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教养孩子,如何认清孩子的心智与潜能,使其适性发展?
本书是幼童心智迷宫的最佳导览地图!
对大部分的人来说,怀孕生子是人生中很深刻、强烈、奇妙的经验。一个新生命诞生了,有着澄澈的双眸,胖嘟嘟的小手,和看似神祕的大脑思维。
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始终注意着婴儿的重要性,在过去十年里,我们对婴儿和幼童的理解有了一些革命性的发现:科学家认为,婴儿的行为和认知是不合乎逻辑的,他们的思考和经验能力存在着许多限制。然而,此刻他们已然发现,婴儿不只比他们认为的学得更多,而且还想像得更远、关心得更广、体验得更深。就某些方面而言,幼童其实比成人更聪明、更富有想像力、更关心他人,甚至更有自觉。
孩童,真是我们非常熟悉,同时却又无比陌生的对象。
一个两岁大的孩童,看见饥饿的陌生人,会递给他吃到一半的棒棒糖;一个三岁大的孩童,坚持必须也要为他口袋里的小玩偶准备好餐具,他才肯用晚餐;一个五岁大的孩童,从翻仰的金鱼身上,可以感受死亡的不可抗拒。
难道,这么小的他们已经有了同理心?已经有了假设思考的能力,并且对自己的想像坚信不移?在还没学会阅读与加法前,小宝贝们如何得知关于道德的复杂事理呢?童年时代是人生至关重要的成长阶段,但我们对那个阶段所知的实在太少了,而许多时候甚至忽略了它!
艾利森.高普尼克,一位心理学家与哲学家,同时是一位母亲。她从心理学、神经科学的诸多实验以及婴儿的发展实例,让我们更了解婴幼儿看见的、感受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并且将这些知识性的理解,转换成发人省思的生命体悟,带领读者更加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未曾发现的生命意义。
人何以为人?一个小婴儿着迷似地深情凝视母亲的脸庞,可能奠定了人类「爱」与「道德」的基础;殷勤探索他的游乐环境,可能是人类之所以成就这么多「科学发现」的关键;全心投入地玩着装扮游戏,可能解释了我们如何想像未来,甚至是如何写出一本书,如何发明日新月异的科技。
本书探讨的正是孩童如何发展出能改变这世界的心智。
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神经科学与哲学工具来理解孩童的内在生活。反过来,了解孩童的意识能让我们对于日常的成人意识及身而为人的意义,产生一种全新的观点。
希望这本书能帮助父母,以及不是父母的人,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去欣赏童年的丰富性与重要性。哲学与科学能帮助我们了解孩子如何思考、感受和体会这个世界,还有我们自己如何思考、感受和体会这个世界。
本书特色
1.多国争相购买版权,已售出十二国
2.作者专业度高,文字魅力出众
3.新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理论的突破发现:以往认为幼童不会假设思考,作者打破传统看法,认为幼童比成年人更为聪明、审慎且机敏。幼童深邃的眼眸是爱与道德的明证,对玩物的迷恋是未来发现新科学的前奏曲。
4.家长如何教养孩子,如何认清孩子的心智与潜能,使其适性发展?唯有先了解幼童的心智与思考,才能找出未来培养的方向。本书就是幼童心智迷宫的最佳导览地图。
作者简介
艾利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首位以发展心理学角度探讨传统哲学议题的认知科学家,也是「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创始人之一。
高普尼克在二OO九年写了这本脍炙人口的好书《宝宝也是哲学家》,引起了广大回响。她与听语科学专家Patricia Kuhl和儿童心理学家Andrew Meltzoff合着的另一本畅销着作《摇篮里的科学家》(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被译成二十余种语言。她的文章和评论散见于《纽约时报》、《卫报》、《科学人》等各大报章媒体。
高普尼克曾于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美国哲学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及诸多儿福机构发表儿童心智理论相关演说。现居于柏克莱,育有三子。
译者简介
陈筱宛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硕士,曾任职出版社。译有《别掉入思考的陷阱!》、《活出工作的意义》、《给山姆的信》、《星期一的领导课》、《生存力》等书。
出版缘起
专文推荐 小孩是蝴蝶自然能飞 杨茂秀
专文导读 重回到幼儿身上来看幼儿 柯华葳
导论
第一章 可能的世界 -- 为什么孩子要假装?
第二章 想像的同伴 -- 虚构情节如何述说真相?
第三章 逃出洞穴 -- 孩童、科学家与电脑如何发现真相
第四章 身为婴儿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意识与注意力
第五章 我是谁? -- 记忆、自我与流动的意识
第六章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河流与罗马尼亚的孤儿 -- 早期人生如何塑造稍后的人生?
第七章 学着去爱 -- 依附和统合
第八章 爱与法律 -- 道德的起源
第九章 婴儿和生命的意义
注释
提献与致谢
推荐序1
小孩是蝴蝶自然能飞
拿到编辑寄来的The Philosophical Baby: What Children’s Minds Tell Us About Truth, Love, and the Meaning of Life一书及中译稿,便立刻中英对照地读完。
哇,这真是一本好书。而且,是从事儿童哲学及思考教育的人,应该好好研读的作品。其实,这本书属于英国哲学家R.M.赫尔(Richard Mervyn Hare)口中说的,剑桥与牛津的教授们最希望写出来的作品。是各行各业的专家与普通人,及有机会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益的好书。
我在台湾两星期繁忙的行程中,遇到人就推荐这本书。有一天,在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的课程会议中,从哈佛回来的张鑑如教授听我说这本书的好,她静默了一阵子,才微笑说:「我从小,我是说从读硕士开始,我的教授就常常拿Alison Gopnik的着作要我们读。他的东西是很好。」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横跨认知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哲学及宗教,但是,读来不觉杂多,更不紊乱,读他的东西,让我忆起阅读罗素的哲学及通俗作品的经验,明白而典雅,但并不容易吞嚥。我是说,不要速读,不要跳脱着读,要慢慢读,时时停下来想一想,能拿它与自己的经验印证更佳,能有朋友一起讨论,那就十分地享受了。我这么说,不单单指一般人,专家更应该如此,否则就很容易miss掉其中精采的「通识」。
我同意Alison Gopnik的观点。因为阅读这本书,我说出了即将要影响台湾儿童哲学研究与推广的一句话:「小小孩是蝴蝶,长大了,就变成毛毛虫了。」许多人知道,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要推广儿童思考的研究,及儿童的思考教育。取名为「毛毛虫」,似乎隐喻着小孩是毛毛虫在草叶上爬,长大变蝴蝶在天空中飞翔,其实,我一直不这么想。
一九七六年,在哈佛大学举办的北美东部儿童哲学实验教学评议会及工作坊,与会的专家学者三十多人中,有纽约大学的教育哲学家詹姆士.马克尼嫩、耶鲁大学的逻辑学教授欧士肯雅等,我是唯一尚在求学的博士研究生。工作坊快结束时,我提出一个当时让我十分尴尬,如今让我有点得意的问题:「请问,有婴儿哲学吗?或者,有幼儿哲学吗?」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原来热烈谈论的会场,一下静了下来,大家都看着主持工作坊的儿童哲学之父李普曼(Matthew Lipman)博士及他的副手夏璞教授。
没想到,李普曼摇了摇满头白发的大头,苦笑一下,没有说什么,我的解读是「没有」。他注视他身边的夏璞教授,她却勐点头,一头红发如火把燃烧,笑容满面,我的解读是「有」。她也没开口。他们不开口,我只好说出我的想法了。我说:「德国哲学家雅士培(Karl Jaspers)认为人成长的过程中,不一定都在进步,有些能力可能愈大愈消退。例如,小小孩会在恰当时机问出:为什么?」以最单纯的问题,来问各种理由、原因或可能性,而那不是大人一时可能回答的。可是年龄愈大,这种能力会渐渐消失。如果他是对的,那么,是不是小孩、婴孩,就有哲学种子及能力了呢?」
因为人太多,而工作坊快结束了,这个问题并未引起太多对谈,倒是后来我到IAPC(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任教,跟李普曼及夏璞熟了,才知道,李普曼遇到需要深思的问题,总是摇头苦笑,陷入沉思,而夏璞则表示有听清楚我的问题而点头微笑。他们当然也都主张幼儿哲学不只可能,而且必要。
二十多年来,与孩子接触的经验明白提示着,儿童愈小,心灵愈自由,而且常常能为成人的世界带来解放。
不久前,我和几位大男人在一朋友家讨论政治议题,意见两极化,争得面目都难看起来。主人的小儿子从房间走出来,轻声说:「爸爸,我要喝牛奶。」我们六个人一看见二岁小孩那天真的面孔与体态,六张可憎的紧张面孔立刻解冻,都显出柔和与慈祥。
也是不久前,我去淡水,回程车抵北投,一位妈妈推婴儿车上来捷运。小宝宝一上车就说「我要喝饮料」,妈妈说:「捷运车上不准喝饮料。」
「为什么?」小儿问。
「规定。」
「那我要拿着。」
妈妈把上车前喝剩的饮料盒拿给他,并警告说:「不可以喝。」
「我只是拿着。」
「你很想喝,对不对?」妈妈说。
「我只是看。」小儿看着,却作势要吸那早已插好的吸管。
「不许喝,警察会抓。」妈妈有点大声。
小孩东张西望,似乎在找警察,我站在旁边,便开口说:「我就是警察。」
小孩审视我,妈妈赶紧说:「叫叔叔。」
孩子认真看了我之后,一脸不以为然地说:「爷爷吧!」
车上旅客有听到的,都哈哈大笑,孩子与妈妈也笑了。
在我看来,这位三岁的孩子,演了一出很棒的戏:他假装要喝饮料,他观察捷运车厢里的人物,他听妈妈要他学会说社交场合的话——他妈妈当然知道我这个老人是爷爷级的人,却要他叫我叔叔,不是一种扮演是什么?可是小孩的演出更精采,他说出了适当的判断,并将判断与他妈妈的「建议」相比较。
也许,不久,他就会了解妈妈为什么要他叫一个爷爷级的人「叔叔」。长大之后,他也会如此教他的孩子,而那时,他就由蝴蝶变成毛毛虫了。但是,他也会像车上那些成人旅客一样,见到这种「戏」,也会开怀大笑,那么,他们心中就仍然有蝴蝶,能飞。
我相信,认真读过《宝宝也是哲学家》一书的人,一定会学到更优质的陪伴艺术,从孩子身上重新学到飞的本事。
杨茂秀
(本文作者为财团法人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创办人、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推荐序2
重回到幼儿身上来看幼儿
本书作者曾写过《摇篮里的科学家》(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信谊,二零零零)说明婴幼儿的思考和判断像科学家。这一本书写「宝宝也是哲学家」,一来表示作者看到宝宝思考与行为也像哲学家,另一表示,作者心目中哲学家和科学家不太一样。书的副标题已指出两者不一样的地方。本书重点在真理、爱与生命意义的思考。这真是大哉议题,困扰多少世代的哲学家。幼儿思考这些问题吗?这是本书作者想说明的。作者希望带着读者认识幼儿,进而对真理、爱以及为人的意义有更深的体会与认识。
这本书一如《摇篮里的科学家》,并不太容易读,作者想借不同例子说明宝宝和哲学家的思维是接近的,但所提供的例子中不少含有文化因子,对于不很熟悉西方文学和哲学的我们来说,读这些例子的帮助不大。但这不妨碍我们理解为什么作者声称宝宝也是哲学家。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婴儿一出生必须很快学习,以适应相对于母亲体内,全新的环境,而学习的利基在宝宝不断对事情有兴趣,因此他就一直学。宝宝的学习可能是自己尝试或是观察他人,在各种可能性中累积机率,渐渐形成一个关于周遭事物包括人际的知识体系。书中提到人脑的前额叶对于安排复杂事务和抑制杂讯以专心一致是很重要的,但它最晚成熟。婴幼儿前额叶,相对之下,是不成熟的,但这对他可能是祝福,因他不受拘束,到处探索,看似不专心,却意外地学到许多。语言即是一例。三岁幼儿话语之多,成人只想叫他安静。对心理学家来说,他怎么学到这么多词汇,有这么多东西可以说,一直是一个挑战很高的研究议题。
作者由装扮游戏(pretend play)开始细数幼儿心智发展。我记得姪女三岁时,拿他画的一堆薯条给我看。当时我想到三岁幼儿喜欢想像、喜欢装扮游戏,为投其所好,就装模作样地又嚼又流口水,说好吃啊。姪女皱着眉,看着我说:「这是假的。」那时感觉是,当场被她打败。三岁幼儿担心我分不清楚假的和真的,表示他很清楚假的意思。在装扮游戏中,我们看到幼儿想像自己是他人,作者以魔戒一书比喻幼儿的装扮世界。魔戒中有一些不符实际的角色却又有真实的场景。宝宝同样知道几时是装扮、是想像,几时是玩真的。重要的是,在装扮、想像中,幼童能预测一件事与另一件事的关系,形成学习、推理的脉络图。
在虚虚实实中,幼儿发展出对自己和自己心智的看法,而幼年时期的记忆与经验影响自我成长。作者在第六章澄清基因在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特别强调幼儿的发展和其大脑因环境作用展现的可塑性。作者以苯酮尿症罕见基因疾病为例,若饮食中除去会影响代谢的化学物质,一切就改观了。
第七章前,作者描述一个有想像,好学习,像哲学家追求真理的小孩。第七章起,作者开始说明爱与依附、模仿、同理心与道德。 书中提出一点可能有争议,就是关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问题。目前有一说关于人的模仿和同理心是出于脑中镜像神经元的作用。但是本书作者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每个行动都是大脑中不同种类神经元互动的后果,单单以镜像神经元不能解释人的模仿行为,特别是同理心。由同理心可知宝宝有意图和目的,有方向,也理解他人意图。也因此,幼童会推测他人企图做却做不到,而伸出援手,进一步带出人际互动的规则以及生活中的规则。如此完成爱与道德。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问自己,为什么作者称宝宝是哲学家,他给的证据是什么?书中除哲学论述也提供不少心理学的实验,帮助我更清楚作者的立场。简言之,幼儿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学习、推论和想像的地图,当我们了解这个地图,更能体会三岁幼儿无所事事、好奇、乐观以及乐于互动(有社会本性)的必要,也就明白为什么健康和快乐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因子。
这本书再一次提醒这样的幼儿就在你我身边,只是我们忽略他本来的样子。让我们重回到幼儿身上来看幼儿。
柯华葳
(本文作者为中央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这真是一本让我惊喜的书!我一直觉得,孩子虽然小,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却常常能触及到一些成人忽略的深层东西。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且用一种非常温和、充满好奇的方式展现出来。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家那个对什么都充满疑问的小家伙,他们用最纯粹的眼睛打量着世界,用最直接的语言提出那些让人忍俊不禁又深思的问题。书中那些关于“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我们需要睡觉?”之类的童稚疑问,在作者的笔下,不再仅仅是孩子的天真,而是蕴含着对世界运行规律的初步探索,是他们试图理解宇宙奥秘的第一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孩子思考过程时使用的那些生动的比喻,让原本抽象的哲学思考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将孩子的困惑比作“小小的探险家在思维的海洋里划着小船”,这种描绘瞬间就拉近了读者的距离,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不仅适合有孩子的家庭阅读,对于任何一个曾经是孩子,并且对生活保持好奇心的人来说,都将是一次美好的心灵触动。它提醒我们,哲学的种子可能就埋藏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等待着被温柔地唤醒和呵护。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视角真是太独特了!它没有像很多育儿书那样,侧重于教家长如何“管理”孩子,而是把焦点完全放在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哲学观”。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展现的是一群小小思想家,他们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读生活,挑战常识。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观察者,静静地聆听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然后将这些瞬间凝练成文字。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时间”的探讨,孩子们对于时间的流逝,对于“昨天”、“今天”、“明天”的理解,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原创性。他们不会用成年人的逻辑去衡量,而是用最直观的感受去体验。这种从孩子视角出发的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与一群最纯粹的灵魂对话,他们提出的问题,虽然稚嫩,却往往能直击事物的本质,让我们这些自诩成熟的大人汗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孩子的书,更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深处、曾经拥有的那份纯粹与好奇的镜子。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总觉得“哲学家”这个词离小孩子太遥远了。但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之前太狭隘了。这本书并没有强加任何成人的哲学理论给孩子,而是巧妙地捕捉并呈现了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世界互动中所产生的那些“为什么”和“怎么办”。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一种非常诗意又充满智慧的语言,去描绘孩子们纯粹而又深刻的思考。那些关于“公平”、“友谊”、“梦想”的讨论,在孩子们口中说出来,有着一种不加掩饰的真诚和力量。我特别欣赏书中所描绘的,孩子们之间因为某个小小的分歧而展开的“辩论”,他们虽然没有严谨的逻辑,但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直观的感受作为支撑。这种从生命本源出发的思考,往往比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来得更加动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隐藏的无限潜能,他们不仅仅是等待被灌输知识的容器,更是天生的探索者和思考者。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作品。我一直觉得,孩子身上有着一种我们大人早已失去的纯粹和直观,而这本书,正是将这份宝贵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同理心的笔触,记录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那些看似天马行空,实则充满哲学意味的思考。我被书中孩子们对于“失去”的理解所打动,他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中不可逆转的告别的感悟,这种感悟的深度,往往超出我们成年人的想象。书中的语言非常优美,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让我们看到孩子们坐在窗边,望着远方,若有所思的样子。作者并没有试图去“解答”孩子们的疑问,而是更多地去呈现他们思考的过程,去赞美他们提问的勇气。这种尊重和鼓励,正是现代教育所需要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重新审视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人生”。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或许就藏在最纯真的童心中。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以何种方式来探讨“哲学”。然而,它提供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将复杂的哲学概念“简化”给孩子,而是从孩子的日常经验出发,去挖掘那些潜藏在他们言谈举止中的、对世界本源的探寻。书中那些关于“边界”的描绘,比如孩子们如何理解个人空间,如何区分“我的”和“你的”,就让我颇为触动。他们用最直接的感受和最朴素的界定,构筑着他们对社会规则的第一层认知。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节奏,他擅长用富有张力的描述,勾勒出孩子们思考时的那种“瞬间顿悟”或者“迷惑不解”的状态。这种对儿童内心世界的精准捕捉,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是,我们常常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深度。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而是主动建构认知的探索者。阅读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孩童纯净心灵的大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思考”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