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人是理性的》心理学界趣味版!
「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的20本书」之一
你有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吗?
你相信开发潜能、锻鍊大脑那一套玩意儿吗?
没图没真相,有图就有真相?
心理学搞笑诺贝尔奖得主用一只大猩猩打破你的「自以为」,
为你揭发无声无息在生活中操纵你的六大错觉!
心理学史上最知名的实验之一「看不见的大猩猩」打破了「眼见为真」这个信念,告诉我们:即使最明显的资讯也会被我们漏掉。当大脑的注意力资源被占据时,人们会忽略发生在眼前的事件,就算它明显如一只大猩猩!在当今这个资讯快速流通、新事物大量塞满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更是无处不在。
《为什么你没看见大猩猩?》这本书讲的是深深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六大错觉:有关注意力、记忆、自信、知识、因果以及潜能六大层面。书中集结各项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揭发许多日常生活中时而可见但人们却完全没有意识到的错觉与逻辑谬误。作者举出许多反直觉性的科学研究证据,告诉我们:「看见」不等于「看到」。我们只看见我们想看见、所预期看到的一面,而遗漏了许多就出现在眼前但却未进入意识层面的真相。
对于自己的心智功能,我们抱持了许多扭曲的信念,它们不只是错的,而且错的方式还很危险。这本书探讨何时以及为何这些错觉会影响我们,它们对人类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克服或是减轻它们的冲击。读完本书,会让你变得对自己与周遭不再那么确定——但这也许是件好事。
作者简介
克里斯.查布利斯、丹尼尔.西蒙斯Christopher Chabris & Daniel Simons
查布利斯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任职于纽约联合学院。西蒙斯在康乃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伊利诺大学。两位作者均是权威心理学家,于1997年在哈佛大学认识并开始合作,共同完成了许多着名的知觉与认知实验,心理学上最着名的实验之一「看不见的大猩猩」——几乎在所有心理学课本都提到的实验,便是由本书两位心理学家于1999年在哈佛大学所主导完成。两人因「大猩猩实验」获得2004年心理学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
译者简介
杨玉龄
辅仁大学生物系毕业。曾任《牛顿》杂志副总编辑、《天下》杂志资深文稿编辑。目前为自由撰稿人,专事科学书籍翻译、写作。着作《肝炎圣战》(与罗时成合 着)荣获第一届吴大猷科普创作首奖金签奖、《台湾蛇毒传奇》(与罗时成合着)荣获行政院新闻局第二届小太阳奖。译作《生物圈的未来》荣获第二届吴大猷科普 译作首奖金签奖、《大自然的猎人》荣获第一届吴大猷科普译作推荐奖、《雁鹅与劳伦兹》荣获中国大陆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三等奖。另着有《一代医人杜聪明》;译有《基因圣战》、《大脑开窍手册》、《奇蹟》、《诺贝尔奖 中奖指南》(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推荐序 平常心、平常眼 李国伟
推荐文 无所不在的大猩猩 戴胜益
导读 「活在当下」的大脑vs.「意识之外」的大猩猩 陈建中
引言 日常的错觉
第一章 「我想我应该会看见。」——注意力错觉
谁说眼见便为真!
「看到」不等于「看见」,
你只看到你准备看到的一切……
第二章 教练锁喉?——记忆力错觉
记忆都经过大脑的筛选与重组?
越鲜明的记忆不代表越真实,
我们只记得「感觉」起来像真实的部分。
第三章 聪明的西洋棋手和愚笨的罪犯有何共通之处??——自信心错觉
自信满满只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表现?
无知往往比知识更能让人产生自信?
错不在自信,错在迷恋自信。
第四章 你该学气候预报员,还是避险基金经理人?——知识错觉
知道「怎么用」跟知道它「为什么」能被用是两回事;
知道发生「什么」事,不代表知道「为什么」会发生!
别误把熟悉的感觉,当成真正的知识。
第五章 妄下结论——因果错觉
在面点中看到上帝,在股价中看到趋势?
「相关」不等同于「因果」,
别把「以为」变成「因为」!
第六章 快快变聪明!——潜能错觉
听莫札特会变聪明?打电玩可以开发大脑潜能?
别被伪科学与媒体操作给摆布了…
训练大脑不如站起来动动身体!
结语 直觉的迷思
志谢
文献出处
序
平常心、平常眼
「视若未睹」;
「见树不见林」;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这些都是日常会用到的词语,而生活里该注意却没注意到的事也随处可见。譬如丈夫下班回家,最怕过一会儿太座怒气沖沖地兴师问罪:「你瞎了眼吗?怎么我换了个发型你都没看出来啊!」但是为什么「看不到大猩猩」这个实验会那么受到媒体的关爱,甚至变成世界各国广为使用的心理学教材?也许是因为大猩猩的露脸,使得原本正儿八经的实验沾上了滑稽色彩,因而瓦解了科学实验的刻板印象,让人感觉效果更形鲜活。其实这个实验之所以暴得大名,本身好像也印证了「看不到大猩猩」的效应。
「理盲」是近日台湾舆论里常出现的字眼,二○○九年钱致榕教授针对八八水灾救灾工作首先提出这个说法时,意指因为缺乏客观科学知识,致使过份依据感性或情绪判断事情。之后套用「理盲」的范围逐渐扩散,于是各种社会纷扰现象都可与「理盲」沾到边。
本书警示读者有关心智的「日常错觉」,包括注意力、记忆、自信、知识、因果、潜能六大类,在陷入「理盲」的场合中,似乎也都能发现踪影。从书中报导的实验或统计资料看来,美国民众陷入「理盲」的程度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过台湾地狭人稠,在不分昼夜的电视新闻推波助澜下,让那些有的没的讯息跑得特别快。这就像是在脸盆里搅水,随意拍打便搞得水花四溅。在人口众多、文化多元的美国,不少「理盲」的实例有如泥牛入海不见踪迹,引不起太多的讨论。
第三章珍妮佛.汤普森的案例就很值得我们警惕,因为汤普森犯了自信心错觉,坚持自己牢记了性侵者的面貌,致使无辜的柯顿坐了十一年的冤狱。台湾有若干引起社会极大争议的司法案件,涉及现行法条是否周延,检察官证据蒐集是否完备,法官判决是否符应常情等问题。每个有可能造成纠纷的环节,几乎都难以排除「日常错觉」发生的机会。如果大家对这些心智上的错觉多点认识与警觉,应该有利于更加冷静剖析与斟酌事情的各个面向,减少社会的冲突。
作者在第七章里也说了,「日常错觉」并不是天生就是坏事。错觉是因心智的局限产生,而这些局限却常有互补的好处。会产生错觉的那些心智操作,其实是极其漫长演化历程里发展出来解决问题的良法。只因为我们头脑里的神经元数量有限,不得不精简地选择重点来使用。有了这种平衡的认识,对于所谓「平常心」也会有新的体认。平常心让我们避免固执于预设的观念架构,从而用平常眼明察实际的世界。所以「平常心」并不平常,是要自觉地用心锻鍊才能保持的境界,而本书正是一本极佳的导引。
李国伟
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导读
「活在当下」的大脑vs.「意识之外」的大猩猩
一九九七年五月 ,佛罗里达的劳德岱堡(Ft. Lauderdale),一如往常,又是一个晴朗炎热的上午。通过会议中心旁的那个好像永远在塞车的桥,顺着车笼随波逐流,好不容易才排着队,进到停车场,停好车。急忙走过天桥,进入会议中心,三步併两步跨上电扶梯,直上三楼,匆匆走进会议厅挑了一个右后方的位子坐下。晚了一两分钟,不过没错过太多。其实,当时也不知道这么的赶到会场会有甚么收获。「自然影像中的物体表征」(object representation in nature scenes)现在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题目,但在二十世纪末的视觉与眼科学会(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Vision and Ophthalmology)年会中,却是颇为新奇。看看摘要,这个议程好像是关于某种新的错觉。
作为一个视觉研究者,最大的好处的好处之一,就是每年可以在各个学术会议中亲身体验数十个新发现的错觉。不过,大部份的错觉,只在会议中昙花一现,最多在期刊中的留下一纸记录,就慢慢的为世人遗忘;有一些,在人们的记忆逐渐淡去之后,又会被某个年轻的学者再度发现(当然,在会中被老教授呛「你这东西某某某在三十年前就报告过了」的也大有人在);只有少数的错觉,会持续吸引人们的注目,衍生出大量的研究而有助于我们对视觉系统与大脑运作的了解;每一、两年,则会有一些极受欢迎的错觉,如北冈明佳的「旋转之蛇」(www.ritsumei.ac.jp/~akitaoka/index-e.html)、 Adelson的「棋盘上的阴影」(persci.mit.edu/gallery/checkershadow)、Gregory的「旋转的窗户」(广受讨论的是艺术家茅原伸幸的改良版:「旋转的舞者」en.wikipedia.org/wiki/The_Spinning_Dancer),在网路上如野火般四处流传。
在那两小时的座谈会里,我所看到的,就是一幕幕令人目瞪口呆的现象。影片中,飞机庞大的引擎不见了,而所有的观众竟浑然不觉;问路的时候,问路的人换了,即使身高差了一截,被问路的人却不觉有异。这是甚么回事?我们的大脑真的只是「活在当下」。前一秒钟发生的事情都不算数? 带着满腹的疑问,中午在海滩旁的餐厅,和友人一起午餐时,本想要好好的讨论一番,却发现他们都错过了那个座谈会,只能听我转述。
没多久,那场座谈会的内容陆续在各个科学期刊中登出。会中所描述的现象,就是本书第二章所讨论的「改变盲」。这个现象,后来成了显学,启发了无数研究——甚至当年错过座谈会的两位朋友也投身其中。座谈会中的四位讲者之一,即是本书的作者,在两年后进行了「看不见的大猩猩」实验。这个实验,在本书第一章有详细的讨论,可能是心理学史上最常被引用的研究之一。至于我这样不厌其烦的描述一个十四年前的记忆有何意义,请参考本书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接受外在环境的讯息,加以解释,然后做出适当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的状况下,我们的神经系统不会让我们失望。因此,我们往往忽略了要发挥这样的功能有多困难。首先,是环境中庞大的讯息量。让我们用在街上行走这个情境做例子。在街上,我们的周围环绕着上千个物体,每个物体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应对: 招牌上的文字是抽象符号,要靠语言系统解读;路上的障碍物要靠运动系统避开;路边商店的物品则要由报酬系统与情绪系统决定是否有吸引力。而进行这些认知作业之前,则需要仰赖我们的视觉系统,把输入影像中数以亿计的光点、色块、线条、灰阶,整理出上千件的物体。而使这个作业更复杂的是,随时有数十个以不同的速度朝不同方相移动的物体(如人、车、虫、鼠、鸟等)出没在四周。这样的工作,我们的神经系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短短的时间内,我们的大脑所处理的讯息量就足以瘫痪最强力的电脑。此外,环境中的讯息往往是浑沌不清、模稜两可,甚至是互相牴触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的眼睛看到一个白色的方形中间有一个黑色的方形。即使是像这样只有两个物体的影像也至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黑方形和白方形在同一平面,就像我们在白纸上画一个黑方形;一个黑色方形物体挡在白色平面前面;一个白色平面上挖了一个方形的洞,露出在后面的黑色平面。有创造力的读者应该不难再想出数十种可能性。然而,我们的神经系统却能够很快地决定要採取哪种解释,并採取相应的行动。(当然,这个解释不一定是对的,要不然,就没有本书的内容了)。
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如何面对环境中大量而又浑沌不清的讯息呢?一个相当有影响力的想法是「可能性(likelihood)」假说。透过百万年的演化,或是透过后天的学习,我们的神经系统储存着一个「世界观」,让我们能够预期哪些物体、哪些事件在当下的情境中容易出现,而哪些不容易出现;亦即,在特定情境中,我们会做出特定假设,有哪些物体或事件在当下最有可能出现。当感觉讯息开始进入知觉系统之后,我们对环境的解释,便来自于符合当下感觉讯息最有可能出现的物体或事件。这样的运作方式,当然会比将所有的环境讯息都拿来仔细分析要来得有效率。在绝大多数的状况下,效果也不错,否则,如书中所述,我们会随时生活在危险之中。
然而,这样的运作,也不是没有问题的。首先,当提供感觉讯息的外在环境和神经系统所储存的「最大可能性」物体或事件不一致时,我们会产生误判。这种误判,自一九六零年代Richard Gregory提出相关理论以来,被认为是视错觉的主要成因之一。在以往,这些错觉通常被认为是实验室的产物。毕竟,在实验室中,我们所能接受的讯息是被实验者严格控制的。在讯息不足的情况下,自然容易产生误判。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环境充满各种讯息,同时要符合「由这么多的感觉讯息所代表的最可能事件」以及「与环境本身的实际状况相违背」这两个条件的机率微乎极微。因此,以往并不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会有稳定的错觉。本书作者在学术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们证明了人们对环境的错觉事实上是稳定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球场上不会有黑猩猩,所以我们就对它视而不见;问路的人中途不会跑掉,所以换了人我们也浑然不觉;在公路上一般不会有人乱跑,很多的车祸就导因于驾驶太晚察觉异状;前后发生在同一时空发生的事情通常有因果关系,所以两个时空上接近的事件,就会被认为一则为因、一则为果(最近轰动一时的江国庆冤案,就是因为军法官做出了错误的因果联结)。科学家虽然到晚近才能稳定地量测在日常生活的错觉;然则,魔术师们稳定地展示这个现象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此外,我们的神经系统不光是利用当下最有可能出现的物件来对环境提出一个解释,它也把不符合这个解释的资讯排除在意识之外,以免浪费有限的神经资源并造成混乱。这样的结果,导致我们未能意识到对环境做出了误判。也因此,我们也因为不知道自己有所误判而过度自信。台湾最近的流行语「自我感觉良好」,很大一部分是指涉这个现象。而这也是这本书第三章的主题之一。
过去二、三十年里,心理学界对日常生活中错觉现象的了解,有了长足的进步。本书的作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有着突破性的贡献。因此,由他们来讨论这个问题,自是精彩可期。我相信,各位读者在阅读本书后,会对眼中所见这个世界的万象,有很不一样的看法。
陈建中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本文作者为台大心理系教授)
前言
日常的错觉
“There are three things extremely hard: steel, a diamond, and to know one’s self.”
「世间有三样东西其坚(难)无比:钢铁、钻石,以及自知之明。」
—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摘自《Poor Richard’s Almanack》(1750年)
大约二十年前,我们在哈佛大学教心理学时,对班上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没想到,这个实验日后竟然成为心理学领域最有名的实验之一。它登上了教科书,成为全世界心理学导论课程的教材。许多媒体都曾经专题报导它,包括知名杂志《新闻週刊》(Newsweek)、《纽约客》(The New Yorker),以及NBC的「日线」节目(Dateline NBC)。它甚至以展览的形式,在旧金山以及其他博物馆展示。这个实验之所以会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它用一种幽默的手法,深入揭穿了出乎人意料之外的结果——关于我们如何去看这个世界,以及我们所没有看到的。
你将会在本书第一章读到我们这个实验。经过这些年来的思考沉淀,我们终于明白,它所阐释的,其实是一个更广泛的原理,一个有关人类心智如何运作的原理。我们总是相信自己能够看清眼前的事物、正确记得过去发生的大事、了解自己的知识限度,并且能准确判断因果。然而,这些直觉信念常常都是错误的,这而些错误信念也遮掩蒙蔽住人类认知能力中的诸多重大局限。
我们需要被提醒不要被外表蒙骗,因为我们倾向把外观表象视为内在品质的确实广告。我们需要被告诫,省一毛钱就等于多赚一毛钱,因为我们会差别看待「赚进来的钱」与「已经拥有的钱」。这些警世格言都是为了帮助我们避开直觉造成的错误而存在。同样的,富兰克林所指称的世间最坚硬、困难的东西,也暗示了对于「我们很了解自己」这样的直觉信念应该加以质疑。在行经的人生之路上,我们好像非常了解自己的心智运作与行为背后的成因。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毫无头绪。
《为什么你没看见大猩猩?》这本书要讲的是,深深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六大错觉:有关注意力、记忆、自信、知识、因果以及潜能的错觉。对于自己的心智功能,我们抱持了这些扭曲的信念,它们不只是错的,而且错的方式还很危险。我们将探讨何时以及为何这些错觉会影响我们,它们对人类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克服或是减轻它们的冲击。
我们刻意採用「错觉」这个字眼,是想要类比于「视错觉」现象,好比艺术家艾薛尔(M. C. Escher, 1898-1972)利用立体图形压缩至平面所造成的视觉矛盾2现象,以及视知觉的局限,创造出名作里头那些「爬不完的楼梯」——即便你知道他的整体结构违反常理,你还是会觉得每个楼梯看起来都是正常的。日常错觉便是如此顽强:就算我们知道自己的信念和直觉有缺陷,它们依旧无可避免。我们把它们称做「日常」错觉,正是因为它们天天都在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当我们一边开车一边讲手机却认为自己的注意力足以应付路上交通时,我们即被其中一种错觉所影响;当我们认定某人要是记错了过去的事,必定是在扯谎,我们也上了某种错觉的当;当我们因某人看起来最具自信而选其担任领袖,我们又被另一种错觉所影响;当我们展开一项新计画前,自认可以准确评估多久得以完成该计画时,我们还是受到某个错觉摆布。事实上,没有一种人类行为可以跳脱日常错觉的魔掌。
身为心理学教授,在借由设计与执行心理学实验来维生的同时,我们发现对人类心智研究得愈多,便看到愈多错觉对生活的影响力。你可以发展出一套类似X光的洞察力,看透自己的脑袋在玩什么花样。等到你读完本书,你对于那位隐身幕后的藏镜人以及诸多统治你思想与信念的道具,将会多了解一些。一旦你了解什么是日常错觉,你将能以不同的眼光来看世界,而且你对它的想法将更为清晰。你将能看出错觉如何影响你的思维与行动,就如同影响周遭其他人一样。也因此,如果再有新闻记者、经理人、广告专家以及政客——不论是有意或无意,利用你的错觉来混淆视听或是说服你时,将会马上被你看穿。了解日常错觉,能引导你重新校正自己的生活模式,除了可以帮助你因应大脑运作的局限,也可利用其所造成的优势;甚至有可能借由这些洞察力来创造娱乐或财富。最重要的是,揭开那层扭曲我们的认知的面纱之后,将让我们与现实接轨,重新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原本面目。
这本《为什么你没看见大猩猩?》的书名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对人类的认知偏差和心理学原理很感兴趣,所以看到这个书名,立刻就被勾起了好奇心。我设想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揭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的认知陷阱。就像那个著名的“看不见的大猩猩”实验一样,这本书或许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验,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以为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实际上却可能被某些强大的心理机制所蒙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识别和理解这些“看不见的大猩猩”,从而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不轻易被他人的观点或信息所误导。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错觉的丛林中找到清晰的道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次充满启发的探索之旅,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自己的大脑,以及它如何影响我对世界的感知。
评分光是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你没看见大猩猩?》,就足以让我心动。我一直相信,认知盲点是阻碍我们进步的最大敌人之一。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却忽视了潜藏在事物表象之下的真相。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我们大脑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各种“bug”。 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深入分析那些最容易让我们犯错的认知误区,比如我们对统计数据的误读,对概率的直觉偏差,以及我们在情绪影响下的判断失误。 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的“心理雷达”,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辨别真伪,看清本质。 我相信,读完这本书,我一定能变得更加警觉,更加理性,更不容易被外界的噪音所干扰。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将是一本能够彻底改变我看待事物方式的书。我经常觉得自己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但有时候又会发现自己陷入了某些思维定势,或者被一些表象所迷惑。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你没看见大猩猩?》恰恰戳中了我的痛点。我猜想,它会详细剖析那些最常见、最容易让人产生错觉的心理机制,比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从众心理等等。我期待作者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形象的例子,将这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解释清楚。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洞察隐藏在信息背后的操纵,不再轻易被虚假或片面的信息所迷惑。这不仅仅是关于识别他人的操纵,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局限性,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变得更加清醒和独立。
评分《为什么你没看见大猩猩?》这个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看见”的深刻反思。我常常在生活中感到困惑,为什么我明明做了很多功课,却还是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为什么我听了很多解释,却还是觉得事情不对劲?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析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六大错觉,并提供一套摆脱操纵的实用工具。我希望它能像一本“使用说明书”,详细说明我们大脑运作的潜在陷阱,并教会我们如何绕过这些陷阱。 我相信,读完这本书,我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并非总是理性思考的主体,而是常常受到各种隐形力量的驱动。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设想,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很可能是我近几年来读过的最重要的一本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为什么你没看见大猩猩?:教你摆脱六大错觉的操纵》简直太有画面感了!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场景:人们专注于眼前的事物,却浑然不觉一个巨大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从他们身边经过。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吗?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场关于“看见”的革命,它会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感知方式。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让我们“看不见”的错觉,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打破这些认知壁垒。我期待它能教会我如何主动地去“看见”,如何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如何识别那些试图利用我们认知盲区的操纵。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会是一本充满实践指导意义的书,读完之后,我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些知识,更是获得了改变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