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别开生面的闽南语研究,研究对象是目前「失字、讹写」十分严重的闽南口语。书中并未讨论要如何「讲」才标准,而着重于要如何「写」才正确。因为「文字」是语言高度文明化的指标,没有文字的语言相对地也较缺乏文化上的尊严。作者从「汉学、汉字、考证、宏观」四方面来研究闽南语,再深入细察其与北京话的「对应」关系,并借助和其他汉语方言的「对比」来研究闽南语,所论皆言之有据。全书分十七章,分别从用字、构语来解说闽南口语的古老、典雅,各章可独立成章,但连贯会合,亦可从多方面说明闽南口语的特色。相信能为闽南语研究提供一个新方向。
作者简介
吴在野
浙江省永嘉县人。一九四四年生,一九四六年来台。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进修班结业。曾任国中、高中、补习班、少年监狱附设补校教师。现专心从事汉学及汉语方言研究,发表论文、杂文、散文百余篇及着作多本。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河洛文化和闽南语的热爱,让我感同身受。他不仅仅是用学术的眼光去分析,更是带着一份深厚的感情去体悟。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文化火花,感受到了语言传承的艰辛与不易。书中对于一些地域性词汇和俗语的解析,更是让我倍感亲切,仿佛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者能够将这些细微之处描绘得如此入木三分,足以证明他对这片土地和这门语言有着怎样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的传递,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书,更是一本有温度、有灵魂的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奇妙的探索之旅。作者的知识储备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他对河洛文化和闽南语的掌握,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词汇和发音,而是深入到了其历史渊源、社会变迁以及与其他方言的相互影响等多个层面。每当我读到某个观点时,总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发现并论证这一点的?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对话,从他那里汲取了无穷的知识养分。而且,书中引用的大量史料和文献,也为他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让我读来更加信服。这本书让我对“纵横谈”这三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谈论,更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和解读。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的独特性和前瞻性。它没有简单地复制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是提出了许多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作者敢于挑战一些传统的观点,用严谨的论证和翔实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作者的某个新颖的观点而豁然开朗,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这种在学术研究上的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总结,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河洛文化和闽南语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独特的叙事方式。作者似乎不是在写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论文,而是像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语言和文化变迁的传奇故事。行文流畅自然,即使是复杂的语言学概念,也被描绘得生动有趣,仿佛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语言现象的梳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就能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其论证过程。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古时人们的对话,感受到语言在时代洪流中的演变轨迹。这种将学术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它不像很多学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吸引力,让我愿意沉浸其中,去探索那背后隐藏的智慧和情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沉稳的色彩搭配,再加上那富有历史感又不失现代气息的书名设计,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本内容扎实的学术著作。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些模糊却又意味深长的图像元素,感觉像是某种古代地图的碎片,又像是古籍中描绘的场景,瞬间勾起了我对河洛文化和闽南语深厚底蕴的探究欲望。在书店里,我把它拿在手里,那种厚重感也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十分丰富,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包含着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包装的质感也很好,无论是纸张的印刷还是装订的工艺,都透露出一种精良和考究,这让我在还没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对它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信心。这种细致入微的包装,无疑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也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期待它能像封面一样,给我带来一次视觉和思想的双重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