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两论》——以现代文明为伦理底线,强调个人观察,突出中、西、日各自生死观念的文化特色,关注当下,钟爱人生。
作者简介
史仲文
北方工业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曾主编《百卷本〈中国全史〉》、《百卷本〈世界全史〉》、《中国艺术史》。主要着作有《中国人走出死胡同》、《中西文明的历史对话》等20余种,计数百万字。
一、向死而生,死亡赠与文明的五种启迪
1.死亡使存在者升值
2.死亡是解开人生奥秘的助进器
3.死亡是科学的前提之一
4.死亡是对生命潜能的终极检阅
5.面对死亡,人类生生不已
二、死是一个谜,无解之谜
三、死的自觉乃是文明的开始
四、对自杀的死亡价值的询问
五、死的惩处与表彰
六、死亡中的宗教与文化
1.中、日、西各自的传统死亡观念
2.中、日、西对战争伤亡的不同诠解
3.中、日、西面对死亡的公共表现
4.中、日、西死亡观念背后的宗教原因
七、传统死亡观念的文化批判
1.中国传统死亡观念的本质乃是等级文化
2.强势者为神,弱势者为鬼
3.厚葬的文化解读:规矩、面子与风水
八、死亡观念大转变(一)——现代文明的第一提问:死亡、法制与文明
1.战争之外,唯有法律可以处人死刑
2.伤人者必依法追究,错案者必依法赔偿
3.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匹夫兴亡,天下有责」
4.民大于法,法大于国——生命不可侮
5.生命保护,需要多方合力
6.为正义献身,也要做价值评估
7.鄙视暴力,不屑暴力,让暴力远离生命
8.「人是不可以杀的」——现代文明与废止死刑
九、死亡观念大转变(二)——现代文明的第二提问:死亡、安乐与尊严
1.不但要死得值,尤其要死得好
2.与死亡竞争,与死神竞走
3.自由权力与死亡文明的悖论
后记
《生死两论(下):死亡,面对新文明》这本书,我读下来真是感慨万千,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要把我们带入对生命最本质的思考。作者以一种非常冷静却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探讨了人类社会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如何去理解和接纳“死亡”这一永恒的命题。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对历史长河中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人们对待死亡的描述,那些古老的仪式、宗教的教义、哲学的思辨,都一一呈现在眼前,让我们看到,虽然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变迁,但人类对于生命终结的恐惧、对亲人离去的悲伤,以及对永恒的追寻,似乎从未改变。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死亡带来的种种挑战,比如医疗技术的进步是否会延迟死亡,但却无法改变生命有限的事实;又比如现代社会中,死亡的隐形化和去魅化,让许多人在面对亲人离去时,反而更加手足无措。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将死亡看作是生命的终点,而应该将其视为生命旅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生命意义的催化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忙于追逐所谓的“成功”和“幸福”,却忽略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而这本书就像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要去直面那个终将到来的时刻,并思考如何以更坦然、更有尊严的方式去面对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价值。
评分《生死两论(下):死亡,面对新文明》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活”的书。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剧烈变革的当下,我们个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这种困境如何与我们对死亡的认知紧密相连。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意义的消解”和“连接的断裂”的论述,感觉这正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当传统的社会纽带和精神支柱逐渐瓦解,当个体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感到迷失,对“死亡”的恐惧似乎变得更加具体和尖锐。然而,作者并没有让我们陷入绝望,反而提供了一种建设性的视角。他认为,新文明的挑战,恰恰也是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意义的契机。通过对死亡的深刻反思,我们可以找到连接彼此、重建价值的可能。书中对“临终者”的关注,对“丧亲者”的抚慰,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生命的尽头,我们依然能够找到尊严,找到爱,找到希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让我们在面对不可避免的消逝时,依然能够活出深刻、活出温暖、活出希望的可能性。它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温柔叩问,也是一次对未来文明的庄重呼唤。
评分拿起《生死两论(下):死亡,面对新文明》,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它却如此引人入胜,甚至带有一种史诗般的叙事感。作者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思想图景,将人类文明发展数千年以来,在“死亡”这个问题上的探索和演变,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文化如何“铭记”逝者的描绘,从古代的陵墓文化,到现代的纪念碑和追思会,再到数字时代的“云端纪念”,每一个时代的印记都折射出人类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和对记忆的珍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的梳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未来,他大胆地预测了“新文明”可能会对“死亡”概念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例如,基因编辑技术是否会改变我们对衰老的认知?人工智能是否会拥有“意识”并面临“死亡”?这些看似遥远的设想,在书中却被描绘得真实可感,引人深思。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未来的紧迫感。它鼓励我们不要沉溺于过去的经验,也不要对未来盲目乐观,而是要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去思考我们在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应该如何为“死亡”这一永恒主题,找到新的安顿之所。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更是对整个文明走向的负责。
评分读罢《生死两论(下):死亡,面对新文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对死亡的悲观描绘,而是着力于“面对新文明”这一层面上,为我们开启了一条通往更深层理解的道路。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一些前沿的科学理论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叙事框架。我反复咀嚼书中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数字永生”和“意识上传”这些新兴概念的讨论,深感震撼。在过去,死亡是一个绝对的、不可逾越的界限,但如今,科技的飞速发展似乎正在模糊这个界限,这其中既蕴含着人类对超越死亡的极致渴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和哲学挑战。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如果真的能够实现某种形式的“永生”,那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们对“死亡”的定义是否会因此改变?书中对于“个体身份”在数字世界中的延续性提出了深刻的疑问,也让我们反思,当我们不再受制于肉体的束缚,所谓的“生命”还剩下什么?这本书真的让我走出舒适区,去审视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正在快速变化的文明,以及这个文明对“生死”这个古老命题提出的全新解读。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开放、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迎接那些充满未知和可能性的未来。
评分《生死两论(下):死亡,面对新文明》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轻松,但却能让你停不下来。作者的笔触非常犀利,直指现代社会在面对死亡问题时所产生的种种焦虑和困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告别文化”衰落的分析,过去那种隆重而富有仪式感的丧葬习俗,如今在许多地方变得越来越简化,甚至被淡忘,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反映了我们在情感连接和精神寄托上的某种断裂。作者认为,当死亡被“隔离”在医院的病房里,被“包裹”在冰冷的医学报告中,我们就失去了与生命终结进行真正对话的机会。而新文明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虽然带来了信息爆炸,但在某些方面却加剧了这种疏离。人们习惯于在虚拟世界中构建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却鲜少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脆弱和必将到来的消逝。书中还探讨了临终关怀、安乐死等一系列敏感而重要的话题,作者在其中展现了极大的同情心和严谨的逻辑。他并没有简单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而是尝试理解不同立场背后的复杂动机和情感需求。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面对死亡,不仅仅是个人的课题,更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我们需要重新找回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死亡的尊重,重建一种更加健康、更加有温度的生死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