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主人,尤其是愈小的,权力愈大,身价愈高;
教育,不只在教知识,而是学习人生的功课;
教养,是一种从容,一种细致的琢磨!
在维也纳,父母和孩子,都能带着笑容,慢慢来。
在维也纳:
教育的本质,不只在教孩子人学会操作什么,而是要如何「体验」生活。没有成绩单,只有人生的功课,从小学习。
幼稚园,只要好好玩就好。孩子在每个角落各自玩着,谁也没去吵谁。允许不同的游戏在同一时间进行,是一种从容,一种顺性的发展,更是种尊重!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把要教孩子的事,不着痕迹的藏在游戏间,透过极其自然、不造作的生活哲学氛围,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学会了!这,就是人性的教育。
女性最高一个月可领近台币10万的育婴津贴;孩子出生后至两岁半,每个月可享有台币两万八千元的育儿津贴,之后每个月享有台币六千元的教育补助津贴,一直到小孩十八岁。
维也纳,音乐之都;一个重视传统、传承及人文素养的国度。
教育,一个困惑着世代台湾父母的问题;人的价值、尊严,该如何从小培育?何时能看到从容大度的台湾孩子在自我实践的道路上自信迈进?何时能看到台湾的孩子在扶弱之际,同时对人性不公处,发出凛然之声?台湾的孩子能不能拥有一种深沈的勇气和慧眼,在芸芸众生里,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品?
作者在本书中,分享了自己二十多年来在维也纳,对于德式教育的所见所闻,借生活化的例子,对照两方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台湾父母可以汲取他人优点之处;由人格养成延伸至文化观察与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希望提供国内父母、教育者深思,到底如何做,才是真正的「打自心底为孩子设想」。
作者简介
洪雯倩
维也纳国立音乐大学演奏家文凭暨音乐学博士;西班牙巴塞隆纳Maria Canals国际钢琴大赛文凭奖,奥地利尼采协会永久会员。曾任交通大学音研所、台湾艺术大学、淡江大学助理教授;《自由时报》专栏作家,定期为《表演艺术杂志》撰稿。
着有《倾听--维也纳人文记事》允晨出版社(2006)等书。
推荐序 顺孩子的天性,才是真学习 洪兰
推荐序 什么样的游戏环境,织就什么样的童年? 宇文正
推荐序 尊重,生命丰富的开始 徐光蓉
自序 要不要学琴?
1.眼光看得远,孩子的基础才会稳
牙牙学语
孰生孰疏?
我不喜欢去幼稚园!
这是我弟弟的
应变?独立?
马丁先生的选择
理性的批判
2.比成绩更重要的事
游戏天地
让童梦成真
是游戏,也是艺术…
色彩的邀约
另类PISA
阿波罗的少年诗歌
3.对妈妈和孩子的用心,永远不嫌多
人民保母
维也纳的爱弥儿
妈妈们的惊叹
幼稚园的烛光午餐
给所有妈妈的礼物
童心未泯
百万的承诺
4.有文化,才有传承
歌德的请柬
人子.魔笛
孺子大学
诚实与正直
让儿歌,只是儿歌
无懈可击的贵妇
文化护照
上善若水
后记
推荐序1
顺孩子的天性,才是真学习
这是一本观察入微、写的很实在的教育好书,作者的理念非常正确,表达方式也很直接,很多地方都是一针见血的直捣问题核心。例如,父母最困扰的就是孩子故意不练琴,作者说,那是老师的关系,乍看之下,令人一惊。但细想一下,的确没错,老师的教法常常左右着学生对这个科目的喜好,只是我们通常只责备学生,很少去检讨大人。卢梭两百多年前在《爱弥儿》一书中说,「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去观察孩子在游戏时所流露出来的天性,然后让他顺性发展」,若是教法不得当,不能顺孩子的天性,他当然不肯练琴了。
台湾现在国民所得已达到一年两万美元了,在富裕后,有能力的父母开始拚命栽培孩子,要他出人头地。在讲究人际关系的二十一世纪,气质风度就变成学科以外的第二目标。不幸的是,富足并没有提升我们对艺术的了解,台湾到现在没有真正认识什么叫艺术,大部分的父母会逼孩子练琴,因为花了学费就要有绩效,忘了美感是要在艺术环境中慢慢培养出养的。对艺术,我们用「薰陶」两个字,因为它快不得。艺术更不能量化,不是用每天练几遍、练几个小时来做标准,艺术不是形式,它是灵性。
作者提醒父母要注意孩子脸上的表情,如果孩子在接触到音乐后不久,脸上笑容消失、表情僵硬、不说话,那么不要强迫他练琴,他不适合或时候未到,这一点是个很好的指标。
作者的孩子在奥国维也纳上小学,所以她把奥国的学制讲的很清楚。看到奥国老师透过游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游泳、熘冰,真是令人羡慕。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在自然的情境下,没有学不会的。我们的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孩子透过模仿,学会生存必要的技能,但是演化也对负增强有很强的反应,因为大自然通常不给你第二次机会,因此被严厉责骂或挨打过的孩子对这项学习会有恐惧感,以后不敢去碰。书中说,幼稚园的孩子会大叫:「我不要上学」,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学习,我们有太多要跟外国学习的地方。
另一点我很赞同的是,作者对双语教育的观念,孩子一定要先有一个可以充分表达他情绪的母语,然后再利用已纯熟的母语,把他带进去第二语言的领域。母语本来是不必教的,台湾的小学有「母语班」是很奇怪的事,我们的语言教育需要好好的检讨。
这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很值得所有父母和老师好好的看。
洪兰
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推荐序2
什么样的游戏环境,织就什么样的童年
推荐无妨,最怕写序,我一向如此,因为面对编辑台的工作,很怕有写不完的序,尽管许多作家的作品很令我心折敬佩,还是宁愿「精神支持」就好;然而洪雯倩小姐这本书,我想都没想便说了「好」,原因无它,此书事关教育,台湾的教育观念太需要注入活水。
二○○七年,作家简媜的《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出版曾引起相当大的回响,那学期我的小孩换新导师,一开学,导师也给了他们每人一小包礼物,有尺、有棉线,还有什么我也忘了,每个物件各有象征,可见那书给了不少老师启发、鼓舞。那是来自美国的教育理念,动人处这里我不赘述。老师们需要新观念,事实上许多老师与时俱进,并不封闭,问题是家长呢?主持教育的政府单位呢?洪雯倩这本《在维也纳,慢慢教孩子》,阐述的主要是欧洲的教育理念,且更着重父母本身的态度,以及官方的做法。
谈到欧洲的教育理念,不得不谈卢梭的《爱弥儿》,那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论述,「不管阶级,不问年龄,凡对于称为人的都当尽你们的真情。离开真情,还有什么智慧可言呢?爱护儿童,请鼓舞他的游戏,他的欢乐,和发挥他可爱的本能。」这是卢梭主张自然教育的精义,虽然时隔两百余年,社会变化剧烈,早已不是卢梭那个「小孩有一半死于八岁以前」夭折率极高的时代了,但我在这本阐述维也纳教育的书中,感受到的仍是崇尚自然教育的爱弥儿精神。在童年时光里,游戏是为人生的第一要务。洪雯倩此书,从语言、阅读,从音乐、戏剧欣赏,从厨房里的玩乐种种生活小事,表达的无非是:什么样的游戏环境,织就什么样的童年。至于那些深信让孩子「赢在起跑点」而剥夺孩子游戏时光的父母,唉!你的孩子没有童年,还没有赢,他已经失去了起点。
此书更提出了奥地利这个国家的种种做法,为孩子所铺设的大环境,看似自然、不强制学习,人文教育、文化传承却又无所不在。我深深觉得最需要读这本书的是我们的政府教育、文化部门工作者。除了灿烂烟火、博览会、大型运动竞技之外,其实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可做,可为孩子做!
宇文正
联合副刊主任
推荐序3
尊重,生命丰富的开始
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许多家长解释为什么强迫孩童练琴,到底是为孩子好?还是炫耀自己的能力?雯倩《在维也纳,慢慢教孩子》由身历其境,叙述教育子女的另一种可能。虽然是谈孩子的教育,实际差异却是由不同社会如何对待孩子、对待其他人,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等产生,认真又严肃。
练琴是为了添增一项才艺,还是培养与深化对美的体会?士农工商,是华人传统社会认可的主要职业,且有高下之别,而艺术工作者最高不过只是「工匠」;华人社会不乏艺术杰作,但除了有落款的书画外,多半原创作者不详;翠玉白菜是谁制作显然不重要,流传的只有物件本身与历经的收藏者,因为忽视原创者,只对可收藏的成品本身感兴趣,对艺术的投注没有被鼓励,当然难以散播、感染,也不会传承。
外食、便当或电视餐变成家庭正餐,环岛高速公路兴建为了让旅游快快去回,企盼五年五百亿能换取大学品质的提升……,这些是台湾许多人凡事要求「简单、方便、速成」的产物,一切都为了更有效率--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产品:填饱肚子、更多景点、更多学术论文,或更多财富;没想到品质。
教育也成为追求效率下的产物。要在起跑点赢别人:牙牙学语时就要学英文,别人开始学加减,我们就要会背九九乘法表……,不是为了获得知识的喜悦,而是不停止的竞争比较;久而久之,其他人都是对手,不知如何建立应该合作的男女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更因为只被传授该如何在竞争中取胜,一旦身处逆境,不知所措一团慌乱。
为了追求效率,怎能浪费时间让小朋友自己慢慢发掘?质疑?不仅是不服从,还会拖累其他同学进度,甚至可能影响教学「评鑑」结果,兹事体大!最好没有质疑;为了要灌输小朋友定量的知识,并在考试复制出标准答案,许多教师用命令、恐吓、处罚的方式,将孩子塑造成一个指令一个动作的机器人;学习被简化成背诵几本教科书的考试分数;这一切,都在「为了你好」下合理化!雯倩的书让我们思考,这样制式过程到底是为了家长、老师,还是孩子好?
政府透过制式教育培养出服从、不挑战权威、不习惯思考的下一代,如此可以轻易指挥这些听话的国民,有效率的朝既定政策发展。如果国家只有唯唯诺诺、服从性高的百姓,面对迅速变化的国际情势,谁能带领国家稳健的面对困境,走出危机?致力于追求可看见的效率,才是台湾未来的危机所在。
尊重!尊重幼儿,只要稍微留点时间,他们就会像绅士淑女般用餐;尊重个人兴趣,医生可以成为钟表师傅,肉贩成为伟大的作曲家;尊重弱势,人不会因身体缺陷,际遇阻碍正常生活;尊重自己的母语,才可能体会语言的美、脉络,才会触类旁通。
许多人对现今台湾社会不满意,就应该从教育开始,慢慢的学习尊重,尊重孩子,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尊重环境,让生活丰富多元有趣;未来,不需算计。
教育孩子其实有很多方式,雯倩的书,会让人不禁思考:如果过的是不一样的童年,生在不同国家,会不会有不同的人生?这书,值得您一读再读。
徐光蓉
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
自序
要不要学琴?
莎荷旅馆。维也纳歌剧院正后方的五星级旅馆,一八七六年成立,至今仍是名流要人下榻之处。
旅馆侧隅曾经是韦瓦第(Antonio Lucio Vivaldi, 1678-1741)落脚的地方。一七四○年,他应国王邀请,从义大利水都威尼斯来到维也纳,今日墙上有个纪念碑,表示他曾住在这里。我踩在莎荷旅馆内柔软的红绒地毯上时,心想,那时已经谱出「四季」的韦瓦第一定没料到,一年后,他会客死异乡。
阳光照在绒布绒椅的贵气上。这间百年老店,曾经是维也纳女权先锋的舞台。一位名叫安娜的女子,在原本经营饭店的丈夫过世后,一口叼着雪茄,一边指挥全局,四十年下来,把这间旅馆一手变成社交、政治、艺术各界名流的聚会中心。那是一八九二年的事。
莎荷旅馆的早餐时分,我和一对来欧旅游的国内企业界长辈夫妇在此晤面。也许是受到这个城市无形的氛围所感染吧,在这间挂满艺术家剧照、点缀着皇家摆饰的大厅里,这位温文儒雅的长辈突然开口提到他早年习琴的经验,但话没两句随即以一种青少年独具的叛逆表情,为自己当年的不练琴捍卫:「我那时搞叛逆,故意不练琴。」
我静静的说:「那是老师的关系。」
眼前这位见过无数世面、阅人无数的长辈,突然转变成一位十几岁的孩子似的,身子在椅子上挪动一下,用一种找到同党、同仇敌忾的口吻说:「对嘛!就是这个原因!」好像在半世纪后,终于有人帮他出一口气似的。
「那是老师的关系。」这句话,弭平了一切解释。也许,那位长辈本来以为从我口中听到的会是:「怎么好辜负父母的苦心栽培呢?那个年代可以学琴,不容易啊!」「每天练一下,十分钟也好,无伤大雅嘛!何况琴艺也不是一天就练得起来的,音乐可以培养气质喔!」
不练琴,真的都是孩子的问题吗?一定是孩子懒惰、浪费金钱、叫不动……?我们真要如此一味指责孩子的感受吗?
或许父母们该先「诚实」的扪心自问:今天,我让孩子学琴的动机是什么?
是一种身分表征、彰显社会地位的工具?还是为了孩子的文化素养、灵性蕴涵?也许,我们会听到:「当然是为孩子好啊!增加气质,培养才艺,当今谁不上才艺班啊?!」
以前的台湾--至少我小时候--大部分的人都认为,不会唸书的人才去学弹琴跳舞画画。不过,当一个社会富裕后,就会开始对「文化」产生需求。随着时间,对艺术的观点会渐渐改变,开始出现艺文活动,开始有美术馆、公园、音乐厅的兴建,最后,不论是附庸风雅也好,醉心艺术也罢,文化的筋脉会热络起来。这是放诸四海,人在饱暖后而思礼仪的皆然现象。
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气,文化素养,是以何种氛围呈现呢?是看音乐厅、美术馆的多寡而定?还是艺文活动的节目数量?抑或学琴人口的多寡?甚或以孩子所弹奏曲目艰深大小而定?
对于学习音乐,如果为人父母者心中有一丝想把孩子当作竞争、博得面子的工具,或隐约有着想借此满足自身内心虚荣的话,那,请留步,请高抬贵手吧!
文化风范,应该是一种令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像三月天的阳光,像淡淡的花香拂过双颊一样,不着痕迹,但会令人回味再三。
艺术风气,应该像是不经意瞥到缪思女神那回眸的一笑吧!掌管艺术的希腊少女,巧笑倩兮的风韵会令人一生无悔追随的。
至于文化素养,应该是举手投足之间的一种知书达礼、礼遇妇孺弱者、关怀人性的斯文彬彬吧!接着,会把对琴棋书画的涵养「藏」在胸臆之间,不露痕迹。
席间,我不经意在闲谈中提及,维也纳这里很重视「传统」。
「有传统才有传承。」坐在对面的长辈微笑带过这句话。我心中微微一震,这么迅速就捉住这个城市的文化神韵,这可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深度,得有浑厚的人文素养才行呢!
话说回来,既然我们是为了孩子的文化素养着想,那么弹琴时,那三月天的阳光,那淡淡的花香拂颊,该是什么感觉?若为了培养气质,那如何从琴声,转换成举手投足间的气质?最后,除了弹琴之外,还要同时培养阅读习惯吗?琴、棋、书、画,有必然关联吗?会不会浪费时间?
艺术,很不同于一般学科。除了要聪明才智外,还得有一颗灵性别具的慧心。选择老师时,是否投缘、人格特质、是否有默契等,都是需谨慎考虑的关键。简单说来,如果孩子只是被要求不问原由、不知其所以然的一再反覆练琴,而没人教导他要动脑筋想想为什么这样练,或如何以「心」来感受声音,这样下去,心会「钝」掉的;而如果只是讲究每天练几遍、练几个小时,以求下次能无误过关的话,那会流于「形式」。这些,都和「艺术」的本质无关,甚至是背道而驰。
那父母该如何辨识这其中的玄妙呢?其实再简单不过,只要看孩子的脸就知道了。如果孩子开始接触琴后没多久,脸上的笑容就消失了,表情滞藏在一张面具后,话也不多了,那事情就很明显;而如果孩子会为了去上课而雀跃,事前就兴奋期待着老师的一言一行,回来时哼唱着学过的曲子,那一切也尽在不言中。
一位好的老师,会让一个孩子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但是,去哪里找这样的老师?有运气,也有类聚的无形吸引。无论如何,在还没碰到前,请先好好辨识孩子的脸,若是张冷漠或者不快乐的脸,就代表该停课或换老师的讯号了。这样一来,可避免大半「不练琴」的亲子误会纠缠;同时,我也不至于在半世纪后,从那位长辈口中听到一种迟来的正义的感慨:「没错!就是这个原因!」。
「安安在不在?」台北午后,我听到邻居孩子在找伴玩的探询。
「他在练琴。不过……练快一点的话,三十分钟就可以出来玩了。」安安的哥哥从家里探出头回答。
「练琴不能快,要慢慢来。」刚好在场的我,试着放缓声调说。
练琴该怎么练?学琴要怎么学?日前在《中国时报》的副刊上,读到一篇题为「钢琴教师」的血泪文章。作者娓娓道来,孩提时期的人格与自信,如何在习琴的过程中因钢琴老师兇恶的言语,遭到扭曲、摧毁,造成日后只要一听到古典音乐,心灵耳朵就会自动关上。望着一个又一个学琴的孩子,他们学到「操作」一件乐器的方式是:弹几遍、练几个钟头、下次老师来之前不能弹错……,这就是大部分孩子一开始就学到的「练琴方式」。孩子有时想玩心切,一急起来,会赶快飙琴,快快几遍练完了事,但这似乎比较像在学开车或打电动玩具。
不过,「形式主义」在维也纳音乐院的考试厅里是没用的。弹大曲子,徒有声势,不懂得内容的话,是无法被录取的。
我们是教算练几遍,还是教这段旋律听起来的「感觉」是什么、像什么?如果手中刚好弹出段哀伤的乐句,那感觉倏的占据了心扉上的某一角,孩子是要停下感受?还是得继续停也不停、一遍又一遍的练下去?倘若选择跳过这「感觉」,那就只是形式上的操练;但如果有人告诉孩子,那音符所引发的情绪波动、那体验,是多么可贵,因为,这代表着一滴灵魂的眼泪。那,这就是位具备灵性启发的艺术教育者。
我想,以孩子这么灵敏的特质,内心都早已具备这种感受的能力。就如人在初初童萌阶段就大致能分辨事物的美丑了。
那,一个以音乐文化着称的国度,她如何教孩子认识音乐的真谛?
答案:她给予孩子的是一种「懂得欣赏」的从容雅致。
那,她学琴的人口很多吗?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在赶上才艺班?不然「音乐之都」如何得名?
答案:她有一个能让有天分、有心的孩子不必担心钟点费,就能接受到最好品质的艺术教育系统存在。
这个城市真的夜夜笙歌?音乐四处可闻?
答案:维也纳人很怕吵,尤其怕反覆练琴的声音(因为这不是音乐)。所以,大家练起琴来门窗紧闭,街上一片寂静。政府还明文规定,公定的练琴时间是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
那么她所重视的价值观是什么?她那独一无二的艺术关窍在哪里?
答案:很慢、很细致的琢磨。因为她深知,「艺术」是生命中最难的课题;同时,没有一样艺术可以一蹴可几。
最后,她愿意为文化、为下一代付出什么样的呵护、什么样的代价?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或许我们可以先思考一件事。凡举华人聚集聊天,话题多萦系在房地产、股票与名牌上,很少很少热切的谈论到艺术上那令人心动的美。
但是,一个民族如果太过实际,凡事以利益为出发点,样样以数字盈收为基足,将会丧失一切深度的思想和一颗宁静的心灵。这时,一个人将会有一副硕大无朋的身躯,但从此没有地方可以安置他的灵魂。
但是,艺术的住处,不在有形,不在他处--恰恰是在灵魂。
我谨盼,各位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或望着孩子的脸庞时,能对孩子的文化素养和灵性蕴含的企盼,高于要他们上才艺班的诉求,高于对成绩数字的重视;并且,每个人都能在字里行间,为自己找到一个「人性」的答案。
于此,是为首文,是为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