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闽南语纵横谈(二版)

河洛闽南语纵横谈(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闽南语
  • 河洛语
  • 方言
  • 语言学
  • 文化
  • 民俗
  • 台湾
  • 福建
  • 口语
  • 纵横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一本别开生面的闽南语研究,研究对象是目前「失字、讹写」十分严重的闽南口语。书中并未讨论要如何「讲」才标准,而着重于要如何「写」才正确。因为「文字」是语言高度文明化的指标,没有文字的语言相对地也较缺乏文化上的尊严。作者从「汉学、汉字、考证、宏观」四方面来研究闽南语,再深入细察其与北京话的「对应」关系,并借助和其他汉语方言的「对比」来研究闽南语,所论皆言之有据。全书分十七章,分别从用字、构语来解说闽南口语的古老、典雅,各章可独立成章,但连贯会合,亦可从多方面说明闽南口语的特色。相信能为闽南语研究提供一个新方向。

作者简介

吴在野

  浙江省永嘉县人。一九四四年生,一九四六年来台。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进修班结业。曾任国中、高中、补习班、少年监狱附设补校教师。现专心从事汉学及汉语方言研究,发表论文、杂文、散文百余篇及着作多本。

《华夏文明的活化石:黄河与闽南的语言交融史》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华文明两大核心区域——黄河流域(以河洛文化为代表)与闽南地区(以闽南语为载体)之间,跨越千年的语言演变、文化渗透与族群迁徙的历史脉络。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语言学知识,而是将语言视为活态的历史记录,通过追溯词汇的源流、音韵的变迁以及语法结构的差异与共性,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华夏文明扩散与融合的图景。 第一部分:河洛文化的深层回响——中原古音的北伐与南传 本部分聚焦于河洛语系(以中原官话及早期雅言为基础)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汉语发展的影响。我们从上古汉语的音韵结构入手,详述周秦汉魏时期,中原地区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如何确立了以洛阳、长安为核心的语言规范。 重点分析了“河洛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扩散路径。随着北方政权南迁及汉人衣冠南渡,中原雅音并非单一地覆盖南方,而是在与当地土著语言的碰撞、吸收过程中,催生了新的区域性语言形态。本书细致考辨了中古音韵学中的“入声”在不同方言中的遗存现象,并以此为切入点,论证了早期中原移民如何将一部分核心的“古音”带入闽地。 我们引入了大量的文献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切韵》的编纂背景、唐宋官方文献中的语词使用习惯,对比分析了河洛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核心词汇(如天文、礼制、农业用语)是如何随时代流变而演化的。这一部分旨在为后续探讨闽南语中的“古老成分”提供坚实的语言学基石。我们尤其关注河洛方言区在宋元时期,如何逐渐形成今日所见的中原官话的基调,并指出这些基调中暗含的、与闽南语共享的语言基因。 第二部分:闽地的地理隔绝与语言的孤立演化 闽南语(Hokkien)的发源地——福建南部沿海,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其独特的语言生态。本章将详述闽南地区在古代所面临的“地理屏障”效应,以及这种屏障如何使得在唐宋时期传入的语言特征得以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形成一种“活化石”式的语言现象。 本书深入剖析了闽南语在音系上的显著特征:复杂的声调系统(七个或八个声调的再划分)、丰富的复辅音起始音(如 /pl/, /kl/, /tl/ 等在其他官话中已消失的音组),以及大量在普通话中已变为平声的“入声字”的保留。通过详细的音位对应分析(Phonological Correspondence),我们对比了闽南语与河洛语在中古音系中的对应关系,揭示出尽管两者在音变路径上存在分歧,但其共享的“母体音系”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文化上,本部分探讨了闽南地区独特的“移民文化”对语言的固化作用。早期定居的河洛移民群体,其语言习惯在新的环境下相对稳定,并在后续与当地原住民的融合过程中,对语言进行了本地化的调整,但核心的语音和词汇结构却被严密地保存了下来。我们还会考察闽南地区特殊的经济活动(如海洋贸易)对语言词汇的补充和更新,如何使得闽南语在某些领域反而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第三部分:词汇的同源与差异——跨越千年的对话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论证部分,通过对比分析河洛语和闽南语中具有明确同源关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展现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我们选取了诸如时间词、方位词、基础动词以及与传统宗族礼仪相关的核心词汇进行详细的词源考证。 例如,针对一些在普通话中已不再常用的“古词”在两地方言中的保留情况,本书进行分类对比。我们将展示某些在河洛地区已经发生重大语义或音变,但在闽南语中却保持了原貌的词汇,反之亦然。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语音演变的随机性,更折射出两个地区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文化侧重与社会变迁。 在语法层面,本书对比了双方在“能愿动词”、“被动句式”以及量词系统上的异同。我们发现,尽管在语序上可能存在细微差别,但在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上,两者依然遵循着古汉语遗留下来的某些基本句法规则,这些规则在后来的北方官话发展中经历了一轮“简化”或“重组”,而在闽南语中则以另一种形式被保留。 第四部分:文化交流的航道——贸易、科举与语言的再连接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明清时期,随着海禁松动与商业贸易的繁荣,河洛与闽南之间的交流如何从早期的单向移植,演变为双向的文化互渗。 我们分析了科举制度对闽南地区精英阶层语言规范化的影响,以及官话(作为官方书面语和朝廷用语)是如何在闽南社会中扮演“桥梁语言”的角色,影响了闽南语在书面语和正式场合的使用,但并未能彻底取代其口语的古老特征。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商业语言的传播。作为航海贸易的重要港口,闽南地区在与中原及江浙地区的贸易中,必然产生了大量的“混合语区”或“借词现象”。这种交流,使得闽南语在吸收新词汇的同时,也间接向周边地区输出了一部分具有自身特色的词汇。 结语:方言中的文化史观 《华夏文明的活化石:黄河与闽南的语言交融史》旨在提供一个宏大的视角,超越单纯的方言学范畴,将语言研究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迁徙史、政治史与经济史中。河洛与闽南的语言谱系,是两条河流最终汇入同一片文化海洋的生动见证。阅读本书,如同聆听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洞悉一个伟大的文明如何在地理的阻隔与历史的洪流中,保持其内核的同一性与区域性的丰富性。本书适合语言学爱好者、历史地理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中华文化根源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河洛文化和闽南语的热爱,让我感同身受。他不仅仅是用学术的眼光去分析,更是带着一份深厚的感情去体悟。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文化火花,感受到了语言传承的艰辛与不易。书中对于一些地域性词汇和俗语的解析,更是让我倍感亲切,仿佛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者能够将这些细微之处描绘得如此入木三分,足以证明他对这片土地和这门语言有着怎样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的传递,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书,更是一本有温度、有灵魂的书。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奇妙的探索之旅。作者的知识储备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他对河洛文化和闽南语的掌握,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词汇和发音,而是深入到了其历史渊源、社会变迁以及与其他方言的相互影响等多个层面。每当我读到某个观点时,总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发现并论证这一点的?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对话,从他那里汲取了无穷的知识养分。而且,书中引用的大量史料和文献,也为他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让我读来更加信服。这本书让我对“纵横谈”这三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谈论,更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和解读。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的独特性和前瞻性。它没有简单地复制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是提出了许多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作者敢于挑战一些传统的观点,用严谨的论证和翔实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作者的某个新颖的观点而豁然开朗,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这种在学术研究上的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总结,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河洛文化和闽南语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独特的叙事方式。作者似乎不是在写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论文,而是像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语言和文化变迁的传奇故事。行文流畅自然,即使是复杂的语言学概念,也被描绘得生动有趣,仿佛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语言现象的梳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就能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其论证过程。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古时人们的对话,感受到语言在时代洪流中的演变轨迹。这种将学术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它不像很多学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吸引力,让我愿意沉浸其中,去探索那背后隐藏的智慧和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沉稳的色彩搭配,再加上那富有历史感又不失现代气息的书名设计,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本内容扎实的学术著作。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些模糊却又意味深长的图像元素,感觉像是某种古代地图的碎片,又像是古籍中描绘的场景,瞬间勾起了我对河洛文化和闽南语深厚底蕴的探究欲望。在书店里,我把它拿在手里,那种厚重感也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十分丰富,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包含着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包装的质感也很好,无论是纸张的印刷还是装订的工艺,都透露出一种精良和考究,这让我在还没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对它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信心。这种细致入微的包装,无疑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也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期待它能像封面一样,给我带来一次视觉和思想的双重盛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