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应用哲学:培育教室里的民主社群

教育的应用哲学:培育教室里的民主社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哲学
  • 应用哲学
  • 民主教育
  • 社群学习
  • 课堂管理
  • 教育实践
  • 批判性思维
  • 教师发展
  • 教育理论
  • 公民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Barbara J. Thayer-Bacon

  是美国俄亥俄州波尔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教育领导与基础理论学系(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Foundations)的教育哲学副教授 ,她主要研究兴趣在于批判思考、认识论、女性主义理论,及社会政治哲学,而上述研究范畴均和教育与学校改革议题相关。她大学是在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及纽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RutgersUniversity)就读,而在加州圣地牙哥州立大学(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获得教育硕士学位,最后在印第安那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得到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她同时也拥有三个州及蒙特梭利的小学教师资格,此外,也有7年在小学和7年在大学,共计14年的教学经验。此外,她也是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美国教育研习协会、及教育哲学协会等学术团体之现任活跃会员。她有多篇论文发表在思考期刊(The Journal of Thought)、公义与关怀教育期刊(Journal For a Just and Caring Education)、教育理论(Educational Theory)、哲学与教育研究期刊(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探究(Inquiry), 教育基础( Educational Foundations),和教育研究(Educational Studies)等期刊。她和她的先生在波尔格林州立大学设立一个教师工作坊 ──「在教室里建构社区」,而本书即是脱胎于他们在此工作坊的教学经验与讲义。除了身为一个职场专业妇女外,同时也是四个6至22岁小孩的妈妈。

Charles S. Bacon

  目前是美国印第安那州韦恩堡市的印第安那/普渡大学(Indiana/Purdue University in Fort Wayne)的助理教授,已在教育心理系教学7年。他同时也在波尔格林州立大学开授教育心理测量/评估课程以及在托里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ledo)教授心理学,但主要的学术研究方向为对教育及学习动机有影响的相关议题;他也刚完成他的第一本小说并计画出版,也再同时再接再厉,筹画他的第二本小说中。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个体的自我与社群 1

哲学的社会政治议题 2
社群的重新检视 3
社群的问题 3
关于社群的假设 6
学校和教室的社群 11
教室社群的例子 15
个人主义的社群 15
个人主义的问题 20
社会建构主义的社群 24
社会建构主义的问题 28
民主的学校和教室 37
民主学校与教室的问题 45
重新定义一个民主的教室社群 51
结论 57
教室中的活动 60

第2章 关系性知识论的培育 65

盲人摸象的隐喻和过去理论的关系 68
柏拉图(427-347 B.C.) 69
亚里斯多德(384-324 B.C.) 71
教室中的各种知识论 74
盲人摸象的隐喻和现代理论的关系 77
大象做为一种知识论隐喻的解构 80
信念、知识和真理 83
绝对主义VS.有限制的相对主义 86
本体论与知识论 93
哲学与心理学 97
重述知识论:一种关系性的知识论 101
自我的发展:培育的重要性 109
持续我们的关系性:知识论上的能动性 119
在教育上的意涵 131
结论 136
教室中的活动 137

第3章 正义与关怀 141

教育的伦理学意涵 141
原理和规则 145
柏拉图(427-347 B.C.) 145
亚里斯多德(384-322 B.C.) 160
康德(1724-1804) 183
关怀 196
Nel Noddings 196
关怀对教师和学生的意涵 201
关怀的教育启示 205
学生方面 209
同事方面 210
学校方面 210
结论 212
教室中的活动 217

第4章 建构性思考 221

分工合作的拼被团队 223
拼被的工具 228
个人的声音 229
默知、直观和主体性的认知 230
想像力 242
情绪的感觉 251
拼被的技能 258
关怀和批判性思考 258
批判性思考的理论 259
建构性思考的理论 268
沟通的技能和关系的技能 274
选择的标准 283
教育上的意涵 286
个人的声音 286
直观、想像力和情绪的感觉 288
关系和沟通的技能 289
结论 293
教室中的活动 296

第5章 民主教室中的多元文化 301

我们的教室 303
Jed Jones的学生 311
Jessica Siegel的学生 316
Sonia Nieto访问的学生 318
来自Thayer-Bacon教室的学生 321
在302教室中的议题 328
师生间的互动 334
学生之间的互动 343
教师与学生家庭的互动 349
对我们的教育哲学提出进一步的问题 355
工作环境 357
学校行政 359
留住好老师 362
当学生离开Jed的教室后将会发生什么事? 364
结论 367
教室中的活动 369

参考书目 373

索引 381

图书序言

  《教育的应用哲学:培育教室里的民主社群》这本书是为教师养成基础入门课程而设计的。这本书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有哲学的背景,但是鼓励学生去了解到:他们有能力理解哲学,并且可以进一步应用他们所学的哲学理论,理性地与别人讨论,并表达他们个人的想法与意见。

  传统上,有关自我个人以及他与社群的互动,已有为数不少的论文撰述。范畴涵盖了检视自我个人如何发展(例如心理学)以及社会群体如何影响个人自我(例如社会学)。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回答「个体与社群的关系是如何互动的?」这一类的问题,其实牵涉到人在社会/政治的、族群的、与认知上的定位问题。我们企图从自我个人如何与周遭他人关联互动的大框架来着手解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我们将同时以古典与现代的角度来检视这个议题,并讨论现职教师和未来教师在他们教学生涯中将会面临的相关议题。《教育的应用哲学》一书,以一个关怀而民主的社群隐喻来描述学校环境,将哲学的观点转化到实际教室的脉络里。如此,教师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哲学理论,以及如何将理论消化应用到实务工作中。

  《教育的应用哲学》一书,提供一个范例,探讨一个教师的教育哲学,以及如何将它应用于实际教室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要帮助学生经由一个特别的角度来了解哲学相关议题。我们觉得,与其透过概述性的方法来介绍哲学派流与他们的中心思想,不如让读者分享我们的观点以及我们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也探讨由这个观点所产生的问题与议题。在这本书中,当我们在解释教育哲学时,希望能把所有教育工作者会面临到的各类问题,提供一个范例给学生。

研究途径

  《教育的应用哲学》作者希望本书能提供学生与教师一个能实际举证说明理论与实务工作的关联性,并具有实质意义的理论模式。我们在此所举的关怀而民主的社群范例,有几个明显的优点:有弹性、可塑性高,而且可以同时包容个人与他人的需要。我们想让这个理论模式尽量保持谦卑,而且认知到理论模式本身都免不了运作时人的易误性,因此,这个理论模式不至于因边缘化他者而具有排他性或被某种意识形态所主宰。这样的理论模式具有包容、明确、平衡与全方位的特性,同时容许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此外,也尽力满足个人与群体的需要,并且为我们如何和平相处的努力,提出希望与方法,也盼望能满足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种族、宗教、背景、性取向、性别、年龄,及能力的不同个体。

  本书提供另一个理论来诠释知识,称为「关系性认识论」。关系性认识论认为,知识是具体存在的个体在社会脉络中与他人交织互动下所建构出来的。这些假设使得关系认识论被视为是一种社会理论。

  民主教室社群的隐喻反映我们将知识看待为关系性的。不同于传统的个人主义理论,民主社会理论从一个实用的观点,认为存有与认知有直接的关连。因为这个民主式的教学方法,彰显了社会人与理念间互动关联的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检视所有在教室社群中人们会经验到的各种关系。将知识视为由人建构的教育哲学也需要将伦理与政治的议题纳进来讨论。一个社群理论必须考虑人们社会关系的品质,并且从探讨女性主义的例子来凸显这些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s)应该具有关怀、理性、公正、与民主的本质。在一个社群中,社会关系的品质不只影响被建构的理念,也关系到理念是否有机会被表达出来。我们在此提出的观点是一个实用社会女性主义者(pragmatic social feminist)的观点,它需要积极的投入、民主的接纳、理论的实践,脉络性和价值性的警觉、以及模煳性和暧昧性的容忍。

本书内容组织

  《教育的应用哲学》这本书是作者将关系性理论应用到学校及教室的情境中,使得教育哲学能变成一个对现职及未来教师容易亲近而且容易懂的研究领域。第一章,将从社会政治学的观点介绍个人与他者的理论。第二章,描述其他认识论的观点,同时也跟关系性认识论做比较。第三章,从正义与关怀的角度,讨论不同伦理观点的优缺点。第四章,则讨论建构知识所需的工具与技能。一个民主的教室社群如何展现社群中的个人、他者、以及多元性,则是第五章要讨论的议题。为了增进读者对理论的了解,第二章及第四章理论的介绍是放在一个隐喻的框架中而不是教室情境中来讨论。因此,这两章的后面,我们增加「教育的启示」这个单元,把教室及学校情境重新带回讨论中。

本书内容特色

  《教育的应用哲学》提供许多过去古典哲学理论的重要范例,也示范这些理论如何与今日学校情形接轨。例如在第一章讨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当讨论到古典的个人主义观点时﹝如卢梭(Rousseau)的理论﹞,我们会借教师和学生最熟悉的一些教室类型,如重视学生个别的需要,而不是一群学生整体需求的教室类型,来加以说明。

  第二,书内介绍许多从现代哲学观点出发的例证,对教师必须面对的重大议题与问题提出现代哲学的观点与看法,并说明这些现代哲学观点古典哲学观点的关系。例如在第三章讨论不同伦理观点时,本书就将艾得勒(Mortimer Alder)所提出学校只要提供一个博雅课程的观点,与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观点相连结来讨论。在第一章中,詹森与詹森(Johnson and Johnson)的合作学习理论(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也拿来和一些强调群体需求甚于个人需求的古典哲学观点做比较。

  第三,书末的参考书目范围相当广泛详尽,每页的註脚(endnote)也包括给读者的相关建议书单。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参考书目与建议书单激发更深入的课堂讨论,而学生也可以把这个参考书目与建议书单做为是撰写个人研究报告或者是小型研讨会报告时的一项资源。书末的索引也方便读者快速查询之用。

  第四,《教育的应用哲学》在每章的最后一节,称做「教室的活动」,提供一些活动的建议,进而帮助学生对该章所提出的概念有更深刻的体会。例如,第一章的活动里,将教师在教室常遇到的问题以戏剧式的方式来呈现(像学生没有准时完成作业,或是家长打电话来抱怨工作繁重等等导致小孩课业进度落后),以及教师如何根据他们自己处理群己关系的哲学观点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五,每章结尾都附有一段摘要,帮助读者跳出章节里的细部讨论,而回过头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来审视每章所提出的哲学概念。读者也会发现每章开头也有一段摘要,为书中已经讨论过的议题与概念做一个总结。如此提纲挈领的技巧有点像地图的功能,可以帮助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一气呵成,游刃有余,而不致成为歧路亡羊,举步维艰。

使用本书的方法

  《教育的应用哲学》这一本书提供授课教师许多不同使用这本书的方法。它可以在一门包含哲学在内的多重角度(例如尚包括历史、社会、以及比较理论时),或是单以哲学的角度(像研究所的教育哲学课程)之基础理论课中,被当作是一本必读的参考书。本书也可以当作修习哲学基础课程的补充教材,因为本书的写作方式是以浅显易懂为前提,并且提供学生很多哲学在教育上的应用实例。也因为书中介绍的理论与议题颇为广泛,本书也适用于夏季班的短期课程,做为基础入门课程的主要教科书。

志谢

  下列的文献在经原出版机构同意后予以复印供本书编写时参考。

  Thayer-Bacon, B. J. (1989). How the child reasons. Philosoph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 107—116.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Thayer-Bacon, B. J. (1991, May). Egocentrism in critical thinking theory. Inquiry: 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 7(4), 30-33.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Thayer-Bacon, B. J. (1992, Spring and Summer). A feminine reconceptualiz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theory. Journal of Thought, 27(3 & 4), 4-17.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Thayer-Bacon, B. 3. (1993, Summer). Car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al Theory, 43(3), 323-340.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Thayer-Bacon, B. J. (1995). Caring democratic communities. Philosoph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 pp. 139-151.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Thayer-Bacon, B. J. (1995, Spring). Constructive thinking; Personal voice. Journal of Thought, 30(1), 55-70.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Thayer-Bacon, B. J. (1995, Winter). Doubting and believing; Both are important for critical thinking. Inquiry: 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 15(2), 59-66.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Thayer-Bacon, B. J. (1996). Democratic classroom communities.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15, 333-351.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

  Thayer-Bacon, B. J., & Bacon, C. S. (1996, Spring). Caring in the college/university classroom.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10(2), 53-72.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Thayer-Bacon, B. J., & Bacon, C. S. (1996, October). Caring professors: A model.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45(4), 255-269. Copyright 1996 b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of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Thayer-Bacon, B. J. (1997). The nurturing of a relational epistemology. Educational Theory, 47(2) (in press).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我们要感谢Scott Bieniek对第1到3章的校对编辑,他曾是Barbara Thayer-Bacon(作者之一)于1994-1996的研究助理。也要感谢基础教育理论系的秘书Cathy Long在本书写作全程的帮忙。许多人在写作过程不断给予我们回馈和建议,借此再度感谢他们的贡献。

  我们也要感谢给过本书评论的人士:Slippery Rock University的Richard J. Altenbaugh,Ball State University的Richard A. Brosio,University of Kentucky的Clinton Collins,Sonoma State University (Emerita) 和 Fromm Institute-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的Bernice Goldmark,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的Gunilla Holm,University of South Alabama的Scott Hopkins,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的David N. Mielke,以及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的Ann H. Stoddard

  最后,谢谢Merrill/Prentice Hall出版社的工作同仁:助理编辑Penny Burleson的帮助和建议;副本编辑Laura Larson专业认真的工作态度;及编辑Debbie Stollenwerk在着书其间给我们充分的授权,而且对我们的工作保持高度的兴趣与关怀。

李序

  本书译者卯静儒博士,是我在中正大学教育学院一位相当关怀的同事和批判的谏友,也是很有建构性思考的学者。当卯教授託我为其翻译作品写序时,原本不敢答应,因为知道自己实在是不懂也不会写书序,后来之所以应允,则是想说有先睹为快的机会,当然也是抱着一个可以读书和学习的想法。因此,这一序言还要请读者当成个人小小的心得报告。

  本书写作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建立一个关怀而民主的教室社群,因此在第一章即对于社群的相关假设,分别从个人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两者加以重新检视,最后以蒙特梭利教室和夏山学校来重新界定一个民主的教室社群。其次,作者提出相当独特的「关系性认识论」,借由盲人摸象的隐喻来处理自希腊以来,并历经现代和后现代所发展出的各种知识论诉求,作者相当用心地处理各家说法,也是作者所谓的实用主义的社会女性主义知识论「立场」的阐释,可说是本书中相当值得一读再读的篇章。作者在第三章中进一步处理了教育的伦理学意涵,由古希腊关于「德可教?」这个大哉问开始,逐步引导读者思考正义与关怀这两个似为对立,但实际上可以相互补充的伦理学取向。作者继而从女性认知方式来提出「建构性思考」的主张,透过「拼被」的隐喻,分析个人的声音、默会的知识、直观和主体性的认知等,结合批判性思考、沟通的技巧和关系的技巧,提出其综合了理性与关怀的建构性思考,作者参考并引用、阐释且质疑了当代主要学者的相关学说,对读者很具有说服力,是很值得细细品味咀嚼的一章。本书最后以一个想像的事例来说明如何建构「民主的教室社群」,依据前四章所探究与发展出的哲学主张,进一步从各种不同族群背景的学生来探讨个别学生的需求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唿应了本书主题──将哲学应用到教育,展现了副标题「培育教室里的民主社群」的例证性典范。

  总之,本书作者对于教育议题的哲学思考与应用显得相当用心,对于社会政治哲学、知识论、伦理学、和建构性思考的探讨,也能进一步扣紧教育实务,阐释其在教育上的蕴义,而其提供的「观点」和参考书目更是非常丰富,让读者从阅读文本中可以思考与学习、再思考与再学习。特别重要的是,本书相对于国内几已汗牛充栋的教育哲学论着和译作,展现出另一种教育应用哲学的创新思维,颇值得关心教育实务又愿意深思各种教育现象背后可能立论的同好,一起来共同阅读与讨论。

李奉儒
2006/04/23

简序

不要小看一本教科书的教育使命

  教育哲学在英语系世界,一般被视为教育学理论的三大基础之一。一般而言,美国的教育哲学教科书,率多以「学派」(school)作架构(如观念论、实在论、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作为一哲学观念引领到教育的探索,这是最阳春的方式。二十世纪中叶,受到分析哲学的影响,英国的一些学者(如R. S. Peters, P. H. Hirst)集中在对「教育」相关概念的分析,他们认为传统教育哲学教科书从各种学派推演出对教育的启示(implication)过于浮面,无法展现哲学论证的力道。不过,「概念分析」本身也只是哲学的面向之一,「伦敦路线」(London Line)的教育哲学着作,也不容易使基层教育工作者亲近。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教育哲学」在大学部的师资培育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在降低之中。抽象的哲学思考无法导入立即实用之途,或许是教育哲学本身的宿命。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后现代社会,教育哲学工作者固不宜本位主义、食古不化,但也应该怀抱唐吉诃德式的理想,强化教育哲学课程的教学,使教育哲学课程能真正提升准教师们的深邃视野。

  Thayer-Bacon二氏所着《教育的应用哲学》正代表着教育哲学教科书体例的新尝试,而该书也算是从女性主义观点审视教育哲学的专着。虽然我也算是国内教育哲学界较早引入女性主义的学者,但我在这篇序言不想突显。作者在原书中是把女性主义的许多议题「融入」到教育主题的探讨中,并没有直接推销女性主义。由于我个人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分析的教育哲学与女性主义教育哲学的相互论辩,这也刚好是Thayer-Bacon的学术关怀点,我愿意在此多赘一言。

  R. S. Peters教育的三大规准之「合认知性」、「合价值性」,分别涉及了知识论与伦理学。知识论几乎是教育哲学中探讨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的核心。西方传统哲学大致着重以理性为主导,Thayer-Bacon却提出「关系性知识论」,希望力矫西洋传统知识论主客体的二元对立。无论是教育目的或是教育方法,二十世纪以降,「批判思考」几乎是西方最主流的教育重点。Thayer-Bacon援引M. F. Belenky等学者之观点,且融入关怀的意涵,提出「建构式思考」,以避免批判思考过于狭隘、对立的可能缺失,也值得教育工作者正视。在伦理学上,「正义伦理」也是居主流地位。几乎二十世纪主流的道德教育都强调明辨是非善恶,德育的重点在于认知的推理,Thayer-Bacon承袭『关怀伦理学』的立场,以「关怀」为德育核心概念,并不是要取代「正义」,而是从关怀的观点重新省思正义的意涵。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Thayer-Bacon也大致扫描了近年来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学术论争。从性别意识的观点,本书当然可视为一女性主义取向的教育哲学,如果我们彰显性别意识,不只是要突显女性的主体性,更是要重构人类的文明,本书其实是作者借着女性主义所处理的教育哲学议题,尝试重构一更整全周延的教育哲学论述。有些读者并不喜欢女性主义的「一偏之见」,我相信也能在本书中看到更大的包容。整体而言,本书几乎已经涵盖了1980年代以后美国教育哲学重大的议题,我相信能够一新国内的视野。

  Thayer-Bacon也考量到初学者的哲学基础(这几乎是任何一位担任大学部教育哲学课程者的挑战),设计了许多美国教育现场的议题,让学生体会抽象的哲学思考如何引入教育实务,相信也能刺激台湾同学的思考。而借着这些问题,台湾的读者也可以体会教育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相互搓揉中,能增广见闻而不挟洋自重,能彰显主体性而不夜郎自大。自清末以来,无数硕彦,引介西学,不遗余力,我也相信这是所有翻译者的自我期许。

  我忝为译者学长,译者并非师范体系出身,却怀抱着教育理想而投考教研所,当时就让我这位「纯种」的教育人印象深刻,又有机会负笈海外求学,作品不时流露出批判教育学浓厚的社会关怀面向。看着学妹的成长,深为学长的我也与有荣焉。通常为人作序者属「德高望重」之辈,我在教育哲学领域中,并非德高望重,本无为人作序之能耐,蒙学妹託付,也就勉力为之了。我倒是期许能扮演「德不孤,必有邻」的角色。在国外,许多教育论述,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的「界限」已逐渐埋没,译者是国内新生代教育社会学好手,也希望这本书能扮演联系国内教育哲学与西方世界学术的使命,在台湾的学术脉络中能拉近女性主义与教育哲学的互动,能促成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哲学的相互紧密交流,让台湾的教育学术、实践都能摆脱技术的思维,展现深邃的思想深度。的确,我们不要小看一本教科书的教育使命。

简成熙

谨于屏东教育大学

译者序

  当老师愈久,就愈觉得教学背后需要有一套哲学思维以支撑实践的动力与耐受现实的不理想。而《教育的应用哲学─培育教室里的民主社群》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惊艳的书。

  我们的学生一讲到教育哲学就「头大」。许多人总以为教育哲学就是一些哲人哲理,虽然深奥有理,但却与我的教学不相干。可能就是这种现象,这种态度,让「教育哲学」在师资培育的课程中被忽略或冷冻。我觉得这的确是我们培育教师的重大隐忧。当然,教育哲学成为冷门学科,也有一部份原因,跟我们如何阐述这门课的内涵有关。作者陈述教育哲学内涵的方法非常有趣,他们可以用「瞎子摸象」的隐喻,来说明什么是认识论,各家各派的观点,以及阐明他们自己关系性认识论的立场。他们也可以用「拼被」的概念说明什么是建构式思考。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在每一章的后面,设计「教室中的活动」,学生可以将学得的概念应用在学校现实的环境下会遇到的问题:如以正义和关怀的概念,讨论校园中的「评量」、「欺骗」、「排挤」、「检查」等议题;具体化教室中的多元文化现象与老师面临的课题等等。

  当我还在慈济大学任教时,我和我的学生用这本书一起讨论教育哲学,借由这本书,很神奇的是,除了哲学理念的学习外,我更学到了一种「姿态」,一种放低的(知识与教学)的姿态与学生讨论很深层的教育理念与知识。我想就在这么教的过程中,我的学生也体会了什么叫打开知识的殿堂邀请学生入门。以后(若是这种教育哲学的种子发芽了)他们也会这样对待他们的教学和面对学生。

  这几年来在大学任教,老实说,教学上遇到的挫折不少。有时是经验上的不足,体制的压迫,体力的不支,学生的抗拒,种种原因都使得现实环境不尽人意,教育理念是悬在空中解饥的「大饼」。那种既挫折又虚妄的感觉,有时会让自己在台上讲授教育相关理论时,有种欺骗的感觉。但这几年来,一点一滴摸索如何「培育」教室里的教学成为一个民主的学习社群,让我渐渐踏实起来。虽然,我们无法像「夏山学校」或「蒙特梭利学校」另起炉灶重构新的学校体制,但背后那个「扩大思考者」(enlarged thinkers)、女性主义思潮以及社会建构社群的概念,却是愈来愈清晰,了解学生的思考特性和多元文化背景,重视正义与关怀的伦理,我的教学成为「培育一个民主学习社群」的批判实践,它不再只是写在书上的教育的应用哲学,而是一种日常教室中的实践。

  当初想要翻译这本书完全出于分享的喜悦。但是,经历五年,当初的喜悦,却不见了,有的是压力、压力、再压力。因为我想把翻译做好,不要只是忠于字译,而能在翻译中间搭起台湾本土与美国学术间的桥樑,但时间总是被切割拿去做了许多事,每隔一段时间再回到翻译上,真的是一片茫然,(拥有那么一点小小理想的)翻译感觉都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幸好,我们沿途上有许多好友学生搭载这列翻译的列车。第一章,原先是由宜煌着手翻译,后来满玉接棒,最后则是我完稿。第二章由我和满玉一起完成。第三、四章则是满玉主译,由我润饰修正。第五章原本是慧萍和佩华主译,后来却由我和宜煌完成。这中间还包括满玉的妹妹Laura和好友Sheng,我的学生淑雅,都来帮我们校对,请他们阅读看看句子是否通畅。甚至,我的好同事李奉儒博士也帮我纠正许多翻译上的错误,真的很感谢他!这样经过一校、二校、三校、无数校,拖了近五年的稿子,五月间才完成,幸好学富的负责人于雪祥先生和编辑群们非常耐心等待,我们总算有了交代。

  这本译书的完成要感谢许多人。虽然离开慈济已有五年,但我想这本书纪念我在慈济教学三年的学生们,特别是最后一年,我们在教育哲学的课堂上,如何借由这本书,形成我们的教育对话,我的教学热诚有一部份是被这些对话点燃的。希望读者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对教育哲学会有另外一番体悟──它的范围远大于我们原先所想像的,而它的理念一点也不抽象,那么务实地生活在我们每天的教室中。

卯静儒

2006年4月
于嘉义民雄中正大学耕耘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教育的應用哲學:培育教室裡的民主社群」這個標題,簡直是打中了我的心坎裡!我一直認為,教育的價值,不應該僅止於學科成績的提升,更應該關注學生品格的塑造,以及他們未來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而「民主社群」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了力量,它暗示著一種參與、一種協作、一種對話的可能。我常常覺得,在我們的教室裡,似乎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如何才能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被重視,並且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在為我們指明了一條方向。我特別喜歡「應用哲學」這個說法,它讓我感覺到,這本書不是空談理論,而是希望將哲學的智慧,轉化成實際的教學方法,讓老師們能夠在課堂上落地實踐。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創新的教學模式,讓孩子們在互動中學習,在合作中成長,並且能夠理解不同意見的存在,學會如何理性地溝通與協商。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思考,如何在教室裡建立一個相互尊重的氛圍,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是社群的一份子,並且願意為社群的共同目標而努力。這聽起來,就像是在為我們的下一代,播下公民意識的種子,讓他們未來能夠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评分

天啊,我最近真的挖到寶了!這本《教育的應用哲學:培育教室裡的民主社群》光是書名就讓我很心動。我一直覺得,教室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應該是讓孩子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表達自己、如何理解不同意見的練習場。但傳統的教育模式,往往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忽略了這些更根本的“社會性”培養。這本書好像就抓住了這個痛點,點出了在民主社會中,培養具備公民素養的下一代是多麼重要。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爆炸、意見多元的時代,如何讓孩子們學會理性溝通、包容異己,甚至在衝突中找到共識,真的是一門大學問。我對書中提到的「民主社群」概念充滿好奇,不知道作者會如何闡述,是不是會從哲學思辨的角度,剖析教室裡互動的本質?會不會有具體的案例,教我們如何實際操作?我真的非常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在教學現場能有更清晰的指引,不再只是摸著石頭過河。這本書聽起來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一直以來在教育理念上的迷惘,讓我對未來如何塑造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參與感的學習環境,有了更堅定的信心。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教育的應用哲學:培育教室裡的民主社群》,一聽就讓我眼睛一亮!我一直覺得,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只是把學生培養成考試機器,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成為一個有能力、有責任感、並且能夠融入社會的完整個體。而「民主社群」這個概念,聽起來就充滿了希望,也點出了現今教育可能面臨的挑戰。我常常在想,我們的孩子們,未來將會生活在一個更加多元、更加複雜的社會,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與不同背景、不同想法的人建立連結,並且能夠參與到公共事務的討論中。這本書聽起來,似乎就是要探討如何在教室這個微型社會裡,就開始播下民主的種子。我對「應用哲學」這個詞彙非常好奇,不知道作者會如何運用哲學的智慧,來解析教室裡師生互動、學生之間互動的各種面向。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讓我們的教室不再是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是變成一個能夠鼓勵學生表達、討論、甚至辯論的空間。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思考,如何才能讓每一個孩子,即使是最害羞、最沉默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自己在社群中的價值,並且願意貢獻自己的想法。這聽起來,不僅是一本關於教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塑造未來公民的指南。

评分

這本《教育的應用哲學:培育教室裡的民主社群》聽起來真是太對味了!我一直覺得,現今的教育體制,有時候過於強調學生的「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參與」。我們常常希望學生聽話、按部就班,但卻忘了,一個健康的民主社會,需要的是能夠獨立思考、敢於質疑、並且能夠與他人合作的公民。這本書的標題,就直接點出了關鍵:如何在教室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去「培育」一種「民主」的精神與社群的連結。我對於「應用哲學」的說法特別感興趣,因為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知道「是什麼」,卻不知道「為什麼」以及「如何做」。如果這本書能將深奧的哲學思辨,轉化成能在教室裡實際操作的方法,那對我們第一線的教師來說,絕對是無價的。我想像中的「民主社群」,應該是一個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傾聽、有發言權的地方,而不是一個少數人主導、其他人附和的環境。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如何在課堂中設計一些活動,讓孩子們學習如何協商、如何達成共識,甚至是如何處理意見不合時的紛爭。我相信,這樣的學習經驗,遠比死記硬背課本知識來得更重要,也更能為他們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還擔心會不會太過學術,離我們平常的教學實務太遙遠。畢竟,很多哲學類的書讀起來總是讓人有點「霧裡看花」。但仔細想想,教育本身不就是一種哲學的實踐嗎?我們每天在教室裡做的事情,無不蘊含著我們的教育觀、價值觀。如果我們能對這些背後的原因有更深入的理解,是不是就能做出更明智、更有效的選擇?這本書的「應用哲學」這幾個字,讓我覺得它不是空談理論,而是希望將哲學的思考帶入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我特別在意「培育教室裡的民主社群」這個部分,因為我常常在想,我們希望孩子們未來成為什麼樣的公民?他們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才能在這個社會中安身立命,並且有能力參與公共事務?我覺得,教室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縮影,如果我們能在這裡就開始培養他們民主的精神、協作的能力,以及尊重多元的態度,那對他們未來的影響絕對是深遠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紮實的理論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它能給予我們一些具體的行動建議,讓「民主社群」的概念,不再只是掛在嘴邊的口號,而是真正能在我們的課堂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