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世界的社会学──详细的验证运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并且提供目前最深入的观点给予运动社会学的学习者和相关专业人 士进而探讨运动和其它社会世界的广泛关系。以全球相关架构和区域性次 文化、地方和认同来比较过去和现在的运动世界,这本书强调运动是如何 深植于人们的生活和世界以及凸显出运动竞技的形塑过程中运动场外的影 响力远超过运动场内的影响力。本书的主要特色有:
.以当前议题的案例故事研究来说明全球现代运动的本质
.以一些最新运动议题和趋势的实例,让读者以运动竞赛的诠释分析超越以往以运动竞赛的最后成绩来分析的方式
.以激烈的争辩观点,让读者进入以议题为主的讨论并借此来强化学习的过程
.以每章开始的目标和结尾的复习问题,让读者有一个整体学习的概念和理解的重点
.以每章最后的章节作业,让读者将每章所学到的概念和身边的实际情况结合后,能够更进一步去理解每章的概念
这是一本研究运动社会学和相关领域的学习者、教师以及实作者的教 科书。同时也是那些想要检验运动世界中什么是可能的、被允许的以及令 人愉悦的人所必读的一本书。
前言:有助于了解运动世界的社会学 XV
第一部分 世界中的运动 1
第一章 运动与全球化 3
观点讨论:我们该如何去了解全球化的进程? 6
研究运动全球化:各种议题、争议与面向 8
全球化与现代运动的形成 10
英国休闲活动的运动化 11
案例研究:运动、性别关系与全球秩序 15
性别与当代全球运动秩序 16
全球运动中的统治权、公民身分、和权力关系 20
观点讨论:谁是全球运动的赢家? 21
权力、文化斗争与全球多样性 24
本章摘要 26
关键词与重要概念 27
本章讨论 27
本章作业 28
第二章 运动、劳动与迁移 29
引导问题 30
案例研究:1998年于法国举行的世界盃(男子组)足球决赛 33
观点讨论:招募和迁移的原因? 37
不同的运动移民 42
主方文化中的反动 44
观点讨论:引进外籍选手对本土球员的发展是好是坏? 46
本章摘要 51
关键词与重要概念 52
本章讨论 52
本章作业 53
第三章 运动、媒体与社会 55
媒体化运动的成长与发展 56
对于媒体化运动的认识:运动传媒复合体 59
观点讨论:运动是否依赖媒体? 61
运动传媒中的权力、控制与所有权 63
观点讨论:运动传媒是否反映并强化了支配性的社会价值? 67
运动传媒中的种族与族群关系 68
运动传媒中的性别关系 70
案例研究:一级方程式赛车和媒体行销的关系 73
本章摘要 78
关键词与重要概念 79
本章讨论 79
本章作业 80
第四章 运动、政治与民主 81
观点讨论:运动可以用于政治目的吗? 82
变动中的运动政治 83
案例研究︰瑞典运动员和瑞典的税制 86
自然演变中的民主 88
案例研究︰丹麦运动的「第三条道路」 88
运动、特权与民主 90
本章摘要 93
关键词与重要概念 94
本章讨论 94
本章作业 95
第五章 运动、环境与「绿色运动」议题 97
观点讨论:运动对环境是威胁吗? 99
运动与永续发展 101
观点讨论:运动如何「绿化」? 103
案例研究:环境议题和全球反高尔夫运动 107
本章摘要 111
关键词与重要概念 112
本章讨论 112
本章作业 113
第六章 运动、社群主义与社会资本 115
社群主义作为社会理论和政治实践 116
观点讨论:体育运动对于社群是有助益的吗? 119
在非共同社群中的共同性运动 120
运动与公民社会 122
案例研究:丹麦的运动、公民社会与社群 123
运动与社会资本 125
案例研究:美国社会资本的下滑 126
观点讨论:运动可促进社会包容和社会资本? 127
本章摘要 128
关键词与重要概念 129
本章讨论 129
本章作业 130
第二部分 运动中的世界 131
第七章 运动、地方与空间 133
案例研究:足球在英国社会的发展 135
运动在民族、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 137
运动的历史变迁 139
观点讨论:运动是否一直扮演相同的功能? 139
时间与空间向度中的运动转播 140
运动作为一种消费行为 142
观点讨论:媒体会污染运动吗? 144
时间与空间的文化脉络 145
本章摘要 147
关键词与重要概念 149
本章讨论 149
本章作业 150
第八章 运动、公民和族群的热情 151
案例研究:盖尔运动协会和族群认同 153
由运动所激发的热情 154
运动和想像的共同体 155
观点讨论:与运动热情相关的负面特质是什么? 157
运动和族群认同 158
种族和运动 160
观点讨论:运动能否成为反应社会现象的征候? 162
运动与认同 163
本章摘要 165
关键词与重要概念 166
本章讨论 166
本章作业 167
第九章 运动与国家的形成 169
案例研究:加泰隆尼亚人(Catalans)和巴斯克族(Basques)尝试在世界运动的舞台中获得独立 171
国族主义、运动以及国家的形成 173
国家、国族主义和认同 177
观点讨论:FIFA是否应该给予新兴国族一个国家的地位? 179
国族主义:什么是国族主义? 180
观点讨论:全球性的运动赛事是否助长国族主义的发展? 182
透过运动而发展的未来国族主义 183
本章摘要 185
关键词与重要概念 186
本章讨论 186
本章作业 187
第十章 运动次文化 189
案例研究:作为一种次文化的足球暴力 192
运动作为一种兼具社会性和文化性的产物 194
社会化与运动 195
观点讨论:运动次文化重要吗? 198
在运动领域中追求差异与秀异的途径 199
次文化与边缘性的运动型态 200
观点讨论:次文化的发展可成为对文化宰制的一种回应吗? 203
从次文化到文化的转变 205
本章摘要 207
关键词与重要概念 208
本章讨论 208
本章作业 208
第十一章 运动、情绪与社会 211
观点讨论:具体的情绪是生理决定或是社会建构? 213
在运动愉悦的天地里,展现具体化情绪 215
案例研究:从事痛苦具体化的运动 218
具意义的兴奋、运动与具体的情绪 220
观点讨论:运动的愉悦是假性需求或是真正的渴望? 223
关于一个运动与情绪的社会学模型 225
本章摘要 228
关键词与重要概念 228
本章讨论 229
本章作业 229
第十二章 运动、性别与社会关系 231
运动是男性、男子汉与男性气概 232
观点讨论:运动是否反应与强化传统性别关系? 235
型塑性别情谊 236
运动、形象与性别认同 238
观点讨论:运动可以挑战传统性别关系吗? 242
性别、女性的权利与文化差异 243
案例研究:女性、网球与媒体 245
本章摘要 247
关键词与重要概念 248
本章讨论 248
本章作业 249
结论 251
参考书目 253
索引 263
《运动世界的社会学》这本书,对于像我这样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从小就呼吸着运动空气长大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宝藏。我一直觉得,无论是场上奔跑的身影,还是场边呐喊的观众,我们都是运动世界的一部分,而这本书,就好像一位智慧长者,为我们揭示了这个世界表象下的种种奥秘。 让我最为惊艳的是,作者在分析运动与全球化之间的联系时,那种宏大的视角。我注意到,如今我们接触到的体育赛事,很多都是国际性的,比如英超联赛、NBA,甚至是奥运会。这些赛事,不仅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文化交流、经济往来的重要平台。书中就详细探讨了,全球化如何改变了体育项目的传播方式、运动员的流动以及体育商业的运作模式。我想到,过去可能只能通过电视收看寥寥几项国际赛事,但现在,只要有网络,几乎任何一场重要的体育比赛都能轻易看到。这本书让我明白,这种便利的背后,是资本、技术和文化的全球流动在共同作用。 另外,书中关于运动与技术发展的互动,也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随着科技的进步,体育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运动员的训练装备,到比赛的转播技术,再到裁判的判罚辅助。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比赛的公平性、观赏性,甚至改变了运动员的运动方式。我想到,现在有很多比赛都引入了VAR(视频助理裁判)技术,虽然有时会引起争议,但总体来说,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误判。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技术与体育的结合,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它既带来了效率和公平,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和伦理问题。
评分《运动世界的社会学》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台湾运动地图,它不仅标示出了我熟悉的地点,更指引我去探索那些我从未触及的角落。作为一名深深热爱运动的台湾人,我从小就沉浸在各种体育活动之中,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运动世界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运动与流行文化之间的互动时,那种敏锐的洞察力。我注意到,很多时候,体育明星的形象、他们所代表的某种生活方式,都会成为流行文化的焦点。书中就详细探讨了,体育如何与时尚、音乐、电影等流行文化元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揭示了,体育明星如何通过他们的穿搭、言行举止,甚至社交媒体上的动态,来塑造一种受年轻人追捧的“潮流”。我想到,很多台湾的艺人,也常常会参与到体育相关的活动中,或者穿着运动品牌的产品,这本身就是体育与流行文化融合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明白,运动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它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此外,书中关于运动与社会运动的联系,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了解到,在历史上,一些重要的社会运动,也曾借助体育的力量来传播理念、凝聚人心。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许多历史案例,说明了体育如何能够成为表达政治诉求、争取社会变革的平台。我想到,虽然在台湾,直接将体育作为社会运动的载体的情况相对较少,但某些运动中的平等、公平等理念,确实与社会运动的精神不谋而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体育的力量,有时可以超越纯粹的竞技,它能够成为连接个体、激发集体行动,甚至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评分《运动世界的社会学》这本书,如同一本开启运动世界大门的钥匙,对于身处宝岛台湾、从小就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的我来说,意义非凡。我一直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但内心深处总隐隐觉得,这运动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邃的社会逻辑,而这本书,恰好为我解答了那些隐约的困惑。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运动与身份认同的构建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我时常在想,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个球队、某个运动员产生如此强烈的情感连接?这本书就详细地分析了,体育如何成为个体和群体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它解释了,通过支持某个球队,我们能够将自己归入某个社群,获得归属感;而通过崇拜某个运动员,我们能够将他们的特质内化,形成自我认同的参照。我想到,在台湾,大家对于棒球的喜爱,不仅仅是爱这项运动本身,更是一种地域、一种族群的情感寄托。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一场比赛的胜负,有时会牵动如此多人的心弦,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身份认同。 此外,书中对运动与消费主义的批判性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注意到,如今的体育产业,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体育竞技,而是与商业、广告、品牌紧密相连。作者在书中揭示了,商家如何利用体育明星和赛事来推销产品,以及消费者如何被“体育消费文化”所裹挟,为了满足某种“运动生活方式”的想象而不断购买商品。我想到,现在很多运动品牌的营销,都非常成功,它们通过塑造一种“励志”的形象,让我们觉得,只要穿上他们的产品,就能拥有运动明星的体魄和精神。这本书让我警醒,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体育消费,不要轻易被商业广告所迷惑,而忽略了运动本身的意义。
评分《运动世界的社会学》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与我热爱的运动进行深度对话的难得机会。身在台湾,我从小就置身于一个充满体育氛围的环境,无论是街头巷尾的篮球场,还是电视荧幕上挥洒汗水的身影,运动早已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揭示了隐藏在这些熟悉场景之下的,更为深邃的社会运作逻辑。 我非常欣赏作者对运动与冲突的分析,这种视角让我对一些曾经看似“正常”的体育现象有了新的认识。我注意到,在一些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之间的身体对抗,甚至是观众之间的小规模冲突,似乎是比赛的一部分。但这本书却深入挖掘了,运动中的冲突,有时是如何被社会学家解读为权力斗争、阶级对抗,甚至是文化冲突的体现。它揭示了,运动员在赛场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他们所属群体之间的竞争关系,都可能转化为公开的冲突。我想到,曾经看过一些国际足球比赛,场上球员间的激烈拼抢,以及场下球迷间的一些口角,当时觉得是比赛的激情所在,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些冲突的背后,可能也映射着更广泛的社会矛盾。 此外,书中关于运动与健康政策的讨论,也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我深知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也看到政府和社会一直在提倡全民运动。但这本书却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了这些健康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不同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一些看起来很美好的健康倡议,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社会经济因素、文化习惯的差异而遇到阻碍。我想到,在台湾,虽然很多民众都有健康意识,但真正能够规律运动的人,可能还是集中在某些特定人群。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制定有效的健康政策,需要深入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呼吁大家运动。
评分《运动世界的社会学》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场对过往运动记忆的深度挖掘与重塑。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体育赛事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曾经陪伴多少人成长的中华职棒,还是每逢奥运必掀起的观赛热潮,运动早已成为我们共同的语言。而这本书,就如同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家,带领我拨开层层迷雾,去理解运动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社会肌理。 让我格外着迷的是,作者在阐述运动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复杂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视角。我常常会看到一些运动领域的不公现象,比如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关注度差异,或者在某些社会群体中,参与某些运动的门槛过高。这本书就深入剖析了,体育体系如何可能复制甚至放大社会的不平等。它揭示了,体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可能导致某些群体被边缘化;而体育规则的设计,也可能无意中排斥了某些人群。我想到,在台湾,虽然棒球很受欢迎,但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让孩子从小参加专业的棒球训练,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无形中就限制了许多家庭的孩子接触这项运动的机会。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体育普及,不仅仅是提供场地和设施,更重要的是消除社会经济上的障碍,让每个人都有平等参与的权利。 另外,书中关于运动与环境可持续性的探讨,也让我深感触动。如今,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环境足迹,比如场馆建设、交通消耗、垃圾产生等。作者在书中,对这些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呼吁体育界应该承担起更多环境保护的责任。我想到,过去在新闻中看到一些大型体育赛事的筹备过程,总会伴随着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例如砍伐森林、填海造陆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体育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应该寻求更加绿色、可持续的运动模式。
评分《运动世界的社会学》这本书,真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读物。作为一个从小就热爱运动,从小学到大学都积极参与各种校队训练,毕业后也依然保持着运动习惯的台湾人,我一直觉得运动占据了我生活的重要部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运动背后更宏大、更复杂的社会图景。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对运动与媒体互动的分析。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体育新闻、转播和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但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媒体是如何塑造我们对运动的认知?书里就剖析了媒体是如何选择报道哪些赛事、突出哪些运动员、以及如何利用煽情的语言来吸引观众。我想到过去看棒球比赛转播时,评论员们常常会强调“逆境求生”、“永不放弃”的精神,但有时也会过度渲染个人英雄主义,而忽略了团队的配合和教练的战术。作者通过对不同媒体平台的分析,揭示了媒体在传播体育信息时所存在的偏见和选择性,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比赛结果、运动员表现甚至运动本身的看法。 这本书还让我重新思考了“观众”的角色。我们观看体育比赛,除了纯粹的娱乐,是否还扮演着其他社会功能?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观众的社会构成、他们的情感投入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参与体育社群来建立身份认同。我想到自己在观赛时,常常会因为支持的球队输球而感到沮丧,甚至与朋友争论不休。这本书让我明白,这种强烈的情感投入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体育比赛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和竞争欲。同时,我也了解到,观众的反馈和参与,也能够反过来影响体育产业的发展和运动员的表现。
评分读完《运动世界的社会学》,我感觉像是突然拥有了一副能够透视运动世界的新眼镜。作为一个在台湾长大、从小就与各种运动形影不离的人,我对运动的热爱毋庸置疑,但总觉得光凭热情是不够的,背后一定有更值得挖掘的东西。这本书,就像及时雨,满足了我这种探究欲。 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在探讨运动与暴力之间关系的章节。我一直觉得,运动应该是健康、积极的,但偶尔也会看到一些令人不安的场面,比如足球比赛中的球迷斗殴、运动员之间肢体冲突,甚至是某些运动项目本身的残酷性。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深入分析了运动为何会与暴力产生关联。它揭示了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冲突、群体认同的强化,以及个体在运动场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都可能诱发暴力行为。我想到过去看过的一些新闻报道,比如某些球赛后发生的球迷冲突事件,当时觉得很震惊,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些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有其更深层的社会根源。 此外,书中关于运动与教育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认为,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纪律性,甚至坚韧不拔的精神。但这本书却揭示了,在一些教育体系中,体育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很多学校过分强调体育成绩,而忽略了运动本身的乐趣和教育意义。作者分析了“精英体育”模式对普通学生的挤压,以及体育训练如何可能成为一种“筛选机制”,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我想到自己过去在学校参加体育队时的经历,确实有过为了成绩而牺牲很多乐趣的时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体育教育,应该是在培养健康体魄的同时,更注重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
评分《运动世界的社会学》这本书,就像我与运动之间那份热切但有时模糊不清的情感,找到了一本能帮我梳理一切的说明书。我从小就是个体育迷,无论是电视上的国际赛事,还是巷口球场的业余比赛,都足以让我看得津津有味。然而,我总觉得,运动不只是简单的跑跳碰,它背后一定还有更深的东西,而这本书,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些疑问。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运动与民族主义的连接时,那种细腻的笔触。我想到过去看奥运会的时候,当中华台北队(虽然我们现在是台湾,但有时还是会听到这个称呼)赢得奖牌时,那种举国欢腾的气氛,真的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比赛输赢,似乎不再只是关乎选手个人,而是承载了整个民族的荣耀与压力。这本书就详细地分析了体育赛事是如何被用作国家宣传的工具,以及体育明星如何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表。我尤其对作者提到的一些历史案例很感兴趣,比如某个国家如何利用体育赛事来凝聚国内民众,甚至对外展示国家实力。这些分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曾经激动人心的爱国情绪,也有一部分是体育所“塑造”的。 此外,书中关于运动中的性别议题,也让我有了不少思考。一直以来,我注意到体育界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无论是比赛项目、关注度,还是奖金分配,女性运动员似乎都处于劣势。读到这本书,我才了解到,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社会文化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所导致。作者分析了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如何被“规训”成柔弱、不适合剧烈运动的形象,以及女性运动员在争取同等待遇时所面临的重重阻碍。我想到一些曾经让我感到不平的体育新闻,比如女排运动员的待遇不如男运动员,或者一些女性体育项目很少被媒体报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些不公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也让我更加支持女性在体育领域争取应有的尊重和机会。
评分《运动世界的社会学》这本书,对我而言,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台湾社会运动画卷。我从小到大,都离不开运动的陪伴,无论是年少时的街头篮球,还是如今关注的职业棒球,运动早已渗透到我的生活血液之中。然而,这本书,却以其独特的社会学视角,为我揭示了运动世界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刻的社会维度。 令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运动与科技发展的双向互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前瞻性。我注意到,如今的体育赛事,几乎离不开科技的辅助,从运动员的训练数据分析,到比赛的直播技术,再到裁判的判罚辅助系统,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运动的形态。书中就详细分析了,科技是如何提升运动的表现,增加比赛的观赏性,但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比如对运动员身体的过度开发,以及对传统比赛公平性的挑战。我想到,现在很多职业运动员都依赖各种数据分析来调整训练计划,而观众在观看比赛时,也能通过各种APP实时获取球员的各项数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技与运动的结合,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复杂过程,它既带来了效率和精彩,也需要我们对其中潜藏的伦理问题保持警惕。 另外,书中关于运动与社会资本构建的分析,也让我深感启发。我常常觉得,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还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本书就深入探讨了,运动如何能够成为构建人际关系、形成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它解释了,在运动场上,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合作,为了团队的胜利而努力,这种共同的经历能够极大地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牢固的友谊和信任。我想到,在台湾,很多社区的体育活动,都成为了连接居民、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平台。这本书让我明白,运动不仅仅是体能的较量,更是人际交往和社区凝聚力的催化剂。
评分拿到《运动世界的社会学》这本书,真的像挖到宝藏一样!身为一个从小就沉迷于各种体育赛事、周末必定窝在家看球、平时也常跟朋友组团打球的台湾人,一直以来都觉得运动不只是体能的挥洒,背后似乎藏着更深层的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引领我一步步探索这个我热爱的运动世界。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运动与社会阶级之间关系的部分。我从小在台北一个算是中产阶级的家庭长大,接触到的运动项目也多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棒球、篮球,或是学校的体育课。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有些运动,比如高尔夫、马术,甚至是某些小众的极限运动,都与经济能力、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到这些章节时,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过去看新闻时,那些关于富豪运动俱乐部、或是某些家庭为了让孩子参加昂贵的运动训练营而节衣缩食的画面。作者用扎实的理论分析,解释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让我对“有钱人的运动”和“平民的运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体育精神”这个概念。小时候,教练总是教我们要“全力以赴”、“永不放弃”,这些都是很正面的话。但这本书却点出了,在商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纯粹的体育精神是否还在?比如,在职业体育联盟中,商业利益往往凌驾于公平竞赛之上,球员的商业价值有时比他们的球技更受关注。我想到前几年发生的几次大型体育丑闻,比如兴奋剂风波、假球案,这些事件都让我对“体育”这个词产生了困惑。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体育产业的商业逻辑,以及它如何影响运动员的决策、比赛的公平性,甚至观众的价值观。读完这些,我才明白,原来我们从小被灌输的“体育精神”,在现实世界中,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复杂而矛盾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