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两位世界知名的教育家伊拉.索尔(Ira Shor)和保罗.弗雷勒(Paulo Freire),热情洋溢地谈到教育在不同文化和政治领域中的角色。他们证明了作为实践手段的对话行动富有成效,借此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在生动的交流中,两位作者阐明了教育系统在关连到更大的社会问题时所出现的问题,并力陈在第三世界和第一世界同样有转化课堂教育的迫切需要。索尔和弗雷勒借着描述他们从传统束缚中解放课堂教育的亲身经验,向我们说明了转化的可能性。他们证明了教师的角色是如何活生生地在扮演着增能学生、使他们批判地思考自身,及不仅思考他们与和课堂教育的关系,还包括思考与社会的关系。对那些寻求解放的教育方法的读者而言,这些对话将是一种揭示和一份独特的摘记。对所有相信转化有其必要性的人而言,本书提供了指引。
前言与志谢
序言 解放教育学的梦想
第一章 教师如何成为解放式教育者
重新创造自己:挑战传统与大众文化
没有地图的旅行:朝向解放教育的旅程
学生反应:抗拒与支持
透过经验而改变: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从学生身上学习
解放方法揭露宰制意识形态
其他场域:社会运动与社区中的教育
在体系内教学仍须保持批判性:讲课与讨论的形式
教师讲课乡对于对话,宰制相对于启发
求知不是囫囵吞枣:对话与主题差异的问题
第二章 什么是转化的恐惧与危险
恐惧与危险:在历史内梦想的结果
恐惧能教我们什么:限制与教训
即使恐惧仍然行动
害怕学生的抗拒
第三章 解放教育学是否存在结构与严谨
结构反对结构:解放式课堂转化传统权威
创造性严谨:民主与引导有方
严谨是指深度与改变:领会与记忆
解放教育内的自由与限度
一起来,但不是相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别
第四章 什么是教学的「对话方式」
解放式论述:对话转化沟通
参与式学习:对话与「情境教学法」
从现实开始并克服它
增能是一种社会运动
阶级与增能
教师做为艺术家
第五章 第一世界的学生需要解放式教育吗
为「沉默文化」下定义
一种「破坏文化」
转化沉默与破坏:教育的限度
超越教育的限制
阅读与抗拒:校园字词语现实
第六章 解放如何克服与学生的语言差异
研究学生的语言:日常用语与对话的起点
社会阶级与教室论述:抽象的言谈与具体的言谈
概念化语言与隐喻语言:转化学术用语
让过程顺利进行:教师的指导责任
批判论述中的「诱导阶段」
在对话课程中面对种族主义与性别歧视
第七章 社会转化的梦想:我们如何开始
着手进行:转化意识的伦理基础
挑战不平等与宰制的权利
开放对话:邀请不是操控
第一天的实际议程
对话中的想像:让未来变得可能
参考书目
索引
作者简介
《解放教育学:转化教育对话录》这个书名,一看到就让我心头一震。在台湾,我们教育界一直在呼唤创新和改革,但很多时候,这些改革似乎都停留在表面,未能触及教育的核心问题。而“解放”这个词,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教育最根本的期盼——让学习者能够挣脱僵化的模式,自由地去探索、去思考、去发展。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颠覆性的教育理念,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它是否会探讨,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解放”,不仅仅是学习内容的解放,更是思维方式的解放,是评价体系的解放,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关系的解放?而“转化教育对话录”的副标题,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呈现方式充满了期待。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交流方式,它能够促进理解,激发思考,也能够展现出不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各种各样有深度的教育对话,这些对话或许是来自不同教育背景的学者之间的思想交锋,或许是教育者与学生在真实课堂中的互动与启示,甚至可能是教育者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跨界交流。在台湾,我们有许多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他们一直在默默地探索和创新,但他们的经验和思考,往往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整理和传播的平台。这本书是否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平台,汇聚这些宝贵的经验,并将其升华为更具普遍意义的教育理论,从而推动台湾教育的“转化”?这种对教育深层变革的渴望,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解放教育学:转化教育对话录》这书名,仿佛一声号角,在台湾教育界弥漫着些许沉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响亮。我一直深切感受到,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很多学生并非真正“热爱”学习,他们的求知欲常常被无形的压力所压制,学习过程更像是一种被动的完成任务,而非主动的探索与发现。“解放”二字,正是我所渴望的,它意味着打破那些僵化的枷锁,让教育真正能够服务于个体生命的蓬勃发展,让学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向。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去思考,如何才能实现教育的“解放”?它是否会探讨,在当今社会,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更具智慧和人性的方式来应对这些挑战?而“转化教育对话录”的副标题,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呈现方式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话,是思想碰撞的火花,是心灵沟通的桥梁。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各种形式的教育对话,也许是不同教育流派代表人物的深度访谈,也许是教育一线工作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解决方案的分享,也可能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在一次次真诚的交流中,共同成长的故事。在台湾,我们有许多充满热情和智慧的教育者,他们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尝试和创新,但有时感觉缺乏一个能够有效汇聚和推广这些创新成果的平台。这本书是否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平台,让不同的教育理念得以充分地展现,让优秀的教育实践得以广泛地传播,从而带动整个教育生态的“转化”?这种对教育深层价值的追问,让我觉得这本书是值得深入阅读的。
评分这本《解放教育学:转化教育对话录》的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眼睛一亮,"解放"两个字自带一种挣脱束缚、寻求解放的力量,而"对话录"则暗示了书中并非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作为在台湾土生土长的教育工作者,我长期以来都深切感受到教育体系中某些僵化的部分,学生似乎被推着向前,而非被引导着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一股清流,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教育本质的渴望。它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对话”这种最直接、最能引发共鸣的方式,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教育视角。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打破教育中的等级观念,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更平等、更具尊重的关系。在台湾的教育现场,我们常常面临着升学压力,这使得许多教育的理想化目标变得难以实现。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既有的框架下,注入更多解放的精神,让教育真正成为点燃学生生命力的火种,而不是熄灭他们好奇心的冰水。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爆炸,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但如何引导他们辨别信息、深度思考,并形成独立判断能力,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颠覆性的思考,让我们跳出被动接受的模式,主动去创造知识,去构建自己的学习路径,这是我非常好奇的。
评分《解放教育学:转化教育对话录》的书名,光是听着就有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在台湾,我们教育现场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升学压力、课程改革的滞后、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都让许多教育工作者感到迷茫。而“解放”这个词,仿佛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让教育回归其最纯粹的本质,关注个体的成长,激发内在的潜能,而非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或技能的训练。“转化教育对话录”的副标题,更是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教育理念之间的碰撞与融合,通过对话这种最直接、最能触及心灵的方式,来展现教育转化的过程和可能性。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有资深教育家与年轻教师的交流,他们分享各自的教育经验与思考;也可能是有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工作者的跨界对话,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教育问题;甚至可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一次次真诚的对话中,共同探索学习的意义和未来的方向。在台湾,我们有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为教育的进步而努力,但有时感觉力量分散,缺乏一个能够汇聚各方智慧、形成共识的平台。这本书是否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平台,让不同的声音汇聚,让不同的思想碰撞,从而推动教育向着更积极、更具活力的方向“转化”?这种对教育深层价值的追问,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解放教育学:转化教育对话录》这本书的名字,第一眼就吸引了我。在台湾,我们教育体系长期以来都围绕着升学和考试打转,许多孩子在学校里学的并不是真正让他们感到兴奋和有意义的东西,而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解放”这个词,对我来说,就意味着一种挣脱束缚,找回学习本身乐趣的希望。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中所说的“解放教育学”,到底是指什么?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打破教育中那些僵化的模式,让孩子能够更自由地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自己的潜能?而“转化教育对话录”,这个副标题也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真实的对话,展现出教育中那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也许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上发生的关于学习意义的讨论;也许是不同教育理念的专家们,在辩论中碰撞出的火花;或者是家长和教育者之间,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共同愿景。在台湾,我们有很多优秀的教育者,他们一直在努力创新,但往往缺乏一个能够汇聚和传播这些创新的平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教育转化的可能性,也为那些在教育一线奋斗的老师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灵感。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对学习意义的探寻,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解放教育学:转化教育对话录》这个名字,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教育的另一种期待。在台湾,我们常常感受到教育的“内卷”,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但这种压力之下,往往伴随着对学习本身的热情消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解放”的视角,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以及如何让教育变得更有生命力。尤其“转化教育对话录”这个副标题,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想象。对话,意味着平等、交流、互相启发。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是不同教育理念实践者之间的精彩对话,这些对话是否能够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是否能够为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转化”?在台湾的教育现场,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老师在努力创新,但往往孤军奋战,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持和同行间的交流。这本书是否能够为这些“孤军”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理论上的指引,帮助他们将个体的实践升华为更普遍的教育理念?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具体的教育实践案例,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展现“解放教育学”的理念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得以实现的?这些案例是否能够让我们看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是潜能的激发,是独立人格的塑造?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探寻,让我迫切地想要翻开这本书。
评分我拿到《解放教育学:转化教育对话录》这本书时,首先被它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在台湾,我们教育界时常在讨论如何“创新”和“改革”,但很多时候,这些讨论似乎总是在既有的框架内打转,少了一些真正触及教育核心的深刻反思。而“解放教育学”这个概念,立刻勾起了我对教育的根本问题的兴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分数,是为了文凭,还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拥有健全人格、并能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个体?这本书是否能够带领我们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挑战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我特别关注“转化教育对话录”这部分。教育的“转化”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意味着一种范式的转变,从过去的填鸭式、知识灌输式,走向一种更加关注个体成长、激发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而“对话录”的形式,则让我联想到苏格拉底式的诘问,那种通过对话来揭示真理、激发思考的方式。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不同教育实践者的经验分享,甚至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真诚的对话,来展现教育转化的过程和可能性。在台湾,我们有很多优秀的教育者,他们一直在默默地耕耘,尝试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但往往缺乏一个理论体系的支持,或者难以将个体的经验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和推广。这本书是否能够填补这个空白,为这些实践者提供理论的支撑和启示,也为那些还在观望的教育者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解放教育学:转化教育对话录》这个书名,在台湾教育界这样一个常常在各种教育理念中摇摆的语境下,显得尤为振聋发聩。“解放”二字,直击人心,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教育最根本的期盼——让学习者摆脱束缚,自由地探索世界,发展自我。我一直在思考,在台湾的教育体系中,到底有哪些“束缚”需要被“解放”?是僵化的课程设置,是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还是过于强调知识记忆而忽略了能力培养?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定义“解放教育学”,它是否会提供一套全新的教育哲学,一种颠覆性的教育实践指南?而“转化教育对话录”的副标题,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对话,是思想的桥梁,是理解的起点。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各种不同视角的对话,或许是来自一线教师的困惑与反思,或许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渴望与探索,甚至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对教育的深刻洞见。这些对话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看到教育转化的更多可能性?在台湾,我们有许多对教育怀有热忱的教育者,他们也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但往往缺乏一个能够汇聚思想、碰撞火花的平台。这本书是否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平台,让不同的教育理念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交流,从而推动整个教育生态的“转化”?这种对教育深层意义的追问,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容错过。
评分“解放教育学:转化教育对话录”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许多在台湾教育现场感受到的“不自由”。学生们被无形的压力推着前进,从补习班到特长班,似乎人生的每一步都被规划得妥妥当当,但真正让他们感到快乐、感到有意义的学习,却常常被挤压到边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解放”在教育中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摆脱分数至上的压力,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一种思维上的自由,一种能够勇敢探索未知、质疑权威的能力。我特别期待“转化教育对话录”的部分,它是否能够呈现出一些真实的、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对话场景?这些对话是否能够展现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如何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潜能?在台湾,我们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教育改革,但似乎都未能触及教育的根基。许多教育理念在落地过程中,都变得面目全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具前瞻性、更具颠覆性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思考如何构建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生命力为目标的教育体系。这本书是否能够引发我们对于“学习”的重新定义?学习是否一定是在课堂上,在书本里?学习是否可以是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
评分《解放教育学:转化教育对话录》的书名,在台湾这个注重教育、同时也面临着教育革新压力的社会,无疑能引起极大的关注。它所传达的“解放”理念,触及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内心深处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质疑。我们常常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期待的“好学生”,还是为了培养能够独立思考、有创造力、并能找到自身价值的“完整人”?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阐述“解放教育学”,它是否会提出一种颠覆性的教育哲学,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分数至上、应试导向的泥沼?而“转化教育对话录”的副标题,则预示着书中并非单方面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各种形式的教育对话,这些对话或许是教育理论家们对于教育本质的深刻探讨,或许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经验分享,又或者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在充满信任和尊重的氛围中,共同探索学习的奥秘。在台湾,我们有许多对教育充满热情的教育者,他们也在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有时会感到孤军奋战,缺乏一个能够汇聚智慧、形成合力的平台。这本书是否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平台,让不同的教育理念得以碰撞,让优秀的教育实践得以分享,从而推动台湾教育朝着更具活力、更富人性化的方向“转化”?这种对教育深层价值的追寻,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