处原始欲望的探索。我脑子里甚至闪过一些画面,关于那些隐藏在人性中的,不为人知的角落。我以为这本书会是一场深入骨髓的心灵解剖,会揭示一些令人不安的真相。然而,当我翻开扉页,我才发现,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自我认知和内心成长的指引,只不过,作者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切入点。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内心有多少只鳄鱼”,而是通过一种温和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导你去发现和理解。他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的力量。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渴望被理解”和“害怕暴露真实自我”之间的博弈,作者的描述让我深有共鸣,仿佛他洞悉了我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挣扎。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它既有哲学的深度,又不失生活的温度。它不会让你感到晦涩难懂,反而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自己的内心产生连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他并没有把某些情绪定义为“好”或“坏”,而是强调了理解和接纳的重要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内心对话,对自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对自己有了更多的温柔。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内心的“冲突”,或许正是我们成长的动力。
评分书名「每个人心中都有2只鳄鱼」,绝对是我在书店里最先被吸引住的几个书名之一。我当时脑海里闪过的念头是,这肯定是一本讲人性的黑暗面,或者关于内心深处那些难以驯服的欲望的书。我预设它会是一场严肃的、甚至有点令人不安的心理探索。但实际阅读下来,这本书却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启迪。它并没有将“鳄鱼”塑造成某种邪恶的象征,而是将它们比喻成我们内心深处两种看似对立,实则相互依存的力量。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生活化的语言,拆解了我们常常会遇到的内心困境。比如,那种“想要安稳”和“渴望改变”的拉扯,又或者是“想要被爱”和“害怕受伤”的纠结。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的,而作者就用“两只鳄鱼”的比喻,将这些复杂的情感描绘得生动而形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恐惧”的解读,作者并没有让我们直接去对抗恐惧,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恐惧背后的声音,去看见它试图保护我们的善意。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比单纯的“勇敢”或者“逃避”要深刻得多。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那些作者描述的情景,简直就像是在说我自己的故事。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有问题”,而是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与自己内心深处的“鳄鱼”和平共处。这本书没有给我什么“标准答案”,而是给我提供了一个看待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全新视角。
评分说实话,我当时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的名字太有梗了!「每个人心中都有2只鳄鱼」,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说我们有两面性?还是说我们内心深处藏着某种难以驯服的欲望?我预想过它可能是本关于心理学的入门读物,或者是探讨人性的复杂性的散文集。但事实证明,我的猜测都太“表面”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避开了那些高深的理论术语,而是用一种极其生活化的语言,把关于“内心世界”的议题,讲得明明白白,甚至让你觉得,哦,原来我一直都是这么想的,只是我不知道怎么表达。作者就像一个心灵捕手,他捕捉到了我们在生活中,那些难以启齿的,或者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承认的那些情绪和想法。比如,关于“想要被认可”和“想要保持独立”之间的拉扯,又或者是“渴望安全感”和“向往自由”的矛盾,这些在我们生命中反复上演的场景,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释这些概念时,所使用的比喻和故事。他不会生硬地给你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逐渐领悟。读到关于“两种鳄鱼”如何相互制约,又如何相互依存的那部分时,我简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我们并非要消灭某一种情绪,而是要学会理解它们,平衡它们。这本书没有给我“你应该怎么样”的指令,反而给了我“你可以怎么做”的可能性。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真实状态,也让我开始反思,是否我一直都在用错误的方式与自己相处。
评分这本「每个人心中都有2只鳄鱼」的书名,着实是在我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一开始,我脑海里闪过无数种解读,有可能是关于人类原始本能的探讨,也可能是对某些集体潜意识的揭示,甚至可能是一部暗黑童话。我以为它会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人性的弱点。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才发现它是一场温柔的自我探索之旅。作者并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评判我们内心的“好”与“坏”,而是以一种极其包容和理解的口吻,带我们去认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看似矛盾却又真实存在的“两种力量”。他没有把“鳄鱼”描绘成需要被消灭的怪物,而是将它们视为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或许正是我们内心某种需求的体现。我记得书中关于“自我怀疑”的章节,作者描述的那种小心翼翼,生怕出错的心情,我简直是感同身受。但作者并没有让我们沉溺于这种怀疑,而是引导我们去看见怀疑背后的动力,去理解它试图让我们更谨慎、更周全的初衷。这种解读方式,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那些让我感到困扰的“负面”情绪,也并非一无是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它不像那些艰涩的心理学著作,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智慧。它就像一位智者,坐在你身边,用最朴实的语言,和你分享他对人生,对内心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也对自己的接纳度更高了。它让我明白,我们并非要追求完美,而是要学会与不完美的自己和平共处。
评分当时被这本书的名字《每个人心中都有2只鳄鱼》深深吸引,实在是因为它太过出人意表,充满了神秘感。我脑海里立刻联想到,这大概是一本探讨人性复杂性,或者揭示内心深处潜藏的原始欲望的书籍。我甚至设想过,它会是一场关于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激烈搏斗的叙事。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才发现这本书所描绘的世界,远比我最初的想象要丰富和深刻。作者并没有将“鳄鱼”定义为负面的存在,而是将它们比喻成我们内心深处两种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力量,它们的存在,恰恰构成了我们独特而完整的自我。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充满温度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心理概念,转化为一个个 relatable 的场景和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渴望被肯定”和“害怕被评判”之间纠结的描述,那完全就是我平时内心真实的写照。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如何解决这种矛盾,而是引导我去看清这种矛盾背后的根源,去理解每种力量的诉求。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我们不必刻意去压抑或消灭内心的某些“负面”情绪,而是要学会去理解它们,去接纳它们,甚至去转化它们。它让我明白,人性的复杂性并非是需要被克服的障碍,而是我们成长的契机。
评分《每个人心中都有2只鳄鱼》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充满了张力的哲学隐喻。我一开始想象,这会是一本关于内在冲突、自我否定,或者是一些深埋心底的创伤的解读。我预想作者会用一种相对严肃、甚至带点批判性的口吻,来剖析人性的阴暗面。但这本书,却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不是一场冷冰冰的心理分析,而是一次充满温度和智慧的内心对话。作者并没有把“鳄鱼”描绘成可怕的捕食者,而是将它们比喻成我们内心深处,那两种看似对立,实则相互呼应的力量。他用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难以名状的情绪和感受,一一呈现出来。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害怕失去”的章节,作者的描写让我如释重负,仿佛他看穿了我内心深处的脆弱。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描述这种脆弱,而是引导我去理解这种害怕背后的依恋,去看见它对安全感的渴望。这种由内而外的解读,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情绪。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它既有深刻的洞察力,又不失生活的趣味性。它不会让你感到压力,反而会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逐渐认识到那个更真实的自己。它让我明白,我们并非一定要做到“完美”,而是要学会“完整”,接纳内心所有的面向。
评分一开始看到书名,真的有种被点到穴的错愕感,「每个人心中都有2只鳄鱼」,我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画面就是,这两只鳄鱼会不会是那种从小就长在心里的,挥之不去,时刻准备扑咬我们内心平静的阴影?我猜想,这大概会是一本讲述内心斗争、性格缺陷,甚至是童年创伤的深刻剖析。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才发现事情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凶险”。它更像是作者在为我们绘制一张心智地图,上面标示着我们内心世界的各种“地貌”,有崎岖的山脉,也有平缓的河流,而那“两只鳄鱼”,不过是这场旅程中,我们必须面对的,或者说,必须理解的两种力量。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够捕捉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到几乎被忽略的情感波动,然后用一种极其精准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我记得其中有段关于“完美主义”的描写,作者并没有直接批判,而是细致地描绘了那个追求极致的“我”,以及它背后对失败的恐惧,对被否定的焦虑。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忍不住反复咀嚼,因为我能在字句中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作者并没有给我们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探索,去感受。他提供的,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新视角,一种与内心和解的新方式。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非常有智慧的长者对话,他不会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但他会通过引导,让你自己找到答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流露出的那种温和的力量,他不是在“治愈”我们,而是在“陪伴”我们,陪伴我们去认识那个更完整的自己。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让我意识到,我们内心的一些“负面”特质,其实并非全然是坏事,它们可能隐藏着某种价值,只是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发掘和运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