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两论》——以现代文明为伦理底线,强调个人观察,突出中、西、日各自生死观念的文化特色,关注当下,钟爱人生。
作者简介
史仲文
北方工业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曾主编《百卷本〈中国全史〉》、《百卷本〈世界全史〉》、《中国艺术史》。主要着作有《中国人走出死胡同》、《中西文明的历史对话》等20余种,计数百万字。
序
一、生命、生活与多样性
1.生命是生的第一时态
2.生活是生的第一选择
3.多样性是生的第一要义
二、从健康到健美:健康是我爱,美丽是我家
1.人生百事,健体为先
2.内涵考量灵与肉
3.体育运动的四种境界
三、生的情感运算式:人生快乐,快乐人生
1.伦理之乐——快乐乃最大的善
2.职场之乐——我辛苦,我改获
3.竞争之乐——快字当头照
4.艺术之乐——万种风情一趣通
四、生的理念运算式:自由心,求知心,幸福心
1.有值无价自由心
2.有境无边求知心
3.有美无穷幸福心
五、素质、风尚与教育
1.素质——生的基础
2.青春——生的风尚
3.教育——生的导师
六、弱势人群与边缘人群
1.文明「木桶」的短木效应
2.弱势人群与边缘人群之所指
3.对弱势人群与边缘人群的认知误区与文化解读
4.误区之一:强势文化,越强越有理
5.误区之二:道德压迫,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6.误区之三:以毒攻毒,专与坏人比坏
7.误区之四:过度中庸,异类难以存身
8.弱者的尊严,弱者的表达,弱者的权力
七、公民权力、社会保障及其他
1.关于公民权利
2.关于社会保障
3.关于社会服务
4.关于环境保护
八、描述新人类:一种活法,一种形象,一种文化
1.漫话古今新人类
2.新人类特征解说
3.玩,玩世不恭
4.奇,奇形怪状
5.个,个性第一,不干涉他人
6.轻,活得轻松,不喜欢沉重
7.信,相信自己,自我张扬
8.真,童真无忌,任意发挥
9.不从流俗,不屑高稚
10.不谈理想,但有文化
11.喜欢有钱,有钱即花
12.喜欢流畅,不求甚解
13.不吓唬人,不听人吓
14.本性自由,不受束缚
15.倾心舒适,酷爱真酷
16.只有同感,没有一律
17.古今中外,一通戏说
18.变化无常,活在路上
19.面对新人类,学点什么,说点什么
序
讨论人生,常常从观念入手,从基本的念入手。比如未谈人先谈善,或者未谈人先谈真。西方当代着名哲学家艾德勒写过一本《六大观念》,影响很大,传播很广。所谓六大观念,即:真、善、美、正义、自由、平等。这种讨论方式无疑有它充分的理由,但又是传统的。
讨论生,不能从观念入手,观念再伟大,也莫大过于人。人是观念的主人,有人而后有观念。没有人哪有真,哪有善,又哪有正文,哪有自由哪有平等。观念好比是人的衣服,在特定的时代,衣服可以决定人。比如古代中国,能穿杏黄色衣服的就是皇帝、皇后、皇太后,能穿红袍、紫袍的一定是高官。穿袈裟的定是和尚,穿布衣的才是老百姓,那是不能错的。俗人穿上袈裟,也是个罪名,起码是做假和尚。明明是俗人,扮作假和尚,若非图谋不轨,必定有原因。这个也还罢了,如果一个布衣敢私穿官服,那是要定罪的,如果敢私制或私穿皇帝的「行头」,那是要杀头的。阮小七因为穿方腊的龙袍耍,就得罪了大宋皇帝,和珅因为家中有皇家私物,也促成了他被杀的罪名。但是,衣服怎么能大过人呢?衣服大过人,是人的本性的异化。
现代文明理应恢复其本来面貌。所以,讨论生时,现应从生命谈起。
这本书的光影,就如同我此刻窗外的夕阳,将我拉入了一片沉思的海洋。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便涌上心头,仿佛书中探讨的那些古老命题,一直潜藏在我意识的深处,等待着被唤醒。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填鸭式的知识读物,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老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一同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鲜少深入探究的根基。那些关于生命起源、意义、价值的种种猜想,仿佛在我脑海中构建起了一座座宏伟的知识殿堂,每一层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同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让我不得不停下脚步,去认真思考,去追溯那些影响我们思维方式的文化源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那种将宏大哲学议题巧妙地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能力,让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仿佛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种生命形态,都成为了这场深刻讨论的一部分。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远足,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踏入了新的风景,每一次停顿,都像是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也拓展了我理解世界的边界,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审慎、更加敬畏的态度去面对生命本身。
评分我拿起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静谧的夜晚,点燃了一盏温暖的灯。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散发出一种足以穿透心灵的力量。作者以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邀请我一同审视生命中最本质的那些问题,那些我们常常回避,却又无法绕过的问题。我发现,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他能够捕捉到那些最微小的思绪,并将它们放大,让我们得以清晰地看见。对于传统,他并非全盘否定,也非一味赞美,而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继承,去探究其在当下语境下的意义与价值。这种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可贵。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与作者心灵共鸣的体验,仿佛我们都在同一片星空下,仰望着同一个永恒的命题。他对生命起源、演化、意义的探讨,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现代的创新性。他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我们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所遵循的“传统”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渴望,也指引我走向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它并非要给出一个终极答案,而是开启了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让我从此对生命有了更加敬畏和深沉的理解。
评分这本《生死两论(上):生命,向传统提问》如同一位智者,用它深邃的目光审视着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我从未想过,一本关于“生命”的书,竟然可以如此深刻地触及“传统”的边界,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座充满智慧的桥梁。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宁静的力量,它并不喧哗,却能直抵人心。我尤其欣赏他对生命定义的探索,他没有局限于生物学上的范畴,而是将其延伸到哲学、文化、甚至精神层面。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我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他对“传统”的解读,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他并非简单地将传统视为过去的遗迹,而是将其看作是塑造我们当下思维和行为的深层动力。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流派的梳理,他揭示了传统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这种“追溯”与“反思”的过程,让我深刻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理所当然”,很多时候都源于那些古老的智慧。这本书,就像是一次对我们思想的“考古”,它挖掘出那些被时间掩埋的根源,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些永恒的生命命题。它挑战了我对生命和传统的既有认知,也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世界的新视角。
评分这本《生死两论(上):生命,向传统提问》宛如一部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页都散发着思辨的醇香。我承认,初读时,我被其中宏大的哲学视野和深邃的理论体系所震撼,但更多的是一种惊喜。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看似平缓,实则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他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质疑、去思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传统思想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和尊重,他如同一个虔诚的朝圣者,深入挖掘那些古老智慧的根源,并在现代视角下对其进行审慎的辨析。这种“温故而知新”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的传承与演进。书中对生命本质的探讨,并非止于抽象的理论,而是与我们日常所见的万事万物紧密相连,让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极具感染力。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陷入沉思,回想自己的过往,审视自己的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生命”,它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活着”,如何以一种更加清醒、更加有力量的方式去拥抱生命。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模式,也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思想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理解生命与传统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信息爆炸,节奏飞快,人们似乎更专注于“当下”,而很少有时间去回望“过往”,更别说去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思想的“传统”了。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瞬间冲淡了这份浮躁。它的开篇,就如同一个沉静的引子,没有喧嚣的宣言,只有淡淡的邀请,邀请我一同走入一个充满思考的幽静空间。我并非历史学家,也非哲学家,但作者的文字却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能将那些深邃的学术理论,转化为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让我能够轻松地徜徉其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那些经典思想家们的解读,他并非生硬地引用,而是带着一种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去发掘他们思想的精髓,并将其置于当下的语境中进行审视。这种“致敬”与“提问”并存的方式,既是对先贤智慧的传承,也是一种创新的突破。我发现,很多我曾经习以为常的观念,在经过作者的梳理和剖析后,竟然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这种“重塑”的过程,既带来了一些惊讶,也带来了更多的启发。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刻关怀。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与思想的对话,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它让我意识到,理解“我是谁”,从何而来,往往需要回溯到那些塑造了我们的“传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