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边界的教室

没有边界的教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
  • 教学
  • 创新
  • 思维
  • 学习
  • 成长
  • 未来教育
  • 课堂
  • 启发
  • 学生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关于德国,以下这些你都知道吗?
  .德国是一个博物馆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全国拥有超过6000家博物馆。
  .在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德国诞生过许多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
  .知名的文学家「歌德」、「海涅」;音乐家「贝多芬」、「孟德尔颂」,也诞生于德国。
  .德国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当中,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德国拥有许多发明家和工程师,至今德国科学家一共获得了超过60项诺贝尔物理、化学和生理医学奖。
 
  什么样的教育环境,能够孕育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发展出这么精采的国度?

  《没有边界的教室》作者沈佳慧,带领你透过台湾母亲之眼,跳脱身处的环境,进入德国的教育现场,用全新角度看到有别于台湾,从生活中学习的「德国启蒙式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挥天赋与才能,才是教育最终的使命!」
  「不管书唸得好不好,每个人都需要生活的能力。」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第一名』!」
  「只要有专长,不必人人念大学!」
  「只要能对孩子有所启发,教室的范围可以无限延伸!」……

  「到底什么才是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后,最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德国的教育制度不一定适合我们,但是在全球化竞争的地球村之中,却可以提供我们最深刻的反思!

本书特色

  .带你一窥德国成功背后的启蒙教育秘密!

  .带你了解「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如何使德国成为「品质保证」的国度,不论在欧洲或世界的各领域表现,皆无比亮眼。

  .每个篇章最后的BOX,让你认识你从来不知道的德国人文风貌!(如:在德国诞生的卓越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有哪些。)

本书重点

.唸过中、英、德共六所幼稚园及两间小学,不是折磨而是好玩适应力,是培养出来的。

  2009年的11月,Monica和老公、小K结束了五年多在欧洲的生活后,回到台湾。

  「你的孩子适应得如何?跟得上吗?」
  「他还会说中文吗?」
  「对他来说,学中文应该很痛苦吧?」……

  Monica被问到一堆关于孩子的适应问题,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都出笼了。

  小K唸过唸过中、英、德共六所幼稚园、及两间小学。问他:「这样搬来搬去,会不会觉得不好,或是没有朋友可以一起玩?」他竟毫不思索的回答:「不会呀,搬到新的地方,过一个月就有朋友了,新的朋友加上旧的朋友,就世界各地都有朋友啦!」

  进入一个新环境,孩子一开始需要的不是学会语言、不是课业立即赶上进度,而是耐心开导的老师、还有陪伴他们一起适应新环境的父母。

  有了这些,每一个孩子都会相信:改变环境并不可怕。

.有自由时间的孩子,才能够主宰自己的人生

  「你认识那些生活中塞满一长串课程、训练、课外活动孩子吗?……如果让他们到些美丽恬静的地方度几天假,他们将会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自我,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时间学习独处,这会让他们难以面对成年后的生活。他们无法放松自己,因为从来没有人教他们,该如何轻松度日。……」

  拥有许多「空白」的时光,对德国孩子来说是一种常态,因为就算不放假也有很多「空白」,父母不安排他们上补习班,也不会因为怕输在起跑点而安排他们学很多的才艺,因此,从小就必须学会安排自己的空白时间。只有让孩子从小拥有自由的空间,孩子才懂得如何为自己做决定,这样的孩子,也才能够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

.不管是不是第一名,每个人都需要生活能力

  住在四季如春的福尔摩沙,我们究竟认识了多少鸟类?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总在努力背诵着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却通常对身边的生活与环境一无所知?「小K在德国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说出我们常吃、只有欧洲出产、连我也不太知道的蔬菜名称,甚至,只要给他清单,他就可以上超市帮我买菜,比老公买的还正确!」这就是生活。不管书唸得好不好,是不是第一名,每个人都需要生活能力,这便是生活教育重要的地方。

  德国小学教的不只是识字、不只是知识,相反的,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得先教会孩子怎么「生活」。
 
.赢在起跑点不是赢

  大多数的德国家长和老师认为,扎好基础才是将来致胜的关键,眼前的优秀,不一定代表将来也优秀。务实的德国人,认为基础比什么都重要,没有稳固的地基,再美丽的房子也有可能坍塌。所以,「留级重读」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在德国人的观念里,留级就表示对于这一年的课程不够熟悉,所以再读一年,把基础打稳一点,对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件好事。

.没有成绩单的一年级

  在德国小学的第一年,是没有成绩单的。一年级新生,才刚刚开始步入识字的阶段,因此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教导孩子如何学习、能够独立完成自己份内之事,更重要的是,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自动学习的好习惯,他们鼓励孩子自发学习,要求孩子守规范,但是也鼓励发问。愿意自动自发去学习的孩子,成绩自然不会太差。

  其实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协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习他们所需的技能,孩子就能将他们的课业选择与课业成绩,转化为一个能令他们快乐的职业生涯。考试导向的方式也许有他的效果存在,但不考试就不唸书的习惯一旦养成,学习就会变成一件很痛苦的事了。

.玩,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功课

  「某一週的主题是『中古世纪』,这一週停止了平时正常的上课,每天都进行关于中古欧洲的各种活动,孩子可以参与其中,把欧洲中古世纪的生活搬进学校课堂里,老师还教大家用废弃的硬纸板,做成古代打仗时所穿的骑士服,并自己为它喷漆、上色,还把被淘汰不用的足球,洗干净、剪成一半,拿来充当骑士的头盔,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德国的小学课程看起来虽然内容丰富,但并不强求孩子死记硬背,更尊重每个孩子学习的快慢不同。课程内容生活化,教学设计有趣又不失教育性,因此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快乐的成长,不会因为课业问题需要额外补习或是为功课烦恼,「玩」就是他们的主修,而从中学习更多。

作者简介

沈佳慧 Monica Shen

  唸过淡江日文系与中文系、是个旅行与生活结合的旅人,旅居欧洲五年,喜欢体验各种不同文化的旅行与生活。结婚之后才开始旅行,生完小孩后才开始写书,无论在哪里,皆乐于与孩子一同成长。

  曾任中广外制广播节目企划、执行制作;环宇电台新闻记者、播报及环宇电台旅游节目【漫步天涯】主持人。目前专职写作。

  已出版之着作有:《幸福鸡汤》(爱迪生出版社,2003)、《恋恋奥地利》(沃尔出版,2005)、《大手牵小手,世界玩透透 》(美智出版社,2007)。

  .部落格:漫步天涯──沈佳慧的部落格blog.udn.com/monikashen
  .Facebook【漫步。天涯 ~ 沈佳慧】粉丝专页:www.facebook.com/pages/man-bu-tian-ya-chen-jia-hui/156817941015993
  .E-mail:monicashen87@yahoo.com.tw

绘者简介

Kevin Chiang(小K)

  爱涂鸦的小孩。最光荣的事蹟,是在两岁时看到妈妈的第一本书出版时,就马上在上面涂鸦.……从七个月开始就跟着爸爸妈妈,在地球上到处迁徙和旅行。

  到目前为止,唸过三个国家、六个幼稚园以及两所小学。

《群星之歌:宇宙文明的兴衰与未来》 作者: 艾琳·凡德霍夫 出版社: 寰宇之眼出版公司 页数: 850页 --- 内容简介: 《群星之歌:宇宙文明的兴衰与未来》是一部横跨数十万光年、历经数百万年的宏大史诗,它深入探索了智慧生命在宇宙尺度下面临的共同困境、演化路径以及最终的命运。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星系或物种,而是以一种近乎神谕的视角,编织了一幅由无数文明兴衰交替构成的宇宙图景。 艾琳·凡德霍夫,这位在“认知考古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花费了毕生精力,通过解读散落在各个已知和未知星域的“超遗迹”(Hyper-Relics)和“熵变信息流”(Entropic Data Streams),构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多维宇宙文明模型。全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任何文明的进步,本质上都是在与宇宙基本规律——特别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和信息熵增定律——的抗争与共存中寻求动态平衡的过程。 全书共分为五部,结构严谨,逻辑推演层层递进,文笔兼具严谨的科学思辨与恢弘的叙事张力。 --- 第一部:原初之光与分岔的道路 (The Primal Spark and Divergent Paths) 本部分追溯了宇宙中生命出现的早期阶段。作者并未局限于碳基生命的概念,而是细致分析了基于硅、等离子体甚至纯粹能量形态的生命形式诞生的可能性。重点阐述了文明的“技术奇点”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周期性的“认知爆发点”。 凡德霍夫引入了“基础法则悖论”的概念:一个文明必须掌握基础物理法则才能生存,但对这些法则的深入理解,往往会带来哲学上的虚无感,从而阻碍其社会凝聚力。她详尽对比了三种早期文明应对此悖论的策略: 1. 内向收敛型(The Inward Turn): 专注于虚拟现实、意识上传和内部完善,最终导致文明的“软性停滞”。 2. 外延扩张型(The Outward Surge): 盲目追求物质和疆域扩张,在跨越数千光年后,因资源管理和跨文化冲突而解体。 3. 模因迭代型(The Memetic Iteration): 发展出高效的文化和遗传信息快速修正机制,能够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被认为是存续时间最长的模式之一。 这一部分为后续宏大叙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第二部:银河系的古典时代与“大静默”的阴影 (The Classical Galactic Age and the Shadow of the Great Silence) 随着文明跨越技术鸿沟,开始进行星际航行和初步的宇宙尺度工程,本书进入了“古典时代”。这一时期,多个强大的星际联邦相继崛起,共同绘制了银河系的面貌。 凡德霍夫深入剖析了“宏观工程学”的陷阱。许多文明试图通过修建戴森球、改变恒星光谱乃至重塑星系结构来获取绝对优势,但这些行为无一例外地引发了无法预料的连锁反应,导致了区域生态的崩溃。 “大静默”(The Great Silence)是本部的核心悬念。它指的是,在某个特定的宇宙纪元,所有先进文明似乎在同一时间段内停止了任何可被观测的信号传播。本书首次提出了“信息熵安全协议”理论:部分高度先进的文明并非灭亡,而是为了规避宇宙中更高级、更具侵略性的存在(例如“信息掠食者”),主动将自身的存在信号降至近乎不可探测的水平。这是一个关于生存与可见性之间的残酷权衡。 --- 第三部:超维度的诱惑与存在的重定义 (The Lure of the Higher Dimensions and Redefining Existence)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理论物理和哲学的前沿。当物质和能量的限制被突破后,文明的下一目标转向了对时空结构的操控和多维存在的探索。 作者详细阐述了几个已灭绝文明在尝试“跃迁至更高维度”过程中遭遇的灾难: “褶皱悖论”的破灭: 一些文明认为可以通过折叠空间维度来逃避线性时间的束缚,结果发现维度间的边界并非空旷的走廊,而是充满着“非欧几里得侵蚀”的危险领域。 意识的形态转变: 成功的形态转变(如转化为波函数或纯粹的数学结构)带来了无限的计算能力,但也使得这些文明彻底失去了与物质宇宙的交互能力,成为宇宙中的“幽灵观察者”。 凡德霍夫在此部分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在目前的宇宙结构下,所有试图完全摆脱物质束缚的努力,最终都导向了对“存在”这一概念的自我抹杀。 --- 第四部:宇宙的生命周期与终极危机 (Cosmic Cycles and the Ultimate Crisis) 本书的视角进一步放大,开始关注整个宇宙的演化。作者借鉴了周期宇宙论和热寂理论,探讨了文明的终极命运。 “终极危机”被定义为:当宇宙的熵值达到某个临界点,所有可用于信息处理和结构维持的自由能耗尽时,文明将面临的最终选择。 本书系统梳理了应对此危机的三种“终极方案”: 1. “冷冻纪元”的构建: 试图将文明信息压缩到最小,在一个极低能量状态下等待宇宙的下一次大坍缩或反弹。 2. “信息铸造”: 将所有知识和意识转化为一种极其稳定的、类似黑洞的结构,以求在时间流逝中尽可能保持信息完整性。 3. “跨界逃逸”: 最具争议的理论,认为存在逃离我们当前宇宙膨胀轨迹,进入其他“母宇宙”或“泡泡宇宙”的途径,但这需要对宇宙常数进行颠覆性的操作。 这一部分充满了对物理学前沿的深刻洞察,并以严谨的数学模型支持了其对宇宙终结的预测。 --- 第五部:回响与遗产 (Echoes and Legacy) 在史诗的尾声,凡德霍夫将目光收回到个体和文化的影响力上。她认为,即使宏大的星际帝国最终消亡,它们所留下的“文化回响”——艺术、道德结构和非物质的知识体系——才是真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 本书以一种充满哲思的方式结束:宇宙的宏伟在于其无尽的遗忘与重生的循环。每一个文明的失败,都为后来的“新生儿”提供了一块未被触碰的基石。我们无法避免衰亡,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留下的“回响”的质量。 《群星之歌》不仅是一部天体物理学、社会学与未来学的交叉著作,更是一部对智慧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它强迫读者跳出地球的摇篮,以宇宙的尺度来审视我们自身的脆弱与伟大。它的结论是警示性的,但其详尽的论证过程,却为任何追求长远未来的智慧文明,提供了一份无可替代的“文明生存手册”。 --- 读者群体: 宇宙学爱好者、高级科幻读者、哲学思辨者、以及所有对文明兴衰规律感兴趣的学者和普通读者。 推荐语: “读完此书,你对‘未来’的定义将被彻底重写。它不是一本关于‘我们能做什么’的书,而是关于‘我们最终会成为什么’的警示录。” — 詹姆斯·科尔宾,《星图评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1 李伟文
推荐序2 郑伊雯
作者序 德国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

Chapter 1 我们全家都是空中飞人
因为老公的学习和工作关系,两年内,我们从台湾飞到苏格兰,再从苏格兰飞到德国,儿子小K也因此唸过了中、英、德共六所幼稚园、及两间小学。原先我也像大部分父母一样,担心孩子的适应问题,后来却发现──改变环境并不可怕。而且,不只我这么觉得,小K也是。

缘起 开始漫步天涯的旅程──苏格兰新生活
苏格兰幼稚园历险
带着苏格兰腔到德勒斯登
说英文的国际学校
找寻新学校
进入德国幼稚园
【你所不知道的德国】

Chapter 2 没有边界的教室
兴趣和专业,是德国培养人才的重点,而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读书,或是认为读书才是──有出息。因此,以务实的专职教育、重视每个孩子的特质,让他们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是德国教育培养人才的重点和方式。

森林里的毕业典礼
入学前都会收到的红单
没有成绩单的小学一年级
不管是不是第一名,每个人都需要生活能力
「玩」就是德国小学生的主修
留级生
如铁般的纪律,来自柔软的心
不必自习的读书之夜
德国的「公立」安亲班
每个人都要有「说故事的能力」
可爱足球队
台湾妈妈的母语教学课
德国小孩的福利
可以不必唸大学,但不能没有专长
四季音乐会
【你所不知道的德国】

Chapter 3 玩出生活大道理
你认识那些生活中塞满一长串课程、训练、课外活动孩子吗?……如果让他们到些美丽恬静的地方度几天假,他们将会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自我,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时间学习独处,这会让他们难以面对成年后的生活。他们无法放松自己,因为从来没有人教他们,该如何轻松度日。……」

你没看错,德国小孩七点就上床睡觉
德国小孩也提灯笼
带着三岁小孩到博物馆去
拥有一个空白的暑假
乌尔劳不(Urlaub)从小开始
德国小孩看电视
狗狗陪读计画
孩子的适应力是培养出来的
【你所不知道的德国】

后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原来学校也可以如此上课
李伟文

  当我们习惯以特定角度来看待某些事物时,就很难想像它会是另一种模样,这也就是我们身处世界之中,每天在成千上万的讯息轰炸之下,却看不见真实世界的原因。毕竟,我们的所知限制了我们的所见,而我们的所见又限制了我们可以理解的事物。教育制度也是如此。

  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台湾的教育制度有问题,我们也尝试不断改革,但是往往旧问题没有解决,却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佳慧所写的这本《没有边界的教室》带我们跳脱身处的环境,看到德国的教育现场,让我们用新的角度看到──原来有人是这么做的!当然,德国的教育制度不一定适合我们,因为各国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都不相同,但是在全球化竞争的地球村之下,也可以提供我们反思,到底什么是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后,最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我们有没有确实地给予孩子这些学习的机会?

  因此看到德国的小学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生活能力以及养成运动的习惯,同时非常明确地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不容许的,培养他们成为懂规矩、有自律的孩子,我觉得这些都很重要,却是常被我们忽略掉的。

  我尤其羡慕他们将阅读习惯的培养结合「读书之夜」的有趣活动,引起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同时在课程中也让孩子具有「说故事的能力」,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意见,并且有能力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总是觉得,沟通与倾听的能力将会是孩子长大后,在未来专案工作型态的社会中存活的最重要能力,也是合作与民主的基础,可惜的是,这点在台湾的教育现场,也往往是较弱的一环。

  透过佳慧详尽的描述与生动的文章,我们彷彿跟着她一起面对不同文化的震撼与反省,相信不管是老师或家长都能从其中获得一些启发,在往后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做法。

推荐序
令人凝视的德国教育文化书写
旅德作家 郑伊雯

  我很喜欢旅行,我想佳慧也是。穿梭各地,旅行扩展了我的视野,旅行也让我得以穿梭时空疆界,以一己之见窥探这个无奇不有的世界繁华。

  但是「旅行」与「旅居」又是截然不同,旅行者容易带着疏离与趣味的心情来看待新鲜事物,但旅居者就必须在生活的实际面上,去碰撞食、衣、住、行等各式各样的问题,以及随孩子而来的教育问题。詹宏志在评论胡晴舫的《旅人》一篇文章中曾经写道,旅人是「戴着故乡看异乡」,之后又是「带着异乡看故乡」,不管是文化上的差异、冲突、震撼,旅人与书写永远有着立场与角度的左右摇摆。

  从台湾到英国,从英国到德国,再从德国回到台湾,佳慧在几年的德国生活与文化浸淫下,难免有些心得与感受想要说说,不仅谈及她对德国教育所感受到美好的那一面,也叙述了小孩成长的快乐历程,这一种旅居德国的妈妈观察之眼,游走在异乡与故乡之间的心情感受,也正是让人非常好奇的足以凝视观察的文化深思处。

  当然,在每个国家现行的教育体系与制度里,背后都有一套强大的法制、经济、社会、文化、与思想体系支撑着。相较于台湾社会,德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重的国度,如德国学校对于学生家长「理所当然」的要求态度,以及坚持父母陪同参与学童上课学习的成效,对于台湾社会里一般双薪家庭下的父母,这就是相当困难的要求。

  假如,我们称赞在德国教育下成长的孩子,真的不错,或许读者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德国教育体制好、学校教育办得好、或德国学校的老师比较会教书或带领小孩求知。其实,在这背后绝对不是只有「学校教育」,还有许多父母的用心与真正花下时间与小孩相处的「家庭教育」。佳慧在这妈妈的角色,就极为称职地扮演了家族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一个台湾妈妈与台湾之子,如何融合到德国这个大环境,如何一步一步地进入教育体系,其中的辛苦与挣扎,在佳慧陪伴孩子成长的历程绝对是有许多故事足以述说的。

  就在德国小学阶段,从生活常识的学科知识,鼓励孩子接触书本的阅读之夜,提倡运动风气的整体环境……,许许多多的心得分享,借由佳慧的书写,希望带给大家愉快的阅读思考,理解德国基础教育的丰富面向,绝不是只有培养出「会读书」的孩子而已。我很享受阅读佳慧的文字,希望您也能借由阅读此书,进一步理解德国民族对他们国家未来主人翁,所努力与诉求的教育面向。

作者序
德国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
沈佳慧

  重视孩子的特质、培养孩子的专长,才是教育的重点

  着手开始写这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考验我德语理解能力的一大挑战。

  我花了约两年的时间,让儿子从国际学校,转而进入正统的德系学校就读,从半句德语都不懂,训练到可以与同龄的德国小孩,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是一段辛苦的过程。现在说来也许轻松,但是之前每天都在想该怎样让孩子可以进入一个更属于他、适合他的学习环境,再加以经常「有口难言」、求助无门的状况,现在想来,还真有点佩服当时的自己。

  一位嫁给德国人、在德国居住了将近二十年的朋友告诉我:「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妳在德国才接近两年,等妳住到二后面在加个零,也就是二十年的时候,一切都会如鱼得水了!」

  没错。时间的确是融入一个新语言、新环境相当重要的因素,孩子们的学习亦如是。

  许多人因为是嫁到德国,他们有着另一半的帮助,所以融入德国当地的社会和体系,比起我们,自是容易许多。我们全家都来自台湾,德文一句都不会,在这里一切从头开始,简直如拓荒一般的艰辛。

  在德勒斯登工作的诸多台湾人因为外派,而全家才来到德国,公司自然有许多生活上的帮助。而先生则是在UK取得学位后,直接受德国公司聘用,因此,除了住宿和长期工作签证的手续,公司有所帮助之外,一切大多都得靠自己。

  也正因为都得靠自己,在这边生活下来,要考量的也就更多,难度更高,尤其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特殊,与我们熟知的体系完全不同,因此在儿子的教育上,我们花了许多时间研究与了解。

  我记得,儿子刚入德语幼稚园之后,有一阵子,我很怕和他的老师们多说话,因为我说的她不懂,她说的,我也不懂,于是一开始儿子在学校的情况,我一无所知,后来随着德文的稍稍进步,也才渐渐了解他们的教育方式。

  德国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这是我在德国所认识到的。

  兴趣和专业,是他们培养人才的重点,而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读书,或是认为读书才是──有出息。因为一个社会的中产阶层,是支撑整个社会的庞大主轴,而这些是多数人,能够念到博士毕业、所谓高学历的,不过是人口总数中的万分之几而已。因此,以务实的专职教育、重视每个孩子的特质──也就是并非所有的小孩都适合唸书,而是培养孩子的独特专长,让他们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是德国教育培养人才的重点和方式。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德国的工艺师傅「外销」之时,广受国际的肯定与赞赏之故。

  为了完成这本书,我拜访了一些朋友、儿子学校的老师、校长、同学的家长,以及德国教育单位的工作者,期盼除了自己的观察之外,能更广、更深入地了解德国的教育,也期盼将来在帮助儿子选择专业方向时,有更多的助益。在着手写这本书之前,鼓起勇气,用破破烂烂、不标准的德文,和儿子的老师浅谈了德国的教育,再从德国朋友口中以及我德语课的学习里,加上自己的观察,更多方面地了解德国教育,也许只是冰山一隅,但已是获益良多。

  最后要特别感谢的是,来自马来西亚的Mimi,由于她的帮助,让我在儿子刚开始进入小学之初,有了一位「专属翻译」,有Mimi当我和儿子师长之间的沟通桥樑,才得以让我度过这「德语黑暗期」。儿子也因为有她的女儿作为同班同学,才不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因为对德文没有信心而太害怕。

  还有,谢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各国朋友们。

图书试读

不管是不是第一名,每个人都需要生活能力

小K在德国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说出我们常吃、只有欧洲出产、连我也不太知道的蔬菜名称,甚至,只要给他清单,他就可以上超市帮我买菜,比老公买的还正确!这就是生活。不管书唸得好不好,是不是第一名,每个人都需要生活能力,这便是生活教育重要的地方。

春天来临,冬天的积雪融化了,好不容易可以不用再踏着厚厚的积雪走路上学,我与儿子间的对话,似乎也因为天气的转暖,随着「春天」起来。

「哇~春天来了耶,你听,小鸟已经在树上叫了。」陪小K上学的途中,我随口对小K这么说。

「冬天也有鸟叫啊,但是春天的鸟叫得比较大声。」小K边走边回答着。

「?……」我一头雾水,问道:「春天的鸟叫得比较大声?你是怎么知道的?」

「老师说的啊。」小K煞有其事的开始解释:「因为春天来了,鸟要叫大声一点,告诉大家春天来了。」

哈哈,没想到,德国的生活教育教得这么仔细。在四季如春的台湾长大,我真的不知道春天的鸟儿与冬天的鸟儿有什么差别,如此说来,连叫声都有差别呀?

欧洲因为四季变化明显,因此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乐趣。秋天找叶子、认识树木;春天找寻鸟类、认识鸟类;冬天出去看雪、玩雪;夏天在学校里沖凉、玩水……。

再想想,住在四季如春的福尔摩沙,我们究竟认识了多少鸟类?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总在努力背诵着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却通常对身边的生活与环境一无所知?

德国小学教的不只是识字、不只是知识,相反的,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得教会孩子怎么「生活」。

幼稚园学童,也懂得分辨植物是否有害

也许你会问,生活有什么好教的?其实生活学问可大了。

小学毕业之前,会简单的烹饪吗?知道四季成熟的果实是什么吗?知道哪些野生的果实是不能吃的吗?知道哪些是所居住的城市或地方特有且珍贵的鸟类吗?即使唸到了大学毕业,大多数的台湾学生对这些问题还是不怎么清楚。

在德国,这些就是老师在小学的课堂上、生活上所教授的「课程」。孩子从课程中学习食物是怎样来的、要如何珍惜食物;四季变换要如何穿衣;所居住的房子是用什么素材建筑的、古代的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不论骑车或走路都要遵守交通规则……。这些不就是所谓的生活课程吗?而正是从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课程中,孩子也同时学习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有趣的历史、文化、自然……等知识。

在德国小学的教学课程中,有一门课叫做「Sachunterricht」(生活常识课程),在这一堂课程中,老师用既有趣又富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社会、自然等等的学习项目。不但学知识,德文的单字也同时在累积。

例如有一回,老师请孩子带用麦子做成的食品到学校来。在德国,面包是主食之一,许多面包是用麦制成的,老师会告诉孩子麦子长什么样子、麦子的生长情形、吃麦子做成的食物有什么好处。更有趣的是,这一门课还告诉你所有家畜的怀孕期究竟有多长;一只小乳牛从乳牛妈妈怀孕到分娩,需要几週;小鸡几週会孵化……等,这些我们从小到大从来都不知道的问题。开了这一扇有趣的知识之门后,对这些生物有兴趣的孩子,就会试着去找更多的书来阅读,以获得有关的知识。

这样的生活教育,不只在小学,其实幼稚园老师就开始启蒙,让孩子们认识环境、学会保护自己、也尊重并保护自己所居住的环境。有一次因为出门办事,我正巧经过小K就读的幼稚园,看到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出来「放风」,到附近的公园玩耍,老师带着孩子们,就像是大家一起散步,边走边一一介绍路边的植物和风光。偶尔有一只小刺猬,从他们面前摇摇晃晃而过,老师还会让大家停下来观察,并且让小刺猬先过呢!经过一株植物时,老师在一棵果子长得像蔓越莓的小树前,停了下来,告诉大家:「这种果子是不能吃的。」并仔细的告诉孩子怎样分辨可食用与不可食用的类似植物。

你说,才幼稚园的孩子,会懂这些吗?其实,有时候我们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老师这样的生活教育方式。我发现,大部分的德国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真的都认识这些在居住环境附近的植物,并且能分辨它们是否有害呢!

所以德国小学的老师,除了是孩子们的知识传授者,也是生活上的启蒙导师。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活最真挚的热爱和最深沉的关怀。他/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光鲜亮丽的,还是默默无闻的,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瑕疵,真实得如同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作者用一种平等而尊重的视角去观察和书写,不加评判,只是静静地呈现。这让我感受到了被理解的温暖,也让我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普通人。书中传递出的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让我看到了困境中的希望,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内心充满了力量,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生活的热情。这是一种治愈,更是一种激励,让我想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拥抱生活中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惊艳到了,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都透露着一股不落俗套的文艺范儿。书脊的颜色和纸张的触感,初拿到手就让人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所吸引。他/她没有使用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娓娓道来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每一章都像是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推开它,去探索更深处的奥秘。作者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尤为细腻,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立体的形象,让我感同身受,时而为之欢笑,时而为之落泪。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引发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的世界,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隐藏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在喧嚣的文字世界里带来了一丝宁静与美好。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够穿透人心的浮躁,触及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喜欢他/她那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方式,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夸张,却能营造出浓郁的氛围,将我深深地带入故事之中。那些看似简单的词语,在作者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跳跃着、闪烁着,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无论是场景的描绘,还是人物的表情,都精准而生动,仿佛就在眼前。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醇厚的美酒,每一口都回味无穷。它让我重新体会到了文字的美丽,也让我对“表达”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字里行间融入了大量的生活智慧和哲学思考,读来令人醍醐灌顶。他/她并没有生硬地灌输道理,而是将这些深刻的见解巧妙地融入到故事的脉络之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书中所探讨的主题非常多元,从人性的复杂到社会的变迁,从情感的纠葛到精神的追寻,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陷入沉思,回味作者的那些话语。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智者,在我迷茫困惑时,给我指引方向,在我懈怠不安时,给我注入力量。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期待。这是一本能够陪伴我一生,并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给我带来新感悟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真是匠心独运,完全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桎梏。作者并没有遵循线性叙事的老路,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非线性手法,将故事碎片化、多视角化,却又奇妙地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推理和联想。这种阅读体验前所未有,既挑战了我的逻辑思维,又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解开一个谜题,每一次的发现都让我兴奋不已。书中穿插的各种引用、旁白、甚至是留白,都充满了深意,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我反复阅读了其中的几个章节,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每一次都能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含义。作者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令人钦佩,他/她敢于突破框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我们学习。这本书不只是读,更是一种沉浸式的探索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