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萨伊德的经典之作《东方主义》,不可不读《西方主义》
对西方的刻板描述:聚敛钱财、没有灵魂、无道德、冷漠无情、傲慢、唯物主义、无根和机械性。
「邪恶的西方」v.s.「圣洁的我们」,影响之深已远甚东方主义。
萨伊德的后殖民经典《东方主义》,直指西方社会「想像」中的东方图像,这种对东方的刻板印象,至今仍主导着西方主流社会的想法。反过来看,非西方地区也不断建构着各式各样的西方想像,自从西方势力扩张以来,非西方地区就开始酝酿一种反西方或仇恨西方的「西方主义」,最典型的即为九一一恐怖攻击。英国知名作家布鲁玛和以色列哲学教授马格利特因此写下本书,试图探究对西方世界产生刻板印象的敌意根源。
西方主义像是个简化论,它的偏执只是把东方主义者的观点完全颠倒过来,发展至今,其影响之深已远甚于东方主义。西方主义者所想像、妖魔化的西方社会或文明是:没有灵魂、堕落、聚敛钱财、无信仰、冷漠无情、傲慢、唯物主义、机械性和无根的世界主义。在此论述下,西方自然是邪恶的,「我们」则是圣洁的,为了保卫圣洁的我们,必须阻挡西方,甚至摧毁西方。这种反西方的偏执之路,有着长久的历史,令人讶异的是,它不是源自伊斯兰教或东方思想,实际上,它根源于西方。从十九世纪的德国和俄国,到二十世纪的日本、中国、东南亚和中东等地,作者追踪西方主义的起源与传播,是极富启发性的作品。
本书特色
对西方的刻板印象与妖魔化,产生了反西方的偏执之路,是一部探究反西方情绪及极富洞察力的作品。
作者简介
伊恩.布鲁玛 Ian Buruma
生于荷兰,于莱顿大学(Leyden University)研究中国与日本文学,在东京的日本大学艺学部(Nih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学电影,在日本居住了七年。曾任《远东经济评论》派驻香港的记者、为伦敦《旁观者》杂志工作,以及为《纽约书评》定期撰稿,是知名评论家。着作《伏尔泰的椰子》和《西方主义》,曾分别入围1999和2005年的欧威尔奖(Orwell prize)最后决选书。现为巴德学院(Bard College)的人权学教授,出版过多本日本主题的书,如《镜像下的日本人》。其他着作有:《罪恶的代价》、《阿姆斯特丹的谋杀:电影人梵古之死与宽容的限制》等。
阿维赛.马格利特 Avishai Margalit
普林斯顿的乔治凯南高等研究院教授,以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哲学名誉教授。犹太的政治哲学家、着名伦理学家,着有《记忆的伦理》(The Ethics of Memory)、《正派社会》(The Decent Society)、《偶像崇拜》(Idolatry)等。
译者简介
林铮顗
台大历史系毕业,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旅居西雅图十余年,为当地华文报纸《西华报》和《华声报》撰写评论、专栏多年。译有《住宅巡礼》、《住宅读本》、《意中的建筑》、《镜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罪恶的代价》、《自然的建筑》等。
书评
第一章 对西方的战争
第二章 西方之城
第三章 英雄与商人
第四章 西方的精神
第五章 上帝的愤怒
第六章 革命的种子
註释
译名对照表
这是一本挑战思维定式的书籍,它不仅仅是关于“西方”这个概念的学术探讨,更是一次关于权力、身份和叙事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一种极其敏锐的视角,揭示了“西方”是如何在与“他者”的比较和对立中,不断建构自身的形象和价值的。这种建构并非自然而然,而是充满了意识形态的操弄和权力关系的博弈。我被书中关于“东方主义”的论述深深吸引,它让我理解了为何“东方”在西方语境下常常被描绘成神秘、异域、甚至危险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批判,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种“西方主义”叙事如何影响了“他者”自身的身份认同,以及“他者”如何在这种被定义和被规训的境况下,寻求自我解放和身份重塑。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辩证的思考和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让我对很多长久以来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产生了质疑。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设想过的“西方”的侧面。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极具穿透力的方式,剖析了“西方”是如何在“敌人”的目光中被描绘、被解读、甚至被歪曲的。这让我意识到,“西方”并非一个静态的、普适的概念,而是在无数次的外部审视中,不断被塑造和定义的结果。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西方主义”的各种解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这种“他者化”视角所带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反西方主义”如何既借鉴又反叛“西方”话语的论述印象深刻,这种既要打破枷锁,又要利用其结构来反抗的策略,充满了智慧和张力。阅读这本书,让我不再轻易接受任何单一的叙事,而是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事物。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它颠覆了我长期以来对“西方”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极具批判性的视角,揭示了“西方”是如何在“敌人”的眼中被建构起来的。这种“敌人视角”的引入,使得对“西方”的分析不再是自说自话,而是充满了张力和复杂性。我被书中关于“他者”如何抵抗、如何挪用、甚至如何反向利用“西方”话语的论述深深吸引。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斗争,也是一种对权力结构的深刻反思。作者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西方”的边界在哪里,以及这种边界是如何被不断地协商和重塑的。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所见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建构出来的,而这种建构,往往充满了权力与叙事的博弈。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迫使我跳出了自己固有的框架,从“敌人”的眼睛去看待那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西方”。这种“反向凝视”的效果非常强烈,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所理解的“西方”并非天然如此,而是在与“他者”的互动、碰撞甚至对抗中逐渐形成的。作者在分析中,并没有简单地将“敌人”视为同质化的群体,而是细致地展现了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下,“西方主义”所呈现出的多样化面貌和复杂反应。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西方”的某些元素来反击自身,或者如何在被压迫中寻找新的生存方式的论述印象深刻。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抵抗,也是一种对权力结构的深刻洞察。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文化的对话,让我更加理解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更加警惕了那些看似“客观”的叙事背后可能隐藏的偏见和权力。
评分这本书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充斥着学术术语的理论著作,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了“西方”这个概念是如何被“他者”所理解和构建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殖民主义时期,西方如何通过“他者化”来确立自身合法性的论述,这让我对很多历史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权力逻辑和意识形态运作。例如,在讲述西方如何将东方描绘成“落后”、“野蛮”、“需要启蒙”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被凝视、被定义的不适感。同时,书中也探讨了这种“西方主义”视角如何在后殖民时代继续发挥作用,以及“他者”如何反抗和重构自身的身份认同。这种双重性的分析,让这本书既有批判性,又不失建设性。我感觉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是在了解一个理论概念,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