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仅有国中毕业,坚持自己带孩子,陪孩子一起成长。他用经验归纳的「长中短程不补习法」,不但让孩子五育均衡发展、同侪关系和谐,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他前三本着作也都荣登畅销排行榜,演讲邀约不断,帮助并辅导了许多家长。
如今他的「长中短程不补习法」,已初步得到验收成果,无论是智商中等的女儿,还是资优生的弟弟,国中三年都不补习,每天睡满八小时,快乐得打篮球、学吉他,女儿通过「北星计划」免试直升中山女高;弟弟在国中资优班里。
五年来他累积了数百场演讲,发现听众大多是妈妈,而且关心的问题虽千奇百怪,但归纳起来则是以下六点:一、没时间或没能力陪孩子学习,二、孩子面临大考前的压力,三、孩子可以不补习吗?,四、孩子是否该参加免试升学?五、孩子的学习困扰或行为偏差,六,配偶对教养子女没兴趣或意见不同。
本书透过生动风趣的文笔,不但解答了这些让家长困扰的问题,而且对于质疑和批评也都不回避,告诉大家他怎样克服困难?怎样坚持下去?不但是父母该读,小学高年级到高中生读了,也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启示。
本书特色
*作者的第一本书《我这样教出资优儿》,在书市排行榜上蝉连两年,作者不但上过「国民大会」、「黄金七秒半」等各类型的电视谈话性节目,还四处巡回各级学校与社教中心演讲,广受观众与听众的欢迎,已经成了坊间最有名的「家庭教育达人」。
*升学压力,不只孩子有,家长压力也很大。国小、国中升高中,这一条路快乐与否,家长的观念与做法是关键。
*作者只有国中毕业,孩子没读幼稚园、没补习,以他独创的「长中短程不补习法」,直升中山女高。别人下课赶着去补习班,他们却忙着打桌球、打篮球,每天睡满八小时,还有空去学吉他、学日文。羡慕他吗?请看他怎样陪孩子走过这段升学路。
*这本书没有任何艰涩的教育理论,没有任何不合国情的教法,无须花大钱,任何教育程度的父母都适用,就如作者说的:「态度比方法重要,没有任何一种补习、一种才艺,甚至是一种娱乐,可以取代父母的。」严师出高徒,艺精靠磨练。碳能转变成钻石,沙子能转变成电脑晶片,成与不成,只看父母要不要而已。
作者简介
徐权鼎
2006年1月20日早晨,很多人早上刚翻开《中国时报》,就被头版下方的独家新闻给吓了一跳。因为这则新闻无关政治或经济,而是「国中学历的他教出第一名小孩,奇爸爸陪读,随手抄K英文」;接着TVBS、中天、东森等各电视台,也都追踪扩大报导。从此之后,作者就成了「小人物教育达人」。
他的两个孩子相差一岁,从姊姊三岁起,他就用自创的「长中短程不补习法」,陪姊弟俩「提前学习」与「共同学习」。
五年前他的孩子都还在小学时,第一本着作《我这样教出资优儿》由文经社出版,成为超级畅销书后,蝉连各大书局排行榜长达二年,并广获家长、教师与教育学者热烈回响。
接着他的第二、三本着作《孩子的能力 父母亲决定》与《自己的孩子自己教》,也延续了畅销气势。本书是他的第四本着作。
他每年演讲100场以上,部落格里有精采影音剪辑。
blog.xuite.net/rex850311
作者序
快乐,就是要有能力延续及分享
时间过得好快!记得五年前刚出第一本书《我这样教出资优儿》时,两个孩子才小学,现在已经一个上中山女高中,另一个准备要上高中了;如今孩子戏称我为「大、大、大、大作家」,为什么作家之前还要连加四个「大」?
因为你现在看到的,已经是我的第四本书了。
这一路走来十多年,我一直在思考:对我而言,什么才叫快乐?对孩子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学习?
然而每当我看到自己两个孩子已有能力,且愿意帮助其他同学在功课上遇到的难题时,我的心里就更加笃定:
这条人烟稀少的路,绝对才是正路。
--
一位在学校里担任老师的读者,前几天打电话告诉我,她的一个朋友,孩子的功课很好,却不愿意去学校参加夜自习。问他原因,他竟然说:
「我一去,大家都要问我,我才没那么笨!」
这其实就是台湾教育的现况,一方面父母似乎很看重教育,一方面却又是在做「反教育」。升学,当然是一种竞争,但竞争不等于是战争啊!
「藏私」是一种天性,也可说是一种恶性。教育就是要导正孩子的天性,更要矫正孩子的恶性。当孩子出现这种不该有的念头时,父母就一定要即时纠正。
孩子不懂,大人不能不懂,更不该有模煳空间,默许孩子有「藏私」的行为。否则这孩子第一名又有何用?考上第一志愿又有何用?自私的孩子若是第一,未来对社会的危害也是第一。
女儿国中时,曾教一位同学数学,教到后来,考试还考输给这位同学。放学后她沮丧地向我诉苦,我听了后没管她数学到底考几分,也没管她同学考几分,只是夸奖她说:
「你才是最棒的!你教出了第一名,比你考了第一名还让我高兴。」
本来女儿刚放学回家时还有点忧郁,被我这么一夸,第二天还是与平常一样,在班上展开笑容,迎接每一个来问她功课的同学。
上高中后,她对同学的热情依然没变,还有同学预约週六或週日打电话来家里问功课。入学后第一次月考,她考了第二名,同学也来向她询问该怎么准备考试。大家知道她都用寒暑假事先预习,也都嚷着要用这方法。
几个小女孩还没买我的书,就先知道了我这「长中短程不补习法」。身为爸爸的我,一点也不担心会不会有人会在考试时考赢她,因为我已经先替她打「预防针」,我告诉她:
「就算有人能在分数上赢过你,也没人能在胸襟上赢过你。我以你为荣。」
--
女儿整理笔记的功夫堪称一绝,除了考试前在班上争相传阅,还有人以手机拍照后回家复习,有人说她的笔记应该改编成参考书,她听了好高兴,也更加有了自信。万一在我出版第五本书前,她抢先当上了作者,我也不感意外。
很多同学在选位子时,都希望选到她旁边,让她的座位一下子成为「热区」,就像豪宅能带动当地的繁荣。
其实大家会这样想也难怪,功课好的人是难能,但难能者不一定可贵;功课好还愿意教别人与愿意借笔记给人,那才叫难能可贵。我与太太从孩子还小时,就一再提醒他们说:
「不要做难能不可贵的事,你能一口气吃一百个包子,你也只是个大胃王,这很难能,但不可贵。你若能让一百个人都吃到包子,这才是难能可贵。」
九年级的儿子也是这样慷慨,有时一堂下课要帮忙解十个题目,被一大堆同学包围,连上厕所都没空,何况是打球。还有女同学戏称要大家集资「包」他一整天,这小子居然比爸爸还红。不过还是太太那句话说得好:
「有量就有福」。
--
前几天,一位读者告诉太太:「徐爸爸在我们这个社区很有名,有时见面也会讨论,但十个人中有八个反对他的错法。」
我听了很安慰,因为还有两个愿意支持。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忧患意识与急迫感,误以为不管不教的孩子,拥有的就是「快乐童年」。
但是等孩子到了国中、高中,开始要面临升学压力时,功课追不上、没时间睡觉、品行出状况、亲子关系淡薄甚至冲突等,所有问题都爆发了。
我常在想,最后会后悔的那些父母,究竟是那两成的少数,还是那八成的多数。
台语谚语说:「压某初来,教子幼孩。」前半句我不认同,后半句却是经典。孩子愈小,适应力愈好,可塑性也愈高。一切的压力都是好事,都是成长。
竹子是一节一节长出来的,功夫是一天一天练出来的。许多家长只羡慕我们孩子的成果,却不学习我们坚持的态度。
面对,是解决所有难题的良方;成长,更是目前家长迫切需要的课题。家长不成长,观念不改变,无论教育制度与升学制度再怎么改,问题也就一直存在。
当我们无法改变整个大环境时,改变自己是否会比较快,比较实际。看到我两个孩子,上国中、上高中后学习成果依旧、热心助人依旧,人缘依旧、笑容依旧,这十多年来的努力,我就觉得无怨无悔了。
--
「怎么都是弟弟比较幸运?他什么事都在我后面,要我先去冲、去撞、去跌,然后他在后面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
女儿常跟我抱怨不公平,因为都是她在走冤枉路,我只好告诉她:
「没办法,谁叫你抢着来投胎,要比弟弟快一步?」
从孩子三岁起,我就一路带到高中,这一路上就像女儿说的,我也走了不少冤枉路。
但每一个读者也就像家里的弟弟一样,幸运地有姊姊的经验得以遵循。这不但是我的经验传承,也是我出书的最大安慰。
好几位读者知道我交稿了,急着要求太太能不能先卖一本给她,太太惊唿:
「出版社还在编润排版啦!」
很多读者把我的前三本书当成工具书,甚至拿给孩子看,我听了很高兴。
坊间有种说法是说亲子教育的书,只能给当父母的人看,不能给孩子看,我很不以为然。如果我们真的是为孩子好,这些经验有什么理由只能给这些人看,对另一群人就变成「见不得人」。
我希望家长看我的书,更鼓励孩子也该看我的书。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不是豪宅,不是名车,而是愿意付出、愿意分享,有能力延续及传承给下一代。
捧读《我这样陪孩子走升学路:徐爸爸的快乐陪读法》,就像遇到了一位温暖而有力量的长辈,分享着最真切的人生智慧。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或高深的理论去包装,而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父亲如何在陪伴孩子升学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我从中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徐爸爸的“快乐陪读法”,让我深刻理解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热爱生活、懂得感恩、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升学之路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以牺牲孩子的童年幸福为代价。他强调的“倾听”和“理解”,在我看来,是所有教育方法的基础。很多时候,我们家长过于急于给出“答案”或“指导”,却忽略了去真正“听”孩子在说什么,去“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亲子关系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当亲子关系稳固且充满爱意时,再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都会事半功倍。徐爸爸的分享,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视野,让我相信,陪伴孩子走升学路,也可以是一段充满阳光、欢笑与成长的美好旅程。
评分这本书像一股清流,在如今信息爆炸、家长们焦虑万分的升学大潮中,提供了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角。我一直觉得,教育不应该是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而应该是一次充满爱与智慧的陪伴。读了《我这样陪孩子走升学路:徐爸爸的快乐陪读法》,我更是坚信这一点。徐爸爸没有贩卖焦虑,而是分享了他如何以一种更加轻松、积极的态度,与孩子一同面对学业的挑战。他强调的“快乐陪读”,并非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如何在尊重孩子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同时不让升学压力吞噬了孩子的童年和家庭的幸福感。他分享的许多小细节,比如如何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学习元素,以及如何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予恰当的支持和鼓励,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仅仅是“育分”。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做法,是否过于关注分数,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成长和情绪的健康。徐爸爸的经验告诉我,一个快乐、自信的孩子,才能真正拥有应对未来挑战的内在力量。这本书不是一套死板的“攻略”,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父亲,与你分享他真挚的心得体会,让你在陪伴孩子升学的道路上,多了一份笃定和从容,少了一份茫然和恐慌。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各种学习技巧和方法论的“教辅”类书籍,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远远超越了这个范畴。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在与我分享他为人父的心路历程。徐爸爸并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老师”的高度,而是以一种“同路人”的姿态,娓娓道来他如何与孩子一同成长,如何在升学这场马拉松中,保持平稳的呼吸和积极的心态。他尤其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盯着最终的结果。他分享的许多案例,都是关于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发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起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无论是孩子的情绪,还是父母自己的情绪,都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在升学过程中,情绪的稳定,比任何技巧都来得重要。他教会我,不是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家长”,而是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家长”,一个能够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引导和支持的家长。这本书让我明白,陪伴孩子走升学路,不仅仅是功课上的辅导,更是心灵上的连接,是情感上的支持,是用爱与耐心,共同构筑孩子成长的坚实基石。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比较“实用主义”的家长,在选择育儿书籍时,往往会倾向于那些能直接给出具体方法和解决方案的书籍。但《我这样陪孩子走升学路:徐爸爸的快乐陪读法》却给了我一种全新的体验。它并没有给我一套“教科书式”的指令,而是通过徐爸爸的亲身经历,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展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我从中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理论,而是鲜活的生活片段,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真挚的情感互动。徐爸爸在书中展现的那种“耐心”和“智慧”,让我深深感动。他不是一个“鸡娃”的家长,而是一个懂得“顺势而为”的家长。他鼓励孩子去探索,去犯错,去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完美。我尤其欣赏他关于“自主学习”的论述,这不仅仅是方法上的指导,更是对孩子内在驱动力的激发。他让我明白,真正的学习,源于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外在的压力。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陪读”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坐在孩子身边监督,更是要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导航员”,是那个能够点亮孩子心中“火种”的人。
评分我一直相信,教育的成功,在于能否培养出一个健康、快乐、独立的孩子。而《我这样陪孩子走升学路:徐爸爸的快乐陪读法》这本书,恰恰印证了我的这一观点。徐爸爸的“快乐陪读法”,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哲学。他没有将升学视作一场“战役”,而是将它看作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这个角色不是“指挥官”,而是“同行者”。他分享的许多经验,比如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理解孩子的需求,以及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积极的心态,都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平衡”的论述印象深刻,如何在关注学业的同时,兼顾孩子的身心健康,如何在家校之间找到最佳的合作模式,这些都是每个家长都需要面对的课题。这本书让我看到,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是品德的培养。徐爸爸用他自身的经历,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诉我们,即使在充满竞争的升学路上,我们也可以选择一种更温和、更充满爱的方式,去陪伴孩子,让他们在茁壮成长的同时,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