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人类大脑心智运作的奥秘,从来没有比今天更为乐观,因为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累积了无数可观的发现,这些发现足以用来勾勒出人类心智的全貌。当然,这并不全是心理学家的功劳;神经科学家、语言学家、资讯科学家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也都曾经有了极为杰出的贡献。
本书的作者综合了这些过去的发现,提出了一套人类心智运作的系统。这系统包括:(1)有限的讯息传递系统、(2)知识系统、(3)认知策略系统与(4)认知的自我监控系统等四个主要部门。这四个部门的运作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主宰了你我的注意、辨识、学习、记忆、思考、解题、创作、发明与决策。
作者简介
郑昭明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名誉教授。现任佛光大学心理系讲座教授,主授人类学习与记忆、认知心理学与教学心理学。
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系客座副教授、副教授、教授兼系所主任、终生特聘教授与讲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傅尔布莱特访问学人;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华心理学刊主编;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及社会科学处处长。
曾获美国心理学基金会研究奖金;美国傅尔布莱特研究奖金;教育部学术奖、实验手册奖;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杰出奖、优等奖、特约研究人员、特约研究人员奖;教育部国家讲座。
再修订三版序
第1章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发展
早期哲学的影响
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
十九世纪生理学的影响
结构学派
功能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
新行为主义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缘起与观点
讯息处理的观点
人类的学习与认知系统
意识的与无意识的认知:人类认知的两个面向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功能的研究
化约的研究
场域研究
本书内容的安排
第一部分 人:语言与符号的运作者
第2章人类的语言
人类语言的特征
语言的创造性
语言的规则
语言规则的诠释能力
Chomsky的「变形─衍生」语法理论
词组律
变形律
「变形─衍生」语法的「心理实质性」
词组律的心理实质性
变形律的心理实质性
语法与剖句
歧途模式
「以讯息约束为基底」模式
「变形─衍生」语法的问题
其他的语言理论
语言的生理基础
发声器官
大脑皮质层
语言的脑侧化
语言的脑侧化与成熟
语言获得的关键期
早期的个案报告
Genie:一个近代的个案
第3章语言与认知
语音的声音本质
母音的声谱
子音的声谱
语音知觉
语音知觉的发展
发音的练习与控制
Skinner的看法
一个回馈模式的解释
儿童的语言发展
第一混沌阶段
第二混沌阶段
第一言语阶段:单字全句阶段
第二言语阶段:两字阶段
第三言语阶段:发展语法
第四言语阶段:接近成人的语法
语言相对假说
语言与认知
语言与记忆
语言与认知的发展
第二部分 有限的讯息传递系统
第4章注意与作业表现:控制式与自动式的认知技能
早期的视觉讯息处理
速示器
早期的研究
Sperling的研究
影像记忆的历程
早期的听觉讯息处理
注意的机制
Broadbent的过泸器模式
Treisman的减弱理论
后期选择理论
特征整合理论
注意的资源
注意与认知技能的自动化
Stroop叫色的实验
注意与行为的表现
注意的生理基础
个案1:额叶损伤
个案2:颅顶叶损伤
注意与神经传递介质
注意在教育上的意义
有趣事物的理论
第5章物件辨识
物件辨识的本质
模板比对理论
范型比对理论
特征比对理论
魔宫
视觉属性侦测的生理证据
Biederman的「以组件辨识」理论
结构模式
知识在物件辨识上所扮演的角色
视觉失认症
脸孔失认症
文字辨识
当代的「字优」理论
第6章短期事件记忆:获得、保存与提取
记忆的材料
记忆项目呈现的方式
记忆的测量
直接测验
间接测验
记忆的对分
临床的证据
功能分离的研究的证据
短期的事件记忆
记忆的获得
讯息的保存与遗忘
讯息的提取(回忆)
作业记忆
第7章长期的事件记忆:获得、保存与提取
记忆的获得
意义的收录
心像的媒介
记忆术的使用
记忆项目的组织
过去知识的连结
文章的章法
讯息的保存与遗忘
保存阶段的遗忘
逐字的记忆与要旨的记忆
内在衍生的推论所导致的建构与错误记忆
外在提供的暗示所导致的建构与错误记忆
讯息的提取(回忆)
两历程理论
再认的历程
收录特定原则
再访记忆的对分
处理层次说
偶发的学习
容量或处理层次
神经学上的证据
评语
第8章意识的与无意识的记忆
记忆的自我监控
监测与控制的互动
记忆的知感
记忆策略的选择
练习时间的分配
无意识记忆(隐示记忆)研究的历史回顾
早期的看法
二十世纪初叶的思潮
当代无意识记忆的研究
Korsakoff病人的记忆
正常人的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的分离:作业分离法
迁移适宜处理理论
Jacoby的历程分离程序
Jacoby分离法的问题
第三部分 概念与知识系统
第9章概念与归类
早期的研究
属性的学习
规则的学习
假说的验证与策略的使用
评语
Wittgenstein的概念分析
自然概念的本质
概念的纵向结构
概念的横向结构
概念朦胧性的计量
朦胧组论
属性的朦胧
概念的连贯性
相似性的重要性
相似性的再认定
概念的丧失
第10章知识的表征与结构
字汇知识
Morton的「字生」模式
字汇的触接
直接或间接触接
当代字汇触接的研究
汉字的字汇触接
概念知识的系统
Quillian的网状模式
语意属性模式
蔓延激发模式
树状的或空间的知识表征
命题的知识结构
LNR(Lindsay、Norman与Rumelhart)系统
高层的知识结构模式
类比的表征
知识的提取与使用
控制式与自动式的运作
认知技能自动化的历程:知识的编纂
内隐的与无意识的知识
人工语法学习
共变学习
系列学习作业
动态系统的控制学习
评语
第四部分 策略与监控系统
第11章学习与记忆的策略
主要策略
前十章的启示
SQ3R的读书技术
支持策略
适度紧张的必要性
减除过度紧张的方法
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建立读书时间表
讲求基础知识的自动化
特殊的策略
幼儿的才艺训练
第二语言的学习
作文的学习
数学的学习
科学概念的学习
第12章思考与解题的策略
思考的历程
心像思考
语文思考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里的规则与限制
重新知觉问题
习惯、心向与功能执着性
问题解决的阶段
演绎推理
条件推理
判断的策略
代表性的策略
可用性策略
调整的策略
支持理论
决策的策略
厌恶损失
框架效果
知觉的正当性
预期的懊悔
推理、判断与决策的理性问题
创造性思考
创造性思考的特征
创造历程的矛盾
创造性思考的原则
一般问题解决的策略
「差异减除」的方法
「方法─目的」分析
倒向解题
类比解题
特殊的解题策略
数学的知识建构
专家与生手的不同
下棋专家
其他方面的专家
智慧理论
Sternberg的三元理论
评Sternberg的三元理论
第13章认知的自我监控
Flavell对监控认知的分析
自我知识的认知
自我经验的认知
监控认知的发展
监控认知与讯息传递的运作
对注意的觉知
对记忆的觉知
不精确记忆的觉知
课文主题的觉知
监控认知与认知策略的使用
注意策略的监控
记忆策略的监控
监控认知与知识的使用
字汇性的觉知
语法合法性的觉知
语意的觉知
命题连贯性的觉知
结构连贯性的觉知
外部一致性的觉知
内部一致性的觉知
讯息清楚性与完整性的觉知
监控认知在教育上的意义
参考书目
英文名词索引
中文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再修订三版序
认知心理学旨在研究人类的认知与心智,并致力于人脑智慧与知识的开发,它滥觞于 1970 年代,成形于 1980 年代,时至今日,更方兴未艾,已蔚然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领域。从人类的历史来看,有关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设计与科学的推动,无一不涉及人类认知与心智的运作,而未来更将是一个「脑力」与「科技」竞争的时代。因此,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极具重要性与前瞻性。本书的目的是介绍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发现与趋势。我希望,透过本书的阅读之后,读者可以了解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现状,并参与这个领域未来的研究。
本书与目前国外出版的「认知心理学」当然不只是在使用的文字上不同而已。人类的认知与智慧,不但有其遗传、基因、生理与神经的基础,而且广受文化与环境的影响,更特别的是,它显现多端的面向与复杂的历程。因此,人类认知与智慧的历程不但有其普遍性,而且有其特殊性。台湾自 1970 年以来,即与世界同步,引进并致力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与人才的培育。三十年来,台湾认知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产生相当独特的成果;异于世界其他地方的成果而受到国际瞩目的研究领域包括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神经心理与其功能与历程的研究、意识与无意识认知的分析、认知的自我监控、汉语文的脑侧化、汉字(词)汇的辨识、汉语文的常用程度、汉字(词)阅读的语音转录、隐喻的分析、中文的孤立性特质、认知技能的自动化以及概念的分析等等。这些本土研究的成果都已尽可能的纳入本书,而成为本书内容的一部分。它亦将是未来本书主要修订的部分。
本书与国外出版的「认知心理学」的另一点不同是其内容的取舍与章节的安排。在本书初版时,我即尝试综合过去相关的研究,归纳出一个人类「认知系统」的架构,并以此架构统合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此系统由四个子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所组成,它们是「有限能力的讯息传递系统」、「知识的贮存与表征系统」,「认知策略的系统」与「认知的自我监控系统」。此系统亦强调人类认知与智慧两面向的重要性,即人类的认知与智慧有其能自我意识与觉知的一面,亦有其不能自我意识与觉知的一面。这两面向的研究对人类认知与智慧全面的了解是不可少的。自本书再版以来至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有明显的改变,最明显的改变是,意识与无意识认知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些研究亦纳入本书,而成为本书内容的另一部分。
另一个明显的改变是,使用近年发展的技术如事件关联电位、正子放射断层摄影与磁共振脑部造影来观察人类认知的研究已愈来愈多。如此,当代认知心理学有四个主要的研究取向:植基于实验室研究的「实验认知心理学」、观察脑伤如何影响认知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强调计算模拟的「认知科学」以及使用各种技术研究脑认知部位的「认知神经科学」。综合这四个取向的研究是一项挑战,但极具价值,也是本书的一个努力方向。
最后,我借此机会,再次的感谢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与台湾大学心理学系,他们提供了一个极为优良的研究与教学的环境,以及督促严格的研究伙伴,使我能在教学相长之下,开拓视野,并顺利的修订此书。尤其特别要感谢的是中原大学心理学系的林文瑛教授。在她知道我要修订本书时,就不断地提供相关的资讯与书籍给我参考,使我能在充分的资讯下完成本书的修订。赖雅雯小姐的封面设计、蓝尹襄小姐与学富文化公司编辑同仁细心的校稿,使本书的错误得以尽量的减少,在此一併致谢。
郑昭明
作为一名曾经的心理学爱好者,我曾一度因为工作的忙碌而搁置了对这方面的深入学习。《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再修订三版)》的出现,恰好给了我一个重新拾起兴趣的契机。我之前读过一些认知心理学的入门读物,但总觉得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这本书在目录上就显得非常扎实,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感知觉,到高级的思维决策,并且特别标注了“理论与实践”,这说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会涉及到实际的应用,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一直对“注意力”和“意识”这两个概念很感兴趣,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释我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我们需要关注的部分,以及意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看到“再修订三版”,我更加安心,这意味着书中的内容都是经过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能够反映最新的研究进展。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工具,更是一次与自己内心对话的契机,我期待通过阅读它,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优化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找回曾经的热情。
评分收到《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再修订三版)》这本书,我的内心是难以言喻的激动。我是一名一直以来对人类大脑的运作机制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但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些关于认知心理学的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往往零散且难以系统化。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我初步翻阅了目录,发现其内容之详尽,覆盖之广泛,让我为之惊叹。从感知觉、注意、记忆,到思维、语言、问题解决,甚至包括情绪和动机对认知的影响,几乎囊括了认知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我尤为期待的是书中关于“判断与决策”部分的论述,我很好奇它会如何解释人类在面临复杂决策时的思维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偏差。另外,“再修订三版”这个标签,让我觉得内容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得到了保障,可以放心地去学习最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我深信,通过阅读它,我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模式,以及那些潜藏在我们行为背后的奥秘,开启一段全新的认知之旅。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是个对“为什么我们会那样想”这个问题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尤其是在阅读了大量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科普文章后,我越发觉得理解人类自身的认知机制是关键。所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再修订三版)》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找到了解锁人类心智黑箱的金钥匙。我之前接触的一些关于认知的资料,大多碎片化,要么过于偏向理论,要么又过于通俗,缺乏深度。而这本书,光看目录就能感受到它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从最基础的视觉听觉,到复杂的语言理解和推理,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认知领域。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章节非常感兴趣,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释我们是如何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新想法,又如何一步步攻克难题的。它标注为“再修订三版”,也说明了内容的时效性,这对我这种追求前沿知识的人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信心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深入的认知心理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甚至为我未来在相关领域的探索打下坚实基础。
评分刚拿到这本《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再修订三版)》,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翻看目录和前言,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是一个对人类大脑如何运作、我们如何学习、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充满好奇的人,之前也零星地接触过一些认知心理学的概念,但总觉得零散不成体系。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它从最基础的感知觉入手,层层递进,涵盖了注意、记忆、思维、语言、问题解决以及更高级的认知功能,这种结构安排既符合认知过程的逻辑顺序,也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理解。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对“决策”和“判断”部分的描述,这在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了解其中的认知偏差和捷径,想必能帮助我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更加理性。再修订三版这个名称也让我安心,意味着内容经过了反复打磨和更新,能够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进展。虽然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仅仅是这份初步的印象,就足以让我认定这会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学习体验,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解锁更多关于心智的奥秘。
评分这学期我的专业课要求阅读大量心理学书籍,而《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再修订三版)》正好是我研究方向的入门读物。拿到书的瞬间,我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印刷精美的排版所吸引。我是一个比较看重书籍“颜值”和阅读体验的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书中的图表清晰易懂,引用文献的标注也非常规范,这对于需要做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无疑是节省了大量查找和核对的时间。我初步翻阅了一下,发现它不仅理论阐述严谨,还穿插了许多贴近生活的案例和实验介绍,这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期待里面关于“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章节,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目前正在进行的学习方法改进计划。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入地理解记忆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机制,从而找到更高效的学习策略。虽然这本书的厚度不小,但其系统性和深度让我觉得物超所值,相信它会成为我大学生涯中一本重要的参考书,陪伴我走过未来的学习之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