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在一起

和你在一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爱情
  • 治愈
  • 成长
  • 温暖
  • 现实
  • 情感
  • 生活
  • 陪伴
  • 治愈系
  • 现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是一位肿瘤科的医师,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个忐忑不安、忧伤焦虑的病人或家属。他提倡全程疗护,就是客观地站在病人的立场,根据病情、体能状态、支持系统等资讯,调整抗癌治疗与安宁疗护的比重,为病患设计一个最人性化的医疗决定。

  本书每篇都是温馨真实的医疗案例,阐述最新的抗癌医疗过程,正走向全程疗护,这样不但让癌症病人肉体的痛苦获得减轻,且能更有心理准备去面对人生的终点。

  作者用医学的专业与虔诚的信仰,协助读者思考,人死了以后灵魂的归处在哪里?这类的探索就像人去国外旅游要先办签证那么自然,让病人与家属对癌症与死亡都不再恐惧。

  书中有许多真实癌症病人故事,作者提出迥异于目前主流价值观的想法,希望能对年轻的医护工作者,以及越来越多的癌症病人及家属有所帮助。

本书特色

  医师作家韦至信继《医生也医死》后最新着作,中国时报浮世绘版曾全版报导,温馨真实的医疗案例,最适合国内癌症病患、家属与医护从业人员阅读。

  ■癌症病人最需要的是选择最适合的医疗与后续,作者以专业医师的身分,用温馨的真实案例提醒家属,该做什么安排对病人最好?要不要告诉病人实情?要说什么安慰的话对病人最有用?该怎样做才会彼此减少遗憾?

  ■生命是什么?人往何处去?病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家人或自己有什么样的想法能使整件事、整个人生得到最圆满的结果?本书将提供你最完整的选择参考。

  ■书中的每一个真实故事,贴切描述出癌症病患与家属心中的感受,以及照护癌症病患的医护人员之爱心与劳苦,让读者胜过死亡、跨越分离、医治忧伤、带来安慰、驱走仇恨、重建关系。

  ■癌症就像一只神奇的手,将模煳已久的相机焦距调正了,使你能清楚看到原先就一直存在的终点-死亡。或许你会不舒服也不习惯,但你却会获得一项极宝贵的礼物,那就是你可以开始用正确的眼光,清楚的视线来面对人生。

作者简介

韦至信

  1963年生于嘉义市,1988年毕业于中国医药学院医学系,1995年取得癌症专科医师执照,1996年初离开台北荣总到署立新竹医院服务,1999年在院内成立竹、苗地区首座「肿瘤及安宁病房」,2002年获颁行政院卫生署「模范公务人员」,目前担任署立新竹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

  原先想要当个有名气的抗癌专家,却因遇见许多「困苦流离」的癌末病患,所以决定放下身段,重新学习「安宁照顾」。为了营造一处人性化的癌症病房,特别在署立新竹医院内成立了「肿瘤及安宁病房」,和一群可爱的护理人员共同执行「换医护人员的脑袋而不必更动病人床位」的理念,也就是根据病人的病程,随时修正医疗照顾的模式,该积极时就给予抗癌治疗,该保守时就给予缓和医疗,之间的取舍可以根据不同的个案随时做修正。

  他不只是一位看「病」的医师,更是一位看「病人」的医师。着有《医生也医死》,《中国时报》浮世绘版曾全版报导。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际回响》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和你在一起》无关: 《星际回响:失落文明的密码》 作者: 艾丽莎·凡德尔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历史悬疑 页数: 680页 出版社: 银河之窗出版集团 ISBN: 978-1-890-45678-2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遗忘、探索与宇宙终极真理的宏大史诗。 公元2742年,人类文明在银河系中扩张已达数千年,建立了松散的“星联体”。然而,关于宇宙起源的真正知识,却如同海滩上的沙粒,被时间彻底磨平。在被认为已经枯竭的猎户旋臂边缘,一艘老旧的勘探舰“普罗米修斯号”接收到了一个微弱、却清晰的信号——一个跨越了数百万光年,来自一个被所有星图标记为“禁区”的区域的编码信息。 这个信号,被命名为“回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无线电波,而是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的复杂数学结构,其复杂程度远超当代所有已知技术。负责破译工作的,是经验丰富、性格孤僻的语言学家兼密码学家,伊莱亚斯·凯恩博士。凯恩博士曾因一次失败的深空任务而声名狼藉,他深信宇宙中存在着远古的、统一的智慧,而这次“回响”正是通往那个黄金时代的钥匙。 第一部分:静默的边陲 故事伊始,伊莱亚斯被派遣到位于遥远星系“塞壬之喉”的秘密研究站。这个站点本身就是一件科技奇迹,依靠一种古老的、被称为“相位跃迁”的技术来维持与主星系的连接。伊莱亚斯的小队成员各具特色:冷酷高效的生物工程学家薇拉·洛克,她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超越了主流科学;以及机械天才、被改造了部分神经系统的“零点”,他能以极快的速度处理海量数据,但对人类情感的理解近乎空白。 随着破译工作的深入,他们发现“回响”指向的并非任何已知的星际种族,而是一个被称为“创世者”(The Architects)的神秘文明。这个文明在宇宙诞生初期就已消亡,他们的技术水平,根据残存的能量特征推算,足以操控恒星的寿命,甚至重塑时空结构。 每一次成功解读,都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当小队破解了一个描述高级粒子物理学的片段时,研究站的能源核心发生了一次轻微的、却无法解释的波动,险些导致整个基地的崩溃。这表明,创世者的知识并非只是信息,它本身就携带着某种“活性”。 第二部分:失落的坐标与星际政治 “回响”最终指向了一个具体的坐标:一个位于星系核心的、被星联体严密封锁的区域——“奥米茄深渊”。这里是数千年前,星联体与其他更具侵略性的外星种族(如“涅槃军团”)进行残酷战争的终结之地。官方宣称,奥米茄深渊已被彻底净化,但“回响”的来源明确指向那里。 伊莱亚斯和他的团队意识到,他们掌握的知识已经触及星联体核心统治阶层的禁区。星联体的最高决策机构——“元老院”中的保守派开始施加压力,试图夺取或销毁“回响”的全部数据,担心这些知识会引发新的技术军备竞赛,或揭露星联体历史中被掩盖的黑暗真相。 薇拉·洛克通过她的生物工程网络,发现“回响”中隐藏着一种关于生命进化的全新模型,它预示着有机生命体可以通过超越肉体的形式存在。这使得研究团队内部产生了巨大的伦理冲突,零点对“超越”的渴望,与伊莱亚斯对“理解”的执着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了获取前往奥米茄深渊的许可,伊莱亚斯必须与一位极具争议性的前太空海军上将、现任走私头子“幽灵”卡珊德拉合作。卡珊德拉拥有一艘经过重度改装、能够规避星联体监测的跃迁舰“夜鸮”。这次合作充满了危险与不信任,他们不仅要躲避星联体的追捕,还要面对在深渊边缘活动的“拾荒者联盟”——一群以回收古代战争遗骸为生的狂热分子。 第三部分:创世者的遗产 在卡珊德拉的帮助下,普罗米修斯号的小队终于抵达了奥米茄深渊。这里的景象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不再是冰冷的废墟,而是一个巨大的、漂浮在真空中的“信息矩阵”。这不是一艘飞船或一座城市,而是一个由纯粹能量和结构化数据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伊莱亚斯意识到,创世者文明并非“毁灭”,而是“上传”了自身。他们预见到宇宙中最终的熵增和热寂,选择了一种超越物理定律的生存方式。 在矩阵的中心,他们找到了最后的“核心回响”。当伊莱亚斯接入这个核心时,他经历了数百万年文明的完整体验:从诞生、探索、达到顶峰,到最终选择超脱。他明白了,创世者的信息不仅仅是科学发现,它是一种哲学声明——关于存在的意义和意识的终极形式。 然而,核心信息中也包含了一个警告:矩阵的能量是有限的。星联体派出的精锐部队,在元老院的秘密授权下,正试图利用一种强力脉冲武器来“格式化”矩阵,以确保创世者的力量不会落入任何人手中。 伊莱亚斯、薇拉和零点必须在星联体部队抵达前,决定如何处理这个遗产。是将其转化为武器,以对抗试图压制知识的星联体?是将其融入人类的集体意识,引发一场无法预测的进化?还是,正如创世者自己所做的那样,选择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让知识的种子在宇宙的黑暗中继续等待,直到下一个合适的“倾听者”出现? 《星际回响》探讨了知识的边界、文明的责任,以及在面对无限的宇宙时,个体意识的价值与命运。它不仅是一场太空冒险,更是一次对人类认知极限的深刻拷问。 --- 核心主题: 知识的重量、文明的迭代、后人类主义的探索、信息与存在的本质。 适合读者: 喜爱阿西莫夫的硬核设定、金·斯坦利·罗宾逊的宏大叙事,以及对古代文明遗迹和宇宙哲学感兴趣的科幻迷。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自序

尽心、尽意、尽力

  在介绍本书前,我要先说一下王先生与李女士的故事。

  王先生白手起家,曾任上市公司董事长。由于年岁已高,就将经营权交给子女。但子女们不善经营,几次投资失利后,公司早已破产。但子女们为了不让他老人家难过,都不告诉他实情,依然让他继续过着原先的生活。

  有天王先生想买一个骨董花瓶,开出一张面额二百万元的本票,结果跳票后被商家控告诈欺。在入狱服刑前夕,王先生痛骂这些自以为很孝顺的子女说:「你们花光我的钱,我不计较,可是你们为什么不告诉我,我知道自己没钱,就不会去买这花瓶,也不会因此被关啊!」话还没说完,王先生的子女就已经惭愧的低下头来,旁人听了也都指责这几个孩子不孝。

  但另一种状况,发生在李女士身上的事,大家似乎又不这么想了。两年前李女士因乳癌在某大医院接受乳房及腋窝淋巴结切除术,她的子女担心母亲得知病情后会难过,便要求医生配合隐瞒病情。李女士虽然觉得不对劲,但子女们都保证只是良性的纤维囊肿,要她继续过着原来的生活。原先医师建议要加做辅助性化学治疗,也因要隐瞒病情而做罢。

  没多久,李女士因右上腹痛而就医,经超音波检查后发现,肝脏有多处转移性癌症病灶,被推定是原先的乳癌所造成的。李女士得知后非常愤怒,觉得包括子女及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出卖她。因为如果当初知道实情,她会勇敢地接受各种辅助性治疗,但是这一切都太迟了。于是李女士选择沉默的抗议,不吃、不喝、不说话、面无表情、不和外界做任何沟通,结果不到一个月就死了(註:第四期乳癌的平均存活率至少有一年以上)。

  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就是有些自以为是的子女,却做出了伤害父母最深的事。但在现在的社会里,王先生的子女会受到众人的谴责,李女士的子女似乎又能得到一些人的认同。身为第一线的抗癌医师,我要奉劝每位病患家属,绝对不要很无知、很随便地提出要隐瞒病情的要求,因为只要你提出,大多数的医护人员都会配合。

  对于掌握所有医疗资讯的医护人员而言,要配合亲属隐瞒病情很简单,要详细说明,不但要付出许多时间,还要准备应付病患及其家属的情绪反应,这本来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很多医师避之唯恐不及。家属要隐瞒,他们当然乐于配合。反正拖到病患死了,家属还会感谢医师大力的配合,也难怪上面提到李女士的悲剧会不断地上演。

  癌症病情的告知是循序渐进的,一位有经验的肿瘤科医师,会在病患被怀疑有癌症时,从进行各种检查开始,有了部分报告,就告诉病患及其家属这些报告的意义,是否有偏向恶性的可能。当最后的病理诊断报告出来之后,医师不仅会告诉病患及其家属这项不好的结果,还要提出各种可能的治疗方式,更会留一段时间让病患及其家属,能够询问各种相关问题,作双向的沟通,避免各种误解并减少无知所带来的恐惧。

  如此一来,医护人员就可以和病患及其家属手携手、心连心地一起往前走,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这样的医疗模式,才是真正对病人有好处的方式。否则一旦隐瞒病情,医生建议往东,儿女建议往西,亲戚建议往北,病患本人则因为不知病情而坚持向南,这岂不是要病人还没死就先被「五马分尸」呢?

  临床上更常见的是,由于病患被家人刻意地隐瞒病情,因此便疑心生暗鬼,愈想愈严重。如此一来,原先的病情本来可以好好活个一年半载,自己却把它想成可能一天或一星期就要死了,因此郁郁寡欢、心神不宁、食不下嚥,果然很快就死了。

  隐瞒病情的另一个坏处就是浪费时间,不仅是病人的时间被浪费了,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有限,没有充份时间去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看想看的事物、读想读的东西;另一方面家属也在浪费时间,因为家属为了要隐瞒病情,势必要说一些空泛、没有意义的话,无法把握住可以和病人坦诚沟通、亲蜜交流的机会。等死亡临到时,一切都来不及了。

  这些年来,常看到癌末病人已昏迷接近死亡,做子女的才来要求医生能不能让病人再醒过来一会儿,为的是想说一些真心话,我会问这些自以为很孝顺的子女:「病人之前已经清醒了半年,这些时候你们都在做什么呢?为什么要等到病患已经昏迷了,才要勉强他醒过来呢?」

  有人将生命的终点,比喻是一个人要搭上长程、单向的火车,而且永远不再回来了,如果你是他的亲人或朋友,一定会为他提前准备行囊,装满各种有形的生活必需品、各种证件以及各种无形的关心、尊敬、感谢、不舍、怜爱等等,要准备这样的行囊,必定要花不少时间。

  然而如果你是等到已经一脚踏上火车时,才来准备行囊,慌乱之中,可能只装进一只旧拖鞋、一件破内衣、一张过期的报纸、一罐隔夜的牛奶以及许多的后悔、自责、沮丧、难过、这样的行囊,真是要叫这位旅人情何以堪呀?

  我很想提醒那些家属,就算你硬下心肠要来隐瞒病情,又能瞒多久呢?当病患的身体愈来愈虚弱、各种症状接踵而至时,病人自己会毫无察觉吗?此时你又要如何去面对呢?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一开始就请你的医师详细说明病情,才可以避免无穷的后患与懊悔。

  这本书的重点是在介绍「安宁疗护」,很多人还不清楚什么是「安宁疗护」?安宁疗护一词的前身是「安宁照顾」,之所以会有文字的更动,是因为卫生署鑑于一般民众误解了「安宁照顾」,以为医师已将积极治疗排除在外,因此在一九九五年五月改为「安宁疗护」,表示医疗与护理并重,也就是说缓解症状的医疗措施,并未被排除于癌末病患的照顾之外,另外也含有积极与正向照护之意。

  「安宁疗护」(Hospice)起源于四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古代社会里少有旅馆或医院,当时的基督徒会为疲累的旅行者设立招待所。这样的风气后来传到罗马帝国后,即被赋予拉丁名称「Hospitium」,含有Hospitality(好客、款待)与Welcome(欢迎)之意,也就是「仁慈亲切地招待陌生人」。

  近代的安宁疗护模式,大多取法自英国圣克里斯多福安宁院(St.Christopher′s Hospice)。这是桑德斯女士(Dame Cicely Saunders)于一九六八年所创的世界第一所现代安宁疗护机构。

  桑德斯原来是一名护士,因严重的背痛而无法再工作,所以转任社工人员,继续照顾病人。一九四五年她受洗成为基督徒。一九四七年她照顾一位年轻的癌末病患大卫.塔斯马,大卫受到癌末疼痛的折磨,但当时的医疗体系却无能为力。隔年大卫去世,将遗产五百英镑捐给桑德斯。她为了能更有效地帮助癌末病患,在三十三岁时进医学院就读,四十岁时正式成为医师。

  桑德斯在具备了护理、社工与医师的三重身分后,发展出「全人照护」的理念,为人性化的医疗立下指标。例如她开创了对癌末病患持续性地「定时给予止痛药」的观念,废弃了以往「需要时再给止痛药」的错误作法。一九六三年她开始建筑医院,一九六八年医院落成,取名Hospice (接待收容旅人之处)。

  目前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设立Hospice,台湾则是第十八个设立安宁疗护机构的国家。一九九○年二月,马阶医院成立台湾第一个安宁病房;同年十二月,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与马阶医院,共同创立财团法人安宁照顾基金会。目前台湾大约有近三十家的医疗院所,设有安宁病房,提供安宁疗护的服务。

  「安宁疗护」最重要的,并不是一栋美丽的建筑物(病房),而是一种照顾癌末病患的理念和态度。也就是说一个病房绝不会因为挂上了安宁病房的招牌,它就能自动地提供安宁疗护的服务;而是要看照顾癌症病患的医护人员,愿不愿意用一种更人性化的观念和想法来对待病人。同样的道理,安宁疗护也绝不是只能被限制于某些病房才能实施。也就是说,只要有癌末病人的病房,安宁疗护的观念就可以派上用场。

  在安宁疗护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是「缓和照顾」(Palliative Care),它和大家所熟知的积极抗癌照顾有所不同。积极抗癌和缓和照顾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画分或区隔,彼此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最好的模式就是医护人员既熟知积极抗癌治疗,也了解缓和照顾,根据病患不同的需求而提供适当的照顾,然后随着病情的变化,随时可以调整上述两种照顾模式的比重。

  癌末病人所面对的问题并不仅止于身体上的痛苦,他还必须面对死亡以及相关的问题,包括人生的意义、关系的重建、继续活下去的勇气等等,所以安宁疗护除了提供缓和照顾之外,也必须协助病患去面对上述的问题。因此在安宁疗护机构中,除了医师及护理人员之外,也要其他社工、药师、营养师、牧师、义工等等的专业,才能用团队的力量来协助病患和家属。

  在照顾的过程中,病人拥有最大的自主权,家属亦应当全程参与,与医疗团队共同来满足病人在肉体上、情绪上、社会上、精神上的需要。当病患过世后,安宁疗护也可视状况协助家属走出悲伤、重建生活。

  目前国内推动安宁疗护最大的障碍,就是来自于医生的认知。台湾的医生从受教育开始,便被灌输着要「战胜死亡」、要当「再世华佗」或「回春妙手」因此一位治疗癌症的医生在病家面前,就一定要持续不断地提供积极抗癌的治疗,才能符合上述的形象。

  但即使不得癌症,人人也终需一死。家属往往都要等病人已病入膏肓或意识不清时,才同意将病患转入安宁病房,可能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后,病患就过世了。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病人可能连自己的医生姓什么叫什么都还搞不清楚,也可能病人的意识状态已经不清楚,也就是说医病关系根本还来不及建立的状况下,如何能提供安宁疗护呢?

  医护人员的天职,并不是在战胜或打败死亡,而是在「尽力缓解病患的痛苦」。也就是说,不管病情是在早期、中期或末期,医护人员最重要的任务都是在运用各种方法来缓解病患的痛苦,这些方法可以是抗癌治疗,也可以是缓和照顾。如果癌症能根治当然很好,如果不能,也不违反医护人员的使命。至于病患生命的长或短,并不是医护人员、病患、家属或任何人所能决定的,那是属于上帝管辖的范畴。

  同样的道理,病患及家属也不应该将战胜或打败死亡的枷锁,强加于医护人员的头上。如此一来,医生才能客观地站在病人的立场,根据病情、体能状态、支持系统等资讯,调整抗癌治疗与安宁疗护的比重,为病患设计一个最人性化的医疗决定。

  本书是我继《医生也医死》之后,另一本介绍「安宁疗护」的通俗着作。7C病房是卫生署新竹医院肿瘤暨安宁病房的代称。国内多数医院在治疗癌症上,总是习惯将病人的照顾切割成前段的「肿瘤科积极治疗」,和后段的「安宁病房缓和医疗」,但这种分法并不符合人性,因为很难有个标准来做适当的区分。很多病患发病时就已经是癌症末期,不但必须接受抗癌治疗,也必须随时准备面对死亡;但医病之间的信任关系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如果少了这种关系,「安宁照顾」就是空谈。

  7C病房自一九九九年成立以来,提供癌症病人全面性的照顾,教导病患及家属更正确地面对癌症。在这里,不但病患肉体的痛苦获得减轻,且能更有心理准备去面对人生的终点。我盼望用信仰与专业来协助读者思考,人死了以后灵魂的归处在哪里?这类的探索就像人去国外旅游要先办签证那么自然。透过温馨的真实案例,让病人与家属对癌症与死亡都不再恐惧。

  疾病的照顾是延续性的,书中主角们用泪、用情道尽了他们真实的一生。医疗人员无法改变人的死亡?但却能借着医疗尽心、尽意、尽力陪伴病人及家属走过困境。所以,专业可以区分,但病人不能分段。病人及家属所需要的就是全程的照护。书中都是真实癌症病人故事,我也提出迥异于目前主流价值观的想法,希望能对年轻的医护工作者,以及越来越多的癌症病人及家属有所帮助。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我對《和你在一起》這本書並沒有抱持太高的期待,畢竟市面上類似主題的書太多了,很容易讓人覺得有些公式化。然而,我這次真的錯了!這本書在敘事上展現出了相當獨特的視角。作者並沒有選擇那種轟轟烈烈、跌宕起伏的劇情,而是巧妙地將目光聚焦在一些生活中極其細微、卻又真實到令人心頭一震的瞬間。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人物情感細膩的刻畫,那種欲言又止、含蓄內斂的情感表達,讓我在閱讀的時候,彷彿看見了自己生命中的某些片段。書中角色之間的對話,既有台灣人特有的那種溫柔與幽默,又充滿了對人性深處的洞察。它讓我開始思考,原來「在一起」這件事,不只是單純的陪伴,更是一種深刻的理解與接納,是一種即使沉默也能讀懂彼此的心意。這種不刻意煽情,卻能緩緩滲透進心裡的感動,是我在閱讀《和你在一起》過程中最大的驚喜。它不像有些書那樣讓你拍案叫絕,而是像潺潺溪水,一點一滴地滋潤著你的心田。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拿到《和你在一起》這本書,我被它的書名吸引,以為會是一本描寫浪漫愛情的書,但實際閱讀後,才發現它帶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連結」的散文集,它探討了人與人之間各種形式的羈絆,親情、友情、甚至是一些短暫卻深刻的邂逅。作者並沒有刻意去製造戲劇性的衝突,而是將焦點放在人際關係中那些微小卻彌足珍貴的時刻。書中一些片段,例如對父母的思念、對故友的懷念,又或者是與陌生人短暫交流後產生的共鳴,都讓我深深觸動。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種淡淡的憂傷與溫暖並存的基調,它讓我意識到,即使生命中有離別,但那些曾經「在一起」的時光,都會成為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這本書的思考深度,讓我對「陪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一種物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契合。

评分

哇,這本書《和你在一起》的封面設計真的讓人眼前一亮!那淡雅的色調,加上中間那幅溫柔的插畫,讓人瞬間聯想到那些充滿回憶的午後,陽光穿過窗戶灑在地板上的溫馨畫面。光是看封面,就已經開始期待書裡的故事了。我特別喜歡那種不張揚,但卻能觸動內心的美感,感覺這本書就像一杯溫熱的奶茶,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帶來一絲慰藉。而且,書名《和你在一起》,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承載了太多豐富的情感。它可能是在說親情、友情,又或者是愛情,無論哪一種,都肯定是一個關於陪伴、關於分享、關於生命中重要連結的故事。我最近覺得生活有點疲憊,很需要這樣一本能夠撫慰心靈的書,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重新找回那份平靜與溫暖。我對裡面的插畫也很好奇,希望它能與文字相得益彰,共同營造一個令人沉醉的閱讀體驗。總之,光是從封面和書名,我就已經被深深吸引,迫不及待想要翻開它,進入書中的世界了。

评分

我必須承認,我是一位對文學作品的「節奏感」要求很高的人,但《和你在一起》這本書卻意外地讓我沉醉其中。作者在結構安排上非常巧妙,沒有直線式的推進,而是透過一些跳躍式的回憶和意象,層層疊疊地揭示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一開始讀的時候,我會有些摸不著頭緒,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發現,這種看似鬆散的結構,反而更貼近真實的情感流動,讓人物的形象更加飽滿立體。書中那些詩意的語言,時而像一陣微風拂過,時而像一首低吟的旋律,都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了強烈的畫面感。我特別喜歡書中那種留白的美學,作者並沒有把所有東西都說死,而是給讀者留下了很多想像空間,讓我可以將自己的經歷和情感投射進去。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書,它不會給你強烈的刺激,但卻能在你心中種下一顆顆細膩的情感種子,讓你回味無窮。

评分

這本書《和你在一起》的文字風格,真的非常具有「台灣味」。它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卻能用最樸實、最真摯的語言,勾勒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描寫日常生活場景時的細膩筆觸,那些市場裡充滿煙火氣的叫賣聲,巷弄裡隨風飄來的飯菜香,甚至是鄰居之間偶爾的寒暄,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畫面瞬間將我拉回了記憶中的台灣,勾起了我許多溫暖的童年回憶。書中人物的對話,更是充滿了台灣人特有的那種人情味,那種帶著點傻氣的樂觀,那種面對困境時的韌性,都讓我感到無比親切。讀著讀著,我會忍不住嘴角上揚,也會在某些情節中紅了眼眶。這本書就像一位老朋友,溫暖地訴說著那些關於愛、關於失去、關於成長的故事,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而是在與這些角色們一起經歷,一起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