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家族遗传病史吗?
你不爱吃蔬菜水果,又偏爱爱油炸、高热量、重口味的食物吗?
你整天坐在电脑桌前懒得运动吗?
小心!你可能已被「脑中风」盯上了!
近几年来,「脑中风」始终名列台湾人10大死因中的第2、3名,且发病的年龄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脑中风」已不再是中、高年龄者会面临到的健康问题,而是全民都必须提高警觉、小心预防的疾病。
本书从脑中风的前兆「脑梗塞」开始说起,先利用4个简单的测验让读者了解自己是否潜藏着「脑梗塞」的危险,接着再分成4大章节详细说明脑梗塞、脑中风的发生原因与预防、治疗,以及发病后的复健。内容除了从饮食、运动着手外,更搭配各种自然疗法,如中药、穴道指压、温热疗法、民间家庭疗法等等,让人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了解「脑中风」这个疾病,并做好预防与复健的工作。
本书特色
1.全书以彩色图片与插画搭配文字的编排方式,详细解说脑中风的发病原因、特征、预防与治疗等相关知识与情报,让人阅读起来不会觉得复杂、难懂。
2.简单检测自己是否有「脑梗塞」的症状。利用4个小测验,就可以了解身体是否潜藏着脑中风的危险。
作者简介
带津良一
带津三敬医院名誉院长
1936年生,埼玉县人。医学博士。东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经历东京大学第三外科、共立蒲原综合医院外科、都立驹?医院外科,1982年起担任带津三敬医院院长,2001年起担任该院名誉院长。也是日本全人医治协会(Japan Holistic Medical Society)会长、世界医学气功协会副主席等。主要着作众多,有《医师推荐的替代疗法》(学习研究社)、《新版自癒力的惊异》(讲谈社)、《癌症疗法事典》(法研)等。
林泰史
东京都复健医院院长
1939年生。1964年京都府立医科大学毕业。1965年进入东京大学整型外科。曾担任东京都老人医疗中心整型外科主任、东京都多摩老人医疗中心院长、东京都老人医疗中心院长、东京都老人综合研究所所长等职,2006年担任现职至今。主要着作众多,有《打造年轻健康的骨头》(讲谈社)、《骨头健康学》(岩波书店)、《改善骨质疏松症的快乐食谱》(法研)等。
金丸和富
东京都老人医疗中心神经内科主任
1958年生。1983年京都大学医学院毕业。1983年进入京都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1984年起曾担任东京都老人医疗中心、东京都老人综合研究所研究员、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研究员等,2003年起担任现职至今。隶属日本神经学会、日本老年病学会、日本内科学会等。专长神经内科学、老年内科学、音乐疗法。
序章 这种时候要小心「脑中风」
■这该不会是「隐性脑梗塞」?
发病前自我检测
潜藏在不经意时的「隐性脑梗塞」
■你是否有脑中风的危险?
那个症状是危险的前兆!?
健康检查结果「正常」也不能大意
第1章 首先要认识疾病
■你知道「脑中风」吗?
导致脑中风的两大脑血管障碍
出血性脑中风的原因「颅内出血(脑溢血)」、「蜘蛛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中风的代表性成因「脑梗塞」
■脑血管阻塞的「脑梗塞」
那个症状是脑中风的前兆!?
心脏形成的血栓堵住脑血管「心因性脑梗塞」
■预防、克服脑梗塞,必须先知道这些
重点是消除危险因子
第2章 借饮食预防、治疗 ~ 打造血液干净、血管有弹性的饮食生活
■所谓营养均衡的饮食生活为何?
知道自己需要的适当能量,消除肥胖
避免吃太多的技巧
■把浓浊血液变成干净血液
脂质摄取着重在「质」与适量
肉类要选择少脂肪的东西聪明调理
高明去油法
■选择清血食物
【青背鱼】、【大豆.大豆制品】、【蔬菜.海藻类】
■为了保持血管弹性
透过减盐饮食生活预防、改善高血压
摄取钾、钙、镁
积极摄取抗氧化维生素
■此外,饮食生活必须注意的地方
补足水分
与酒精的相处方式
小心外食的卡路里
选择低热量、低脂肪的甜点
■脑中风发作后的饮食生活
有后遗症时必须注意的地方
让用餐变简单的三项巧思
第3章 靠运动预防、治疗 ~ 减少内脏脂肪,克服后遗症
■运动就是「良药」
去除危险因子与维持脑中风发作后的QOL
需要多少运动量?
■进行有效且安全的运动
提昇耐力的运动
提昇肌力的运动
运动前后的暖身运动&缓和运动
配合当天身体状况调节运动量与强度
■恢复生活能力的复健
不可放弃脑中风发作后的障碍!
最终目标是「尽量恢复到发作前的状态」
■恢复基本运动机能的复健
避免关节、肌肉僵硬的睡觉方式──有半边麻痺时
防止关节与肌肉僵直、变形的运动
起床训练.轮椅移动训练.起立、步行训练
■在家里也能自己做的复健
生活就是复健
流畅对话、吃饭的「脸部、舌头训练」
第4章 使用自然疗法预防、治疗 ~提昇治癒力,克服疾病
■以中药预防、治疗
中医的做法是「辩证论治」
中药能够减缓发作后的精神方面症状
有助于预防、改善后遗症的中药
使用中药时须注意的重点
■刺激穴道改善后遗症
有效改善后遗症的穴位
按压之外的穴道刺激法「针灸」
■加快麻痺的复原、缓和疼痛的「温热疗法」
尝试使用家里现有的东西加温
在家里的浴室使用温热疗法
■控制压力,避免脑中风
充分睡眠、规律生活
提高抗压性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
■採行「民俗家庭疗法」预防、治疗
借助祖先的智慧保护脑血管
预防脑梗塞、协助维持QOL的保健食品
附录 脑中风的最新治疗
■脑中风发生时,该怎么办?
■脑梗塞治疗
■颅内出血的治疗
■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脑中风后也能充满活力的生活
前言
预防与治疗「端看自己」
因脑部血管堵塞而损害脑部组织的「脑梗塞」,是日本3大死因中「脑中风」的形成原因之一,虽然很多人因为及早接受适当的治疗而获救,但事实上还是有不少人深受其后遗症所苦。
不过,大家无须对「脑梗塞」产生莫名的恐慌,脑梗塞的成因多半来自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文明病。因此只要改善造成这些疾病的生活习惯,就能够防范于未然了。
另外,发现患有脑梗塞时,只要配合适当的治疗,并佐以饮食疗法、运动治疗,或是中药、穴道刺激,灵活运用替代疗法辅助西洋医学,就有可能避免脑中风。而即使脑中风发生且留下伤害,只要好好复健,加上替代疗法辅助,同样能够过着高QOL(生活品质)的生活。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透过本书,了解健康必须靠自己守护,更希望人人均可拥有健康充实的每一天。
带津三敬医院 名誉院长 带津良一
预防脑梗塞,使人生更美好
最近经常听到「代谢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以下简称MS)一词,这是指内脏脂肪型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中脂肪异常等多重动脉硬化危险因子集结在一身的状态。这种人除了可能发生脑中风成因之一的脑梗塞之外,也是心肌梗塞的高危险群。
不过,只要改善饮食生活及适度运动,减轻目前体重的5%左右,就能够改善MS,甚至能够避免脑梗塞与脑中风。本书将介绍许多这方面的方法。
另外,本书除了为已患有脑梗塞或脑中风的人介绍相关治疗情报外,还教你如何下工夫找到更高QOL的生活。克服脑梗塞与脑中风后遗症之路绝不轻松,但请别放弃,以积极的心致力于治疗及改善生活吧。
东京都老人医疗中心神经内科 主任 金丸和富
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我拿到手翻了几页就觉得,哇,这简直就是写给我这种忙碌的上班族的!你知道的,我们每天都在公司里像打仗一样,压力大到不行,常常头痛脑胀,又觉得是不是年纪到了,开始要注意身体了。这本书没有那些吓人的医学术语,反而用很生活化的例子,告诉你到底什么是脑中风,它为什么会找上我们。我最喜欢的是它讲到生活习惯的部分,像是怎么吃才健康,不是叫你戒掉所有美食,而是教你聪明的选择,比如少油少盐,多吃蔬菜水果,还有一点点运动,这些听起来好像老生常谈,但这本书讲得特别有条理,还有一些小撇步,让我觉得很容易实践。特别是它分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危险因素,比如熬夜、久坐、甚至情绪起伏,都可能悄悄地给我们的血管带来负担。读完之后,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也更愿意花时间照顾自己了,这种感觉很踏实,不是那种恐慌式的提醒,而是真的懂了,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评分我一直觉得,健康就像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一旦失去了,什么都谈不上。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一种“投资健康”的指南。它没有那些冗长的医学理论,也没有那些让人望而却步的治疗方案。反而是从“预防”这个最根本的层面出发,细致地剖析了导致脑中风的各种潜在因素,并且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关于“营养搭配”的章节,不是简单地说“要吃这个”,而是会解释为什么这样吃对血管有好处,并且给出了一些食谱的范例,非常实用。另外,书中关于“运动”的建议,也不是强迫你去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而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给出了温和而有效的运动方案,让我这个平时不太爱运动的人,也觉得可以尝试。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预防脑中风,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更是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家人的健康,也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本书读起来很有力量,让我觉得,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好预防,就能很大程度上远离脑中风的威胁。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经历一段比较焦虑的时期,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总觉得自己身体有点吃不消,也担心自己是不是会有什么健康上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仅仅是在讲“脑中风”这个疾病本身,更多的是在探讨如何通过全方位的生活方式来守护我们的健康。书里有很多关于“情绪管理”和“压力释放”的内容,这对我帮助特别大。作者分享了很多简单易行的放松技巧,比如深呼吸、冥想,还有一些小小的运动,让我觉得原来改善情绪,减缓压力,也不是一件难事。而且,它还强调了“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多和家人朋友沟通,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这些内容不是医学术语,而是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对“脑中风”的预防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如何更有韧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中风”这个词有点模糊的概念,只知道它很可怕,但具体是怎么回事,发生在我们身上会有什么感觉,一点都不清楚。这本书就像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把原本听起来很复杂的医学知识,用非常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清楚了。它不仅讲了“是什么”和“为什么”,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怎么办”。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风险评估”的那一部分,它提供了一些表格和问卷,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家族史、健康状况等,来大概了解自己的风险程度。这个过程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针对性地去调整。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很多“生活化”的治疗和康复建议,不是那种只针对已经发病的人,而是包含了如何通过日常的饮食、运动、甚至是心理调适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降低发病的几率。我觉得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赋予了我们掌控自己健康的主动权,让我们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疾病的发生,而是积极地去预防和管理。
评分我平常不太看健康类的书籍,总觉得太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真的让我改观了。它的排版设计很舒服,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有很多图表和插画,让整个阅读过程轻松不少。而且,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亲切,就像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样,一点都不会让人觉得有距离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关于“早期发现”的部分,里面列举了很多我们可能以为是小毛病,但其实可能是中风前兆的信号。以前我真的不知道,以为只是偶尔的头晕或者手脚麻木,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些都可能是身体在敲警钟。它还提供了一些简单的自测方法,比如脸部、手臂、语言这些,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自己的状况。这本书让我觉得,预防中风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主动去做的。它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比如怎么调整饮食、如何安排运动,甚至连如何缓解压力都有提到。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身体的关注度一下子提升了很多,也更懂得如何去倾听身体的声音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